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泰山多次,却一直未曾祭拜过岱庙。仲秋前夕,终于踏进了这座千年古庙,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角的震撼,还有文化的集大成,感觉他就是中国文化的梵蒂冈。<br>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br>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br> 岱庙景区是拒绝无人机拍摄的,我就在停车场上空匆匆拍了一张远景。 地下停车场上来,就是“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东岳大街191号,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古时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 泰山第一行宫,登泰山起点,有求必应。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大红灯笼,福字,有求必应,金色琉璃瓦,满满的中国元素。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0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br><br> "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br>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要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图案设计采用对称手法,构图和雕刻技术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r> 坊的内柱阴阳面均有刻联。南面是当年的创建者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商撰书:“峻极于天,糖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意思是高峻的泰山与天齐,它辅助天地化生万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显赫的威灵镇慑东方。北面是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联并书"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大意是:泰山为五岳之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瞻仰它的雄伟气概,它那化生万物的德泽恩惠谁能超过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纵着群神仙界,天下都听从其命,它那保佑苍生的功劳广大远博谁能与之相比?双联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br> 正阳门是岱庙的主要入口,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时的主要通道。正阳门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其设计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门上的雕刻和装饰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如龙、凤、云等图案,寓意着吉祥、权威和尊贵。此外,正阳门也是岱庙内众多景点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处。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br> 岱庙充分利用借景和引景的手法,将泰山的自然形胜引入岱庙。因岱庙是东岳帝君居住的神府,所以在岱庙敕建之初,就按照帝王宫城的样式建造,故有泰山宫之称。岱庙与北京故宫布局相似,作为皇家庙宇,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岱庙具有明确的中轴线,按照均衡对称的形式布局。中轴线上,无论坊、门、殿等建筑均雄伟端庄,以祭祀礼仪功能为主题,显示“侯家事严整”的威严,也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遵从周礼的典制。 主体建筑宋天贶(kuang,赐意)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 不由的让人想到一个词;铁杵磨成针。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赐岱庙,泰山“镇山三宝”。“镇山三宝”分别是黄釉青花葫芦、温凉玉圭、沉香狮子。这三件宝物,都是清乾隆皇帝御赐给泰山都是绝世珍品。然而,保存至今这三件珍宝,细加考究,却疑重重。<div> 黄釉青花葫芦,敞口,鼓腹,束腰,圈足。器青通体饰青花缠枝莲纹,束腰处勾绘梅花九朵,下腹的肩部饰两道弦纹并三角几何纹。在烧制技法上采用二次烧成方法,黄釉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嫩黄光滑,釉面晶莹透亮。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紫。底足书青料"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br></div><div> 温凉玉圭,是乾隆皇帝为恭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寿辰,于乾隆三十六年东巡泰山拜谒岱庙时御赐。玉圭由上下两截组成,上凉下温,故名"温凉玉圭"。上截的上部浮雕由曲线连接的三个圆状体,分别代表日、月、星辰,下部浮雕海水江崖图;下截阴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div><div> 沉香狮子,一件高37.5厘米,长36.5厘米,重3.5公斤,另一件高36厘米,长38厘米,重3.75公斤,用沉香树根精心雕刻而成,后腿蜷坐于地上,尾巴微微翘起,双目圆睁,微微启口,显得生动可爱,活灵活现。沉香的凹凸疙瘩自然形成了狮子的卷毛,造型栩栩如生。<br></div> 泰山石刻--“鼠碑”,上款:辛酉春三月,下款:李和谦游山乐,主题:狂草谜字,众说纷纭。泰山宣传词定为“如”字。<br><br> 石碑之龙图腾。 石鼓。 篆书,五岳之尊。 隐藏在鲁班园的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只是闭园中。 公元209年,秦朝丞相李斯小篆石刻,现存泰山最早的石刻。内容是秦二世颂德诏书,仅存十字。它是泰山人文景观之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为稀世瑰宝。<br><br> 特立独行主义者,总感觉留了脏兮兮的长发就成大师,专家了。 铁塔。与铜亭对称,明嘉靖年间铸,塔原有13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尚存3级。塔上铸满了到泰山进香的香社和香客的名字。 铜亭。位于岱庙后花园东侧,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造。原在岱顶碧霞祠内,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移入岱庙。亭为铜铸仿木结构,造型优美,铸工精致,系明代铸造艺术精品它与北京颐和园铜亭、昆明鸣凤山铜亭并称“国内三大铜亭”。亭系铜铸件,仿木结构,重檐歇山式,为中国几座著名铜亭(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昆明金殿)之一。<br><br><br> 枯死了,一样执着的守护。 转石祈福,美好愿景。岱庙天贶殿前宽阔的露台,这里矗立着一块褐色的石头,便是有名的扶桑石了。扶桑石中间一圈,不知道被人抚摸了多少遍,已经变得光洁如玉。 扶桑石前十多米处,有一棵粗壮的柏树,树中间有一道长长的凹沟,沟中间是一个窟窿,这棵树就是著名的“孤忠柏”。由于“树”和“福”谐音,所以“摸树”就意味着“摸福”,游客摸到福后,还会虔诚地把握紧的手往兜里一放,表示将“福”装在兜里,带在身边。 李白登泰山诗六首石刻。这六首诗采用奇妙的想象与夸张手法,表现了泰山的美丽与神奇,同时作品在幻境的描写中也流露出萦绕于诗人心底的因抱负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矛盾彷徨情绪。在整组诗中,诗人以超然的宇宙观和独特的时空透视,目揽泰山万象于方寸,驰思结韵于毫端,以写意山水笔法绘出了有声画卷,显示了李白诗歌独有的豪放风格,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位于山东泰安岱庙配天门西南,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立。《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螭首龟趺,高 820 厘米,宽 215 厘米,厚 60 厘米。额篆“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2行10字。碑阳34 行,满行 80 字,翰林学士晁迴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行书并篆额。<br>碑文记录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期间为泰山神累加封号的经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寓意与天相齐。宋真宗于大中洋符元年(1008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泰山封禅大典,告成之后下诏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并修饰庙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晋泰山神号为“天齐仁圣帝”。泰山神由“王“而“帝”, 地位至为尊崇。<br>进阴刻有"五岳独宗"4个榜书大字,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巡抚张允济、巡按王立贤所题。巨碑加榜书气度恢弘,彰显了泰山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蓝天,白云,绿树,红墙,历史的时光在这几多轮回。 20世界泰山记忆老照片展,对照历史,才发现沧海桑田之变。照片共有200多幅,值得细细品味。 呼吸着远古的风,聆听关于泰山的传说。 黄昏来临,城墙上镶嵌的石刻尤为岁月感。 行走的飞鸟<div>2024/09/24</div> <div> <br><br><br> <br><br> <br><br> <br> <br><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