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CPCA墨尔本民族打击乐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安塞腰鼓队</b></p> <p class="ql-block"><b> 那 密 集 的 鼓 点 声</b></p><p class="ql-block"><b> ——墨尔本鼓韵文化节抒怀</b></p><p class="ql-block"><b> 文/ 唐 华</b></p><p class="ql-block"><b> 老实说,当主鼓手张缨高举棒槌,重重地砸向鼓面并发出“嘭咚”地一声巨响之际,我心头一热,意识到,一个重要的时刻已经降临。</b></p><p class="ql-block"><b> 这里是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一个叫马尔格雷夫的演出场。八位浓眉大眼的男子汉,和一位柔中带刚的巾帼女,此刻正扮演着激情磅礴的大鼓手,正腰挺肩耸地猛击着鼓面。数分钟一秒不断地击打,仿佛在酝酿着一场随时爆发的心灵的山洪。旁边站立着的,是十九位男女腰鼓演员。他们正屏住声息,目光侧向观众,列队出征。</b></p><p class="ql-block"><b> 时间,是二零二四年的九月二十一日。</b></p><p class="ql-block"><b> 台下三百多名观众的眼睛,被这阵突然杀出的鼓声,惊住了,惊诧得有些迷失了方向。他们只敢紧盯台上演员们的一举一动不放。红马褂,白衬衣,头上还扎一块白羊肚毛巾。看这些演员们跳起舞来,左翻腾,右跳跃,仿佛孙悟空下凡,挥起了金箍棒;又像把个壶口瀑布打翻了嘴,倒挑起来,闹出了天崩地裂的大动静,让他们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黄土高原味。</b></p><p class="ql-block"><b> 当大鼓再加劲加急,有如雷霆般敲响的时候,我们十九位腰鼓手也呼应而上,喊声震天般地冲向云霄。这种黄河奔流般的气势,即是我们不想,台下也一定有人在想啊。他们一定在想夏商周,在想农耕时代的精神文明。遥想当年曹刿论战,遥想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兵败曹操,不就是布阵作战,祭祀求神吗?其中的哪一项轰世之举,还缺得了这隆隆的鼓声?</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们当然还知道了击鼓传花的故事,知道了闻鼓起舞的大情小节,知道了那诗著名的爱情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来自春秋战国时代,来自我国最经典也最熟悉的诗集——《诗经•邶风•击鼓》。</b></p><p class="ql-block"><b> 鼓声与人性人情一旦挂上了钩,想分开就不那么容易了。</b></p><p class="ql-block"><b> 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庞小毅女士,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点。每当一年一度的CPCA文艺庆典活动演完之后,她总有一丝意犹未尽的感慨。她似乎觉得在某个节目中的某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来几声壮怀激烈的呐喊,或一段慷慨激昂的冲刺撞击,才能使表演、戏曲、音乐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高潮,观众和演员的悲喜之情,才有一个彻底的释放。然而,我们的内心世界,接到的,却是一个嘎然而止的休止符!这当然也就让她稍许失望了!</b></p><p class="ql-block"><b> 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某个遗憾吧!是一个暂且无法挽回的局限与状态吧。同时也让她的大脑进一步苏醒了。她想到了鼓队和鼓声,想到了这个也许仅凭几个动作或一段声音,就足可以调动人们内心世界里藏着的千军万马般的豪迈情绪,把快乐欢颜推向山顶且久久盤旋得不愿下来的……这么一种武器。</b></p><p class="ql-block"><b> 最初的刍形,是几只喝光了牛奶的塑料瓶。她和队友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将其别在了腰间。这一别,还真打紧,让一个很懂鼓舞艺术的专家—— 人称Nancy老师的杨倩雯女士—— 撞见了。或是感动,或是责任,总之,鼓队与老师之间,就这么无比自然地开始了一场见与不见都能成戏的“好戏”,展开了一段不到长城非好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故事传奇。今年六月间,鼓队在巴拉瑞特城市公园预演,Nancy老师和她心爱的鼓队队员们一道,顶着零度以下的寒风,承受着感冒后三十九度未退的高烧,和打鼓队员进行着场内场外的“点头”呼应。那只是一次筹划不深的牛刀小试,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b></p><p class="ql-block"><b> 几个月的功夫下来,鼓队似乎完成了一个破茧成蝶的艺术“蜕变”。</b></p><p class="ql-block"><b> 让我们听听他们的“蜕变”之声吧——</b></p><p class="ql-block"><b> 庞小毅:“今天下午排练。请大家在屋里穿好衣服,争取时间,进厅就练!”</b></p><p class="ql-block"><b> 张缨:“请各位大鼓注意,本周五是Nancy 老师最后一次排练指导,希望大家加强细节处理,时间宝贵!”</b></p><p class="ql-block"><b> 张伟:“我儿子学校的号鼓队非常出名,获过很多奖。我本想邀请他们参加鼓韵文化节,借鉴学习,但很不巧,正遇上该校建校一百七十三周年校庆。我们无法现场取经。”</b></p><p class="ql-block"><b> 杨倩雯:“腰鼓队人多,练完后先放学;大鼓队留下,需要继续补课。”</b></p><p class="ql-block"><b> 慕香诚:“最后一刻,再加把劲,保证演出成功!”</b></p><p class="ql-block"><b> 祁立新:“时光恒久远,瞬间美好传。大家别骄傲啊!”</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是的,别骄傲!关心它成长的目光还多着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一批鼓从祖国买来了,坐了几个月的船,兴高采烈地到了岸。老慕心疼得带了一批孩子似地,在微信群里留言道,接回来时,千万别让它们沾着了雨点。有位队领导因公停车罚了款,祁立新等队员争相嚷着,要出来分担付款。几块钱和一颗滚烫的公益心相比较,孰轻孰重?大家心中一目了然。</b></p><p class="ql-block"><b> 繁华的另一面,是很多看不到的冷清,是无数勤劳者的热心与执着。亳无疑问,庞小毅、张伟、慕香诚是鼓队顶坚的“三驾马车”,张伟又是这次鼓韵文化节的执行主席,老慕是安排训练接送老师队员的幕后英雄,还有负责音乐、投影、策划、协调的导演刘岚女士,他们的拦腰断喝,他们的奉献无我,我还可以开出一列长长的清单,探循他们去私为队、乐于助人背后的动因种种。从吊奶瓶开始的嬉闹,到一个鼓队相对完整的献演,这支出生并成长于上世纪五、六、七这三个年代的人们啊,这支由维州的商贸、公务、医疗、教师、媒体等职业人组成的打鼓队,是想通过他们身段的舒展、棒杆的敲击、鼓点密集的起落,来抒发点什么、倾诉点什么、呼唤点什么吗?是想讴歌和感恩这个时代的丰富热闹与多姿多彩吗?我想是,但不完全是。鼓声里同样也有我们更多一点的对美的追求。在这种看似简单却也深刻的渴盼里,也藏着艺术本身天然的纯朴与优雅。无论内容和形式,让观众爱到深陷其中,的确产生了一批爱之不言、言而不尽的拥趸吧?</b></p><p class="ql-block"><b> 举办墨尔本鼓韵文化节,CPCA尚属首次。前主席冯昱清和现任主席施浩,激动得不行。举办一次如此重要的活动,他们俩无疑是其中的灵魂人物。以前的加班加点就不谈了,单是活动这一天,他们除了迎宾送客,仍和几十位忙碌着的普通义工一样,干着推车搬物,挂牌写字的杂活细活。再往前走几十年,老主席高大超,今年七十四岁了,依然带着老伴,亲临剧场巡视。他惦记着CPCA过去三十年来,一直传承着的文化血脉,是否又有了老树发新芽般的突破!哎!对了,这次他看到了腰鼓队的崛起,满脸笑容地回了家。</b></p><p class="ql-block"><b> 孙浩良先生也来了,他一定是为我们加油鼓劲的罢。今年六月我们在巴拉瑞特见面时,他就送我一本厚厚的史书,名曰:《居留岁月》。它记载了四十年来,华人闯荡并建设澳华家园的輝煌历程。孙老在澳洲办教育,也搞文化传播,是个出了名的响当当的热心人物。他离开剧场时,也是露着呵呵笑容的。打鼓就打鼓,还搞什么鼓韵文化节?当有人怀疑它的内涵与形式是否一致时,我猜想,孙浩良先生一定是看懂了“韵”字的深意,听清了“韵”字的余音的。它决不是一个节目、一场演出的简单结束!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观众前来观看和探询呢?</b></p><p class="ql-block"><b> 举办 这次活动,在墨尔本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太鼓株式会社和澳大利亚三宅会来了,荷花埃及舞蹈团来了,墨尔本春天艺术团、苏格兰学院交响乐团,还有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的校友会演出队也来了,还有墨尔本芭蕾舞学校、新东方艺术学院、梅吉东方舞蹈工作室、墨尔本华人歌舞团,都来了,都派出了他们的最优质的演出团体前来连袂畅舞。鼓韵文化节,一声鼓响,便吸引了“初声”和众多“老声”的共同加盟。</b></p><p class="ql-block"><b> 说是鼓韵文化节,其实也就只是掀开了墨尔本锣鼓文化的一个小衣角。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乐队和团体,敲着锣,打着鼓,散见于街道公园的自发演出地,无论规模和演出质量,还很不够,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想想墨尔本这块八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啦,想想居住在这里的五六百万人囗呀,其中就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我们的华人华侨。就城市人口和规模比例来说,这次我们举办的墨尔本鼓韵文化节,只能算是吹了一次嘹亮的号角。</b></p><p class="ql-block"><b> 有道是:号角连营。对的!号一吹,各地的营就联系起来了。你可能没有想到,这次坐在演出大厅,观看我们节目的,竟然有一名三岁小儿童,和一名九十四岁的老奶奶。你由是观之,想想这座城市的市场有多大?受众的年龄跨度有多高?真值得我们去掂量!</b></p><p class="ql-block"><b> 当然,更值得我们去思考掂量的,是鼓架下面的这块大地。它给了我们坚实的地基;它让我们为艺术而歌,尽情锤炼飞翔的翅膀而勿担惊受扰。澳大利亚华人专业俱乐部,简称CPCA, 成立三十多年来,繁荣兴旺。在其历史的档案里,从来就不缺少澳洲议员、驻地文化参赞的回信留言,从来不缺少白皮肤蓝眼睛红头发的市区政务官员的直接参与活动,或讲话,或政策支持。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还能快乐生存、文艺发展的一大背景。有了它,我们的歌声鼓声才能高昂激越,韵律深情才会自由奔放,真正植入观众的内心而坚不可摧。</b></p><p class="ql-block"><b> 最后,我 忘了告诉大家,我们表演的节目,叫《天地人和庆中秋》。十分钟不到的节目,宣告了一个艺术春天的降临。随着更多演员的加盟,更多忙碌者身影的出没,还有更多相识或不怎么相识的义工们的脚步声的响起,我相信,密集的鼓点过后,会催生出我们更加坚实的步伐—— 向着艺术的春天,出发。</b></p><p class="ql-block"><b>(写于二零二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于墨尔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杨倩雯总教练和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刘岚艺术总监和指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伟执行主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庞小毅,慕香诚执行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鼓乐团主鼓手:张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第一平鼓手:赵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第二平鼓手:陈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3:平鼓手:秦代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4:平鼓手:慕香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5:平鼓手:张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6:平鼓手:祁立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7:平鼓手:李秉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8:平鼓手:李跃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腰鼓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治安,董煜,庞小毅,应红,代晓琼,陈庆林,陈晨,沈健,马全慧,张湘君,钱丰齐,刘云霞,黄旭升,童志萍,刘葆青,雷爱武,唐华,钱济红,顾静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