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北归——走进“老子故里”(一)

明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老子,就会想起他那博大精深的智慧和哲学的精髓。古往今来,多少灿若星辰的思想家,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万物之始。而在二干多年前老子就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这一贯穿天地的法则,将“道”这一概念贯穿《道德经》始终,为后人开启“众妙之门”锻造了文字密码。河南周口市鹿邑县因“老子故里”而蜚声海内外,倍受世人景仰。4月13日来到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故乡,在这片古老又神秘的土地上探寻老子文化,吸收袅袅仙气,十分幸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紫气大道来到了明道宫,远远望去宫外高高的牌坊立于大道旁,4根红色柱子支撑起一座标准的中国对称式牌坊,大气壮观。中间是牌坊的名字“玄妙之门”。名字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在老子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达了“道”的深奥和宇宙万物的起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道宫‌”原名紫极宫,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传道讲学的纪念性建筑群。“明道宫”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历经元、明、清各代的增建和修缮,具有了很大的规模。但大部分建筑在战火中被毁,现在的宫殿多为现代重建。“明道宫”主要由迎禧殿、玄元殿、藏经阁、升仙台、皇祭殿等建筑构成,宫殿的名称“明道宫”由宋真宗皇帝所题,意在彰显道德和真理的地方。“明道宫”的一砖一瓦、一处一角都涵盖着老子“道”学思想的传奇故事,是海内外最大的老子思想弘扬宣传基地,2001年“明道宫”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过牌坊,踏上“升仙桥”,一池碧波,上善若水。相传老子修道成仙后在此白日飞升,故而得名。“升仙桥”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对神仙传说的崇拜,是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窗口。青白色的“升仙桥”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展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明道宫,是矗立在山门两侧的钟鼓楼,作为明道宫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立于山门两侧形成对称布局,体现了道教建筑的庄重与和谐。楼内悬挂的钟和鼓承载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对仪式的重视,它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内敲响。站在钟鼓楼前,仿佛听见钟鼓之声的回响,穿越时空感受古代宫廷的庄严与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迎禧殿”—-明道宫历史上的一座古老宫殿,史书记载,宋真宗到太清宫朝拜老子后驻跸明道宫,就在此殿内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朝政,决策大事。“迎禧殿”包含皇帝驾幸,喜气盈门之意。殿内墙上有宋真宗朝老图、莅鹿朝老的八位帝王简介、宋代卫真(鹿邑)城区暨明道宫地形图等。殿中还展示有少量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迎禧殿”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及老子思想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八卦台,眼前这座恢宏的大殿就是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复建的“玄元殿”——它是明道宫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拜老子为始祖,尊老子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就建“玄元殿”予以纪念,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从这里孕育产生并发扬光大的。“玄元殿”内有座老子坐像引人侧目,只见老子手拿如意钩,衣带飘逸,神态安详,驻足之间便能感受到那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藏经阁”——明道宫中一处珍贵的地方,收藏大量图片以及各种风格形式的《道德经》译本、老子名言等书籍,是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幸能够一窥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精髓,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和教育。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献,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感受其对于自然、道德、人生等方面的独到见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享殿则是古代向老子行祭拜礼的地方,体现了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享殿还是道士们举行道场法会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君台右侧一个造型如同宝葫芦般的石头人称“好运石”,据说是老子当年炼丹时用的碾子,距今已有2400多年。这块“好运石”被当地人视为神奇的石头,触摸“好运石”可平安长寿、好运连连。游客纷纷向宝葫芦中投入硬币,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祝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君台下方有一口名闻遐迩的古井,名叫“圣泉井”,原是一口古老而普通的吃水井。据传,这口井是老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挖掘而成的。当时老子在这里一边讲学一边修身炼丹,井水的使用记录了老子及其弟子们的生活痕迹,体现了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理念,见证了道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如今,“圣泉井”井水淸澈甘甜,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里面就是明道宫建筑群中唯一现存的古建筑——老君台,又名升仙台。始建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是一座高坛形古建筑,台高8.84米,状若圆柱且有棱角,台底面积为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14个平面围成,台上环筑70厘米高的女儿墙,形与古城墙相似。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居高临下,雄伟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三间硬山顶式建筑,殿内东西各有偏殿一间。13棵松柏青葱翠郁,清风徐来,白云轻飘,在青翠茂盛的百年松柏树下,善男信女在台上大殿上香、跪拜、祈福。山门青石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道教“33阶上青天”之说。门口两个石橔被摸的油光锃亮,却古意盎然。传说老子就是在此台上羽化升仙的,实际上,因古人有筑坛讲学的传统,所以此台是为纪念老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学而修筑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绕台一周,一个圆柱形的铁柱静静地站在进台处,守望着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据了解,这根矗立在升仙台上的铁柱,是“柱下史之柱”,为纪念老子之物。相传,周天子上朝议事时,曾特旨恩准在朝堂内为老子立柱,好让老子倚柱记录,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所以后人就称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这其中,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君台”并非一帆风顺,1938年侵华日军在攻打鹿邑县城时,把“老君台”当作军事设施进行了炮轰,共连续发射13枚炮弹,但这些炮弹无一爆炸,成为了所谓的“哑弹”。‌这一事件不仅让日军感到诡异和不安,也彰显了“老君台”的神秘与威严,这一传奇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老君台东侧立有一块“和平碑‌”,这是1997年9月19日当年侵华的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以证此事。旨在向鹿邑人民忏悔,并祝愿全人类的和平。方柱四面刻写“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碑文使用中、日、英文等四种文字表达相同的意思,体现了对和平的共同愿望。今天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段历史,感谢老子冥冥之中的护估,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千年的古迹,在此吸收其灵气,着实幸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阁又称“魁星楼”,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这座古建筑集楼、殿、亭、院等建筑形式于一体,给人以高雅而庄重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昌阁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崇文重教、崇尚科举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老君台前方,是唐高宗李治祭祀老子的“皇祭殿”。殿外柱子上悬挂的对联为“执大象以还淳,涤玄览而遣累”。此句源自唐高宗李治的《追尊玄元皇帝制》之诏书,言简意赅是:掌握大道,还朴归真;去除杂念,排遣苦累。其实,这也是唐高宗李治在此次鹿邑之行后,悟出的治国理念——“返朴还淳”、“无为而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探访老子祖地,漫步于亭台楼阁之间,欣赏回廊相连、布局规整的“明道宫”美景,感受道家文化,陶冶思想情操,感悟人生真谛,品味老子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意义非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