<p class="ql-block">襄汾县古城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初。</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七年(663年),县城自古城迁徙至此,并赐名太平县。汾城镇以前为汾城县,其旧址在今襄汾县赵康镇的晋城村,最早是战国时期魏国治下的一座都城。而汾城古城是唐太宗封给大将尉迟恭的封地,亦称鄂公堡,这里也是尉迟恭的帅府所在地,尉迟恭因战功被封为鄂国公,所以当地人也习惯称汾城镇为“鄂公堡”。</p><p class="ql-block"> 在唐初,汾城古建筑群内的文庙、鼓楼、县衙大堂等相继落成,随后明伦庙于元代时期建成,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 年)开始建设洪济桥,关帝庙于元大德四年(1300 年)建成,明洪武二年,汾城古建筑群的城隍庙落成。此后,历朝历代均对该古城有修缮扩建。</p><p class="ql-block"> 1914 年 1 月,太平县改用古地名“汾城”,称为汾城县。1954 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称襄汾县。2006 年,汾城古城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汾城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 如今,汾城古镇内依然保留着众多古建筑,如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及城墙等,这些建筑见证了古镇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相传始建于唐,现存为明代建筑。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更名为"大成殿"。</p><p class="ql-block">殿内原有孔子及四配圣塑像,明嘉靖九年(1530)尊"至圣先师"后,将塑像改为牌位并且规定了牌位的规格。</p> <p class="ql-block">汾城古建筑群的县衙大堂具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 其始建于唐代,初为鄂公帅府所在地,历史悠久。后因康熙三十四年的一场大地震被毁,于康熙三十九年得以重修。1961年,该建筑被正式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县衙大堂坐北朝南,占去了县城的东南半城,如今仅留下面阔五间的大堂一处,总面积328.5平方米。大堂的前半部是开放型的厅堂,堂中以暖阁形式屏开前后,阁上方正中悬挂有雍正皇帝御书的“忠爱堂”匾额。</p><p class="ql-block"> 它作为古代县级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些特点展示了中国古代县衙建筑的风格和规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