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沧桑堙灭的古运河(许桂林)

桂林

<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大运河已经被沧桑的岁月堙灭了。 </p><p class="ql-block"> 以前出安徽宿州古城,无论是西去还是东下,都会让人明显的感觉到车子不是行走在路面上,而是在横贯淮北大地的一条土垄上飞驰。一直到2006年九月,《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中国台湾网》都先后刊登了这样的一则新闻:在安徽省宿州西门口老桥西侧,发现了距今1400多年的隋唐大运河遗址。人们这才知道,原来车子行进的这条所谓的土垄,正是当年隋唐大运河的中线南侧。一千多年前,这里并没有什么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而是大运河上一派帆樯林立,百舸争流的繁华景象。 </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段大运河在历史上为隋唐大运河遗址通济渠段,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贯通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整个通济渠全长650公里。在宿州市境内118公里。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才在这里建置了宿州,治埇桥。 大运河通济渠段,说起来也是命运坎坷。它西起洛阳,直达开封后继续向东延伸,经埇桥,过灵璧、泗县,直下江苏的淮阴。因为通济渠至开封的一段是原来的汴河河道整修而成,故被隋炀帝定名为汴渠。到了唐代,通济渠又被人们称作汴河。随着朝代的更迭,通济渠还曾被人们称作隋唐大运河和唐宋大运河。又因为隋炀帝幸巡江都时走的就是这条河道,所以,通济渠又称御河。御河两岸,高筑长堤,长堤之上,遍植杨柳,后人又称汴河长堤为隋堤或汴堤。 </p><p class="ql-block"> 公元605年,隋唐大运河初开之时,并无宿州古城。河开之后,这里有纵贯南北的驿道和隋堤上横贯东西的御道相交,便自然形成了一个带有交通枢纽色彩的水路码头。人们于是在河上架起一座桥梁,名为埇桥。于是人口开始在这里聚集,商贾开始在这里云集。可以自豪的说,隋唐大运河从这里流过,隋唐大运河孕育了今天的埇桥。 </p><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在埇桥成为宿州治所前后500多年间的岁月里,由于黄河无数次夺淮,隋唐大运河渐渐的淤平了。到了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黄河改道,在徐州泗水至清口入淮,泗州之汴口遂废,隋唐大运河终于堙灭。而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黄水夺淮并没有停止。大运河的河床最后终于淤积为一道高出地面的土垄,默默地横亘在由中州平原到淮北平原这一片广褒的千里平原之上。</p><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至1970年春,安徽省宿州9县23.8万治河大军,出于"治理淮河的需要,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手工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线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废的汴河,故命名"新汴河"。新汴河至此可以说,已经完全融进了现在的大运河之中。 </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大运河从埇桥流过。而如今的埇桥区号称安徽的北大门,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农业区。它拥有28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200余万人口。已经成为皖北重镇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站在今天的宿州市大隅口(淮海路与中山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走向的淮海路在这里由南向北呈现出缓缓低下去的地形。也可以说,大隅口是淮海路上的一个“分水岭”。这里正是当年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航道。</p><p class="ql-block"> 在淮海路西侧,曾经发现两处石构建筑,两者相距约40公尺。专家推断,这里就是埇桥遗址。在埇桥的南边,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平行街道,至今仍沿用着古代流传下来的名称:大河南街和小河南街。</p><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历史深处的埇桥小镇,历经风雨沧桑,几度荣辱兴衰,一路行来,竟然已经跨越了将近1200个春秋的时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整整哺育了宿州埇桥儿女700多年。它是历史的见证,见证着宿州埇桥儿女的苦难与欢乐。宿州埇桥儿女也是历史的见证,见证着隋唐大运河在这一段历史的盛兴与堙灭。 </p><p class="ql-block"> (作者: 许桂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