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伪装”之困 育未来之才-从《学习的本质》透视教育之困

“于”的记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教育明师班 于艳霞</b></p> <p class="ql-block">  共读《学习的本质》,聚焦探讨教育领域中引人深思的现象:“有一名小学生说现在的“学校真会装”,课程表上的体育课、艺术课、道法课常常只在领导检查时才真正上。”结合《学习的本质》一书,从学习的科学原理出发,与大家共同剖析这一现象的问题根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教育的“双面镜”:课程表里的虚实之殇</b></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用稚嫩却犀利的话语,指出了学校课程安排的“伪装”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审视。本应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学生却只能望着窗外,幻想在操场上奔跑跳跃的场景,其活力之梦被锁在窗外;美术课和音乐课也应充满创意与想象,可画笔颜料被尘封,音符也无法飘荡,学生的创意悄然沉寂;道法课对塑造价值观至关重要,却也成了镜花水月,其价值之舟难以启航。这些本该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在在落实的过程中大打折扣,给孩子们的成长蒙上了阴影。</p> <p class="ql-block">  2022 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修订版,文件中重点强调学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然而,这一科学的课程体系在部分学校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两张皮”“双面镜”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寻根溯源:教育怪象后的“伪装”之困</b></p> <p class="ql-block"><b>(一)单一之尺难量多元之才</b></p> <p class="ql-block">  教育部及各级相关文件颁布后,学校虽在执行文件精神,但有部分学校因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的评价。艺术、体育等学科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近几年,随着各省市加大中考体育分值,体育学科才以“功利化”角色进入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圈”。再谈道法课,本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但在一些学校落实过程中却趋向单一的考试评价。例如,一些地区的小学阶段,甚至将道法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忽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表现和价值观形成,使这门课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如无形枷锁,束缚了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多元发展,与学习的本质背道而驰。</p> <p class="ql-block"><b>(二)教育短视遮蔽长远之光</b></p> <p class="ql-block"><b>  1.只为功利,不为价值</b></p> <p class="ql-block">  课程设置的“两张皮”“双面镜”现象,深刻地反映出教育被功利性所掌控。当下学校常为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等短期目标,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上,对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重视不足。这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失衡,是教育功利性的直观体现。</p> <p class="ql-block">  依据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中的观点,学习动机源于个体需求和对学习内容的价值评判。在功利性弥漫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往往将学习价值片面等同于考试成绩和升学机会,忽视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学生为在考试中斩获佳绩,大量时间用于机械记忆和刷题,而教师因教学成绩压力,采用应试教育之法,过度注重知识灌输,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置若罔闻。这种现象违背学习的科学性,与“学习的本质”相悖,使学习沦为获取功利的工具,而非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b>  2.只看现象,不看本质</b></p> <p class="ql-block">  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动态过程,不同学科和课程 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有独特贡献。但现实中,一些学校和教师 往往只关注 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传授,对其他领域知识不屑一顾,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支离破碎。这种不完整的知识体系严重束缚学生素养提升,为其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学校和教师的行为漠视学生成长需求,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违背教育部文件精神,已然触碰了法律底线。</p> <p class="ql-block">  近期,网上疯传的小女孩因没上成体育课而哭诉的视频,道出了全国中小学生的共同心声。“体育老师生病了”“去开会了”等理由,致使体育课被频繁占用,学生的运动时间被严重压缩,由此“小眼镜”“小胖墩”等现象不断涌现,引发健康隐患重重。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但部分学校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2023 年新修订的《体育法》正式开始实施,其中明确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这意味着学生的体育权益得到了法律保护。 </p> <p class="ql-block"><b>(三)失衡之秤难载发展之重</b></p> <p class="ql-block">  学生乃学习主体,其身体与生理发育离不开体育课、艺术课和道法课。这既体现中小学生内心需求,也是部分学生兴趣所在。丰富多元的课程可令学生更爱学校,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唯有学生生理心理发育良好,方能积极参与学习,提升创新能力。然而,当下众多教师不懂教育科学性,未深刻理解学习本质,常有不顾一切“满堂灌”和“简单粗暴”的占课等现象。这样的行为既让学生心生厌烦,又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还使教师“劳而无功”。</p> <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p> <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将学生视作独立的人,而非学习机器或知识容器。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亲身参与、自主体验,将所学知识与先有概念相结合,以产生新的知识和概念,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若只是一味灌输知识,把学习局限在浅层次活动中,学生必然会逐渐丧失求知欲,这无疑是对学习行为的严重摧残。此问题的根源重点在于教育者自身。故而,我们呼吁大家“停下脚步”,让学习真实发生,回归学习本质,杜绝“两张皮”“双面镜”现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p> <p class="ql-block">  雨果曾言:“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我要敢于自己撕掉所谓“伪善”的面具,打破课程表的伪装的“坚冰”,让教育的每一个领域都真实地服务于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在艺术的殿堂里尽情遨游,在道德的星空下茁壮成长,进而享受教育的幸福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09.24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