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这次甘青宁三省旅游的最后一天。行程很轻松,只有一个景点——水洞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水洞沟遗址旅游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量石器和动物古人类化石在这里出土,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p><p class="ql-block">同时,水洞沟又是古代军事要塞之地,尤其在明朝,这里筑有明长城、藏兵洞、城堡等堪称“豪华”的军事建筑。</p> <p class="ql-block">游览开始。</p><p class="ql-block">首先也是参观博物馆——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博物院的外观呈奇特的长石状。</p> <p class="ql-block">我们领了景区全程解说的讲解器,跟着导游开始参观。这是一个布局精致、内容丰富多样的展馆,展有大量新旧石器时代文物及古人类古动物化石,陈列着逼真的远古人雕塑等。</p> <p class="ql-block">1920年,比利时神父绍特在水洞沟东边的黄土状岩石断崖上,发现了一具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很好的石英岩石器。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E.Licent)和德日进(P.TeilharddeChardin)在水洞沟进行了发掘,获得了大量打制石器和少量破碎的古动物化石,完成了推翻以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论断的伟大创举,从而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1960年中苏联合考古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1963年以裴文中教授和贾兰坡教授带领的中国考古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成吨的旧、新石器时代石器及大量古人类古脊椎动物骨骼化石。</p> <p class="ql-block">展示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头骨化石。</p> <p class="ql-block">披毛犀骨骼化石。</p> <p class="ql-block">大角羊头骨化石。</p> <p class="ql-block">1988年水洞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洞沟旅游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走进民国车马店·张三小店。</p><p class="ql-block">百年前,两位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由德日进的学生贾兰坡先生陪同在黄河流域考察,途径水洞沟时,就住在村民张三家的小店里。原来的张三小店早已湮没,这个是2006年异地重建的。</p><p class="ql-block">院子里树立了水洞沟考古先驱——也是中国原始人类遗址考古的先驱——法国人德日进、桑志华以及我国考古学泰斗裴文中、贾兰坡四位先辈的半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2号遗址发掘点。</p> <p class="ql-block">2号遗址发掘点剖面。</p> <p class="ql-block">对面高地上就是明长城遗址。水洞沟地区是中国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水洞沟长城观景台还是宁夏唯一一座一脚跨两省的长城观景台,长城这边是宁夏,那边是内蒙。</p> <p class="ql-block">水洞沟明长城遗址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我们沿木栈道向上爬到长城边上,拍下这张文保碑的照片,耳机里就传来导游的呼唤,让我们下来继续往沟里走。</p> <p class="ql-block">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p> <p class="ql-block">7号遗址发掘点。这里很有意思,只要你付费30元,就可以对一平方米面积红土进行参与性发掘,铲子等工具由景区提供,当然如果发掘到文物,那是要归国家所有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条干涸的河沟,现在沟里长满了芦苇。由于沿河有泉水溢出,形成许多小洞,故称“水洞沟”,又称“芦花沟”。这里保持了古朴苍老的雅丹土林地貌。</p> <p class="ql-block">土沟台地上的夯土明长城。</p> <p class="ql-block">长城随着地势下探至一片水面。水面因四周都是红色土林,故名“红山湖”。</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换乘游船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说来有趣,这里的景区交通五花八门,我们一路上乘坐过的,就有拖拉机、骆驼车、游船、竹筏等,还有马车、牦牛车等。拖拉机代替了汽车,很少见的吧?</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个鸵鸟乐园,只是鸵鸟较少,只看到二三只。当年戌边士兵就是饲养鸵鸟来改善伙食的。</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是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p><p class="ql-block">藏兵洞局部为二层,洞内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内部机关陷阱遍布,惊险并且刺激!</p> <p class="ql-block">左盘右旋,犹如迷宫。</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里除了出土大量军械装备外,甚至还遗留着变色的面粉和风化的蔬菜,记录着明代西北戌边的真实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雅丹土壁上不经意间看到的窟窿,就是藏兵洞地道的照明及空气交换口。</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邸遗址,占地面积不大,应是戍守长城的将军府邸。原有建筑已腐败不堪,现在看到的建筑是近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红山堡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亲自督建,距今已有500多年,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p><p class="ql-block">据说在夕阳的映照下,这里山峦一片鲜红。我们这是在上午,看到的是一片土红色。</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宁夏都指使史镛对红山堡进行了改扩建,使城堡的规模超过了以往。这次的扩建进一步增强了红山堡的防御能力,使其在明代的长城防御体系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现存城堡遗址南北长约380米,东西长约320米,瓮城长30米,宽20米。城墙高达8米,底宽7米,顶厚4米,显得雄伟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东城墙设有一道城门,通向瓮城。瓮城虽体量较小,却凸显出城墙的高大与纵深。南侧城墙另有一外开的城门,城门洞以古色青砖拱砌,朴实而坚固。</p> <p class="ql-block">红山土烧造的砖,虽本质是青砖(中国古代不烧红砖),经过五百年沧桑,颜色同红山一样,都呈土红色。</p> <p class="ql-block">以前在和平时期,这里还是开放边贸集市的重要场所,边境各族人民进行大量的人员、物资交流。</p> <p class="ql-block">建筑地基尚存。</p> <p class="ql-block">据清代文献记录,在城堡内曾驻有251名旗军,设有守堡官员和操守官各一名,领有烽堠八处,负责看管东西约三十里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红山堡遗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夯土城墙。</p> <p class="ql-block">水洞沟,一个上承四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下启五百年前明朝、开宁夏历史之源的见证之地,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西北风土人情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下午,因回苏州的直达列车已经开走,我们只能再住一晚,但旅游团队的行程已经结束。因多日旅途劳顿,团友们大多在宾馆休整。我是歇不住的,半天时间不能白白浪费,网上浏览了一下,决定打的去看看银川著名的双塔——海宝塔和承天寺塔。</p> <p class="ql-block">海宝塔,位于银川市北塔路的海宝塔寺内。因其与市西的承天寺塔遥遥相对,俗称北塔。</p><p class="ql-block">海宝塔始建于北朝晚期至隋唐年间,是一座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全部由青砖砌筑,通高53.9米。</p> <p class="ql-block">海宝塔身内部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间,各层之间以木板相隔,沿梯可上至顶层。塔顶为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四角攒尖式塔刹。</p> <p class="ql-block">虽然塔身平面基本呈方形,但塔每层却有十二个角,这种形制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1961年海宝塔及海宝塔寺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副主席一九六三年登海宝塔,题七律一首留念。这使我想起了应在一九六二年,我在无锡读初中,学校隔壁就是东林书院旧址,那时还是被东林小学占用。有一天周一早上,只见东林小学大门口贴了一张白纸,上有书写的毛笔字。仔细一看,那张竖幅三尺宣纸上,竟是董必武董老昨天来东林书院参观后题写的七绝一首。那时小学领导也不懂保存墨宝,竟然随意刷了浆糊往门上一贴了事。虽然下午就被人揭了下来,也不知那幅墨宝后来有没有得到妥善保管?</p> <p class="ql-block">海宝塔是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并吸收当地伊斯兰教传统建筑特色而建的,是汉、藏、回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幅北塔胜景题词由马福祥所题。</p><p class="ql-block">马福祥(1876—1932),甘肃导河(今临夏)人。早年入兰州武备学堂,曾中武举。八国联军入侵时,因护卫慈禧、光绪西逃,受清廷赏识,授武进士,补为甘肃靖远协副将,驻军甘肃青海,升西宁镇总兵兼阿尔泰护军使。辛亥革命拥护孙中山,封为陆军上将。此后任青岛市长、安徽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他喜书法,总以“戎马书生”自称。其侄子马鸿宾为起义将领,解放后历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第一副省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曾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马步青,人称西北四马,都是亲戚关系,只有马鸿宾最后留在大陆。此顺便一说。</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进宁南街76号,始建于西夏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因在北塔之西,俗称西塔,是西夏皇帝谅祚之母没藏氏为求佛保佑其子龙运长久而建。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承天寺塔是宁夏现存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清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时塔寺全部震毁。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修,至今保持了西夏佛塔的基本结构及造型。</p><p class="ql-block">北塔和西塔虽号称银川双塔,但二塔相距有七站公交之遥。</p> <p class="ql-block">2006年承天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建造时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释迦摩尼佛骨舍利,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之下。塔寺建成后,延请回鹘高僧登座讲经,太后和皇帝经常即席聆听。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寺内历代香火旺盛,常有“东土名流”“西天达士”往来。承天寺与当时凉州(今武威)护国寺、甘州(今张掖)卧佛寺齐名,并称西夏三大佛教胜地。</p> <p class="ql-block">西夏古塔基本都是八角形平面,近似圆形,逐层收分,这样的形制最坚固,最能承受西北风沙的侵袭。</p> <p class="ql-block">塔顶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塔整座塔呈角锥形,古朴简洁挺拔。 </p> <p class="ql-block">回到宾馆。</p> <p class="ql-block">晚餐自理,银川的羊肉当然念念不忘。正巧宾馆马路对面有家羊杂店,是央视《舌尖》节目介绍过的,生意大好,餐桌把人行道都摆满了。我们前去观望了一番,终因不习惯羊杂而改去了附近一家羊肉店,同样生意火爆。吃得满意,第二天上午又去吃了一顿,算是早饭连中饭吧。</p><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的甘青宁三省游圆满告成。</p> <p class="ql-block">银川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记于2024年9月。</p><p class="ql-block">全集完。谢谢各位一路陪伴!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