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参观嘉峪关<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4年9月10日</span></h1> 今早前往嘉峪关,走近嘉峪关就见到一个面积不小的湖,此湖叫九眼泉湖。 嘉峪关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然而,相对于西北高原的大环境,嘉峪关又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来自祁连雪峰和冰川的水使嘉峪关成了一个水源较为集中的地方。<br> 嘉峪关下有水,号称九眼泉。九是数目中的极限,在这里不代表数目,而是说有很多的泉眼。当年冯胜的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长流不断的清水。《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br> 在九眼泉湖旁边有一冯胜将军的塑像,冯胜是明朝开国时期的大将,是他率大军从元朝手中收复了嘉峪关。 这里还有一座诗碑,刻着林则徐的《出嘉峪关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严关百尺界天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里征人驻马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阁遥连秦树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缭垣斜压陇云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山巉削摩肩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瀚海苍茫入望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道崤函千古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看只见一丸泥。</div> 这是嘉峪关导游图 我们是从东闸门(红圈标注处)进关城的。 从东闸门进来后,就见到西面关城外的几座楼阁,这就是文昌阁与关帝庙,这一文一武是镇守边关的精神支柱。 我们从东瓮城门南边的朝宗门进入瓮城,就见到坐西面东的光化门。门楼上的红匾大书“天下第一雄关”。朝宗门不与光华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这是防卫的需要。 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 由此走上关城。 前面是东门的光化楼,后面是西门的柔远楼 嘉峪关关城范围不大,左上方是游击将军府。 嘉峪关门为关城的正门,也叫西城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二十五米,宽四米二,高六米三,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凭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窄处,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经历了一百六十八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br>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关城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修筑嘉峪关南、北两翼长城。北翼长城在黑山石关峡两侧山脊上,就地取材,夯筑了片石夹土长城,谓之“悬壁长城”。原悬壁长城底宽4米,上宽2米,高0.5-6米不等。现存的750米长城是1987年重修的。 南翼长城从第一墩至关城,长7.5公里,下图中第一墩旁就是长城。 讨赖河是甘肃省嘉峪关市唯一的地表河流,因发源于祁连山中的讨赖掌,故名讨赖河。讨赖河出冰沟口流经嘉峪关、酒泉、金塔后汇入黑河,属黑河水系一级支流。第一墩台即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讨赖河成了一道防敌的天险。 长城第一墩景区有一个《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摄影展,展示相隔一百年的两位作者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的长城照片。这两位作者是威廉·埃德加·盖洛和威廉·林赛。<br> 威廉.盖洛来自美国宾州道埃斯顿城,作为传教士兼探险家,他于1907 至1908年成了全线考察长城的第一人。与多数探险家兼冒险家不同,他在返回祖国的时候除了自己拍摄的照片之外什么都没带走。回国后,他到处发表演讲,介绍自己考察长城的经历;而在此之前,长城在中国以外的地方鲜为人知。他的演讲往往座无虚席,他用烛光幻灯机放映的长城形象,尽管图象摇曳不定,却使听众为之倾倒。1909年,盖洛的著作《中国长城》问世,这无疑是第一部外国人关于长城的专著。<br> 威廉·林赛,英国人,带着儿时的梦想,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徒步沿长城从嘉峪关走到山海关,历时160 多天。是长城使他结识了美丽的中国妻子,并让他最终留在了中国。他自称“洋红军”,从此开始了保护长城的“万里长征”。他 2001年创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致力于对长城的研究、考察和保护。2004年开始,他花了3年时间,奔走了约35000 公里,对比一张张百年前的长城老照片,选取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了约150 处长城新照片。他精选其中 72 套新旧对比照片,组成《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摄影展,讲述长城的百年变迁。 参观嘉峪关之后驱车前往敦煌,经玉门市、瓜州,沿途多戈壁,间有绿洲,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晚宿敦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莫高窟</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4年9月11日</b></div> 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宕泉西岸。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36)。在北魏、西魏和北周时期,由于统治者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建造得到较快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武则天时期有千余个洞窟。北宋、西夏时期,莫高窟走向衰落,元代以后停止开窟,逐渐冷落,在明代一度荒废,鲜为人知。<br> 后来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是藏经洞的发现。当时有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于1890年左右来到敦煌莫高窟定居,他成了守护石窟的志愿者,还四处筹款以修缮庙宇。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清扫第16窟的积沙时,一个工人突然发现一个暗门,门内是一间小秘室,隐藏着堆得满满的两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古代文书四万余件,这个第17窟就以藏经洞闻名了。 藏经洞发现宝贝之后,西方的一些探险家与学者纷纷来莫高窟考察,其中一些人用不当的手段骗购了大量文物,英人斯坦因所获最多。 莫高窟迄今保存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多种类型洞窟700多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多身,木构窟檐五座,这里就是一个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br> 现在莫高窟的票有两种票,一种是在网上订购的,可以参观八个窟,另一种是在现场买的应急票,只能参观四个窟。我们买的是应急票。参观石窟不能拍照。 <br> 我们参观的四个窟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非“北大像”和“涅槃像”莫属。“北大像”坐落于九层楼(上图),九层楼由九层木构窟檐依崖而建,巍峨壮观,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北大像”是一尊弥勒佛像,高35.5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气势宏伟壮大。此窟始建于武则天延载二年(695年),经后世多次重修过。<br> “涅槃像”坐落于莫高窟第158窟,此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米。在它的左侧面是一身立像,为过去世迦叶佛,右侧是一身椅坐佛像,为未来世弥勒佛,与其涅槃像共同组成三世佛像,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br> 如果千里迢迢到这里来,仅仅只能看四个石窟,这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便于保护文物,莫高窟管理者在外面复制了八个石窟供游人参观,且可以随便拍照。<br> 下面介绍这八个石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高窟第3窟(复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公元1271—1368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莫高窟第3窟是敦煌石窟的代表洞窟之一,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世音为主题的洞窟。此窟西壁佛龛内外两侧均画有观音,造型衣着各有不同。<br></div> 南、北两壁各绘一铺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主要依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绘制。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虽有千手千眼观音经变70多幅,但此窟的千手千眼观音是敦煌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两壁壁画的布局大致相同,观音十一面分三层排列,除第二层中央面为忿怒相外,其余均为慈悲像。四十大手其中两手合掌,两手托钵,两手上举化佛,其余各手均安排得严密得度。画像以焦墨勾勒,运笔有轻重、虚实、深浅、浓淡,组织布局有疏密聚散,色彩淡雅,造型庄重。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几乎荟萃一壁,是敦煌艺术的又一巅峰之作。 第3窟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以线造型的技巧。此窟的作者善于使用多种线条表现不同质感的物象,使画面既富于变化又具有统一和谐之美,是莫高窟石窟艺术的绝响,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弥足珍贵的精品佳作。<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榆林窟 盛唐第25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776—781年)</div> 此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代的代表性洞窟,北壁画弥勒经变,下方画儴[róng]怯[qu]王并诸大臣、王子竞相出家,两侧画女人五百岁行嫁和老者自诣墓室。其中彩绘的墓室,着花钿的女子,以及身穿左衽吐蕃装给来宾作礼的场景,这都是我们了解吐蕃时代敦煌社会风俗史的形象资料。</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高窟 盛唐 第217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div> 此窟是莫高窟盛唐艺术的代表窟,窟室为覆斗藻井顶,西壁开金票像活引,背光两侧各画四弟子二菩萨,龛外绘观音和大勢至菩萨,凝神伫立,华丽报饰的精心描绘,令人叹服。 弯壁绘佛项尊胜陀罗尼经变,画面西侧是佛陀波利史迹图,讲述《佛项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故事,中央、下方,东侧是佛说法图和根据经文绘制的各种信仰该经的情节。西侧整幅山水画浑然天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类似李思训所画青绿山水的意境。此窟开凿的时间大致与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在李思训真迹已失传,唐代青绿山水画作品罕见的今天,这幅青绿山水画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了。<br> 北壁是“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以阿弥陀净土为中心,绘西方三圣及听法菩萨群像,周围是宏伟的大型建筑群,殿前是歌舞娱乐场面,舞者手执长带在莲花上急速旋转,是唐代健舞中的拓枝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高窟 初唐 第220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div> 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窟室覆斗形顶,西壁开龛塑像,在窟东壁,有一处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 此窟南壁为通壁巨幅“阿弥陀经变”,它是唐代最盛行的经变,壁画依据《阿弥陀经》所述画成,极力渲染阿弥陀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富丽景象。 北壁的“药师经变”,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在灯楼灯轮的照耀下,灯火辉煌,鼓乐齐鸣,乐声回荡,舞姿婆娑,烘托了东方药师净土,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高窟 隋代 第419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581—618年)</div> 此窟为前人字披顶后接平顶窟。西壁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尊佛像丰满圆实,塑造手法概括洗炼,略带夸张,弟子阿难,聪明稚气,迦叶衰老消瘦而又通达爽朗。胁侍菩萨造型浑厚结实,形象丰满健康,五官和神情表现出一种女性美,堪称隋代彩塑的杰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高窟 西魏 第285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统四、五年(公元538—539年)</div> 此窟为覆斗顶方形禅窟。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唯一有确凿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 此窟西壁开三龛,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两侧小龛内塑禅僧像,龛外壁画诸天、菩萨、外道等像。 在洞窟窟顶四披上画天空诸神,佛教题材和民族传统神话交互杂呈。窟顶中心为华盖式藻井,四周饰以垂幔,上挂玉佩、流苏、羽葆,悬达四披,整个窟顶壁画,天神飞舞,天花飘旋,满壁风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高窟 西魏 第249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535--556年)</div> 此窟是莫高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居中开圆券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 此窟最具特色的是窟顶壁画,顶西披画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脚立海中,手擎日月,双龙护卫,身后为须弥山,山上忉利天宫,山两恻画雷公、辟电、乌获、雨师、朱雀、金翅鸟等。窟顶南北披分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两相对称,这是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的神话题材。东王公画像惜已残毁,仅存四龙引车,文鳐飞跃等,龙车前后,有乌获、羽人和乘鸾凤持节的方士等,在龙车下是生动的狩猎场面。西王母乘凤车出行,前后有趁鸾凤持节的方士和飞天为引导和随从,车下白虎驰骋,车后旌旗飘扬,有开明尾随凤车,下面描绘了野牛黄羊等动物在山峦树林里出没活动的场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高窟 北凉第275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401—439)</div> 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长方形殿堂窟,窟正壁塑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坐像,扬掌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南北壁上部阙形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阙楼象征弥勒菩萨高居的“兜率天宫”。塑像造型雄健,面相丰圆,神情庄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代造像的显著特征。 在南北壁阙形龛下面绘有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北壁这些本生故事画表现的都是释迦牟尼前身的事迹,宣扬佛教所倡导的忍辱牺牲的精神。 南壁的佛传故事画表现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画中描绘释迦为太子时,曾出四门游观,见人间生老病死诸苦,乃立志出家寻找一条解脱人生的道路,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的苦海进入幻想的佛国天堂。 在莫高窟我们还参观了“敦和万象”乐舞专题展和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撷英展。都是匆匆走过,印象不深,但是61窟的《五台山图》却让我停下脚步。61窟的五台山图,面积45.9平方米,是莫高窟同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幅作品。 画面中部描绘五台山的山峰及大的寺院,其中就有大佛光寺(红框处)。 它使我想起今年6月在山西五台山参观佛光寺的事。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根据第61号石窟中唐代画壁《五台山图》提供的线索,找到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遗存——佛光寺东大殿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玉门关</b></div> 参观莫高窟后前往玉门关。来到玉门关就想起唐朝诗人王之涣的那首有的《凉州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远上白云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片孤城万仞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羌笛何须怨杨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风不度玉门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前往玉门关途中都是这样广袤的荒漠、戈壁,古时那些长期在此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佩的啊!<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塞上曲</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戴叔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家旌帜满阴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遣胡儿匹马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得此身长报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须生入玉门关。</div><br> 这是玉门关遗址分布图。 玉门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 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位于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沿约150公里,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遗存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长城边墙遗址),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br> 这些遗址之间有接驳车连通。我们首先参观小方盘城遗址。小方盘城,始建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即公元前108年,距今已2100多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现存城堡遗址面积约640平方米。小方盘城是玉门都尉办公和防御指挥中心,同时还承担着检查审核出入境人员,办理通关文牒等职责。它见证了汉代对西域的开拓管理和文化交流,对于保护丝绸之路商队和使节的安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还是研究古代军事、交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样本,对了解汉长城和丝绸之路历史意义重大。 下一站是大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位于疏勒河河道旁,距小方盘城十二公里,是西汉时期建造的隐蔽于土台下的重要军需粮仓。呈长方形,规模庞大,采用夯土版筑法建造,长约132米,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达6.7米。作为河西地区重要的边塞粮仓,它为玉门关的驻守官兵、和出入玉门关使者提粮食保障。在历史上,河仓城见证了多次粮食转运,对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起着关键作用,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大自然已经把大方盘城塑造成了许多艺术品。 下一站是汉长城遗址。汉长城遗址位于小方盘城向西5公里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守望保护通往西域的道路。敦煌的汉长城长198公里,其中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保存最为完整。该段长城残高3米,基宽3米,顶宽约1.5米,展现了2000多年前的建筑风格。 在玉门关景区有一个丝路门户——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陈列展览,介绍了玉门关的建关历史。现节录如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div> 玉门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位于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br><br> 作为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其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蜂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br><br> 玉门关是汉王朝开疆拓土的前哨、中西交流的门户,曾经谱写了汉唐中华的辉煌篇章。今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玉门关遗址成功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千载而下,雄关繁华已逝,但其积淀的中西友好交流的共同精神价值需全人类珍视。<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丝路前奏——三危神话与东西方交通</b></div> 据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舜曾“窜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按《史记·五帝本纪》引《括地志》:“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之南三十里”。《山海经》记载:“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穆天子传》则记载了穆王以丝绸做礼物西巡与西王母会于昆仑之丘瑶池的大规模官方外交活动。<br><br> 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br><br> 上述记载虽属古史或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就已经开展。<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丝路开通——张骞凿空之旅</b></div>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 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 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史记》:“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裴骃《史记集解》:“苏林曰:凿,开、空、通也。 骞开通西域道。”作为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官方外交家,张骞对丝绸之路开通做出了卓越贡献。<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丝路屏障——列四郡、据雨关、筑长城</b></div> 西汉初年,击败月氏占据河西的匈奴贵族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并与羌人联合,威胁汉王朝的安全。汉武帝即位后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占据河西。汉武帝移民河西,在河西设立武威、酒泉二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置张掖、敦煌二郡,并在敦煌郡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br> 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开始向西域及中亚西亚各国冲击,西域诸国的商人也随着他们的使臣来内地经商,丝绸之路迎来千年兴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鸣沙山月牙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9月12日</div><div> 今天上午去鸣沙山月牙泉玩。前两天尽跟历史、古迹、文物、宗教、艺术打交道,今天可是回归自然了。</div><div> <br></div> 每当大风刮来,鸣沙山的沙子都会扬到天上,许多都落到鸣沙山背面的莫高窟上,莫高窟曾经被沙子掩埋。可在鸣沙山环抱中的月牙泉,千百年来却未受飞沙影响,形状与大小都无变化,这真是一个奇迹。 到了鸣沙山月牙泉,我便被泉边的一组古建筑吸引。这最高的一座上面有赵朴初题写的“月泉阁”匾额。它是座4层6方的木结构建筑,每一层都有回廊、翘檐斗拱、青瓦覆盖,里面的楼梯可通往第四层。<br> 过去这一片高台之上有百余间庙宇和亭台楼阁,大部分是清代建筑,从东到西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古建筑百余间。这些古建筑在月牙泉映照之下风景优美,历来就是文人墨客追捧之地。可惜,这些古建筑现荡然无存。<br> 现在的月泉阁建筑群是在1991至1999年间修建的仿汉唐建筑。 此铜像为水月观音,是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因观音静观水中月而得名,源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在此地供奉水月观音像,泉似月牙、月映泉中,观音静观,相得益彰,不仅消灾去祸,而且风水吉盛。铜像是由张明生先生出资、杜永卫先生设计创作而成。2010年夏,水月观音铜像捐立于此,张明生先生寻得干枯多年的树墩作为底座,但神奇的是,第二年枯树开始发芽,几年后奇迹般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枯木逢春,枝繁叶茂,让人叹为观止! 从另一面看月牙泉。 鸣沙山的一些沙丘很好看,如这一座就像个金字塔。 沙丘是由风积作用形成的松散沙粒的堆积体、根据形态可把鸣沙山的沙丘类型分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金字塔形沙丘和锥状沙丘。新月形沙丘多是在单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而金字塔形沙丘或锥状沙丘的形成则至少需要风力相近的三个方向不同的风,受不同的风动力条件、沙粒的粗细及沙丘表面形态的影响,鸣沙山各类沙丘表面的沙波纹也十分丰富多样。<div> 環抱月牙泉之鸣沙山,有时能发出各种声音。这也可能是鸣沙山吸引游客的地方,来鸣沙山的滑沙的游人很多。<br></div> 沙为什么会响呢?<br> 沙山鸣响有两种:一种是“沙岭晴鸣”即鸣沙山在盛夏晴天自生鸣响;另一种是“和声于人”即鸣沙山“人登之即鸣”对于鸣沙山沙响的科学解释有静电发生说、摩擦发生说、然而,最具说服力的是“共鸣说”。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沙粒表面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孔洞,这些是长年风蚀、水蚀和化学溶蚀作用的结果。就是这些小孔洞构成了“共鸣箱”沙砾摩擦产生的细微声音被这些“共鸣箱”放大,于是就发出了悦耳的声响。<div> 除了滑沙之外,有很多游客骑骆驼游鸣沙山。据说景区有上千只骆驼为此服务。</div> 拍艺术照的人也不少。 由于我要赶12点的飞机回武汉,不到10点我们就驱车到机场,12:45乘东航MU24157经兰州于20:10到达武汉天河机场。7天的河西走廊漫游到此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