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叫李开成,1978年出生于一个窑工世家,我的老家是湖北省黄陂县,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市黄陂区。1992年14岁的我辍学了,父亲说不上学了那就学个手艺吧,要不然没本事将来怎么生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92年春节刚过,我就跟随父亲开始了在陶场的学艺生涯,在行业里叫‘学窑’,父亲一生都是烧龙窑的,主要是负责建窑、装窑、烧窑和看火等,记得我进窑场的第一天,父亲让我用黄泥做许多就像称砣一样大小不一的泥块,父亲告诉我这是‘垫’,后来才知道是装窑用的。接下来的十几天里就是拓土胚,是建窑用的,父辈们不叫建窑,叫做‘打窑’。接下来父亲叫我用黄泥加猪毛一块反复锤打、然后和成泥,是用来制作拉坯用的转盘,行业里叫做‘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在窑场做学徒,我的工作是协助父亲装窑、烧窑、磨釉子,传统方法制作釉子,是提取废旧铅酸电池里的铅粉,然后在缸里把铅粉磨碎,用水冲洗,沉淀下来的细腻部分就是釉子。 就这样一个多月下来,我才开始了我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手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师傅们教我的第一件事是揉泥巴,把泥巴揉熟,行业里叫做柔泥,学着师傅们的样子,转动转盘,两只手捧着泥巴往上挤,刚开始泥巴怎么也不听话, 师傅们教我学做泥筒子,就这样每天做一个个都是奇形怪状、东倒西歪的泥筒子,做了摔、摔了做,就这样如此往复循环,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终于可以熟练的把泥筒子做的像模像样了,父亲教我用一个木板放在车前,父亲叫做桌板,父亲让我开始学习拉胚子,这一环节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刚开始学着做炖肉的罐子。就这样日复一日跟泥巴打交道,当时自己毕竟还是个少年,白天学的东西很快又忘记了,但是到了晚上做梦,每次都梦见自己还坐在教室里,我发自内心的开始后悔了,我想了又想找了一个机会,小声的试探着跟父亲说;爸爸,我还去上学好不好?父亲用很不解的眼神,看了我一下用‘哼’了一声! 我知道往后我不可能再回到校园了,从那以后我也就再也没提过上学的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转眼一年就过去了,1993年我跟随父亲来到了当时信阳县五星乡马鞍村的一个窑场,这时候我也有一定的基本功了,开始一边拉胚子,一边练基本功,天天做比较简单的花盆。当时在同一个车间的张师傅,他的手艺相当的好,于是父亲就让我经常就去观察他如何工作,直到后来我的手艺有很多都有张师傅的风格,因此直到现在我对张师傅都很敬佩。1994年我们家东拼西凑办起了自己的一个窑场,我的手艺也慢慢走向成熟,开始扛起了窑场的大旗,小花盆、大花盆、缸泡菜坛子、泡菜缸等等都是由我自己做,我和父亲又劝说弟弟也加入制陶行列,正可谓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开始犹豫和矛盾,我的一生就要从此与泥巴为伴吗?如果说当年是因为年幼无知、家庭困难、生活所迫的进入窑场当学徒,但现在我那颗不安分又燥动的心开始复苏。由于我有一个爱读书的习惯,在业余的时候翻阅过很多制陶的资料,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曾一度想要到景德镇,去学习他们的技术,只可惜这个愿望直到现在也没能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到了2002年,由于科技的发展对传统老产品的冲击,制陶业开始一天不如一天,慢慢的就难以为继,为了生活,2003不得不南下到广州打工,收废品、开超市、开面馆,转眼十多年就过去了。我曾无数次思考,制陶这么好的行业,怎么会被社会淘汰的?为什么会被淘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5年我从广州又回到了老家,其间又做过很多工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信阳还有窑场仍然在生产, 经过几番打听,找到了现在的罗山县青山乡曾岗红旗陶场,又开始了我熟悉的制陶工作 那些熟悉的场景和环境,一切都那么亲切,又开始做盆、做缸,平锤、花锤、瓦龟、拍板等工具让我爱不释手,曾经熟悉的工具与专业名词,又出现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候想到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如果在我们手里面断掉,也只有无奈与惋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我们附件的博物馆、展览馆有反应上世纪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场景,几乎没有反应制陶的。从上世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那个科技和生产都十分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制陶行业给信阳人民的生产生活做出过很大的的贡献,当年的信阳县可以达到每个人民公社都有一个或几个窑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现在我是在信阳这个行业里最年轻的从业者,也多次想现在还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手艺该有多好,我会尽量把制陶业深厚的文化底蕴讲给大家听,尽我最大努力了传承这门技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经常借助网络平台来推广制陶这个传统手艺,是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虽然我的声音很微弱,但是我相信有梦想就会有希望,随着国家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制陶这门的古老的手艺一定会传承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1.有人说我长的帅,是的,曾经我也想过去横店做群演。</p> <p class="ql-block">2.可惜呀!曾经的龙窑己废弃,再打一条没一辆小轿车钱搞不成。</p> <p class="ql-block">3.我手就是尺子,尺在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4.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尺子,从远古到如今,祖先们早己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没谁去争什么发明专利。</p> <p class="ql-block">5.心到神知,兵贵神速。</p> <p class="ql-block">6.我心如我愿,父辈的接力棒我可不能丢。</p> <p class="ql-block">7.这些工具都是千年陶文化的结晶,如在我辈丢弃我心不甘。</p> <p class="ql-block">8.拉胚很难学,全活更是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9.左右手配合,心到神知,这绝非一日之功呀!</p> <p class="ql-block">10.力气加技巧,不服你试试?</p> <p class="ql-block">11.开过店,干过大厨,最终我还是念念不忘老本行。</p> <p class="ql-block">12.胚子晒过了就会干裂而前功尽弃。</p> <p class="ql-block">13.一根线来帮助起胚,祖先们都是这样干的。</p> <p class="ql-block">14.双手的拿揑来自每个人不同的独特手法。</p> <p class="ql-block">15.各师傅们各传教,但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制陶手法和过程都大致相同。</p> <p class="ql-block">16.夏季胚子失水快,盖上毯子保存湿度,延缓胚子干燥时间。</p> <p class="ql-block">17.我的作坊我作主,世界之大,我独选择这一行。</p> <p class="ql-block">18.永不消逝的锤声。</p> <p class="ql-block">19.里应外合。</p> <p class="ql-block">20.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21.每天早出晚归来回40多公里,干活和做饭里里外外一把手。</p> <p class="ql-block">22.传统土灶不仅饭好吃、而且成本低。</p> <p class="ql-block">23.生活虽苦但并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24.个人爱好和生活所迫,不干不行呀!天上不会掉馅饼的。</p> <p class="ql-block">25.工友之间都是好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帮我我帮你,中午斗两杯,下午干活更有劲。</p> <p class="ql-block">26.曾经的准大厨。</p> <p class="ql-block">27.午饭准备就绪。</p> <p class="ql-block">28.满满的成就感,幸福不需要理由,幸福就是自我感觉。干自己想干的事,人生才有幸福。</p> <p class="ql-block">感谢中国板栗知名品牌老萬家板栗对摄影的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简介;肖乃宝,河南省商城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人大书画摄影研究院理事,信阳市老年摄影协会副秘书长,信阳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商城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卢店村名誉村长,光山县艺术摄影学会顾问,潢川县老干部摄影协会会长。潢川县艺术摄影学会顾问。作品入围第二、三、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郭窑》、《固始县老缸窑》、《暖寿》、《潢川县空心贡面》、《刘志千和他的皮影戏》百幅摄影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图片社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