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浪情 猛进 英雄的47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有6个兵团、27个军(野战军),以及空军、炮兵、装甲兵、工兵、铁道兵、后勤部队、公安部队、海军部队等共290余万人参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的6个兵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入朝时间为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13兵团:1950年10月8日,由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改称。邓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38、第39、第40、第42军及所属炮兵第1、第2、第8师共约25万人。10月19日开赴朝鲜战场,是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部队。10月25日,兵团领导机关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第13兵团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北边防军部队动员誓师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9兵团:195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率第20、第26、第27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宋时轮、王建安先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4月,第9兵团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3兵团:195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辖第12、第15、第60军。第3兵团3月17日开始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5年1月,第3兵团撤离朝鲜回国,接收旅大地区苏军防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兵团。1959年10月,第3兵团改称旅大警备区。陈赓、许世友、曾绍山先后任司令员,陈赓(兼)、杜义德先后任政委。</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19兵团:195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率第63、第64、第65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杨得志、韩先楚、黄永胜先后任司令员,李志民、旷伏兆先后任政治委员。1958年3月,第19兵团撤离朝鲜回国时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右一)与政委李志民(左一)指挥强渡临津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0兵团:195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率第67、第68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杨成武、梁兴初(代)、郑维山(代)、杨勇先后任司令员,张南生、王平先后任政委。1958年3月,第20兵团领导机关撤离朝鲜回国,担负组建导弹试验靶场机构和组织导弹试验任务,该兵团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3兵团:1951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率第36、第37军赴朝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执行修飞机场的任务。董其武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同年11月撤离朝鲜回国。1952年12月,第23兵团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27个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入朝时间为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38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梁兴初、江拥辉(代),政治委员刘西元、吴岱(代)。辖第112师、第113师、第114师。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于1953年7月10日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113师一部在龙源里追击美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39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吴信泉、张竭诚(代),政治委员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辖第115师、第116师、第117师。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5月7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40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辖第118师、第119师、第120师。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7月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第40军一部在温井西北两水洞追歼南朝鲜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42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郭成柱。辖第124师、第125师、第126师。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10月30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66军:原华北军区部队。军长肖新槐,政治委员王紫峰。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1950年10月25日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10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50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辖第148师、第149师、第150师。1950年10月26日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12日回国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担任朝鲜西海岸防御及抢修机场任务,参加西朝鲜湾渡海攻岛作战。1955年4月19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0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谭佑铭。辖第58师、第59师、第60师及第89师。1950年11月7日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防御。1952年10月11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7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曾如清。辖第79师、第80师、第81师及第94师。该军于1950年11月12日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10月14日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围歼美军第7步兵师第31团级战斗群。</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6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辖第76师、第77师、第78师及第88师。1950年11月19日入朝,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6月5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64军:原第1野战军部队。军长曾思玉、唐子安,政治委员王昭、黄文明。辖第190师、第191师、第192师。1951年2月16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8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63军:原第1野战军部队。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辖第187师、第188师、第189师。1951年2月17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9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65军:原第1野战军部队。军长肖应堂,政治委员王道邦,后军长兼政治委员王道邦。辖第193师、第194师、第195师。1951年2月22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10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60军:原第2野战军部队。军长韦杰、张祖谅,政治委员袁子钦。辖第179师、第180师、第181师。1951年3月17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3年9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12军:原第2野战军部队。军长曾绍山,政治委员李震。辖第31师、第34师、第35师。1951年3月21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术、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4年4月25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15军:原第2野战军部队。军长秦基伟、李成芳(代),政治委员谷景生。辖第29师、第44师、第45师。1951年3月25日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4年5月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军军长秦基伟(左二)、15军参谋长张蕴钰(左三)在上甘岭战役的军指挥所研究作战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47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曹里怀、张天云,政治委员李人林、刘贤权、陈发洪(代)。辖第139师、第140师、第141师。1951年4月11日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3年春上浦防东山作战。1954年9月24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67军:原华北军区第67军部队。军长李湘、邱蔚,政治委员旷伏兆。辖第199师、第200师、第201师。1951年6月21日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4年9月29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68军:原华北军区部队。军长陈仿仁,政治委员李呈瑞。辖第202师、第203师、第204师。1951年6月24日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5年4月9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36军:原华北军区部队。军长王建业(代),政治委员康健民。辖第106师、第107师。1951年9月7日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1951年11月30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37军:原华北军区部队。军长张世珍,政治委员帅荣。辖第109师、第110师。1951年9月7日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1951年11月30日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3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钟国楚、吴瑞山,政治委员卢胜、谢福林。辖第67师、第69师、第73师。1952年9月5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3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4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兼政治委员皮定均、张震(代)。辖第70师、第72师、第74师。1952年9月12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5年10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46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肖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辖第133师、第136师、第137师。1952年9月15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5年10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16军:原第2野战军部队。军长尹先炳、潘焱,政治委员陈云开、戴润生。辖第32师、第46师、第47师。1952年12月28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4月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志愿军第16军主力部队组织步坦协同向三八线防御区域开进。</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1军:原第1野战军部队。军长黄新廷、唐金龙,政治委员梁仁芥、颜金生。辖第1师、第2师、第7师。1953年1月22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10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54军:原第4野战军部队。军长丁盛,政治委员谢明、谢家祥。辖第130师、第134师、第135师。1953年2月2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8年7月回国。</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21军:原第3野战军部队。军长吴泳湘、谢振华,政治委员谢福林、吴融峰。辖第61师、第62师、第63师。1953年3月14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8年7月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他军种和特种兵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空军:1950年12月21日,志愿军空军的1个大队,首批进驻前方基地。1951年3月,志愿军空军司令部成立,由刘震任司令员(后期由聂凤智代理)。</p><p class="ql-block">同时,以志愿军空军司令部为基础,组成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7月,组成志愿军空军轰炸机指挥所和强击机指挥所。</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先后有10个歼击机师(第4、第3、第2、第14、第6、第15、第17、第12、第18、第16师,共21个团)、2个轰炸机师(第8、第10师)出动作战,战斗出动2.6万余架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炮兵:由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两部分组成。炮兵指挥机构在入朝时称炮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未到职),邱创成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1951年1月18日,改称炮兵指挥所,匡裕民任主任。1953年4月,高存信任炮兵指挥所司令员,刘何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前,预备炮兵有10个师(炮兵第1、第2、第3、第7、第8师,火箭炮兵第21、第22师,防坦克炮兵第31、第32、第33师)共46个团,共有各种火炮1.49万余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炮兵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高射炮兵:1951年12月成立高射炮兵指挥所,吴昌炽任司令员。</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高射炮兵先后参战的部队有野战高射炮兵5个师(第61、第62、第63、第64、第65师)、64个独立营,城防高射炮兵21个团又10个独立营、5个探照灯营、2个对空监视团、1个雷达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高炮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装甲兵:1951年3月开始入朝,先后以坦克第1师师部和坦克第3师师部组成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主任分别为黄鹄显、赵杰。</p><p class="ql-block">1953年1月,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改称装甲兵第1指挥所,负责指挥在正面战场作战的装甲兵部队。同时组成装甲兵第2指挥所,担负朝鲜西海岸抗登陆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1953年春,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装甲兵部队共有2个坦克师又1个坦克团、1个炮兵团、2个独立坦克团、4个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坦克部队出击前举行宣誓。</p><p class="ql-block">志愿军工兵:分为独立工兵部队和队属工兵部队。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独立工兵部队只有1个团,队属工兵也很少。</p><p class="ql-block">10月31日,组成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陈正峰任主任。1952年7月,工兵指挥所改为工兵指挥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到战争后期独立工兵部队增加到15个团又2个营,并装备了工程机械和制式舟桥器材。</p><p class="ql-block">▲在反绞杀战中,志愿军工兵部队积极抢修公路、桥梁。</p><p class="ql-block">志愿军铁道兵:1950年11月5日,首批铁道兵部队第1师入朝,担负朝鲜北方满浦(满浦─西浦)铁路抢修和鸭绿江大桥的修复任务。</p><p class="ql-block">1951年2月,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所组成,李寿轩任主任。8月,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成立,贺晋年兼任司令员,张明远兼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在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兵先后有4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独立团和6个铁道工程师等共11万人入朝,执行铁路抢修、抢建任务。</p><p class="ql-block">▲志愿军铁道兵部队抢修铁路。</p><p class="ql-block">志愿军后勤部队:为统一组织志愿军后勤供应,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负责管理朝鲜境内的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组织指挥志愿军的供应、运输、卫生和后方防空、警备、维持秩序等事宜,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到1951年10月,志愿军后方勤务部队发展到6个分部、28个大站、4个警卫团另9个营、13个汽车团、27个辎重运输担架团、3个公路工程大队、39个兵站医院、4个高炮营、3个通信营、8个运输营,共14万余人(不含军以下后勤人员)。</p><p class="ql-block">另配属1个公安师、1个步兵师及6个工兵团、8个高炮营等约8万人。</p><p class="ql-block">▲志愿军后勤运输部队的卡车。</p><p class="ql-block">志愿军公安部队:1950年10月开始入朝参战。首批入朝部队为公安第18师第54团,配属志愿军后勤部门,担负后方兵站、仓库警戒与作战物资押运、装卸等任务。战争期间,公安部队共有2个师13个团及若干分队先后入朝参战,出色完成了对空监视、维持交通、后方治安、看管俘虏和警卫、剿匪、肃特、收容、纠察等任务。</p><p class="ql-block">志愿军海军部队:1953年1-2月间,海军派出2个海道测量队和1个海军雷达站入朝。3月,海军领导机关派出36名指挥人员,前往朝鲜成立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海军作战办公室,后改为海军指挥所,由海军副参谋长张学思任指挥员。同时,海军抽调2个海岸炮兵连和1个布雷队,赴朝鲜西海岸参加反登陆作战准备。另外预编的1个快艇大队和1个海上巡逻艇大队,在青岛待机。</p><p class="ql-block">▲人民海军成立初期岸防部队还在使用日造火炮。</p><p class="ql-block">来源:白浪情</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