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很大,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当你身处异国他乡时,你的故乡就是祖国;故乡很小,可以小到一个村庄,当你身处本县市时,你的故乡就是你出生、成长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一直认为,只有出生、成长的地方,才能称之为故乡。故乡有成长的记忆,有山间的足印,有溪涧的流水,有池塘的戏谑,有一同成长的伙伴,还有永世不忘的乡音。如果没有这些,就不是故乡。</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出现了故乡不明晰的一代。辟如,我的小孩,不知哪儿是她故乡了。她不在我的老家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没有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不知故乡的山山水水,也不会说家乡话。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故乡的记忆。每每和她谈起故乡,她总不知道指的哪里?在她的人生履历中,故乡只是她有祖籍。</p><p class="ql-block"> 唐代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见,乡音是故乡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在故乡听不到乡音,也就不真切了。</p><p class="ql-block"> 我这一辈子,乡音一直伴随我,哪怕受到嘲笑,也没有改变。上大学时,远离故乡,什么也没带走,却带走了浓浓的乡音。宿舍的同学,听不懂我的家乡土话,经常嘲笑我。我也曾试图改变,但没有成功。我没有学会普通话,可宿舍的同学们却学会了我的家乡话。我自嘲道,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离开故乡二十八年之久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也是一口地道的湘潭土话,全国人民都在学。乡音给了故乡人亲切感,每当家乡来人找我时,总时用乡音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们也很乐意来找我。但难改的乡音也影响了我,外去参加学术会议时,我都不敢发言表达我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故乡》的开头这样写道“在茫茫山河间,每个人都能指出一个小点。那是自己的出生地,也可以说是家乡、故乡。”我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小点,至今未忘。随着我远行的脚步,这个小点也在渐渐变大。</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涟源县白马乡隔山村,我在那里出生、长大、读书,直到初中毕业。这是一个很贫困的村子。贫困到早饭用不着碗,大多是抓一个带皮的红薯当早餐。需要用碗时,碗里装的最多的是红薯米饭,虽说有米了,但米量很少,不到三分之一。吃净饭(不掺红薯米的白米饭),只有过年才有的待遇。雪白晶莹的米饭淋上一点辣椒肉汤,强烈的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几岁的孩子也干两三碗饭。</p><p class="ql-block"> 在平常,能吃到白米饭只能是办白事了。办白事,是令孩子们高兴的事,可以去孝家吃饭,还有豆腐、肉吃,半夜里也有饭吃。</p><p class="ql-block"> 山里的孩子总在山里找吃的,映山红、山泡、松针上的蜂蜜、枇杷、酸扎子、杨梅等,都是野生的,孩子们都能找到。往往等不到成熟就进了孩子们的肚子,连果核都一并呑了。</p><p class="ql-block"> 增长的年龄,远行的脚步,拓宽了我的见识。故乡不再局限于隔山这个小山村了。开始探索大故乡涟源的由来和文化了。</p><p class="ql-block"> 1951年8月,从安化、湘乡、邵阳各划一部分行政区新建蓝田县,1952年更名为涟源县,取“涟水之源”之意。1987年6月撤县建市。</p><p class="ql-block"> 涟源历史文化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朝时隶属于长沙郡。是梅山文化与湖湘文化的交汇地。在涟源的西面有新化大熊山,大熊山住着蚩尤,蚩尤率兵打败炎帝,击退黄帝,黄帝请来女神助战,联合炎帝才击败蚩尤。死后,蚩尤葬于大熊山。蚩尤虽败,但其英勇好战的精神成了梅山文化的精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新化、涟源人仍然崇向武术,喜好打架,性格霸蛮。霸蛮的性格又成就了湖湘文化,涟源杨家滩成了著名的“湘军摇篮”,走出了几十位湘军将领。湘军将领打仗发了财,回家开启了建设模式,几十栋将军府邸依然保存完好,见证当年的风光。</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将圣”的开国上将李聚奎将军是涟源蓝田人。他作战英勇,是长征路上主力部队的“镖师”,枪口下勇救彭德怀,血战长征路,勇渡大渡河,为红军主力部队打开北上道路。解放后担任首任石油部长,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说到蓝田,不能不说到1938年创办的国立师范学院。国立师范学院先后有87名教授、46名副教授任教。著名教授有钱基博、钱钟书、廖世承、高觉敷、马宗霍、郭一岭、伍仲、汪树封等。由于有这么多名师执教,国师的学术空气十分浓厚;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它还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子投奔它。</p><p class="ql-block"> 钱钟书先生在国师任教期间写出了文学名著《围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国师的学生伍大希教授在《山沟里有一群名教授》中这样回忆:“蓝田光明山,这块并不富饶的土地,哺育国师好几年,国师也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这块土地,为蓝田增添了光彩。50年物换星移,事早已成陈迹;但是这段峥嵘岁月所创造的百年树人的业绩是与日同辉的。”</p><p class="ql-block"> 说了蓝田,该讲讲龙山了。</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天下药山”的龙山,四十八面山峰横旦数百里,状似巨龙,跨娄邵,一望如屏,幽崖绝谷,鸟道狷踪。主峰岳平顶高矗入云,海拔1513.6米,比南岳祝融峰高223.6米。龙山有满山的故事和传奇,更是中草药的宝库。初步查明,龙山有中药资源品种2384种,是一座饮誉江南的神奇药山。</p><p class="ql-block"> 龙山岳坪顶的药王殿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建,孙思邈隐居龙山多年,采药看病,并在此完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年间的“烧车御史”谢振定是涟源桃林坝人士,因不畏权贵,敢于对抗和绅的宠奴并烧毁和绅马车而闻名京城,体现了涟源人的骨气。桃林坝村现保存完好的乐恺堂,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是《红楼梦》的发源地,《红楼梦》初稿出自乐恺堂谢三嫚之手。</p><p class="ql-block"> 涟源三甲古村落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包括五十多座青砖青瓦的庭院,其中“世业堂”是明清古建筑的精品之作。其木雕精美,山水楼阁、动物、人物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三甲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多样,院落布局以正厅为中轴线,有两进两横或三进两横的格局,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雕刻彩绘石门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座庭院都有其独特的屋名和门联,全村共有五十多个屋名,一百八十多幅楹联。门庭上依稀可见的屋名有“于时处”、“居处恭”,楹联有“于止知其所止,时兮阜吾财兮”等等。三甲古村落是古建筑文化的瑰宝,也是一张涟源古建筑艺术名片。</p><p class="ql-block"> 说到房子,故乡新建了一大批小洋楼、小别墅。和以前建造四扇屋、六扇屋有很大的区别。最大区别是以前四扇屋、六扇屋建有一间大厅堂,用于放置农具和办红白喜事;现在的小洋楼、小别墅参照城里的套间设计,更实用方便了。另一个特征,小洋楼、小别墅大多是空置的,过年时才有人热闹几天,过完年又归沉寂。村里人在外地打拼,总想着故乡,千方百计也要赶回家过年,来抚慰那一份乡愁。</p><p class="ql-block"> 又说到了故乡,说到了乡愁。所有的人都会有乡愁,但不是所有在外的游子都能回到故乡。能回到故乡的人都是有钱人。当年“走西口”的山西人,是被逼无奈。乾隆《太谷县志》记载:“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如果家乡还过的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走西口,是山西发展的出路,也走对了,山西富甲天下。然而,走出去多少人,又回来了多少人?成功人士衣锦还乡,没有成功的一生都颠簸在漫漫长途中,有些客死他乡。</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9年,我去山东济南出差,顺便去看望离开故乡三十多年的舅妈。舅妈经济条不好,每月只几百元的生活费。我问舅妈:想回家看看吗?舅妈犹豫了很久:算了,不回了。满脸的辛酸与无奈。我又从反面理解什么叫衣锦还乡。</p><p class="ql-block"> 贫穷,会走出故乡,只为生存。在外,仍然贫穷,虽然也思念故乡,却无脸见家乡父老,不愿回家,不敢回家。发达了,衣锦还乡。无论多远,都千方百计的回家,回家后建一栋房子。于是,乡村小洋楼、小别墅多了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