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的毛泽东酷爱读书。在上私塾期间,他就开始诵读《三字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诸多经典。据毛主席后期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介绍,他把自己在韶山的求学经历概括为“六年孔夫子”。因为毛泽东父亲毛顺生供毛泽东念私塾是为了他能算得清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礼便可。因此,毛泽东在读完六年私塾之后便被父亲叫回家中务农了。白天毛泽东跟随大人们下地干活,傍晚除了帮父亲记账外还会接着挑灯继续看书。毛主席曾回忆说:“我的父亲是不赞成我读书的,每次我看书的时候,父亲总会看不惯。我曾与父亲立誓说倘若我一天内挑完十五担肥,他便不管我看书。后来我每天按时按量完成,父亲便没再说什么。”</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有一个表兄,名唤文运昌,比毛泽东年长九岁,时常给少年毛泽东推荐如《新民丛报》《盛世危言》等进步书刊。毛主席后来回忆说:“这些书刊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下来。那时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我当时认为他是进步的”。在文运昌以及舅父和同族、塾师的帮助下,毛泽东终于冲破了父亲要他辍学到米店当学徒的阻力,来到东山学堂读书。文运昌为他办好了入学手续,而且主动做他的入学担保人。</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中国混乱不堪的情况下,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被进步思想熏陶的少年毛泽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探索解救中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道路。在离家时留下《七绝·呈父亲》展现非凡气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p> <p class="ql-block">1914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中学求学,当时中国正处于最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袁世凯政府倒行逆施承认耻辱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后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深受新思想的感染,他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救中国,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造。1917年毛泽东将自己撰写的《体育之研究》投向《新青年》。这篇署名为“二十八画生”的文章以雷厉风行的文风、逻辑严密的章法博得了陈独秀赞赏,特将文章全文发表在《新青年》上。</p> <p class="ql-block">1918年,青年毛泽东踏出了革命实践的第一步。在毛泽东等人的倡导下,4月14日新民学会在湖南长沙蔡和森家中成立。这一时期,毛泽东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后来的革命活动积蓄了经验和力量。毛泽东从一师毕业时,一份鼓励留法勤工俭学的印刷物传到了湖南,运动正是由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和吴玉章发起的。于是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在湖南大力宣传、组织大批青年先北上保定或北京进修法语,然后前往法国学习知识技能未来报效祖国,其中就有青年时期的邓小平。此时的毛泽东并未跟随出国,因为有更重要且艰难的任务等着他来完成。同年在经北大教授杨昌济力荐下,毛泽东结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每日工作除打扫卫生外,便是记录每日前来第二阅览室借阅书籍的学生姓名。工作之余,毛泽东向李大钊借来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阅读,遇到书中难懂之处便去向李大钊虚心讨教。据毛主席后来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毛泽东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上,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位革命导师厥功至伟。毛泽东何其有幸,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初,就能够与“南陈北李”这些马克思主义先驱有了交集与联系,从而逐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国何其有幸,在最需要有人顺天承命、救民水火的时候,一个志向远大、勇于担当的青年恰逢其时,始终出现在他最应该出现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