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景泰县学习小组培训日记</p><p class="ql-block">地点:天水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23日上午学习记录</p> <p class="ql-block">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p> <p class="ql-block"> 成尚荣老师说,教育写作是教师从教学者走向研究者这一身份转变的鲜明标志;薛法根也说,把专业成长变成为之奋斗的教育梦想,就能让艰苦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痛并快乐着。写作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有教育情怀、有所追求的教师,一定会热爱写作的。从个人来说,写作能够充实内心,丰富精神生活,锻炼思维能力,养成好学、深思、力行的习惯和品质。从工作来说,写作有助于反思改进教学,积累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率。尽管新的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破除“唯论文”的顽瘴痼疾,但须知这是对过去教师评价中只讲论文而不注重教学实绩的一种矫正,并没有要反对或弱化教师写作的意思。教师热爱写作、擅长写作仍然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p> <p class="ql-block">9月23日上午,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赵强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中小学教研课题选题及教改论文撰写策略》的专题报告。</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报告从五个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1,分析现状(选题背景)</p><p class="ql-block">2,梳理选题</p><p class="ql-block">3,制定策略</p><p class="ql-block">4,学术论文写作</p><p class="ql-block">5,关注实时信息</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说道:提及教育写作,中小学一线教师就陷入了犯难的窘境,写什么?怎样写?更是让一线普通教师感到难于上青天。有质量的思考往往是持之以恒的思考,更是极其专注的思考。课题研究就是一种更加系统、需要持之以恒、极其专注的思考方式。</p><p class="ql-block">“写”,既能锻炼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观点提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使教师时常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反思,使思想不断走向成熟,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高效。</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开展教育研究能促进教师的成长,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定律。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研究?我们研究的成果真不真?是否有生命力和教育价值?长期以来,教师的课题研究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课题确定时认认真真,开题时热热闹闹,研究过程冷冷清清,到结题时拼拼凑凑,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就不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再有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大量知识和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致力于课堂改革,让自己的课堂越来越精彩。我们要寻找适合的切入点,选择适合的课题持之以恒地跟踪调查。课题研究一直在路上,作为一名有追求的老师只要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去做、用心积累,一定会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对于教育科研来说,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选题是课题研究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选题决定了课题研究的价值与质量。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来说,选题在课题研究中起着重要的定向作用。它不仅决定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p><p class="ql-block">一线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较多,让他们从繁杂的工作中确定某个主题进行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实际情况来看,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选择上还存在诸多困难。比如,对某个主题的研究价值难以准确定位,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与解决策略的思考时常不够清晰,当然还包括将问题转换成课题的思考力不足等。实践表明,选题是否恰当、合理、有意义,是一线教师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做好的工作。这既是其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现状作进一步分析与思考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其提出是在教育教学应然与实然间矛盾冲突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生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然一般由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两个因素决定。</p><p class="ql-block">理论导向,即从人的学习规律或教育的一般规律角度去发现问题与发掘研究点。</p><p class="ql-block">政策导向,即从国家到地方下发的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政策、条例、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的要求或精神,这应该是一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说,不难理解,课题是一种问题,但不是一般的问题或事项,是需要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重大事项。可以看出,问题是课题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课题包含着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是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问题和课题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以此类推,我们所说的教育科研课题与教育教学问题之间同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教育教学问题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起点,教育科研课题是寻求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时常混淆教育教学问题与教育科研课题,将问题直接作为课题提出,缺少对相关问题的专业思考与价值分析,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抓手或路径把握不准,造成课题研究的目标不明确。</p><p class="ql-block">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研究价值的。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能作为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分析其研究价值。一是内部价值,即对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着比较强的指导作用,若能在理论或实践层面有一定的创新性则更好。二是外部价值,是指对本问题研究的一些方法或策略,甚至对本学科或者本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有着借鉴与指导意义。要使研究的问题有价值,就要做到从大处着眼,也就是所说的研究视眼。</p><p class="ql-block">挖掘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的价值,是将教育教学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的关键。从教育教学问题到教科研课题,对问题的思考特别关键。可以说,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只有对研究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才能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研究实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课题选择?课题选择就是研究者要确定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向。通俗地说,你要研究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什么”就是课题,确定“什么”的过程就是课题选择。</p><p class="ql-block">教师选题上常常出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选题太大,越研究越复杂。选题大是教师搞课题的通病:一是盲目跟风,一个时期上面搞什么,自己就搞什么;二是不能从大的问题中选取一个小的方面去研究,而是跟着上边的口号跑,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关于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有些问题一些专业研究人员都研究不明白,一个普通教师抱这样大的课题去研究不是自找苦头吗?</p><p class="ql-block">2.选题太空。所选课题根本不是源自教学实践的真问题,导致选题不恰当。我们中小学教师受理论水平和科研时间的限制,教科研工作只能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目的,都比较喜欢选择理论性课题。事本近而求诸远,事本简而索诸繁。有些教师舍近求远,放下身边鲜活生动的课题不研究,而是跳出实践去研究高深的长篇大理论,在办公室里搞“书斋式”“注解式”研究,导致教科研工作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学校和教师自身所需要的。从书本到书本,扬短避长,研究的成果价值十分有限,这就只见文字不见效果。</p><p class="ql-block">3.问题不会转化。教师选题应注意抓问题,但问题不一定就能确立为课题。有的问题需要分解转化才能成为课题。但是许多教师简单地把问题确立为课题,缺乏从问题到课题的转化能力。如“中国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研究”这个课题,就太大了,使人难以入手。一者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青少年,个人根本无法研究;二者“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要从哪一方面着手,“研究”并没有加以限定,很难操作。</p><p class="ql-block">4.缺乏选题预设。选题时没有对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进行预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总结指出:在实践中,教师的研究课题往往产生于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二是当前的教育改革热点,</p><p class="ql-block">三是专业的理论学习,四是同伴实践经验的迁移。</p><p class="ql-block">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选取教育科研课题最肥沃的土壤。一线教师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一些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解决,但更多的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被解决的,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与探索才能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从教育教学实践范围来看,一线教育工作者一般会碰到三类问题:第一类是从整体性上思考学校如何规划、如何发展的问题;第二类是在某一条线工作或者某个学科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第三类是在某一条线或个别学科实践中涉及的环节、活动、方法等问题。</p><p class="ql-block">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教育科研课题,做“实”容易,创“新”难。因为课题是源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对问题产生有着切实的感受,解决问题的愿望相对比较迫切,而且是源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便可结合实践经常性地尝试、探索,研究实践活动相对容易落实。</p> <p class="ql-block">如何从教育改革热点中选取合适的研究课题?赵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策略。</p><p class="ql-block">一是“直接探索”式。所谓“直接探索”式的选题,是指那些对将某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内容直接引入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课题选择的方式。教育教学中的热点,一般始于政策发布或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落实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起始阶段,一线教师的理解、认识尚处于模糊时期,这时候便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逐步地加以认识与理解。因此,从教育教学热点中选题,“直接探索”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对实践者来说,这样的选题有一定的开创性,有的甚至是“零起点”。</p><p class="ql-block">二是“理念融入”式。所谓“理念融入”,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改进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理念融入”式选题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一线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理念、新思想间的矛盾冲突问题进行思辨,试图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三是“技术应用”式。“技术应用”式的选题,更多是指实际操作层面的引用与实践,一般指微观层面的比较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或策略。</p><p class="ql-block">赵老师总结指出,与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选题相比,从教育教学改革热点中选择设计的课题,“创‘新’容易,做‘实’难”。“创‘新’容易”,主要是基于改革热点的选题,一般从源头上就是“新”的:新的内容、新的策略、新的方法等。因为什么都是“新”的,可借鉴的经验不足,有时甚至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尚有一定的距离,研究者难以入手。另外,因为是相对“新”的选题,如果教师只是停留于“为课题而做课题”的认识状态,这样的选题更容易脱离实际,最终使得所选课题难以落实,无法完成研究工作。这些都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热点的选题所需要避免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课题选题确定之后,接下来便是确定研究课题的名称。一个好的课题名称,会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与特色亮点。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的名称并非易事,表述时会出现一些典型问题。</p><p class="ql-block">赵老师总结指出,题目宜小不宜大,观点宜高不宜低,内容宜熟不宜生,见地宜新不宜旧。</p> <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课题名称需要说清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即以“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要素基本结构来表述课题名称。</p><p class="ql-block">实践中,由于课题名称表述的三要素基本结构不太容易呈现课题研究内容的特色,所以一般在研究方法上体现出专业性,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以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性。</p><p class="ql-block">与三要素基本结构相比,“理论依据(或背景)+”结构表述更多地是在理论学习或热点引入基础上的研究课题中应用,一般需要表明该课题使用的理论或研究的背景。</p><p class="ql-block">教育科研课题名称的表述,最基本的要求是把“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通过题目第一时间讲清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创新。这也是研究课题题目表述的基本原则。</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从课题研究方案的文本结构来说,第一部分要说清楚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文本中可以称作“课题的提出”或“问题的提出”,又称“选题缘由”或“研究的缘起”,还可称作“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这几种称谓虽然用词不同,但承载的目的是相同的,意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这一问题。</p><p class="ql-block">一线教师做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可以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可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还可以是经典理论的学习和他人经验的迁移或改造。无论是哪种角度的选题,都有着相应的选题背景。课题研究的背景一般包括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及实践背景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时代背景是指所处的时代对课题选择的影响或条件。时代发展中产生的诸多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等,通常会影响教育发展。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应该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思考的背景因素之一。理论背景是指影响课题选择的理论或理论因素。同理,实践背景是“指实践对课题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当然,具体写作时,三者不是割裂的,需要根据相关课题的选题视角作出分析。</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变化,必然会给教育、课程改革带来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时代背景主要阐述的是这些变化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只是在结合具体研究课题时不应该空泛地去谈,而是需要聚焦,找到贴合的背景点。</p><p class="ql-block">一个课题的研究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同样需要在研究方案的“课题的提出”部分作一定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判断是在对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与实践背景的分析基础上作出的,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指对研究活动预期结果的设想,既有对研究实践预期目的作出的假设,也为研究活动指明了方向。通俗地讲,课题的研究目标,即通过研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也是一个课题研究方案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一线教师在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容易出现两种典型问题:一为“泛化”,二为“窄化”。所谓“泛化”,即是将课题研究目标扩大化。实践中,一线教师在确定研究目标时“泛化”的原因一般有两个:</p><p class="ql-block">一是课题研究者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的理解不当,将课题研究与工作规划混淆,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学校管理者的课题研究中;</p><p class="ql-block">二是研究者由于对问题的实质把握不清,进而对为解决问题而确定的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认识模糊,造成目标定位不当。课题研究目标定位的“窄化”,则更多表现在研究者对课题研究对象变化的关注,忽视课题研究本身,特别是操作策略层面上的设计与实践成果的关注。造成目标定位“窄化”的原因,更多的是研究者对课题研究目标的理解片面,缺少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结合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价值定位,一般从三个维度来确定课题研究目标:一是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性目标,可称为“本体目标”;二是期望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可称为“对象目标”;三是期望研究者(即研究主体)自身发生的变化,可称为“主体目标”。</p><p class="ql-block">一、确定本体目标</p><p class="ql-block">本体,即事物的本身,在课题研究中,是指课题研究的过程。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这就是本体目标所需要考虑的范畴,也称为策略性目标。</p><p class="ql-block">如一位教师的课题“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其申报的研究方案在研究目标中有这样一条:“通过本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为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套切实可行、有效的策略。”</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目标,应该是本课题研究中最直接,也是最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二、确定对象目标</p><p class="ql-block">对象,即研究对象。对象目标,即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后,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问题解决,因此对象目标的确定是对问题解决预期的假设与判断,则更具有实践意义。</p><p class="ql-block">如以上所列举的“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对象目标”的定位上是这样描述的: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提高小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灵活运用几何直观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显然,在这一目标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期望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生,能够在运用几何直观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乃至对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等方面发生变化,产生效果。</p><p class="ql-block">有了在研究对象层面的目标定位,便能帮助研究者对课题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否有效作出即时判断,也为后续研究成效分析提供依据。</p><p class="ql-block">在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因为问题解决的目标群体不同,对象目标的确定不仅仅是指学生,有些可能是教师,也有些是课程等,由此在对象目标的定位上,也需要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如一位校长主持的“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行动研究”这一省级课题,其研究对象显然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因此,确立本体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发展、学校运行的机制,包括合作对话机制……”之后,明确了对象目标:“通过课题的实施,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科教育技能水平,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着力打造一支身心健康、积极向上、高素质高水准的教师团队。”</p><p class="ql-block">三、确定主体目标</p><p class="ql-block">主体即为研究者本人,是主持或参与课题的所有人。研究课题的“主体目标”即是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研究者自身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发生的变化。对于一个研究课题而言,本体目标和对象目标是一个研究课题必须考虑的,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部分,也是研究工作调整与改进的主要依据。相对而言,主体目标不一定作为目标提出来,有时可省去。如果要作为目标提出来,需要有明确的相关性和聚焦点。</p><p class="ql-block">如省级课题“‘TCT’幼儿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在研究目标中有这样一条:“通过‘TCT’美术课程的开设,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意识和活动开发能力,促进专业成长。”应该说,这一目标着眼于研究者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与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也是合理的、可提的。</p><p class="ql-block">总之,研究目标是研究课题观察分析研究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的目标越具体,越有利于研究者围绕目标展开研究,落实研究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课题研究方案中,讲清楚课题的“研究内容”,其实就是讲清楚“研究什么”的问题。如果说课题选题是确定一个研究点的话,那么研究内容便是选题的具体化,在课题研究方案中有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从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来说,课题的研究内容一般是在“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综述”“课题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之后呈现。</p><p class="ql-block">实践中,一线教师在设计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呈现课题研究核心内容时须把握三个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一是知晓整体,即呈现课题研究的整体内容,告诉读者本课题主要研究什么,分为哪几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二是说明逻辑,即通过图表将研究内容不同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体现研究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三是简洁明了,即以少量的文字或简洁的图表来加以呈现。在实际的方案撰写时,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加以表述。</p><p class="ql-block">1.文字表述法。作为课题研究方案的文本表达,文字表述是最常用的方式,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容易应用的方法。有时候,朴素的文字会让课题研究显得平实,容易让人接受。</p><p class="ql-block">2.表格呈现法。用表格呈现课题研究核心内容的方式,也是一线教师在方案撰写中比较常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3.图文并茂法。图文并茂地呈现课题研究核心内容的方式,是现阶段最为一线教师喜欢的方式。这显然与此种方式形象、直观,易表现研究内容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有关。如果摒弃为画图而画图的想法,能够结合课题特征,画出既形象又清晰的内容框架图,那么这不失为一种可以采用的比较好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研究过程设计是规划自己的研究需经历哪几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每个阶段都做什么。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阶段,如研究过程较长,则实施阶段还可再分为几个小的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一般写明“××年×月——××年×月”,需留有余地。</p><p class="ql-block">课题研究真正的成效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思考—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和记录—反思调整和总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有些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设计被简略化了:最初写个课题方案,最后写个总结报告。其实这是一个没有研究过程的研究,也就是一个“虚”的研究。</p><p class="ql-block">其实课题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各个环节并不是相互割裂、固定排序的。比如说“学习”这个环节,它应该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并不像有的教师在方案和研究报告中写的那样:研究的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列举出来都学习了哪些教育理论,学习的时间是两三个月,然后第二阶段是实施、第三阶段是总结,就与学习无关了。其实学习只有贯穿研究过程、与研究的课题紧密相联,才更有意义,围绕研究中的困惑与思考进行学习,会更有实效。</p> <p class="ql-block">一线教师的研究更多属于行动研究,以研究者自身所处的具体情境为内容,解决自身面对的问题,结论不一定具有推广性。虽然有专家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行动研究还只是非正式的研究”,但它所强调的“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者的研究”的意义,充分激发了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热情。行动研究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基本方式,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现出行动研究的科学性与实证性。</p><p class="ql-block">一、调查研究</p><p class="ql-block">教育调查研究就是围绕教育问题,通过访问、谈话、问卷、测验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的事实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概括出一定的结论或规律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比较适用于对教育现状、教育发展状态等的研究。相对应地便产生“××现状调查研究”,即调查对象的当前状况和基本特征,目的在于对教育现象的即时状况作出具体描述,以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p><p class="ql-block">一线教师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及测量调查等。</p><p class="ql-block">问卷调查,即研究者把要研究的问题设计成若干个具体问题,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向调查对象分发,并让其填写,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因其操作相对简便,所以是教育调查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p><p class="ql-block">访谈调查,即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直接收集材料的调查方法。它一般需要将研究的问题设计成系列问题,编制谈话提纲,以便向被调查者发问,收集到更有针对性的材料。著名的如“普鲁斯特问卷”,可以看作典型的访谈调查。</p><p class="ql-block">测量调查,即由研究者编制一组标准化的测试题,通过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测量调查因其更易进行数据化分析,利于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更适用于发展调查研究。</p><p class="ql-block">二、课例研究</p><p class="ql-block">课例研究,简言之,就是以课堂作为案例进行的研究。具体而言,课例研究是一种研究者有明确目的,围绕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及其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收集资料,进行相关研究的教育实践活动。因为课例研究的着眼点在“课例”,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课堂,所以教师进行课例研究,对其观察课堂、思考课堂、改进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课例研究业已在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研究中被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在实践层面,课例研究更是形成丰富的研究主题,成为一线教师反思课堂、改进教学的基本途径。而且,由于课堂观察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观察课堂的方式已经从仅仅靠“听课”走向借助视频录播系统,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故事,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加客观与深入,可以做课堂活动全景研究,也可以做关键问题聚焦研究。</p><p class="ql-block">三、个案研究</p><p class="ql-block">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个对象的研究。个案研究体现在教育研究中,即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调查、实验、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与单个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的教育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中的单个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个团体,还可以是某个事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个案研究主要是指围绕某个个体的研究。</p><p class="ql-block">教育领域的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与教师。一般采用观察和访问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研究,全面记录孩子或教师在家庭环境、学习或工作活动、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心理活动和人格品质以及学习工作状态的发展变化,从而找出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其研究对象可以是正常的儿童、成人,也可以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儿童。研究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在有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进行。</p><p class="ql-block">在实际的研究中,由于概括时有许多困难,个案研究后有时可能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p><p class="ql-block">四、叙事研究</p><p class="ql-block">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事件与分析原因的过程。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从研究方法的特点来看,“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讲与自己日常生活最紧密的教育教学故事,其产生于真实的情境,以切身的体验谈自己的感受与获得,胜过任何的说教,也最容易感染人。因此,教育叙事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应用。</p><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有两类:一是研究者叙自己的事,二是研究者叙别人的事。无论叙谁的事,叙述过程中需要“讲故事”与“析原理”恰当地融合。即叙事研究同样需要有聚焦的研究问题,在“讲故事”与“析原理”的过程中蕴含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发现与提炼。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从收集的材料中寻找规律,发现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策略、路径,从而为学习者提供解决同样问题的方法、经验。</p><p class="ql-block">优秀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同样是一份既有个性色彩又富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报告。</p><p class="ql-block">五、实验研究</p><p class="ql-block">实验研究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控制无关因子,增加或创设一定的实验条件,然后观察、测定由此产生的结果,判断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的研究活动。教育实验研究是判断教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线教师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常用方法。</p><p class="ql-block">实验研究一般需要有研究假设,有对自变量的操作、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相对于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的过程设计要求比较高,对研究因子的控制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对研究者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p><p class="ql-block">在教育研究活动中,运用实验研究可以发挥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思辨的主动性,帮助一线教师比较准确地找到某种教育教学行动与所取得的某类教育教学效果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以重复使用,或者加以推广。</p><p class="ql-block">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些研究只是探索性的,为的是积累经验、提出假设;有些只需作相关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不需要也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需要做实验、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预期成果就是研究正式展开之前希望得到的收获,包括问题解决的程度、可能产生的效益、成果应达到的水平和表现方式。成果的表现方式是成果的物化形态,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案例等等,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书刊、光盘、网页、软件等不同的载体。预先设计成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为了使研究者能在研究开始时就着手材料的积累,避免研究结束时才发现有些阶段性的成果已经流失。</p><p class="ql-block">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文本形式的,如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个案集、研究日志、教学课例等;另一类是非文本形式的,如音像制品、教具、学具等。研究成果究竟用哪种形式来呈现,必须考虑成果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每个教师开展的课题题目、内容、形式、时间长短不同,成果的表述形式与策略也不同,自然梳理表述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p><p class="ql-block">2.教育论文:教育经验论文、教育理论论文、班主任经验论文等。</p><p class="ql-block">3.教学法:教学法(模式)、教学风格(特点)、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4.教育叙事:故事+评析、案例+反思。</p><p class="ql-block">5.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育日记、杂谈、一事一议小论文等。</p><p class="ql-block">6.教育专著。</p><p class="ql-block">总之,每个教师都必须从自己研究的课题实际出发来确定自己的成果表述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课题即使有了研究成果,如果没有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提炼,其成果仍是零散的、感性的、隐形的。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题研究,还要重视成果的梳理与表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地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追溯名师成长的历程,一个基本事实是:大凡卓有成就的骨干与名师,除了痴迷读书外,还重视经验梳理与专业写作。</p><p class="ql-block">李吉林说:写作就是研究。没有写作,研究成果往往会呈现碎片化、思绪化、即时性等特征或状态,写作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和提升,也可以说是对平时研究的“二次研究”。</p><p class="ql-block">窦桂梅说: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用笔静静记录下自己,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崭新的自我。每种力量、每个领域都在为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每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创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李镇西说:教育写作,不要有功利性。在实践中成长,在写作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p><p class="ql-block">朱永新说:写教育随笔,在纸上与自己对话,留下日子的划痕。也许,你看到的仅仅是别人写了些文字,你没看到的则是其精神的成长与灵魂的蜕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师专业成长的路有千万条,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专业梳理是一条最近的路。老师会说,作专业梳理多难啊!让我上课没问题,让我动笔写东西就发愁,很打怵。可是大家想过吗,越是难走的路也许恰恰是最近的路。正因为它难,它才有魅力和价值。轻而易举得来的东西,很可能价值不大。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有一句座右铭:做难事必有所得,做容易的事往往是重复。</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教师专业成长可以走捷径的话,专业梳理就是捷径;如果说专业成长有秘诀的话,专业梳理就是秘诀。教师如果能捅破专业梳理这张窗户纸,通往成长的路就是一条金光大道。</p><p class="ql-block">专业梳理需要注意什么呢?赵老师指出:</p><p class="ql-block">一是要避免扎堆。教学论文写作中选题一窝蜂的现象相当突出。所写教学论文能走在教科研的前沿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不要往这方面去挤,重要的是自己的实践,要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进行改革的亲身实践,总结出有个性的经验,设计有特点的教学方案。我们可选择一个符合自己特长的题目,切口要尽量小一点,对它作些深入、系统的研究,才有可能写出有一定价值的论文。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p><p class="ql-block">二是要杜绝观念陈旧。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全在一个“新”字,教学论文也是如此。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如果没有新意,即使观点非常正确,材料绝对真实,语句相当流畅,也不算是一篇优秀论文。新意主要包括这样四点:</p><p class="ql-block">(1)观点新,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深刻的、有现实性的观点。</p><p class="ql-block">(2)方法新,介绍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操作性强的、能够让人借鉴的教学方法。</p><p class="ql-block">(3)材料新,从你自己的实践中选取了真实而典型的材料来验证某一种新观点或新方法。</p><p class="ql-block">(4)角度新,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论述问题。</p><p class="ql-block">一篇教学论文不可能在以上四个方面都是新的,但至少要有一两点是新的,如果毫无新意,那绝对不是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我们写文章时,首先要扪心自问:我的论文哪一点是有新意的?如果自己也觉得没有新的地方,那还不如趁早放弃。</p><p class="ql-block">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教学论文,首先要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那个领域,看看人家对此已经有了什么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而从来不看别人的教学论文,喜欢闭门造车的人,就像做生意不了解行情一样,是不可能成功的。写教学论文须尽量兼顾这样两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实践意义,即在教学实践中有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二是研究意义,即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p><p class="ql-block">三是不能太虚化。我们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应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所谓实践性,是指它必须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所谓应用性,是指别人看了你的论文可以把里面的一些具体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或者可以借鉴。因此,评价一篇教学论文,非常强调可操作性。</p><p class="ql-block">四是要防止人云亦云。撰写教学论文,也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提高文章的品位和深刻性。只有实践过程,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文章,严格地说,还不能算教学论文。但是运用理论,并不等于大量抄袭。把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并不等于生硬地套上一些理论的帽子。</p><p class="ql-block">教学论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实,在于有自我,有个性。实就是从实践出发,把它上升到理论后,再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有自我、有个性就是应该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实践为文章的主体。别人的理论再多,即使都是当代最先进的,也还是别人的。</p><p class="ql-block">五是要多梳理。有些教学论文,有新意,内容实在,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粗读觉得不错,可再细读,发现语言上的毛病不少,或表达不当,或语句不畅。这种文章,有位编审曾这样比喻:就像一个姑娘,远看,身材苗条,楚楚动人,可走近仔细一看,五官不正,雀斑甚多。</p> <p class="ql-block">教学论文写作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可供我们选择呢?赵老师指出。</p><p class="ql-block">一是要写自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荒了自己的地而种了别人的田,是教师梳理课题研究成果时容易出现的现象。即本来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也有很好的实践研究素材,却放下这些很鲜活的内容不去梳理提炼,而是去研究别人书本上的大理论。一开始写作就去求助网络搜索,找一大堆的名词概念和名家言论,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教育理论素材,显然这是不合适的。</p><p class="ql-block">“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梳理提炼研究成果确实需要借助一些理论,但还是应以写自己的东西为主。即对自己研究的问题与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枝留干、提纲挈领,从中发现规律。教师不要迷信名家和理论,高手在民间,要相信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真实。所以教师要“用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可能少走弯路,不走歧途。</p><p class="ql-block">二是要学会梳理提炼。</p><p class="ql-block">在课题研究中,很多教师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也收获了许多诉说不尽的感悟和认识。但从事研究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精”,也就是不能精当准确地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真是很遗憾、很可惜。从《成果申报表》的填写,就能看出一定问题:有些教师本来做了大量工作,但要么把方案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成果表上,要么把自己所知道的教育理论都列举出来,要么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之类的口号式的语言都罗列在一起……所以教师要学会梳理提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师在梳理表述研究成果时,面对一大堆的感性材料,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这就需要梳理,而要梳理首先就要学会归纳概括、浓缩、提纯,提炼出本质属性,找到规律。</p><p class="ql-block">赵老师为我们介绍几种梳理提炼方法。</p><p class="ql-block">1.数字概括归纳法。这是指将那些复杂繁多又抽象的内容用数字概括归纳一下。这样的梳理提炼,言简意赅。如魏书生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梳理与表达:</p><p class="ql-block">一个核心——育人;</p><p class="ql-block">二个原则——民主与科学;</p><p class="ql-block">三个统一——社会本位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主体思想与发展思想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四个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工作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五个支柱——以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的学科教学论,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的班级工作论,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论,以养、教结合为宗旨的家庭教育论,以规则与威信相结合为宗旨的学校管理论;</p><p class="ql-block">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p><p class="ql-block">再如山东昌乐二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即:将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多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这就是将具体的目标用数字来表示。</p><p class="ql-block">2.关键词、短语或句子浓缩法。在梳理教学经验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记忆,更能立体形象地呈现成果,并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成果,往往将一些研究过程中的理念、内容、原则、规范、制度及活动成果等浓缩概括为简练的短语或句子。如几位特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风格作这样的梳理表述:钱守旺的“稳中求活 活中求实 实中求新 和谐自然”;王开东的“三有六让”,“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六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于永正的“五重”,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p><p class="ql-block">3.大小标题梳理表述法。在梳理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可利用大、小标题进行归纳概括。这种做法类似列提纲,通过大、小标题把梳理的内容打起框架,整理思路。</p><p class="ql-block">4.分类梳理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分类可以很好地梳理提炼教学经验成果。如学校的德育工作博大精深,内容太多了,这就可以从最基础、最能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品行抓起,而着力于学生学习、生活、做人的三大习惯的培养。为了方便教师操作,还可以把三大习惯的培养再分类细化成更多方面的具体要求。</p> <p class="ql-block">对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赵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提醒我们,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前置部分</p><p class="ql-block">题名: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符号和术语。</p><p class="ql-block">作者及单位:真实署名,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p><p class="ql-block">摘要:简短评述论文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p><p class="ql-block">关键词:选取3-8个反映论文主题的单词或术语。</p><p class="ql-block">中图分类号:根据论文内容确定,用于文献标引工作。</p><p class="ql-block">文献标识码:揭示文章性质的代码,如理论研究、实用性成果报告等。</p><p class="ql-block">二、主体部分</p><p class="ql-block">引言:简要说明研究背景、目的、范围、前人工作、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不应与摘要雷同。</p><p class="ql-block">正文:论文的核心部分,应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图表应编排序号并自明。</p><p class="ql-block">结论: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列出引用的所有文献,格式应规范统一,便于读者查找原始出处。</p><p class="ql-block">三、其他要求</p><p class="ql-block">选题新颖:应贴近现实,能够拓展现有理论或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逻辑严谨: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相互联系,环环相扣。</p><p class="ql-block">原创性:坚持原创,规范引用,严禁抄袭。</p><p class="ql-block">语言准确:论文语言必须简明且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含糊不明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图表和公式:编号、标题和引用方式应规范统一,图表应具有自明性。</p><p class="ql-block">页面设置和排版:应符合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以保证文稿的整体美观和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说,一线教师要真实践、真思考、真写作。要坚持站在教育教学一线,勤实践、勤观察、勤思考,这样才能直面现实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了再去写,才是真命题,才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们看名师的文章,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他们是行动者、思考者、探究者,文章很有现实针对性。要备课、上课,要做课题,要开发课程,要做班主任工作,要面对每一个学生。这当中,会有大量的尝试、思考、探索,把这些记下来,再加上理论的学习,就会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这些源于一线、源于现实的材料是最鲜活、最有感染力的,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爱看的。</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说,每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最熟悉,正因为太熟悉,所以对某些缺点总是习以为常。但人若想进步,就要经常“照镜子”,否定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就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快速成长。爱默生说:“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必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才去领悟;不必等到为时已晚,才去反省。”导师也好,同行也好,战友也好,他们的观点总有其道理,要真心吸收,有效融入,切不可固执己见。</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变革提供了诸多超越人们想象力的可能,你可以列出一份很长的对教育将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概念清单:</p><p class="ql-block">云计算、大数据、智慧教育、个性化、资源化、互动化、社群化、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在线教育、云课堂、多元化评价、深度学习、创客教育、无边界课堂和学校……</p><p class="ql-block">你根本无法预测未来十年之后的情景,五年后你使用的新技术有可能现在都还没有发明出来。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如何做好迎接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教学准备呢?</p> <p class="ql-block">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教师,都是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努力培养和形成自己良好的思维和教学工作习惯,从而逐步走向成功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时代的这些优秀分子,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习惯。赵老师把这些特点概括为“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p> <p class="ql-block">习惯一:高期望</p><p class="ql-block">在教师队伍里,你总可以看到有一些对信息化教学积极主动参与,很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他们好像与生俱来充满着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兴趣,乐观向上,满满的正能量感染着周围的师生。</p><p class="ql-block">他们不仅对自己总是高标准、高要求、高期望,而且对学生也是高期望、高关怀。</p><p class="ql-block">他们满怀梦想,追求人生意义感,而且一直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这种性格或者说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好像与人的年龄无关,无论是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还是久经杏坛磨炼,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甚至看到一些年近退休的老教师,对数字化教学也是热情洋溢。</p><p class="ql-block">最爱使用的信息技术:这些高效能的优秀教师很善于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例如,手机上使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新想法,与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同步保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习惯二:善学习</p><p class="ql-block">信息时代的高效能教师特别爱学习,善于学习,高效学习。</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变化、信息爆炸、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面,必须不断地学习。我注意到身边的许多优秀教师,成长的速度很快,这与他们爱学习的习惯分不开。</p><p class="ql-block">他们在生活中对新事物永远保持高敏感,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教法。</p><p class="ql-block">他们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新闻媒介、培训会议、上网查询等,我发现这些人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朋友圈”互相交流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这种方式在国外被称为“学习共同体”,“T2T”(Teacher to Teacher),社会化学习(Social learning),在港台地区叫“同侪互教”。</p><p class="ql-block">国内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朋友圈是利用手机上面的QQ群和微信群,进行无时不在的交流学习。而且,他们搜索新信息的方式也转向了手机上面的微信文章搜索。事实上,这种方式更快、更方便,资源更丰富、更实用。</p><p class="ql-block">优秀教师的学习更倾向于深度学习,他们大多具备高学习力,不是简单接受式学习,对任何新的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深入理解和分析,联系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p><p class="ql-block">对于国外传来的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模式,他们也会发现其中不适合中国国情之处,能够批判性地学习和应用。</p><p class="ql-block">最爱使用的信息技术:</p><p class="ql-block">使用手机版的微信、QQ,通过朋友圈交流学习。每天坚持使用“百词斩”学习外语。</p><p class="ql-block">通过翻阅微信公众号学习教育方面的最新资讯,手机中汇集筛选了一批适合自己教学的优秀微信公众号资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习惯三:肯实践</p><p class="ql-block">优秀教师学习新技术一般都是从模仿、练习开始,逐步熟悉技术,然后尝试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最后将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达到娴熟、自如的程度。</p><p class="ql-block">在世界上,任何新的事物,开始的时候总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怀疑、不理解。优秀的教师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当新事物刚刚出现时就会觉察到新的变化,能够敏捷地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把握变革与发展的机遇。</p><p class="ql-block">他们在教学中学习运用新的技术和理论,能够沉浸其中,长期实践,遇到阻力和挫折也能够坚持不懈。</p><p class="ql-block">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逐步普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教师果断地提出BYOD,手机进课堂等观点,并努力尝试运用不断涌现出来的APP和新的教学方式,诸如翻转课堂、微课程、可汗学院、智慧教育、创客教育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进入学校课堂教学的。</p><p class="ql-block">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p><p class="ql-block">具备高反思力,自省,勇于承认错误,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活动,一旦意识到问题,立即会主动调整改进;在实践中注意不断修正、迭代,认为无论课件开发,还是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需要不断更新完善;通过多年来的实践,逐步形成了非常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中心、互动参与,丰富教学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用技术促进联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习惯四:善设计</p><p class="ql-block">优秀教师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设计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他们很注意细心观察学习别人的PPT内容和画面的艺术设计,用艺术家的眼光创意设计自己的教学PPT,让学生眼前一亮,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在课堂教学中,备课充分,学科知识精益求精,重视方法论的运用,教学设计不仅设计知识内容,更注重设计教学活动,能够熟练地使用互动教学、可视化表达、新技术融入,课堂讲授特别有故事感和共情感,无论是教学媒体设计制作,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都能于细微处显现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习惯五:爱创新</p><p class="ql-block">信息时代的优秀教师能够在常态化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团队和学生一起致力于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技术促进教学。他们善于跨界思维,迭代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新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p><p class="ql-block">注重促进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力,吸引学生探索现实世界,指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使用数字工具和资源解决真实的问题,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p><p class="ql-block">最爱使用的知识管理工具:</p><p class="ql-block">喜欢使用“MS OneNote”组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的创新设计和教学案例,使用“中国知网”“超星学习通”等了解国内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习惯六:乐交流</p><p class="ql-block">他们习惯团队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方式,深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集体智慧原理,熟悉“六顶思考帽”“拼图式(Jigsaw)”等合作学习策略。</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使用新媒体(博客、微信朋友圈、公众号、QQ、直播)的高手,乐于无私分享自己在数字化教学中的收获体验,有的人甚至成为“网红”名师,粉丝众多。</p> <p class="ql-block">习惯七:利其器</p><p class="ql-block">他们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度重视生产工具的装备。早在20世纪90年代,笔记本电脑刚刚问世不久,这些人会节衣缩食,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去买一台价格不菲的电脑。</p><p class="ql-block">今天,中国社会从PC转向移动手机的时代,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已经成为教师的学习工具,他们会花较多的工资去换最新型号的手机,让更多的教学APP运行如飞。</p><p class="ql-block">他们知道,教育信息化,最好的资源不是现在大家说的资源库、教案库等,最好的资源是人,人是教育的第一要素。</p><p class="ql-block">他们不断丰富自我,注重人生修养的提升,知识面宽阔,兴趣广泛,具备天文地理、人文艺术整合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思想开放、性格开朗、谈吐幽默、教学生动。他们关注身体健康,热爱锻炼。</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喜欢每天晚饭后坚持散步;有的人喜爱节假日爬山远足,徒步上瘾;有的人热爱游泳、打乒乓球;还有的人即使出差也不忘锻炼。</p><p class="ql-block">在数字化时代,他们知道:硬件、软件和事业都很重要,但是归根结底,最大的“利其器”就是你的身体,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他们身体力行,长期坚持,时间久了,已经成为一种人生习惯。</p><p class="ql-block">任何普通的教师,如果你能够实践上述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并且长期坚持,你也会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优秀教师。</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指出,从事教育研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实时信息,以确保研究的前沿性和实用性。</p><p class="ql-block">1. 建立信息获取渠道</p><p class="ql-block">订阅专业期刊和报纸:通过订阅教育领域的核心期刊和报纸,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政策动态和教育实践案例。这些渠道通常会定期发布高质量的文章和报道,是教师了解行业动态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关注专业网站和博客:教育领域的专业网站和知名教育博客经常发布最新的教育资讯、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分享。教师可以定期浏览这些网站,以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p><p class="ql-block">社交媒体关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组织会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政策解读和教育热点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账号,获取实时的教育信息。</p><p class="ql-block">2. 参加学术活动和研讨会</p><p class="ql-block">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教育领域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理念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心得,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p><p class="ql-block">参与工作坊和研讨会:工作坊和研讨会通常针对特定的教育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拓宽研究思路。</p><p class="ql-block">3. 建立学术网络</p><p class="ql-block">加入学术社群:教师可以加入各种教育领域的学术社群,与同行建立联系,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这些社群通常会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的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宝贵的交流机会。</p><p class="ql-block">与同行合作:与同行合作进行教育研究,可以共享资源、分担任务,并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合作,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育领域的实时信息,提升研究水平。</p><p class="ql-block">4.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p><p class="ql-block">使用专业数据库:许多专业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这些数据库,快速检索到最新的教育文献和资料。</p><p class="ql-block">利用教育技术工具:教育技术工具如教育数据分析软件、在线教育平台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这些工具还可以提供实时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p><p class="ql-block">5. 持续关注教育政策与改革动态</p><p class="ql-block">关注教育政策文件:教育政策文件是教师了解教育改革方向和要求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通过关注政府教育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了解最新的教育改革动态和要求。</p><p class="ql-block">参与政策解读与讨论: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教育政策的解读与讨论活动,了解政策背后的理念和意图,以及政策实施的可能影响和效果。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将政策要求融入到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说,一线教师应主动学习他人的探索经验。要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追寻心中的榜样,主动学习榜样的探索经验,才能加速自身的成长。学习榜样要注意科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第一步,锁定榜样的某段经历。榜样也不是平步青云的,他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只是我们没看到而已。如果我们分析出这位榜样是如何从那个不起眼的普通人一步一步变成光芒四射的专家的,就可能找到与我们匹配的经历,从中获得启发。所以,当我们向榜样学习时,需要解构榜样的过去,描绘出他的足迹,标注出关键的经历,从中选择与自己状态相匹配的一段或几段经历。第二步,一旦锁定榜样的某段经历就可以分析他的这段经历,他的理想是如何树立的?他自律的习惯有哪些?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是如何积极思考的?他获取了哪些重要资源等。第三步,分析榜样的某段经历,接下来关联自己的相似经历,进行对比反思。我哪些做得不好?具体不足是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足?第四步,从榜样的经历中获取经验,挖掘出特别值得自己学习的精神与方法。第五步,应用经验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推动自身工作务实创新。</p><p class="ql-block">一位有追求的老师要主动向大学教授请教,要主动向身边的专家、优秀的战友学习,用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研究更有高度,可以说是博采众长以后自显特色,自创风格。</p><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专题报告在内容上极为丰富和实用。他首先深入剖析了中小学教研课题选题的重要性,明确了选题应基于教学实践、聚焦教育热点问题,并强调了选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这一部分的讲解,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清晰的选题思路和方向。</p><p class="ql-block">在教学论文撰写策略方面,赵老师详细讲解了论文的结构、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他强调了论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倡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撑论点,同时注重论文的语言表达和格式规范。这些内容对于提升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赵老师的报告形式生动多样,既有理论讲解,又有案例分析。他通过生动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得参训教师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此外,赵老师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如选题指南、论文模板等,为教师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之,赵老师的报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提升了参训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论文撰写水平,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报告中的选题策略和论文撰写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适用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有助于我们教学研究、教育写作能力的提升。</p><p class="ql-block">小组学习交流心得:</p><p class="ql-block">聆听赵老师专题报告,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收获:</p><p class="ql-block">一、理念上要不断更新</p><p class="ql-block">通过赵老师的报告,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赵老师强调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用科研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一理念的更新,激发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热情,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p><p class="ql-block">二、行动上要勇于实践</p><p class="ql-block">赵老师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中小学教研课题的选题及教学论文的撰写策略,为我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我认识到,理念更新之后,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我将勇于尝试赵老师提到的选题方法和撰写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p><p class="ql-block">三、实践上要紧密结合教学</p><p class="ql-block">赵老师强调,教育科研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这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示。我意识到,教育科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该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相连。我将更加注重观察和分析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用科研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果。</p><p class="ql-block">四、成长上要持续追求进步</p><p class="ql-block">通过聆听赵老师的报告,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我将把这次学习的收获作为自己成长的起点,持续追求进步。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与同事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急功近利,渴望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这是深植于人性之中的普遍心理,其存在之合理性,自不待言。然而,在教育研究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若怀抱此等心态,企图一蹴而就,无异于缘木求鱼,终将难以触及知识的真谛,更遑论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研究之路,非坦途也,它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是对耐心与毅力的极致考验。周期之长,见效之慢,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没有持之以恒的投入,没有夜以继日的钻研,要想收获教育研究的果实,无异于痴人说梦。须知,每一份显著的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每一项突破性的发现,都是无数次实验与推理的结晶。</p><p class="ql-block">但请坚信,世间万物,皆遵循因果之律。无论是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遨游,还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摸索,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十分努力,定能换来十分成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积累,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汇聚成推动事业前行的强大力量。所有的坚韧不拔,所有的默默付出,迟早都会如同春日里播下的种子,在时间的滋养下,破土而出,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p><p class="ql-block">因此,让我们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拥抱持之以恒的坚韧。在教育研究的征途上,不畏艰难,不惧挑战,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去追寻那照亮未来的智慧之光。因为,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有那些真正付出过、奋斗过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才有资格站在人生的巅峰,回望来路,自豪地说:“我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闫玉枫 刘金元</p><p class="ql-block">文字记录:寇永鹏 刘晋江</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张俊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