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2024年省级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

俊卿

<p class="ql-block">景泰县学习小组培训日记</p><p class="ql-block">地点:天水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22日下午学习记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立课程思政理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践行立德树人核心</b></p> <p class="ql-block">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形成新的生动实践的客观要求。当前,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定位、内涵、路径与方法,要坚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来强化思想认知,更要回归教育本质来推进实践探索。</p> <p class="ql-block">基于上述背景,9月22日下午,天水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左国防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推进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p> <p class="ql-block">左教授的报告围绕三个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一是“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发展。</p><p class="ql-block">二是“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p><p class="ql-block">三是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主题报告的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发展,左教授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课程思政”的特征、“课程思政”的要求。</p><p class="ql-block">(一)课程思政的概念</p><p class="ql-block">“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产生正面影响,它既是一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 class="ql-block">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进而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二)“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2014年,上海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并选取一批试点学校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上海试点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逐渐向全国推开。</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p><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七大”育人体制。随后,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此纲要主要内容在于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的格局。</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论断融入思政课堂中。</p> <p class="ql-block">(三)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p><p class="ql-block">1.“课程思政”的内涵解释</p><p class="ql-block">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协同效应、教育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能力。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p><p class="ql-block">2.“课程思政”价值分析</p><p class="ql-block">宏观角度:课程思政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呈现;</p><p class="ql-block">中观角度: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p><p class="ql-block">微观角度:课程思政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的广义课程思政教育系统的重要渠道。</p><p class="ql-block">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p><p class="ql-block">课程与思政是相互包含与促进的交叉互助关系,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p><p class="ql-block">把握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独立性与依存性,优化专业课教材统合编订,强化教师“双育”意识,健全管理体制。</p><p class="ql-block">5.课程思政评价机制</p><p class="ql-block">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和思政两方面,一般采用调查问卷、随堂测验、课后作业及综合实践四种方式对思政实施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p><p class="ql-block">6.课程思政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根据高中知识的内在结构,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思想及知识建构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p> <p class="ql-block">7.课程思政实践应用 </p><p class="ql-block">以案例为导向的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此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小结和考核评价。</p><p class="ql-block">以上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课程思政主要是思政教育在各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渗透,其价值在于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契合,能满足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思政建设及社会进步的多方面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提高教师能力,夯实制度保障,健全评价机制。</p> <p class="ql-block">(四) “课程思政”的特征</p><p class="ql-block">1.内隐性</p><p class="ql-block">“课程思政”理念并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是采取内隐的方式,在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情怀,绿色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获得价值观念的引导。</p><p class="ql-block">2.创造性</p><p class="ql-block">思政元素的应用具有创造性。即使教师整合出思政元素,但不同教师对于思政元素在课堂的应用也不同,它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结合人文、学情等实际情况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p><p class="ql-block">3.全面性</p><p class="ql-block">思政元素的存在具有全面性。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同,思政元素不仅内化在课本中,它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类似于社会资源、校园活动等,只要多加留意,就能够挖掘出思政元素。</p><p class="ql-block">4.主体性</p><p class="ql-block">基于思政元素开展的教学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思政元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加体会到国情民意,感受到所学知识、技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加深知识和思想道德的理解。</p><p class="ql-block">5.依附性 </p><p class="ql-block">“课程思政”之所以具有依附性,是由于我国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师无法将其孤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教育,而是要依附各门学科专业知识这个载体。各学科教师只有准确,恰当的找到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影响学生的三观。总而言之,学科专业教师需要依附学科专业课程这个“课程思政”载体,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p> <p class="ql-block">(五) “课程思政”的要求</p><p class="ql-block">1.“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 </p><p class="ql-block">“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始终讨论的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是党领导教育的首要问题。</p><p class="ql-block">2.“课程思政”的学科体系 </p><p class="ql-block">课程思政的实施必须要依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主题,系统的开发教材与育人阵地,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确保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时做到胜任、善任、乐教、善教。</p><p class="ql-block">3.“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p><p class="ql-block">新时代“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在实施立德树人的的任务时,不能将德育工作完全交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师,而是要让各个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教育之中。因此,我国的“课程思政”的要求必须与立德树人要求相适应,即寓德于课,人文立课,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p> <p class="ql-block">左教授主题报告的第二部分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p><p class="ql-block">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概念界定</p><p class="ql-block">(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p><p class="ql-block">(三)课程思政的内涵</p><p class="ql-block">(四)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素</p><p class="ql-block">(五)”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一 ) 概念界定</p><p class="ql-block">尽管不同学者对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有所差异,但是都认同课程思政就是将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一种教学理念,开展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中学阶段课程思政的重点就在于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体现了立足中国实际,开展本土化政治教育的课程观。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中所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三全教育体系。它所要达到的是一种隐性的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积极、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引领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p><p class="ql-block">1.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针对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这几个学段设置的通过系统地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更好地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正面的教学引导从而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p><p class="ql-block">2.两者的相同点:</p><p class="ql-block">目标相同:两者都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是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办学方向相同:两者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功能,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不同点</p><p class="ql-block">本质不同:思政课程是一门课程(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隐性教育)。</p><p class="ql-block">课程定位不同:思政课程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渠道,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p> <p class="ql-block">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p><p class="ql-block">(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p><p class="ql-block">第一,两者内涵不同。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国家学科课程。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是以隐性的方式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渗透到学校其他的专业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p><p class="ql-block">第二,两者的课程属性不同</p><p class="ql-block">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显性的课程,是我国最早设置的学校德育课程之一;“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学科课程追求的德育内容包括家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自信,绿色环保,科学精神等。隐性的课程通常是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的熏陶和感染。</p> <p class="ql-block">(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p><p class="ql-block">作为立德树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进行引领,即引领(政治方向、思想价值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进行拓展,即拓展(师资力量、课程载体以及课程资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从当前“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尽管仍有不足之处,比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协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不协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并行不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缺乏有效的合作等,但是只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的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p> <p class="ql-block">(三)课程思政的内涵</p><p class="ql-block">课程思政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结果。课程思政就是立足于学科课程,挖掘具有丰富思政内涵的学科内容,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科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结合,达到育才育德的双重目的。</p><p class="ql-block">1.课程思政的教育观点</p><p class="ql-block">第一种观点为“融入说”,这一观点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以期望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观点为“挖掘说”,该观点认为,课程思政在于通过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p><p class="ql-block">第三种观点为“综合说”,该观点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既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又强调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p> <p class="ql-block">2.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特点</p><p class="ql-block">(1)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是培养人才,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而课程资源是针对课程来说的,任何课程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的,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因此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定义为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教育或为学校教育所用的各种条件总和,它可以是自然、社会、学校、家庭中用来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人、物力或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 (2)课程资源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首先,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特点。</p><p class="ql-block">其次,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特点。</p><p class="ql-block">第三,课程资源具有差异性特点。</p> <p class="ql-block">( 四 ) 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素</p><p class="ql-block">1、加强“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学校内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搭载网络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p><p class="ql-block">2、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政策方针的支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将思政建设与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形成学科课程思政体系,发掘课程育人元素,明确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教育目的,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3、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者,应当具备“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注重学科知识的价值导向功能,进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p><p class="ql-block">4、学生是“课程思政”的接受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应当具有理性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课程思政”的亲和性,最大程度发挥“课程思政”的实效性。</p> <p class="ql-block">(五)”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1.隐性教育理论</p><p class="ql-block">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提出了“隐性教育”的概念,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隐性教育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两种形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它们相辅相成,目标一致。</p><p class="ql-block">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学课堂教学属于隐性育人的方式,其对“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隐性教育理论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对课程思政的实施与落实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p><p class="ql-block">全面发展理论一直贯穿在马克思理论体系形成的各个阶段,此理论认为只有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同步提升,才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和能力、劳动活动、社会关系、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的教育目的相统一,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理论支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政教育的目的,人是否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更与国家的荣辱兴衰密切相关。在21世纪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理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左教授主题报告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是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左教授以中学化学课程为例,分别为我们阐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p><p class="ql-block">(一)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内涵</p><p class="ql-block">(二)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p><p class="ql-block">(三)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特征属性</p><p class="ql-block">(四)中学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五)“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的教学原则</p><p class="ql-block">(六)中学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七)“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八)中学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三维视角</p><p class="ql-block">(九) “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的教学思路</p><p class="ql-block">(十)中学化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p><p class="ql-block">(十一)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维度模型</p><p class="ql-block">(十二)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p><p class="ql-block">(十三)中学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十四)构建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堂的可行性。</p> <p class="ql-block">(一)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内涵</p><p class="ql-block">化学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课程中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还能增强道德品质。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结合化学课程内容的育人特点,将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划分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维度,基于这四个维度,深入挖掘高中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具体思政元素。</p> <p class="ql-block">1.政治认同</p><p class="ql-block">化学课程中政治认同维度的思政元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以及价值观念认同等,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从与化学有关的古现代文化科技成就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例如: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发明火药、冶金和酿造等技术较早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及其转化的知识技能,我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p> <p class="ql-block">2.科学精神</p><p class="ql-block">化学课程中科学精神维度的思政元素主要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思维、安全意识、实践创新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的辩证性思维、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立统一规律、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等都是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化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与之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例如:氯气有毒但可以净水,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氧化与还原、溶解与结晶、分解与化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里的对立统一规律。</p> <p class="ql-block">3.法治意识</p><p class="ql-block">化学课程中法治意识维度的思政元素主要表现为遵法、学法、守法和用法等。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适当插入法治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p><p class="ql-block">例如:在学习如何使用并存放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如何处理实验室突发事件时,可以向学生普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在学习氯及其重要化合物时,通过创设氯气泄露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学习硫酸的性质时,通过硫酸的强腐蚀性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案例,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在化学课上适当进行法律法规普及,能够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公共参与</p><p class="ql-block">化学课程中公共参与维度的思政元素主要表现为责任担当、环保意识、集体意识等能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思政内容。具体包括引导学生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例如:学生通过学习金属、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利用所学的物质性质的相关知识,参与到对食品卫生安全、酸雨防治、空气质量等与化学有关的社会性科议题的分析与讨论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共参与度,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p> <p class="ql-block">(二)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p><p class="ql-block">1.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p><p class="ql-block">中学化学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和课堂,将高中化学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充分发挥高中化学课程育人功能。中学化学中饱含丰富的思政资源如爱国情怀、批判反思精神、社会责任等。在化学学科中实施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化学史、化学家的故事、解题方法、化学实验、科学技术前沿等为载体,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和化学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二者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相统一。</p> <p class="ql-block">2.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p><p class="ql-block">化学课程作为中学基础课程,其对于学生发展必然是有用的,而且对于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化学课程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所以,“初中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都强调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初中新课标”中还提出“化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化学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化学基本观念和规律,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崇高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中学化学课程中的思政资源</p><p class="ql-block">中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基础性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而高中化学具有内容多且杂、知识范围广且深,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经常出现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对化学这一科目失去了兴趣与信心。</p><p class="ql-block">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知识的产生都是化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借助化学实验与化学史实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并以此为榜样建立起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p> <p class="ql-block">(三)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特征属性</p><p class="ql-block">1.潜隐性</p><p class="ql-block">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典型的显性课程,其教学方式也强调显性教育。我国青少年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思政课程,中学、大学一直持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性,教学方式的枯燥性,以及社会消极现象等原因,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乃至思政教育偏反感,但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政教育又是必须的因此发挥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隐性育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潜隐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高中化学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政元素,潜隐地传授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表现在高中化学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创设、实验探究等形式渗透地进行价值引领,将思政教育隐藏在教学载体之中,从而创建健康积极的教育氛围,使高中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思政理念的熏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融合性</p><p class="ql-block">融合性是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另一重要特征属性,其突显的是将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资源与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相互融合。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融合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认知及行为准则,逐渐地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一方面体现教学方法的融合,通过有机融合引导启发、实验探究等这些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化学课程的思政育人功效,以至干推动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因此,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更注重将知识、要素、目标以及主体相互联系,将教学与育人进行有机整合,将课程思政资源与课程资源作为整体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服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整体性</p><p class="ql-block">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大多是由思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就出现了思政课孤军奋战的局面,以至于出现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脱节的现状,而高中华花课裸程意换实施的基年则这种困境。相对于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课,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呈现的是一种点线式课程理念,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属性。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整体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需要将化学课程与思政课程作为整体一齐挖掘育人资源表现其育人性。另一方面体现在依托教学主体,即化学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力合作,作为整体发挥育人功效。</p> <p class="ql-block">(四)中学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1.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准则。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要让学生清晰了解化学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辩证客观地对待中国的化学技术成就,正确认识中国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用中国梦激发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脚踏实地的付诸行动,勇敢地担负实力使命和时代责任,积极地投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p> <p class="ql-block">2.化学课程有着属于自身的课程背景和知识体系,因此,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引领课程育人价值为根本原则。虽然化学课程内容有专业性,但在化学教学实现价值引领比空洞说教更有意义。高中化学课程思政体现出化学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在课程教学中处于不可分割的地位。学生可能会遗忘一些课程内容,但接受的思政教育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利用学生的知识需求,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思政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实现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p> <p class="ql-block">3.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八大注重”,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一样的心理需求,而高中阶段是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更需要注重循序渐进。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依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的学段进行梯度教学,逐渐让学生能够树立辩证唯物观、科学实践观、民族情怀观及社会发展观。</p> <p class="ql-block">(五)“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的教学原则</p><p class="ql-block">1.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托,教师的备课和上课需要以教材为基础,学生的新知学习与旧知复习也离不开教材。因此,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化学时要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教材内容中选好切入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和领会教材的基本内容,思考教材的编写意图,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教法。</p><p class="ql-block">人教版新教材中增添了“科学史话”“方法引导”等栏目,这些栏目都是很好的思政教育素材。其中“科学史话”栏目主要介绍化学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方法引导”栏目主要介绍学习某类知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时应以教材内容为载体。</p> <p class="ql-block">2.化学课程有着属于自身的课程背景和知识体系,因此,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引领课程育人价值为根本原则。虽然化学课程内容有专业性,但在化学教学实现价值引领比空洞说教更有意义。高中化学课程思政体现出化学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在课程教学中处于不可分割的地位。学生可能会遗忘一些课程内容,但接受的思政教育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利用学生的知识需求,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思政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实现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p><p class="ql-block">3.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p><p class="ql-block">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化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高度凝练,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化为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其他各种化学考试在命题时,都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由此可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化学知识教学的核心,也是在化学课上进行思政教育的桥梁,在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教学时应遵循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根本要求。</p> <p class="ql-block">(六)中学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1.学校在构建化学课程思政方案的过程中,目前更多地呈现在教育会议、教育文件上,还较少被学校落实到具体措施中。在实践层面上,学校关于化学课程思政缺少设计、推进、考核等方案。除此之外,学校缺少组织课程思相关培训,造成部分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依然处于边缘阶段,使教师不够清晰地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2.由于化学课程教学学时短、任务重,因此容易导致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继而弱化协同育人功效。同时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观念淡薄,加之欠缺教育改革创新手段,以至于化学课程思政工作要么被忽视,要么成为花架子。在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需要真正领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真谛。</p> <p class="ql-block">3.对高中生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有待增加,学习兴趣有待增强,学习态度有待端正,行为习惯有待规范。正是因为高中生面对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往往容易忽略思政知识的学习,这也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涉及到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层面,二是教师层面,三是学生层面。学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给予相应的实施方案;教师将化学课堂作为思政教育平台,融合丰富的化学思政元素;学生学会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以及思想状况。因此,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思政需要三方共同合作,切勿让其流于形式,将高中化学课程思政付诸实践,从而建设现代化学课程三全育人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七)“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1.设计驱动问题</p><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因此,问题驱动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参照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思考“将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带着对这个问题答案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在了解反应基本原理之后,再设置“为什么钠在硫酸铜溶液中先与水反应?”“钠和硫酸铜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假设钠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等一系列步步深入的驱动性问题,最后让学生思考“探究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这一过程对你今后解决其他问题时的做法有什么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原理及关联问题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p><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教学也走进了高中课堂,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带来了创新.教师如果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进行加工,在思政素材的呈现方式上进行创新,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金属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新型能源材料在化学工业中生产与应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体验现代化工产业的绿色化生产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在讲解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时,可以通过播放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的微观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更加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还能增强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从本质上分析与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布置开放性作业</p><p class="ql-block">化学开放性作业是指区别于常规习题作业,允许学生在较宽泛的环境和条件下自主或协作完成的作业。这类作业以化学知识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兴趣协作为载体,具有非标准性和非统一性,包括观察类、表述类、调查类以及实验类等多种类型。例如在学习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相关知识之后,为了更好的将思政育人效果延伸到课后,同时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布置一份“饮料中的化学与饮料制作”的开放性作业。</p> <p class="ql-block">(八)中学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三维视角</p><p class="ql-block">1.教学角度策略</p><p class="ql-block">(1)提升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地位</p><p class="ql-block">(2)紧扣高中化学课程内容</p><p class="ql-block">(3)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手段</p><p class="ql-block">2.教师角度策略</p><p class="ql-block">(1)提升化学教师的思政素养</p><p class="ql-block">(2)挖掘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p><p class="ql-block">(3)开拓创新,合作交流思政成果</p> <p class="ql-block">(九) “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的教学思路</p><p class="ql-block">1.制定思政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将课程思政融入化学教学,就是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寓于传授化学知识和培养能之中,在目标维度上,课程思政的融入将过去以知能养成为教学目标的“一体两面”拓展成“三位一体”即知识习得、能力提升与价值引导。</p><p class="ql-block">(1)通过设计过氧化钠性质的验证实验,了解过氧化钠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精神。</p><p class="ql-block">(2)通过讲解侯氏制碱法的相关史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p><p class="ql-block">(3)通过了解钠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价值,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度。</p> <p class="ql-block">2.寻找合理切入点,设计思政情境</p><p class="ql-block">进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设计时,需要找到抓手或切入点。研究者提出“从思政角度思考”的观点,即先从思政角度审视一句话、一个语篇或是一个知识点,这就是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也就是寻找课程思政切入点的过程。“钠的几种化合物”一节中,通过魔术引入过氧化钠的性质、讲述候德榜先生的事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等钠的常见化合物的用途等都存在一定的思政元素,这些都非常适合作为构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p><p class="ql-block">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的“课程”加“思政”,并非在课程教学中单独划出学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架构课程思政</p><p class="ql-block">良好的逻辑性能够帮助教师更加高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在设计完思政情境之后,接下来就该思考该教学案例的主线如何架构,如何编排案例的逻辑,即如何根据切入点、目标和情境划分教学任务,设置问题线、任务线及思政线,确定教学案例的整体逻辑,开展教学活动。在“钠的几种化合物”中,通过“过氧化钠、碳酸钠及碳酸氢钠有哪些性质?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什么?钠的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用途?”的问题线、“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探究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探究钠的化合物的应用”的任务线、“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政线,架构起整个案例的教学过程,逐步展开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中学化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p><p class="ql-block">1.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化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弘扬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唐诗宋词等可以融入化学题,赵孟《赠放烟火者》中有云“纷纷灿烂如星陨,耀耀喧豗似火攻”,描述了炫目的烟花可以结合“焰色反应”或者“电子跃迁”知识;“水滴石穿”“釜底抽薪”等成语也可以和简单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聚焦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化学学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化学教育中教师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培养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危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图文结合的方式,将目前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结合优秀思想事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结合化学史素材,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在领略丰富化学知识的同时,感悟我国历史中的家国情怀。化学史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与历史学科相互交叉的特殊学科,既具有历史学科的人文底蕴,又具有化学学科的理科思维。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全貌和系统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4.渗透创新创造意识,提升科学精神</p><p class="ql-block">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复杂的能力,具有多维性、抽象性的特点。创新意识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p><p class="ql-block">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利用化学创新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形成良好实验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诱发、扩展、强化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化学有更加系统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十一)中学化学“课程思政”的维度模型</p><p class="ql-block">1.辩证唯物观。辩证唯物观在高中化学学科中主要围绕着分类,守恒、变化、对立统一这四种思想。高中化学学科内容中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等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类思想。高中化学学科内容中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能量守恒、质子守恒等内容培养化学平衡和守恒思想。高中化学学科内容中涉及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度积等表达出了量的累积必然会引起质的飞跃,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思想。高中化学学科内容中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电化学中的正负极等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将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延伸,发现化学与哲学有着密切联系。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入辩证唯物观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维,也有利于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民族情怀。民族情怀观在中学化学学科中主要体现出民族认同、民族复兴、家国情怀。中华民族拥有源源不绝的历史文化,而民族情怀观作为主线一直贯穿始末,甚至已然悄无声息地成为了重要的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民族情怀观教育是亘古不变的中心主体内容。首先是要求教师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其次是将中华民族优秀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巧妙地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对高中生而言,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科学实践观。科学实践观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观念,其中实践、自然、社会、物质世界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实践观在高中化学学科中主要体现出科学实验、探究思维、创新理念、实事求是。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巧妙地将学科知识与科学实验相结合,无论是“喷泉实验”、“中和热实验”及“酸碱滴定实验”还是“铝热反应实验”、“焰色反应”、“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理念。</p> <p class="ql-block">4.社会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在高中化学学科中主要围绕着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说就是探究有关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等相关的问题。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的转化、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性质、金属材料、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等许多的内容涉及了社会发展观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深入社会发展观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十二)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p><p class="ql-block">1.丰富学科建设。化学学科与思政教育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相反的是化学学科的建设以及化学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加注重思政教育,而高中化学课程思政促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发展、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是学校发展的一张新蓝图,不仅可以体现学校的教学特色,也可以推动学校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从而调整化学学科的布局优化化学课程的结构,进一步促进化学教育的正向发展。</p><p class="ql-block">化学文化节、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科技节等,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平台。</p><p class="ql-block">3.健全学生发展。中学生担负着历史的使命以及时代重任。要想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中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必备良好的思政素养。高中化学课程思政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思政资源,将化学背后的故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化学学科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相结合,逐渐地健全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2.催化课程教学。高中化学课程思政以化学课程教学为载体,融入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时间安排等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教学起到催化作用。在教学内容中,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包涵了史实、政治、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素材,将富有时代意义的素材融入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探知欲,也可升华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上,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可以组织丰富的活动,比如比如化学文化节、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科技节等,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平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健全学生发展。中学生担负着历史的使命以及时代重任。要想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中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必备良好的思政素养。高中化学课程思政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思政资源,将化学背后的故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化学学科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相结合,逐渐地健全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十三)中学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1.是“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2.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3.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4.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5.是发扬现代精神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6.是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7.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p> <p class="ql-block">(十四)构建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堂的可行性</p><p class="ql-block">1.顺应时代潮流</p><p class="ql-block">时代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不同国家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日益频繁。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中学生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预备主力军,其心理发展处于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要做的就是要建立自我认同感,向优质榜样学习,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要学会动态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发展,这正与课程思政理念一致,为此,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人才。 </p> <p class="ql-block">2.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会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制约,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会有相应的发展特点。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后,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具备抽象概括能力,在对课堂内容的把控上达到一定的认知程度,其认知水平已经接近于成人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化学教学就具有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3.贴合化学学科特征。</p><p class="ql-block">化学作为一门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物质宏观组成、性质及应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特征在于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为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深化学生对于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左老师关于《推进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一专题报告为当前中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向。</p> <p class="ql-block">报告紧跟时代步伐,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特别是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时代内容,报告不仅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还展现了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p><p class="ql-block">报告在理论上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强了报告的说服力,又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p><p class="ql-block">报告从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推进中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发展的策略。这种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地。</p><p class="ql-block">报告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等。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报告中的许多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便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直接借鉴和应用。</p><p class="ql-block">报告多次提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报告不仅解读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还为学校如何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从课程目标的设定、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评价的改进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p><p class="ql-block">报告站位高远,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审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同时,报告内容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我们呈现这场专题报告的左国防教授教学经验丰富,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素养,对“课程思政”的理念、目标、实施路径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讲解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我们能够迅速理解并掌握核心要点。</p><p class="ql-block">报告中,左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分享了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用的教学策略。这些案例和策略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能够激发我们一线教师的共鸣,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p><p class="ql-block">左教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入前沿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思维,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等。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拓宽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视野,也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p><p class="ql-block">在报告中,左教授流露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其言辞恳切,情感真挚,使得我们深受感染,更加坚定了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决心和信心。</p><p class="ql-block">整场报告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引领作用。左教授不仅传授了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相信在左教授的引领下,我们将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创新之中。</p> <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场报告恰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了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左教授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犹如挖掘出清泉的源头,使我们明白了为何要推进“课程思政”,以及如何推进。</p><p class="ql-block">“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报告内容博大精深,左教授却能够提纲挈领,将复杂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浓缩成精炼的讲解,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领略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精髓。这种约取与薄发的功夫,正是报告所展现出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推进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我们应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场报告正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和鞭策,使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下去。</p><p class="ql-block">“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左教授的报告,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我们的行动决心。我们应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新路径,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呼唤,共同培育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新时代好少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图片:刘金元 闫玉枫</p><p class="ql-block">文字:刘晋江 寇永鹏</p><p class="ql-block">编辑:张俊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