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美篇,辰龙年阳春三月出游浙、苏美篇之四

太阳

<p class="ql-block">摄影:孙际芳为主</p><p class="ql-block">文字:李性刚编撰</p><p class="ql-block">审校:孙际芳</p> <p class="ql-block">  4月18日午间乘高铁抵达古城南京,开启了对这座古城的4天游程。</p><p class="ql-block">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中国四大古都;有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之称;亦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美誉。唐代的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诗人都在此生活、游览过;明清时期中国过半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沉淀的人文印记和文化传承,铸就了古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在游览间,能沐浴中华文化的充分洗礼。</p><p class="ql-block"> 笔者游览南京四天的感受:是一座山水城林浑然交融,江河湖泉相得益彰的城市;是一座可越古诵今,可欣赏灯影,可远眺山青,可漫步水景,可聆听读声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中山陵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一、拜谒中山陵</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位于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的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西分别与灵谷寺、明孝陵为邻,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墓葬建筑风格,融汇中、西建筑之精华。</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附属纪念建筑群,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其著名景点有中山纪念馆、音乐台、流徽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景区分部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按照他生前“葬于钟山”的遗愿,当年的国民党高层颇费周折,向苏联求助赠予水晶棺,以便长期保存遗体供后人瞻仰,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时间漫长,水晶棺运到后,遗体已腐变无法存留,于是只好改为传统土葬。</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音乐台</p> <p class="ql-block">  二、游览灵谷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紫金山南麓、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景区是在原古灵谷寺旧址上于1950年改建形成。现有灵谷寺、灵谷塔、无梁殿、宝公塔、三绝碑、万工池等名胜古迹,同时又分布着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灵谷寺、明孝陵、中山陵三者同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三大核心景区。</p><p class="ql-block">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始建于1931年,是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灵谷景区内,长眠着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国民党政要等民主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钟山北麓,还有专为3306位抗日捐躯的中、美、苏等国航空烈士而建设、镌刻着烈士姓名的公墓。</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玄武湖和莫愁湖景区</p><p class="ql-block"> 1、玄武湖</p><p class="ql-block"> 玄武湖古称桑泊,曾名秣陵湖、昆明湖、后湖等,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湖泊园林,也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至今已有1500多年建园史。</p><p class="ql-block"> 西临玄武门,东邻紫金山,面积稍大于5平方千米的玄武湖比杭州西湖略小,呈菱形的湖面上,分布着堤桥相接的环洲、樱洲、菱洲、梁洲和翠洲等五个洲,分别有“环洲烟柳”“樱洲花海”“菱洲山岚”“梁洲秋菊”“翠洲云树”之美誉,是古都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更是一片赏青游绿,寻古觅旧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环玄武湖景区西、南两面紧邻据称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的明城墙,西以玄武门、南以解放门为出入口,两门间的明代城墙长约1300余米,一侧为古朴延绵的明城墙,一侧为碧波荡漾的玄武湖,构成文韵深邃,古今交融,典雅惬意的游览区。</p><p class="ql-block"> 玄武门曾是隋朝大兴宫的正北门。1929年,蔡元培先生应邀书写“玄武门”三字。</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帝曾诗赞玄武湖曰:</p><p class="ql-block">“淼淼长湖水,春来发绿波。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蓑。”</p><p class="ql-block"> 游走在解放门出口处明长城上,可居高参观位于左侧鸡笼山东麓,始建于西晋年间,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有“南朝第一寺”美誉的古鸡鸣寺。</p> <p class="ql-block">  登上明城墙之玄武门</p> <p class="ql-block">  明城墙上之玄武湖揽胜。</p> <p class="ql-block">  靠近明城墙外一侧的鸡鸣寺</p> <p class="ql-block">  走下城墙</p> <p class="ql-block">  全国联合申遗的各地城墙。</p> <p class="ql-block">  2、、莫愁湖公园</p><p class="ql-block">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之“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中的白鹭洲一带,正是莫愁湖所在。</p><p class="ql-block"> 三国后六朝时期有《河中之水歌》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p><p class="ql-block"> 两句史话,前者说莫愁湖的形成,后者讲莫愁湖名称渊源。</p><p class="ql-block"> 相传“莫愁”是南朝时期的洛阳美少女,因家贫卖身葬父远嫁金陵,后因遭恶人夺走双眼投湖自杀,得名莫愁湖。春秋时期的《阳春白雪》琵琶曲皆因莫愁女融汇民间传唱而传颂至今,加之她扶贫济困美德,共同形成莫愁女传说的雏形和“莫愁文化”的源头。郑板桥曾赞叹曰:“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p> <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与清末黔文化的渊源以及与黔文化代表人物莫友芝的情感缘结。</p><p class="ql-block"> 莫友芝(1811年-1871年)字子偲,号郘亭,中国近代学者、诗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郑珍齐名,同出程恩泽之门,同为考据词章,并称“西南巨儒”。</span></p> <p class="ql-block">  身为黔北籍旅游者,来到莫愁湖畔,自然想到“沙滩文化”主要代表人莫友芝与曾国藩的一段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 莫友芝早年到北京会试期间,与官居二品、身为翰林院侍读的曾国藩探讨汉学和古籍。曾国藩感慨:“不意黔中有此宿学耶。” </p><p class="ql-block"> 随后,曾国藩与朋友刘传莹相邀拜访暂居虎坊桥的莫友芝,并设宴款待订交。莫友芝盛赞曾国藩襟怀宽广。莫友芝此次会试榜上无名,南归日,曾国藩写《送莫友芝》诗曰:“……黔南莫夫子,志事无匹双。万书薄其腹,廿载幽穷乡。”</p><p class="ql-block"> 莫友芝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始,客居曾国藩帐下查访文汇、文宗两阁《四库全书》残本,往来大江南北,尽交魁儒豪彦,饱览秘籍善本。</p><p class="ql-block"> 时年已位居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以宾师之礼设宴款待老友,并向帐中左宗棠、李鸿章等推荐莫友芝“才高学博,著述斐然可观”,还写信给长子曾纪泽,以“心敬其人”推崇莫友芝。</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领军攻破被太平天国占领数年的南京后,为使莫友芝一家团聚,出资从贵州将其家小接到安庆。</p><p class="ql-block"> 深受感动的莫友芝带着次子莫绳孙尽心尽力到兴化县搜求在战火中散失在民间的《四库全书》等秘籍善本以图回报,不料突感风寒,高烧不退,于1871年秋病逝于一叶小舟上,时年61岁。</p><p class="ql-block"> 兴化知县得知莫友芝逝去,在莫愁湖畔置灵堂凭吊。曾国藩得知后,率百众僚属亲捧香烛到灵堂祭奠,饱含热泪手书挽联曰:</p><p class="ql-block">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p><p class="ql-block">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还资助莫友芝九弟莫祥芝和次子莫绳孙扶莫友芝灵柩回黔,归葬于沙滩。</p><p class="ql-block"> 另有史载,曾国藩与黔北沙滩文化三位领军人物郑珍、莫友芝和黎庶昌都有渊源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为准备本次南京游攻略,笔者曾于年初与朋友一起到黔南兔场寻访莫友芝童年故居“影山草堂”并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下载自网络的莫友芝画像和莫友芝书联。</p> <p class="ql-block">  建于独山莫友芝故居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贵州典型腐败产物——</span>“土司楼”。</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秦淮河夫子庙景区 </p><p class="ql-block"> 以秦淮河为轴线,以夫子庙为核心,以明城墙为纽带,串连起众多国保单位和以儒家思想、科举文化、民俗文化为内涵,集观光、美食、购物、教育等要素为一体的游览观光带,构成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荟萃之地。</p><p class="ql-block"> 如果粗略观览该区域的每个景点,至少需一周左右。限于我夫妇的时间和体能,仅在这一带游览一整天,参观了夫子庙、江南贡院、乌衣巷、瞻园等。</p> <p class="ql-block">  1、古秦淮河</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是流经古城南京的一段长江支流,古金陵文明的摇篮,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保持着“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的千百年金陵繁华,在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千多米的沿河两岸,聚居着许多权贵豪门世家,金粉楼台鳞次栉比。夫子庙附近的秦淮河两岸,更是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许多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风流韵事,都发生在它身旁,被文人骚客吟颂传唱至今。</p> <p class="ql-block">  2、夫子庙</p><p class="ql-block"> 位于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旁的夫子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规模宏大的古建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部分组成,被誉为秦淮名胜。</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曾作为明代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附近既集中了酒楼、茶馆,青楼、妓院也应运而生,因此,有“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的描写,也记载下当年秦淮河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  3、江南贡院 </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代的江南贡院位于夫子庙学宫东侧,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2万余间,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从江南贡院建成,到晚清废除科举制度,共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举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p> <p class="ql-block">  4、瞻园</p><p class="ql-block"> 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的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园林,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也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和唯一对公众开放的明代王府。</p><p class="ql-block"> 瞻园内的古建筑群现辟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馆。该馆被视为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学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  5、乌衣巷</p><p class="ql-block">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据宋代《丹阳记》载,此地原为三国之吴之乌衣营所在,故名。这条幽静狭小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乌衣巷从此名扬中外。</p><p class="ql-block"> 乌衣巷曾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等文化巨匠,见证了王导和谢安的艺术成就。现在的游人游览乌衣巷,主要是为着探访王、谢华堂踪迹。</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雨花台</p><p class="ql-block"> 史载,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设坛说法,因内容精彩,感动佛祖,顷刻间天上落花如雨,故得名“雨花台”。</p><p class="ql-block">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烈士陵园。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建有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显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自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到新中国成立前,雨花台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的刑场,约有近十万共产党人及各界革命和爱国志士在此英勇就义。烈士的鲜血撒满了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国民政府总统府</p><p class="ql-block"> 南京总统府曾是明初的汉王府,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煦”字命名的花园称“熙园”,后来也称“西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扩建并增建与熙园对称的“复园”,即“东花园”。</p><p class="ql-block"> 清军入关后,该府第被辟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康熙、乾隆下江南时的“行宫”。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居住在此,故称大行宫。</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爆发后,这里成为南京临时政府所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驻署于此,改称总统府。</p><p class="ql-block"> 南京总统府建筑群遗址曾多次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军事中枢和重大事件策源地,许多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和鉴证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遗址。其中的煦园为典型的江南园林,被誉为“四朝胜迹”。</p> <p class="ql-block">  熙园也曾是清朝历任“两江总督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陶澍、林则徐二公祠,原址位于长江路东头南侧长江东街4号。是供奉陶澍和林则徐的祠堂,由左宗棠于清光绪年间建造。2001年6月2日,被玄武区开发公司违章强行拆除后复建于总统府内。</p> <p class="ql-block">  1、行政院和西花厅</p><p class="ql-block"> 1934年6月建成的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的黄色西式行政院楼内,设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办公室及会议室、总办公厅、稽核室等;</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民国政府行政院,不过如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2、总统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总统办公室位于总统办公楼二层东南角,是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也曾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一张特制的皮转椅,沙发上方悬挂着蒋介石身着戎装的巨幅照片,四周墙壁有嵌入墙体的文件柜等。</p> <p class="ql-block">  顺道参观总统府大门外的江南织造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第六部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p><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华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陈列馆,也是中国唯一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国家公祭日主办地和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分为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4个功能区。</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在南京目睹或记载南京大屠杀的各界外国友人照片墙。</p> <p class="ql-block">  附录:参观“遇难同胞纪念馆”留下的遗憾与不快</p><p class="ql-block"> 毫不讳言,2024年4月21日上午,我夫妇慕名参观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次极不愉快的游览经历。</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抗战老兵后代,关于抗战,关于涉及抗战人物和故事,我一直比较关注且浅有研究,在2018年6月出版的报告文学集《赤子——旅美杰出华人传略》中,美籍华裔张纯如女士寻访“南京大屠杀”史证的故事刻骨铭心,以至于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近2小时中,我几乎一直处于泪眼朦胧中……</p><p class="ql-block"> 但当我夫妇怀着极其沉痛心情走出室内展厅,来到“遇难者300000”黑墙前竖有刻着“1937•12•13—1938•1”的“十字”型纪念碑前留影时,却遭到工作人员的粗暴干涉:“此处不准拍照!”</p><p class="ql-block"> 继续沿着标有“出口”的路径向展场馆外缓慢出走,来到标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的绿篱前,夫人举起手机为我拍照时,又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立即上前,粗暴地从夫人手中夺下手机,强行将该照片删除。</p><p class="ql-block"> 前后两位工作员毫不讲理的粗野行为令我夫妇极为不解。一个历史文化景观参观完成后,为什么就不准拍几张照片留念呢?何况所拍背景仅仅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名啊!于是向该工作员提出质疑。</p><p class="ql-block"> 哪知道,该员居然以不堪入耳的脏话对我夫妇破口辱骂,甚至还当众举起拳头扬言要“教训”我夫妇,所幸被随即赶到的“钮”姓和“陈姓”二位工作员制止,另外几位工作员将其强行抱住,事态才得以逐渐缓和。为此,我夫妇提出如下质疑:</p><p class="ql-block"> 第一、既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国家有关方面定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那么包括馆名在内的标志性纪念建筑,为什么要禁止参观者拍照留念?或用于爱国主义传播?他们究竟害怕什么?</p><p class="ql-block"> 第二、如果确因不能公开的特殊原因需要禁止拍照,为什么不在场馆内设置相应标识告知公众,要大家自觉遵守,而采取让工作人员以口头制止,命令式口吻甚至呵斥、训诫等方式呢?</p><p class="ql-block"> 第三、在我夫妇的整个入园参观过程中,甚至根本没有听到哪怕是一位工作人员,在行使各自的管理职能中,使用哪怕是一句文明礼貌敬语。作为一个全国性、高级别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工作人员竟然是这样向参观者做出示范的!该馆对工作人员这样疏于教育管理的现象,在全国极为少见,令人非常吃惊和十分遗憾。</p><p class="ql-block"> 另外,该馆对待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立下卓著勋绩,甚至是生命代价的美籍华裔女士张纯如更显失公道!</p><p class="ql-block"> 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仅发现两处有关张纯如女士的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 一是在相关展厅一角,挂有一幅并不醒目的张纯如女士生前照片。在照片下方,留有如下标题和正文:</p><p class="ql-block"> 标题:“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p><p class="ql-block"> 正文:“张纯如(1968-2004),美籍华裔作家,其撰写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在美国出版,引起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上述标题加正文连同所有字符,共仅有75个文字单元。</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快到出口前的标有馆名的绿篱过渡带旁的墙根下,立有一尊小得可怜、很不起眼的张纯如女士塑像。</p><p class="ql-block"> 事实是,时年30出头的张纯如,为了揭秘南京大屠杀,自费从美洲到亚洲再到欧洲,跑遍世界各地,付出常人难以理解和承受的艰辛努力,满世界寻找当年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证人、证物,并收集到了中、日、德、英等文字的大量史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等原始材料,还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通过书信联系了多位日本二战老兵,获得了作为见证人的证词。其中包括当年住南京的德国人拉贝的《拉贝日记》和美国人魏特琳的《魏特琳日记》,以及1000多页远东军事法庭的原始审判记录,尤其是审判战犯松井石根的珍贵史料,并将这些史料寄交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张纯如在搜集到各种触目惊心史料基础上,用1000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一部附有大量珍贵照片的英文版《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并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出版,从而轰动了全世界,唤醒了华人群体对这段历史的沉痛记忆。</p><p class="ql-block"> 读者很难揣测,当写作过程中的张纯如翻阅一篇篇文献、报告、照片、记录时,她心中是何等的悲愤?何等的震惊?何等的重锤击胸!这位颇具血性和正义良知的年轻华裔女子,以一个史学家无可挑剔的翔实史料和对历史及后代负责的责任心,直面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从而撩起一代人、一个民族对那段痛苦创伤的记忆,揭露了当年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暴行……</p><p class="ql-block"> 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张纯如专程从美国赶来寻求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和帮助。我见过她四次面,第一次是在1995年8月9日。……当时她对这段史料了解甚少。我向她建议,去日本一所大学走访古文研究会专家藤原影和吉田裕教授;去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去德国追踪当年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的足迹等。”</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张纯如把朱馆长对她说的这些地方全都去到了,其中提到的几个人,也都找到或追寻到了,并对每个人都做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获得大量卓有成效的成果。她用真诚感动了朱馆长。</p><p class="ql-block"> 朱成山回忆说:“是她,发现和促成了《拉贝日记》的面世。” </p><p class="ql-block"> 1996年8月,朱成山突然收到一封寄自德国柏林的包裹,打开一看,是拉贝外甥女赖因哈特夫人,根据张纯如留给她的一张名片上的地址,寄来了长达87页的“拉贝致希特勒的报告书”和“拉贝先生简历”。</p><p class="ql-block"> 朱成山曾认为,有些地方一个女孩是不可能全部访问到的。但是没想到,张纯如不仅去了,而且找到曾任德国中学教师的拉贝先生外甥女莱因哈特夫人,从而发现了尘封达59年的《拉贝日记》。对此,朱成山说:</p><p class="ql-block"> “《拉贝日记》及拉贝先生,这一组南京大屠杀重要的史料和见证人,终于被世人了解。如果没有张纯如去找到拉贝亲属,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没有她帮助我们与拉贝先生亲属牵线搭桥,《拉贝日记》及其他相关史料恐怕到今天还尘封在拉贝亲属的家中,后来这些事情也都不会发生。”</p><p class="ql-block"> 而就在《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不久,张纯如却丢下父母和丈夫,留下还需要嗷嗷待辅的不满两岁儿子,于2004年11月9日上午9时许,在美国17号公路南侧一段未命名公路上,开枪自杀于车内。消息一出,长天遗恨,大地生悲,人心共哀!</p><p class="ql-block"> 这位也许是专为世事正义而投生人间,专为冤者不平而舍生相助的正义之神,曾为南京30万民族冤魂呼喊的女强人,却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就此匆匆地走了,如此仓促地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且走时还那么年轻,是那般的俊美;可走得那么仓促,那么令人难以接受和揪心疼痛。她像一枝盛开的,正释放着芬芳的鸢尾花,令人扼腕叹息其过早且骤然凋谢了。</p><p class="ql-block"> 张纯如的聪颖、胆识、善良、才华、正义感、同情心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必将赢得更多人的敬重;她奉献给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终将被世人永远铭刻心中!</p><p class="ql-block"> 因此,关于张纯如的死,朱成山馆长曾非常痛惜地说:</p><p class="ql-block"> “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做出特殊重大贡献的人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仅仅给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75个字符的轻描淡写介绍。尽管在出口过渡带的边墙根下小塑了一尊张纯如女士像,但却舍不得给她一个字的生平情况介绍。参观者并不知道她是干什么的?为啥要为她塑像?因此我认为,似这样对待张纯如女士,有失公道和人性良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