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行(四十三)走近旱区水利工程——坎儿井

五月风

<p class="ql-block">  9月23日早8点半,我们从库尔勒海棠大酒店出发,开往吐鲁番市坎儿井景区。全程410公里,历时8小时,于下午3点半到达。</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来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的坎儿井就是旱区利用自然水源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到坎儿井巷道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远处雪山融水会顺坡而下。</p> <p class="ql-block">  雪水汇集成池,再挖渠输送。</p> <p class="ql-block">  劳动人民用打竖井,挖暗渠的办法,将远处水源引入居住地域,解决了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p> <p class="ql-block">  遇涝还有蓄水池可防止水淹灾害。</p> <p class="ql-block">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  走出坎儿井,不得不为干旱地区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叹!坎儿井是古代干旱地区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代表了人类对干旱条件的挑战,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p><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坎儿井的开凿过程还存满了早期劳动人民勘察定位的智慧,两根木棍,一盏油灯,就能将水道取直。而且水道隐藏在地下,既可防止水源污染,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又能防止水份蒸发,减少远距离输水损失。从现在的眼光看,也不得不为之点赞。</p><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被评为4A级景区。当之无愧,且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  以下这段对坎儿井的评价,是老友童叟发的。转述一下,这是对坎儿井更精彩的归纳:</p><p class="ql-block"> 新疆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璀璨结晶。规模宏大,总长度达 5000 多公里。 坎儿井巧妙地利用了山的坡度,通过地下暗渠将天山的雪水引至绿洲,用于灌溉农田和居民生活。其工程浩大,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p><p class="ql-block"> 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古井蜿蜒渠水忙,潜流千载惠边疆。</p><p class="ql-block">今来胜境寻奇迹,敬仰先贤智慧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