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单吃完午饭,继续参观游览四层展厅的文物。第一个展厅是玉器厅。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玉石资源丰富的国家。旧石器时代,人们玉、石不分,玉和石都被视为制造工具的原料。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以美石为玉,将其制成装饰品。距今约9000年,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透闪石玉器,河南贾湖遗址则发现了绿松石制作的饰件,是为中国玉文化之滥觞。出于真诚的信仰,人们又将最美的玉料制成法器奉献给神。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深,高等级玉器的生产和使用被权贵阶层垄断,玉制的农业工具及武器也被仪式化,并出现了踪、璧、钺、璋等具有特别属性的玉礼器。玉礼器从装飾玉中分离出来,是上古时代美学认知及社会复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玉器社会价值的体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礼器呈现出既昭示神性又代表王权的突出特征。夏、商王朝的建立延续了这一特征,为西周以后实行的礼仪制度奠定了文化基础。 </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全国主要文化区域的遗址中都有玉器出土,玉石多采自遗址附近的矿藏。其中,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分别代表了北、南玉器文化发展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一组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年至前30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西辽河、太凌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以蛇纹石玉为主,也有一部分闪石玉,造型以几何形和动物形为主,并有幻想的神灵形象。有龙、勾云形佩、斜口简形器、方壁、联壁等器型,器表多不加装饰,只有少量线纹雕刻。</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一组良渚文化的玉器:</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前2300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及杭州湾地区。代表性玉器有踪、壁、钺冠状饰、三叉形器、串饰等,器表多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进行雕刻,纹饰有神人兽面纹、鸟纹、云纹等,工艺水平居于新石器时代之首。良渚玉器具有强烈的宗教和礼仪色彩,贵族墓葬内常见以大量踪、壁、钺等礼玉组合构成的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800年,分布地域与大汶口文化基本一致,是其后续文化。玉器器型多为象征政治和军事权力的戈、刀、钺、斧、戚等,也见圭、璋和牙璧等礼仪用器,器身规整,轻薄,多素面无纹饰。其中,鸟的形象较为常见,可能与龙山文化的尚鸟习俗有关。</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一组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p><p class="ql-block"> 齐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至前1700年,与中原龙山时代晚期和夏王朝大体同时,主要分布于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等地区。齐家文化玉器的种类丰富,可分为礼器、工具两大类,以璧、琮、璜、环为大宗,还有刀、斧、锛、钺等。</p> <p class="ql-block"> 1950—1951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span>玉制矛、斧、镞都是青铜兵器的键嵌组件,选料考究,是制作精美的仪仗用兵器。</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1976年河南安阳阴墟妇好墓出土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的“礼”(蓋)字包括两个象形的部分,下边是祭祀时敲击的鼓,上边表示鼓架上挂着两串玉,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以“礼”事神致福的原意,以及玉器用于祭祀天地神鬼的礼仪功能。新石器时代晚期,神权巫术主宰了社会的精神文化,夏、商延续了敬神传统,除了天地、星辰、动植物崇拜以外,还盛行人鬼神灵崇拜,《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伺神”,正是对这一时代社会现象的准确表达。</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适应自然的历史进程中开拓了视野,玉石具有质地细腻,外表温润,有透明性,色彩丰富,数量稀缺等特性,引发了人们对玉石审美上的关注,并将其制成了装饰品,玉的艺术特性贯穿了玉器发展史的始终。另一方面,上古时代,人们迷信鬼神,佩玉很早就与信仰意识关联在一起。除了一部分作为纯粹装饰品和实用工具的玉佩之外,还有很多动物造型的配饰,往往与人们驱邪、护佑等信仰崇拜关系密切。</p> <p class="ql-block"> 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和等级制为核心的礼法制度,玉器作为礼制的物化象征,形成了繁琐的使用规范,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工具。治玉工艺日趋多样,双刻线技法臻于成熟,初显立体效果。东周王室衰微,社会失序。</p><p class="ql-block"> 礼仪制度突破了体制束缚,逐渐成为各诸侯、卿大夫巩固自身势力的政治武器,玉璧等贵重玉器与金银,车马一同成为诸侯交聘中重要的馈赠礼物。随着人们矿物学知识的丰富,闪石作为玉石主体的观念已逐渐形成。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得玉器的雕造技艺得到了空前发展,阴阳双线雕刻技法变化无穷,半浮雕、透雕技术备受青睐。大量造型隽永、设计灵动、纹饰精美的玉器应运而生。汉代江山一统,国富民强,治玉技法承袭东周遗绪并多发明创造,精品玉器从设计到雕造都臻于完美。传统礼器与装饰品之外,日用及观赏品增多,为唐、宋时代世俗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两件或两件以上的饰件组合即可称为组佩,西周以后的组佩主要指全身佩戴或悬挂腰间的佩玉组合,是周礼制度的物化表现。组佩通常以珩、璜为主体,以管、珠、冲牙等为附件,其材质、架构、尺寸则成为区别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标志。身系组佩行走,佩玉前后摆动,叮当作响,有节步作用,用以彰显佩戴者的从容气质和优雅风度。</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玉石凝结了天地的精华,以玉器随葬或将玉片覆盖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就可以保护尸身不朽,灵魂复生。以玉为葬,称为“玉殓葬”,这种独特的葬俗,可追溯到红山、良渚、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周至汉代,出现了很多专为丧葬而制作的玉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葬玉制度,玉覆面即为最重要的一类葬玉。汉代形成了玉塞九窍的葬仪,王侯的玉柙标志着葬玉制度发展达到了顶峰。</p> <p class="ql-block"> 汉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 隋唐以后,传统的礼仪制度发生了改变,玉器的礼仪特征也逐渐淡化,琮、璧、圭、璜等器类基本消失,出现了玉带、帽顶等标识身份的玉器种类。玉器的神秘色彩减退,逐渐成为一种祥瑞之器,并越来越多地作为俗世珍宝用于日常生活。唐代社会开放,文化包容,扬州地区形成了治玉中心。这一时期的玉器工艺精美,风格张扬,品类齐备,流行花卉、鸟兽、虫鱼、人物等纹饰。辽宋金元时期,玉器的世俗化倾向进一步加强,玉器以贴近生活、造型简洁的装饰品为主,出现了巾环、绦带勾环、动植物摆件等品类。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还流行与渔猎、游牧生活相关的春水秋山玉,这类玉器刀法粗犷,风格浑朴。明代玉器种类繁多,圆润敦厚,体大工精,形成了以北京、苏州、南京等地为首的治玉中心。清代在宫廷文化的引领下,玉器精细的工艺技巧与繁缛的形式美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生灵百态:唐代玉器世俗化倾向已经初露端倪,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玉器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普通人的生活面貌。神仙、童子、瑞兽、琼花等题材是民间饰玉的主要母题,这些生灵造型多以圆雕和透雕方式表现,造型小巧,形象生动,往往以含蓄的手法组成特定的装饰纹样,寓意着福寿绵长、富贵康宁、好德高洁、夫妇和睦、子孙繁盛等内容,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p> <p class="ql-block"> 飞天为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其职司是奉侍佛陀,能奏乐,善飞舞并散发香气,也被称为“香音神”“天乐神”“伎乐神”等,是佛、菩萨降临时的吉祥征兆。东汉年间佛教传入,飞天吸收中原的羽人、仙人等因素,发展为中国特色,体态优美,风格飘逸。</p> <p class="ql-block"> 琼花满堂:玉器作为珍贵的生活用具和鉴赏珍玩自汉代就已出现,由于玉材珍贵、官府限制等原因,这类玉器主要流行于帝王贵胄之家,数量有限。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一个巅峰,玉器的品类和数量均超过以往各代。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精美,雅俗并重,呈现出宫廷玉与民间玉并驾齐驱的情境。承古出新的仿古葬器、精美奢华的生活器具、风雅考究的文房用品是当时玉器艺术的主流,其造型、纹饰延续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文人画构图和诗词联句的大量涌现,反映出安定祥和、繁荣富足的社会面貌。</p> <p class="ql-block"> 翡翠:原指两种生长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鸟,雄鸟为翡,雌鸟为翠,后来翡翠一词成为玉石的一个品种,即辉石玉。翡翠主产缅甸,色彩斑斓,晶莹剔透,在明代中期传入中国,但中国儒家文化具有中庸、内敛的特质,一向偏爱色泽柔和、温润的闪石类玉器,翡翠并未受到重视。晚清慈禧太后独爱翡翠,经常向各地摊派索要翡翠制品,翡翠才在民间逐渐流行开来。</p> <p class="ql-block"> 仿古彝器:玉器仿古风潮始于宋代,明清时达到鼎盛。这一时期,陈设类仿古玉器大都以汉代以前的青铜葬器为蓝本,常见品种有鼎、炉、簋、匜、觚、觯等。这些玉器大多在造型与纹样方面遵崇古式,追求朴实、古雅的艺术韵味,同时也融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p> <p class="ql-block"> 三螭纹觥: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p><p class="ql-block"> 觥是一种动物造型的盛酒器,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p> <p class="ql-block"> 艺用双绝: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玉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有簋、罍、盘、匜等,造型纹饰模仿青铜器,是奉献给神明的礼器。汉代诸侯王墓葬出土的玉器中,有制作精美的卮杯、耳杯、樽等,表明此类玉器已开始服务于人间的贵族生活了。明清以后,市民商业阶层形成并发展起来,玉器在民间逐渐流行开来。生活类玉器源自礼玉,天生具备高端器具的特征,体量大、材质精、雕琢考究,也是最能体现玉器造型艺术和审美高度的品种。</p><p class="ql-block"> 双螭耳杯:宋(960年-1279年),杯口侧镂雕螭形双耳,两螭弓身伏于杯口,相互观望,造型精致。螭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在周至汉代艺术中常见,宋代再现螭龙造型,是好古风尚的一种体现。</p> <p class="ql-block"> 玛瑙花瓣盏托:唐(公元618年—907年),盏托是为防烫手,安置茶盏的承盘,因其形似舟,又名“茶船”。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较精细的饮茶法,敬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待客礼仪,茶具也随之从饮食器中分离出来,出现了许多新器形,盏托即为其中之一。盏托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多为陶瓷,也有金银器材所制。</p> <p class="ql-block"> 双螭耳酒台盏:明(公元1368年—1644年),这件酒具由酒台和酒盏两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紫檀盖瓜式杯:明(公元 13684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镂雕花卉鹭鸶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龙柄桃形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三螭耳杯: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水晶力士烛台: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 鱼龙花插: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p> <p class="ql-block"> 玉兰花插: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p> <p class="ql-block"> 莲花祥云柄执壶: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 水晶“岁寒三友”盖瓶: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岁寒三友”为松、竹、梅,象征君子超逸的情感和清高的气节,在工艺品中被广为运用。</p> <p class="ql-block"> 宝相花纹题诗执壶:明(公元1368年-1644年)。此壶以整块玉琢成。壶柄爬伏一只螭虎,盖钮为寿星造型,流部缠绕灵芝,壶身浮雕宝相花卉,皆寓意长寿。并刻诗四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为明代宫廷御用精品。</p> <p class="ql-block"> 梅枝纹盖瓶: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 青金石“渔樵耕读”山子: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 鼻烟壶系列长图:明末清初,鼻烟自欧洲传入中国,本士化的烟壶应运而生。玉质鼻烟壶选材精良,制作巧妙,不仅成为宫廷贵族生活的必需品,还常作为赏赐或馈赠的礼品。玉质鼻烟壶主要在清宫造办处生产,有仿古、肖生、内彩等工艺,纹饰除了传统图案外,还有诗词文章等。</p> <p class="ql-block"> 携琴访友山子:山子是一种以圆雕技法呈现山林景观的玉制摆件。在整体的玉石上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溪水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从构图布局到物象呈现都渗透着绘画的章法。山子出现于两宋时期,明清时期出现了高浮雕、多层透雕、线刻等多种技艺,达到了山子雕造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万松千峰”山子:清(公元1644年—1911年)。此山子材料、雕工、韵味俱佳,应为清宫陈设。山子上刻乾隆御制诗:万松春晓坐山房,雨后千峰濯翠光。因回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凉。闲听倚巘涛翻鬣,极眺铺阡浪摆芒。讵事游山欣惬赏,为民额手庆宜旸。</p> <p class="ql-block"> “仙岳献祝”山子,“鹿鹤同村”笔架,和“三星”笔筒。</p> <p class="ql-block"> 文房诸宝:古人的文房书斋中,除了最常用的笔、墨、纸、砚,还有许多与之配套的器具。古人认为玉有神奇的功效,可以保养毛笔、澄清水质,起到怡情养性的作用。末代以后出现了用玉来制作文房用具的传统,明清时期,在科举制的影响下,文房玉器种类丰富,主要有笔筒、笔架、水丞(水盂)、水注(砚滴)、笔洗、镇纸、臂搁等,形成系列。玉制文具大多设计巧妙,制作精良,既是实用器,更是令文房书案增色生辉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琥珀和蜜蜡是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摩氏硬度为2.5—3。</p><p class="ql-block">收藏界通常将透明的称为琥珀,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称作蜜蜡。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气泡以及包裹的昆虫和植物碎屑。</p> <p class="ql-block"> 水晶:又称“水王”“水精”,是一种稀有的石英结晶体,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摩氏硬度为7。纯净的水晶无色透明,含有一些微量元素时呈多种颜色,包括紫晶、黄晶、烟晶、芙蓉石等。我国水晶产地丰富,以江苏东海储量最多。国外水晶主要产自巴西。</p><p class="ql-block">1.白水晶 2.烟晶:3.芙蓉石</p> <p class="ql-block"> “玉不琢不成器”,一件玉器的制作流程,可以大致分为采玉、开料、解玉、钻孔、打磨、镂刻、抛光等诸多工序,每一项都需要专门的工具和技术完成。远古时期使用的工具有石片、石钻、砺石、竹管、麻线、动物筋和毛皮等,商代出现了青铜锯,砣机的发明也大大提高了治玉效率,是琢玉工艺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春秋战国时出现了铁质工具和以金属丝为弦的锯弓。而无论治玉工具如何变化,玉器制作的每个步骤几乎都离不开解玉砂的参与。</p> <p class="ql-block"> 纹饰雕琢:玉器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与雕琢两个层面,造型考虑的是整体设计,雕琢注意的是细节表现。雕琢可分为平面线雕、浮雕、镂雕、圆雕等形式,是治玉工艺中最有技术性,也最能体现艺术价值的工序。</p><p class="ql-block"> 此品“老马识途”山子是圆雕,圆雕是一种立体雕刻艺术。早期圆雕多为人像、动物、植物等肖生题材,器型较小。两宋时期出现的山子,是浮雕、镂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产物,圆雕也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 浮雕是一种通过减地或剔地方式表现立体效果的雕琢工艺,可分为减地浮雕和剔地浮雕,减地浮雕只削减主体纹饰周边地子,所雕物象不高出器物表面;剔地浮雕是将主体纹饰之外的所有地子加以削减,使得纹饰完全凸出于器物表面。</p> <p class="ql-block"> 镂雕螭纹香囊:东汉(公元25年一220年),镂雕亦称“镂空”“透雕”,指将玉料地子局部或大部分剔空,以突出玉器主体纹饰的一种工艺。镂雕方法主要有钻孔、锯切、琢磨等,宋元时出现了立体镂雕技术,明清时镂雕工艺臻于极盛。</p> <p class="ql-block"> 宝相花纹带銙: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 龙纹带銙: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意匠巧作:玉器传统上以质地纯净、色泽温润、造型生动、雕琢精细为审美标准,但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杂色玉材的巧作设计以及对玉饰品做进一步装饰的尝试。辽宋以来,巧作工艺开始流行。明清以后,金属镶玉、描金和硬木嵌玉工艺从宫廷发展到了民间。这类工艺虽然不是玉器制作的主流,但一直是玉器工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与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菊花饰:金元(公元1115年一1368年),就是一件巧作。</p> <p class="ql-block"> 巧作又称“俏色”“巧色”。一些玉石带有天然沁色,玉工雕琢时有意保留部分皮色,使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巧妙结合,从而产生别致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审美理念。</p><p class="ql-block"> 铜嵌玉松鹿带銙: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玛瑙巧作“鹤鹿同春”花插: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双獾佩: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 翡翠鱼蝠纹带钩: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 描金又称填金,指在玉器上事先刻好线的沟槽中压入金丝或填入金粉。描金工艺多施于白玉或青玉上,形成金玉辉映的华丽效果。</p> <p class="ql-block"> 浮雕泥金坐佛饰: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 镶嵌是将一个物体通过粘接、包裹、内嵌等形式与另一个物体固定为一体的装饰工艺。玉作为一种备受珍视的美石,常与其他珠宝、贵金属、名贵木材等以镶嵌方式组合成一件工艺品。锁嵌工艺上古时代就已出现,不同时代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嵌玉点翠鹭鸳荷莲饰: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红木嵌玉龙纹插屏: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福禄寿”百宝嵌饰:清(公元1644年—1911年)。百宝嵌又称“钿嵌”,以金、银和各色宝石、珊瑚、蜜蜡、角牙、螺钿、沉香、砗磲等材料,制成山水、人物、楼台、花卉、鸟兽等形象,再锻嵌在紫、黄花梨、漆器之上,色彩丰富,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这些玉器经过在美篇中的整理,让我有了更深的记忆,展厅观看的时候感觉眼花缭乱的看不够,好在喜欢的都拍照了,回家细细品味,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了解一下周边地区的玉文化。</p><p class="ql-block"> 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曾先后出现使用玉器的古代文化,玉器风格各具特色,构成了一个大范围的玉文化圈,中国是这个文化圈中最重要的地区。悠长的历史、丰厚的内涵构成了中国玉器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共同的文化基因构建了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也塑造了中国玉文化永恒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