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上海农场滩涂开发30周年,有人提议组织一次非官方的纪念活动,于是,原参加上海农场滩涂开发的员工于2024.9.21自发相聚在上海农场,参观亲手建成的生产队,品尝田间飘来的阵阵稻香,回忆当初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为当今取得的成果欢呼,祝愿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因为各种原因,有些人不能前来参加活动,但他们都心系滩涂开发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三十年,一个稚童,走过少年,步入而立之年。三十年前,一片滩涂盐碱荒地,历经四年开发,完成蜕变,变为万亩良田。自1994年起,我们共同见证了滩涂荒地的华丽转身,从一片沟壑纵横的芦苇茅草地到如今的现代化农田,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当时我担任党委书记、场长,与时任分管农业的副场长张汉强一起,全程组织并参与了艰难的创业过程,压力之大,困难之多,无比艰辛,历经四年,终于圆满完成5.1万亩滩涂荒地的开发任务。如今我们自豪地庆祝滩涂开发三十周年,发自内心地感谢每一位参与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上海农场始建于1950年4月,建场初期土地面积为20万亩,后又陆续开发,1954年开发川东,全场土地面积扩大到30多万亩,1973年开始陆续划出14万亩土地和不动产、流动资金等成立上海市海丰农场,1983年又划出5.93万亩建立川东农场,至此上海农场留有14.9万亩土地,处于江苏盐城大丰境内东北部,南北长16.4公里,东西宽2至15公里不等,共99.6平方公里。南、西、北分别与裕华、金墩和三龙接壤,东临黄海与上海市海丰农场相接。</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农场的近15万亩土地中,1994年以前有耕地4.66万亩,林地0.76万亩,养殖水面0.49万亩,未开发滩涂荒地5.1万亩(滩涂4.5万亩,下明三角地未开发荒地0.6万亩)。滩涂是沿海泥沙沉积通过围垦而成。在滩涂荒地中除有少量粗放的鱼塘外,其余都是芦苇茅草地,沟壑纵横,高低不平。多年来农场都想将滩涂荒地变良田,增加农场的发展后劲,但苦于缺少资金,梦想不成真。</p> <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11日,为贯彻市委市府领导决定,时任上海副市长的孟建柱、副秘书长冯国勤带领市有关委办局的领导亲临农场现场办公,听取我场滩涂荒地开发种植水稻的计划安排,要求上海农场和海丰农场开发已有滩涂荒地13.5万亩,给上海农场下达了三年内高起点开发5.1万亩滩涂荒地,形成基本生产条件,建成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农场的良田生产水平达到和超过市郊水平的任务。接受任务后,上海农场党委高度重视,即刻成立滩涂开发领导小组,调精干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5.1万亩滩涂开发任务,共新增耕地2.1万亩,新增淡水养殖精养鱼塘0.2万亩,新增日产80吨碾米厂一座,新增林地0.42万亩,新增各种农机具近300台(件)。一年一个样,建成农田水利设施完备的良田。整个滩涂开发总投资4802万元,其中市财政借入2000万元,市农行借入2200万元,农场自筹1662万元,比计划投资节约852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4.10时任副市长孟建柱和副秘书长冯国勤到农场视察</p> <p class="ql-block">滩涂开发也极大地推动了农场原有农业的快速发展,1994-1998年,农场原有耕地生产发展提高明显。主要体现在:优质水稻单产从1993年的443.6公斤提高到98年的603公斤,净增55.08%;1998年遇到历史少见的倒春寒,二麦减产三成以上,但水稻却大面积增产,当年粮食总产达到4139.7万公斤,1999年全年粮食总产超亿斤,完成历史的突破。淡水养殖产出从93年的67.15万公斤提高到259.29万公斤,增长率为284.42%;中低产田改造初见成效,有近万亩年产吨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初步形成规模后,我们又邀请专家一起编制了1998-2010年上海农场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报告,使农场农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此计划得到时任副市长冯国勤的肯定“上海农场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很好”,“有创意和新意,望结合实际工作分阶段分步予以实施。”</p> <p class="ql-block">领导关心,增强了我们滩涂开发的信心。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市委市府领导十分关心,多次亲临农场视察指导,时任副书记王力平、副市长冯国勤、市委常委朱达人以及副书记刘云耕等领导先后到农场视察,市委副书记王力平于1993年视察后题写了“柳暗花明”,为我们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指明方向,又于1998年12月底再次到农场视察,题写了“为上海而远离上海,育新人而愧对家人”。这是对农场人的充分信任和鼓励,增强我们的信心,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工作。有关委办局领导多次到农场检查指导开发工作,帮助农场找到了许多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司法局领导薛明仁、缪晓宝和我局领导朱济民、薄志明、吴军营、章荣喜等直接关心,指导开发。局财务处吴继明处长和石柳等多次陪同我们到市财政、市农行汇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开发资金尽快到位。在开发过程中,市农委综合计划处处长王安石及刘新霞、钟宝龙等对滩涂开发给予了大力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上海农场的滩涂开发在当时是全新的投资体制,是一种创举。市委市府给我们提出了三个一点的新体制,即企业自筹一点,农行贷一点,财政支持一点(拨改贷),除了企业自筹,其余都是贷款。这给我们的滩涂开发增加了许多压力,时任局领导吴军营更是给我们立下军令状“滩涂开发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自始至终,农场班子应铁了心搞好开发,搞不好就地免职”。我们从编制开发规划开始,既要参考农场老一辈当初开发农场的的经验教训,又要结合市府领导给我们提出的开发要求,更要有前瞻性,体现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我们查阅了农场建场以来的农业发展资料,邀请了农场的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听取他们对滩涂开发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们对农场农业发展的前瞻考虑,反复研究修改,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多次向农委及局领导汇报请示,编制修改滩涂开发的计划。1994年12月1日,市有关委办局专家审议并实地考察后,提出专家组意见,由农委形成专题材料报市府批准,1995年4月14日,市农委下达了市农业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的批复:同意上海农场5.1万亩滩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期三年;项目资金5750万元,市财政贷款2200万,市农行贷款2200万,其余自筹。此时,我们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压力巨大。高兴的是农场滩涂荒地在市委市府及局领导的领导关心支持下,终于可以进行开发,可以为农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压力来自于滩涂开发不仅有技术的难度,更有资金的难度,尤其是自筹资金那一块,当时农场经济处于相当困难时期,能够维持正常的日常开销已是不容易,每年还要拿出450万元投入滩涂开发谈何容易。党委经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认为市委市府的决策高瞻远瞩,是从长远考虑的,领导既然把开发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就要传承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奋发有为,凝聚人心,坚定信心,扎实苦干,把市委市府的决策落到实处,确保滩涂开发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滩涂开发有序推进,配齐配强各级领导。农场不仅成立了滩涂开发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滩涂开发办,由农学院毕业的唐福良担任开发办主任,农学院毕业的刘鉴荣和有实践经验的聂德林担任副主任,他们都是年轻人,有文化、有朝气、肯干事、能干成事,缺一不可。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为完成当年开发当年种植的艰苦任务出谋划策,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开发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生产队长也是滩涂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第一期开发成功,聂德林兼任第一个开发的十六队队长,周平、朱春根、戴果树、尹劲虎和王伟分别担任后期开发各队队长,他们为滩涂开发成功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出色地完成了种植任务。</p> <p class="ql-block">敢于拼搏,再现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在茫茫一片没有路的芦苇茅草地,沟壑丛生高低不平的滩涂,建设一个生产单位,是非常艰难的。全场一盘棋,机关干部去参加劳动挖排水沟,组织职工去敲碎砖铺路基。当时有一位附近农村的农民兄弟曾经在开发之初对我说:“根据我们一直在这里生活工作的经验,你们在盐碱滩涂上搞开发是很难成功的,太难了”。时间紧,任务重,难度确实大,我们打破常规搞建设。在建设第一个生产队时,建筑材料需要运进施工现场,简易道路经过反复车运建材,出现了“道路疲劳”,那里是泥沙沉降形成的地面,运建材的轮式拖拉机像是走在弹簧上,前进不得,三四吨的拖斗要用履带式拖拉机牵引才能前行。一个生产单位建设需要成百吨建材,硬是一点一点拖到施工现场,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在生产用房建设的同时,田间开发也有条不紊的进行,按照适合大面积机械作业的要求,开条沟,建水渠,平整土地。按照当年开发当年种植的计划,我们大干快上,日以继夜,从1994年12月开始,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15000亩(含下明三角地6000亩)滩涂荒地的初步开发,形成7400亩耕地,当年就开始种植水稻。尤其是新建的16队,新建成水稻田3700亩, 当年开发,当年种上水稻,难度实在太大了,但是我们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敢于吃大苦耐大劳,敢于胜利的队伍,他们平均年龄35岁,最小的26岁,一半以上是农场引进的农学专业大学生,十几位同志连续7个月没有休息,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战胜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使一期开发取得成功。使人记忆深刻的是在1995年5月下旬,新开发的水田里都陆续插上了秧苗,绿油油的一片。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田里的秧苗出现大片死亡。此时,徐济虎等大学生们发挥了有学问的优势,经反复排查原因,终于找到原因,是引水河水质出现问题。他们当即采取措施,并制定了用水“四知道”的制度,无论管理人员还是种植户都必须严格执行,增加水质检测点并向外延伸,水质不达标坚决不供水。同时紧急从农贸总公司的水稻种植单位调秧苗,重新栽插,当时分管生产的负责人聂德林表示:“如果没有秧苗就把我插下去,也要完成今年的插秧任务”。这展示了农场人完成开发任务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1995年10月市农委、财政局的有关领导到农场检查滩涂一期开发情况,当走进新开发的农田,看到田里金灿灿的稻浪,充分肯定我们的第一战役是成功的。在1996年1月市农委召开的情况汇报会上又进一步肯定了上海农场滩涂开发一期成果,并要求加快开发进度。一期开的成功极大地鼓励了我们,提振了坚持开发的决心和信心。当初到我办公室的农民兄弟再次来到我面前,连声说:“你们太厉害了,这么难的事你们都干成了,佩服你们”。</p><p class="ql-block">在开发过程中,农机人员也奋勇当先,当时机车动力小,田间作业难度大,王学敏、韩卫星以及宋梅宝等一大批农机人员为及时完成任务群策群力、不辞劳苦,做好保障和服务,为滩涂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有理有节协调解决与海丰农场的部分土地权属争议。当时有部分土地与海丰农场有权属争议,时任农场局的主要领导明确要求海丰农场“寸土不让”。因土地权属影响,使得开发耽搁了一年,原计划三年完成的开发任务变成了四年。滩涂是通过围垦形成的,当时两农场对新围垦形成的近20万亩土地作过划分,其中有4.5万亩滩涂是属于上海农场的烧草基地。我们从农场档案室找出相关文件,多次与海丰农场协商,并向市农委等领导汇报,有理有据,在市农委有关领导的协调下,最终确认了争议土地的权属,使得滩涂开发有序推进。</p> <p class="ql-block">坚持把滩涂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坚持配强配好人员,同时也把年轻后备干部放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压担子,破难题,增才干,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开发办主任当时只有27岁,分场长30多岁。滩涂开发成为培养人的基地,唐福良、徐济虎、戴果树,尹劲虎、朱春根等一大批农场引进的大学生在滩涂开发中锻炼成长,农场团委书记刘炜到晚庄挂职锻炼,肖延林、王伟、宋梅宝、熊根生等青年在滩涂开发中不畏艰辛,奋力拼搏。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快速成长,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实现自我价值,为日后承担重任打下良好基础。在整个开发中四千多万的资金从他们手中过,没有一个人在经济上栽跟头。</p><p class="ql-block">新开发形成的近18000亩耕地分别建成四个生产队,最大的一个生产队管理7300亩耕地,仅有8个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都有“三大件”,轻便摩托、望远镜和对讲机,骑着摩托在田间巡查,拿着望远镜观察田间情况,用对讲机联系管理。当时晚庄分场只有35个管理人员,平均35岁,管理着18000亩耕地。坚持应用新技术,采用的的是集体经营、农机作业,雇工生产的模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8年10月市农委组织对滩涂开发进行考核验收,在验收报告中明确:“上海农场荒滩经过三年开垦和综合治理,各项开发计划任务基本完成;项目工程质量较好,档案资料齐全;综合效益显著”。时任副市长冯国勤10月11日冒雨看了农场的开发成果,对农场完成开发任务给与高度评价:看了以后很高兴,也很感动,高兴的是开发是成功的,看到一片丰收在望的景像,使人感动的是农场花了很大的努力,四年前我们来的时候,脚无立足之地,都是茅草芦苇,没路没林,田间没渠,没水,茫茫一片,现在是沧海变良田,一年一个样,四年大变样。一是市委市府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农场干部职工工作努力,效果明显,成果丰硕,两个基地两项任务已基本完成。二是整个开发建设的成就是科学的严谨的,土地开发成功,队伍得到了锻炼,两个文明一起抓,整个开发过程没有坏钱、没有坏人,这不容易。三是在整个开发中形成几个有效的经验,1、农场的干部职工敢于拼搏,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关键是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坚定信心,扎实苦干。如果没有敢于拼搏,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短短的四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建成具有现代化农业的雏形是不可能的。2、改革投资体制,形成开发规模的新体制,这是过去没有的,当初提出的三个一点,企业自筹一点,农行贷一点,财政支持一点(财政是拨改贷),多渠道、多元化、多个积极性,走农业开发的路。3、坚持了科技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你们有你们的特色,如种子工程,要提高品质,提高科技含量,争取落实绿色食品基地和良种繁殖基地。4、坚持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市场价值取向,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外抓销售,内抓管理,创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条路走的是对的,所以短短几年可以取得这么多成绩。冯副市长还希望我们努力把农场建设成农业综合开发的典型和现代化农业的典型。为表彰我们艰苦奋斗完成开发任务,市政府决定奖励上海农场1200万元,海丰农场1000万元,用于冲抵贷款。</p> <p class="ql-block">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当初编制的1998-2010年的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在经济发展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农业生产完全达到和超过上海市郊的生产水平,当年开发的土地小麦与水稻的亩单产均已超过600公斤,年亩产粮食超过1.2吨。2009年开始,上海农场、川东农场交予上海光明集团管理,与海丰农场合并,区域占地约45万 亩,沿用上海农场名,农场以生猪和种源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水产业、园林业,精心培育禽蛋和菌菇业,专注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生产基地。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迈向农业现代化,运用数智养鸡场、智慧化鱼塘、智能化灌溉,聚焦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期望上海农场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愈来愈好,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孟建柱副市长到滩涂荒地现场视察</p> <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冯国勤副秘书长到现场视察,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市委副书记王力平于1993和1998年二次来农场视察</p> <p class="ql-block">1998年12月底,市委副书记王力平到晚庄视察</p> <p class="ql-block">1997年11月29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达人到晚庄19队开发现场视察</p> <p class="ql-block">当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达人视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时任副市长的冯国勤在上海农场绿色发展规划报告上批示</p> <p class="ql-block">1994.10.12日下午,张汉强副场长代表上海农场向孟建柱副市长冯国勤副秘书长等汇报滩涂荒地开发规划。</p> <p class="ql-block">滩涂开发办副主任刘鉴荣将开发办的铭牌挂起来</p> <p class="ql-block">开发办主任唐福良放鞭炮庆祝开发办挂牌</p> <p class="ql-block">唐福良在认真制定开发计划,核算安排开发进度。</p> <p class="ql-block">滩涂开发形成21000亩耕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分场,分场取名也非常有诗情画意。原滩涂中有诸多赶海时的救命墩,挽救了诸多赶海人的生命,其中有一个叫“万庄墩”,处于开发地之中,经过商议,新建分场就叫“晚庄分场”。</p> <p class="ql-block">1998年与19队队长戴果树在二间房的田边看刚插好秧苗</p> <p class="ql-block">1998年晚庄分场员工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愿来的晚庄分场部现已是十九队队部,2024.9.21在这里拍张集体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参观当年开发建设的16-19队,参加开发的员工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张汉强与当年的大学生尹劲虎在中心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聂德林与尹劲虎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聂德林与当年的大学生朱春根在中心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聂德林与当年的大学生周平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分场长聂德林种植户代表李少峰、江海涛等在晚庄中心路合影留念。当年的种植户为了挣钱到晚庄,共同参与了滩涂开发,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滩涂开发取得成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p> <p class="ql-block">在稻田边留下靓影</p> <p class="ql-block">水塔</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的发展,农场已全部建成高产稳产田,水稻、小麦亩产都在600公斤以上,年亩产粮食1.25吨。</p> <p class="ql-block">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水田管理已开始变为现实,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已成过去时,以下是给排水可以远程控制示范田,只要动动手指点击手机就可以完成稻田的水层管理。</p> <p class="ql-block">回到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看见当初艰苦创业带来的发展成果,期盼将来更美好,参观、研讨、憧憬和祝愿,圆满的完成了简约的纪念活动,大家依依不舍,道一声珍重,相约再相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