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屋:兰庐雅韵,时光宝藏

wp

<p class="ql-block">  见过诸多老屋,却从未体验过如此真切古朴、古风依旧的百年老屋。</p><p class="ql-block"> 从崇州街子镇上元宫拍片出来,仅数百米之遥,便来到一处始建于 1903 年的川西民居。怀着好奇之心,自然要进去一探究竟。老屋外围的土坯墙与院内土木结构完美融合,典型的川西老屋的本真样态。屋顶的青瓦,恰似岁月的信笺,默默记录着时光的流转,承载着岁月的沉淀;石础支立木栋屋梁,仿若往昔的画卷,缓缓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土坯墙与回廊留下的千脚泥,如同古老历史的呢喃,静静低语着岁月的沧桑。它宛如一位时光的守护者,静静伫立,承载着岁月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翻越土坯墙、迈过屋院,如金色的丝线般,迷离地透过院门与矮墙上方的空隙,洒落在小院的屋前屋后。跨入门槛,一只小猫和小狗正在地上翻滚打闹,全然不顾我们的到来。那灵动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恰似跳动的音符,为这古老的老屋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光影变化迅速,随着它的滑移,轻轻地抚掠着老屋的每一个角落。拍拍老旧的家什、看看烧火的老灶、亲昵一下陋室的花窗,最后再往堂屋走走,像在打招呼似的,又像是一位时光的使者,交汇于今昔演绎的情景之中,唤醒了沉睡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木牌上,有一段关于老屋的记述:“老屋里居住了五代人,代代皆为勤劳朴实的老农。”农耕文化深深印刻在老屋的每一个角落,悄然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的确,这里的一切,包括依然可见的风谷机、拌桶、石磨、背篓、马灯、竹耙等传统农具与生活用品,默默传演着一代川西农人的生活图景。不禁让人想到,让孙辈们来看看就再合适不过了,这不仅是看个稀罕,更是让他们这一代在这穿越时空的跃进之中,细细玩味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勤劳品质,感受那沉淀在岁月中的农耕文化魅力,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有幸与正躺在马架子上,喝茶玩手机的老屋现在的主人相遇。主人姓周,四十多岁,老家在附近的都江堰红梅村。他以前外出打工做生意,挣了些钱。日子好了起来,但总觉得生活中还缺点什么。或许是从小生活在乡村的缘故,对乡坝头的古院老宅有着别样的情怀,一直渴望有一处属于自己的老屋。无独有偶,亲戚家那破旧不堪且长期废置的老屋被他惦记上了。几经诚意登门求索,终得此愿。而后,他按照原滋原味、格调不变的想法进行简单改造,并收购不少古董级的家什点缀其间。</p><p class="ql-block"> 如今,老屋外扩租了大片土地,精心搞起绿植,种下优雅的兰草,建起精巧的亭阁。这片古老的天地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致,仿佛为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想象客人静坐亭中,悠然欣赏着周围绚丽多彩的花花草草,感受田园独有的宁静与美好,岂不是妙不可言?敞开胸怀,在亭阁中摆放一杯清香四溢的茗茶,随手翻阅一本古朴的古籍,让思绪在文字与自然之间自由穿梭。晌午再品尝月儿主厨做的老灶柴火饭,更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仿佛时间都在此刻静止,只留下内心的澄澈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后来,主人以兰草文化为主题,取四乡野陋室之意,为老屋取了一个“兰庐”的雅名。从此,兰炉不仅成为他的心养之所,也是对外开放、寻觅知音的聚合之处。</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经过主人细致入微的料理,同时巧妙借助现代传媒的手段,使得这小小的“方寸”古遗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一时之间,来此寻味的、拍片的、做节目的人如潮水般涌来,让这里应接不暇。更有那些厌倦了都市喧嚣宣泄之人,邀朋聚友来到此处休闲放松,使得老屋更显局促。至此以后,主人果断搞起了预约制,户外挂醒目写着:“预约入内、没有预约、请勿入内”,“院子很小、谢绝参观”、“临时造访、恕不接待”。凡来做客之人,必须提前一天预约。可即便如此,人们对这里的热情依旧不减,这方小小的古遗之地,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向往宁静与美好的人们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这百年老屋,犹如一颗璀璨的时光宝藏,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亦是川西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它宛如一方宁静的世外桃源,让人得以远离都市的纷扰,寻回内心的安宁。兰庐雅韵,不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让时光在这里驻留,让岁月在这里永恒。它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呵护,让这份宝藏永远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