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景泰县学习小组培训日记</p><p class="ql-block">地点:天水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22日上午学习笔记</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切勉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真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承者”“创造者”,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又是教学研究的主力。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眼下的教育发展能否适应社会新发展格局,需要教育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努力创新发展知识,行动上大力开拓创新,发挥好其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9月22日上午,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廖天录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坚持德技并修——做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教师》的专题报告。</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的报告从三个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一、追问为何当教师——育人·育己·创造</p><p class="ql-block">二、叩问为谁当教师——人民·国家·天下</p><p class="ql-block">三、探问怎样当教师——激发·触动·创新</p> <p class="ql-block"> 廖老师说:立足三尺讲台,胸怀五洲四海,从“至诚报国”到“胸怀天下”,从有形的责任担当到无形的弘道责任,围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宏大使命,教师既要学会立足教育看教育,又要学会跳出教育看教育,更要学会放眼世界看教育,以教育家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智慧,不断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价值感,培养出有家国情怀、中华气派、文明底色、全球视野、未来眼光的时代新人。</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首先引导我们向自己发问:为何当老师?</p><p class="ql-block">有人会说:我选择成为老师,是因为我向往在心灵的原野上耕耘,让智慧的绿意盎然生长;我倾心于在知识的海洋中导航,引领着求知的航船破浪前行;我热衷于在成长的道路上携手,陪伴着青春的脚步稳健迈进。在教书育人的征途中,我愿化作春风化雨,滋养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让教育的花朵绚丽绽放。</p><p class="ql-block">也有人会说:我选择投身教育事业,成为老师,是因为我坚信:教育能启迪心智,照亮梦想之路;教育能传承文明,筑牢国家之基;教育能培育英才,铸就民族之魂。在这条光辉的道路上,我将以满腔热忱,不懈追求,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倾注心血,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教育的光芒照耀每一个未来。</p><p class="ql-block">还有人会说:我选择成为老师,还因为我深知:教育能点燃希望,驱散迷茫之雾;教育能播种理想,绽放生命之花;教育能铸就品格,成就人生之峰。在这神圣的使命中,我愿化作桥梁,连接知识与心灵,引领学生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指出,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崇高使命,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责任,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p><p class="ql-block">当教师就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是教师的天职。</p><p class="ql-block">“你为何当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从深刻回答“为何当教师”这一事关从教信念和价值追求的核心问题入手。我们要认真学习教育家精神,在用热爱回应时代的召唤;用激情与责任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用耐心和关怀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叶澜教授从职业美的角度将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类:</p><p class="ql-block">生存型教师,仅把当教师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获取地位的一种手段,处于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阶段,他们常把自己当成知识的搬运工,把当教师看作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寻找“更好”职业的跳板;</p><p class="ql-block">享受型教师,把当教师看作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处于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阶段,他们把学生成长当成最大的快乐,对工作充满热爱,在付出与给予中获得内心的满足;</p><p class="ql-block">发展型教师,怀着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以培养社会栋梁之才为己任,处于服务社会和发展自我的发展阶段,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有终身的自我发展渴求,把职业的意义不仅定位于给予更锚定于收获。</p><p class="ql-block">如果把从生存型到发展型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话,那么越是接近于发展型的一端,教师就离教育家越近,其教育行动也就越能彰显教育家精神。</p> <p class="ql-block">育人首先要育己,只有育己才能育人,一个不能改变自己的人,也不能改变学生。由此,我们领悟到: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说到底,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情怀、精神、思想、品质融化在教学中,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们说“教书育人”,今天我们讲“育人教书”,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李希贵校长说,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因此,育人先育己,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才是真正的育人。</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指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为师的动力,前提是教师必须把“心”用在教育上,而用“心”于教育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坚守育人初心。</p><p class="ql-block">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正在对自然环境、人类生存、教育体系等带来或积极或消极、或可预期或不可预期的全方位影响,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人的革命的较量中,富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必须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去思考如何重塑我们的教育,以实现人的潜力、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升级与整全革命。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维持性学习遭遇颠覆性挑战,而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道德力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性学习成为未来的新趋势。</p><p class="ql-block">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p><p class="ql-block">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要跟上并掌控这个快速变化、日益复杂的社会而不被这个社会所打败和淘汰。罗马俱乐部曾指出,正是“当代学习的不足,导致人类状况的恶化和人类差距的扩大……这种学习上的失败,意味着人类在作好准备方面,仍处于全世界都不发达的水平……学习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所以,教育家坚守育人初心,就应当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培育能跟上时代并创造时代的时代新人。</p><p class="ql-block">在学校中,“以人为本”之“人”,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师这一职业,不但要“育人”,也要“育己”;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自己的发展”;不但要为学生健康的身心、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社会生活服务,也应该为教师自己的幸福服务。</p><p class="ql-block">教师的专业活动,不应该单纯是消耗型的,而应该是发展性的。作为与成长中、发展中的人打交道的一个特殊职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谋求自身的发展,比其他的职业更有必要,也相对更有条件。</p> <p class="ql-block">第二,修炼育己境界。</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尊崇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人生哲学,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教师何以为师?所谓修己内圣是也!</p><p class="ql-block">那么,修己又修什么呢?一是学问,二是德行,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p><p class="ql-block">在学问上修己以成“大才”,在德行上修己以成“大德”,两者兼备方成“大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精神的文化基因与生命密码,体现在教育家精神上则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p><p class="ql-block">师不学无以立,德不修无以成,而且教师的修学是自主性的、终身性的。所以,教育家型的教师不只是“经师”更是“人师”,不但要“言教”更要“身教”,不光会“育人”更会“育己”。“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p><p class="ql-block">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教育家修炼身心、完善自我的境界不能只限于专业化,而要强化整全性,因为“超级专业化阻止看到(被它分割为碎片的)总体的东西和(被它消解的)根本的东西”。教师的影响是人格化的、榜样式的、弥散性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和品格,更是人生和世界。</p> <p class="ql-block">第三,回归创造本质。</p><p class="ql-block">在传统的印象中,教育是一个最保守的部门,教师是一个匠化的职业。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实际上,教育本就是一个创造的职业。</p><p class="ql-block">对学生来说,课堂的世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教学的过程本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知识生产的过程和价值塑造的过程,师生正是在共同面对未知世界、在好奇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反思习惯、归纳能力、创新气质、卓越品格与担当勇气。对教师而言,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育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以及许多教育问题的价值冲突性与情感纠结性等都会让教师的理论和知识“不管用”“行不通”,而必须基于“综合的矛盾纠缠”创造性地给出有效的化解之法。也正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让教师的职业获得了尊严、赢得了欢乐。所以,陶行知先生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教师,别忘了“育己”。育己,从学识魅力到人格魅力、从自然发展到自主发展、从阶段发展到持续发展、从混沌状态到教有主张、从追求卓越到享受幸福……我们仍然可以更好地培育自己!</p> <p class="ql-block">对于任何一个珍惜自己的生命、愿意尽最大可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来说,都没有理由让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中最有质量的这段时间,成为像蜡烛一样只是燃烧和消耗而没有成长和发展。怀抱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在与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不竭的进取之心探索教育中的奥妙,在为学生谋求最大可能的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丰富和滋润自己,将自己历练成为真正的教育上的专家,是值得每一个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所追求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用阳光、美丽的生命姿态站在学生面前,用快乐激发快乐;用安静、平和的生命姿态陪伴着学生,用尊重换来尊重;用低头、并肩的姿态倾听学生诉说,用真情感染真情。</p><p class="ql-block">廖老师主题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引导我们叩问:为谁当老师?</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我当老师,是为了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为了那些勇于追梦的青年们,为了那些肩负未来希望的少年们。我致力于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他们的前程,用智慧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潜能,共同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还有人说:我当老师,是为了每一个渴望成长的灵魂,为了每一个追求真理的心灵,为了每一个梦想飞翔的孩子。我愿做他们人生路上的同行者,用教育的力量,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石。</p><p class="ql-block">更有人说:我当老师,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为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我深知教育的力量,能够启迪智慧,塑造灵魂,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因此,我甘愿献身于这一崇高事业,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说:我们为谁当教师?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身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重点强调要“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特别要求“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2021年11月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也明确提出“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素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为什么教师地位如此之高呢?因为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在古代社会,农业是靠天地吃饭的,世间万物繁衍、生长、发展皆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天地”作为自然规律的象征有着自身的运行逻辑和发展秩序,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所以,人必须对天地有所敬畏,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同理,社会也像自然一样,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那么,社会规律是什么呢?由于在天地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因此社会缔结了家和国。君是按天意治国的代表,亲则是按人伦齐家的象征。君治国遵循的是天道,亲齐家遵循的是孝道。所以,“君亲”代表的是社会规律,而这个社会规律是模仿自然规律而来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有机结合即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教师是传自然和社会之道、授化民与建国之业、解治国跟理政之惑的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引用《朱舜水集·劝兴》之言:“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而且,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因此,承担如此重担的“严师”必须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小我”自觉融入“大我”,矢志坚定“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历史使命,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家精神。</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说,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为师的格局,前提是教师必须确立高远的抱负理想,而立“志”于教育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p> <p class="ql-block">第一,厚植服务人民之情。</p><p class="ql-block">“人民”二字在党和国家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教育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还把最高的教师荣誉称号称为“人民教育家”,应当说中国共产党全面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p> <p class="ql-block">教师如何为人民服务呢?首先,教师要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教好每一个学生、助力发展每一个学生。教师既不能因为学生一时学不会就厌弃学生,也不能因为学生升学无望就放弃学生,更不能因为学生存在问题就抛弃学生。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这些学生更多地用心用情用力,通过“教育的力量”让学生发生积极的改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吾师满眼皆贤才”。</p> <p class="ql-block">其次,教师要发扬“吃苦奉献”的精神,主动到边远艰苦地区去、到农村薄弱学校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尽管我们国家已经历史性地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边远艰苦落后地区更需要优秀教师,因为那里也蕴含着丰富的脑矿资源,那里的学生也有权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陶行知、张桂梅、冯志远等都是体现这类教育家精神的优秀代表。当然,国家也要对乡村教师、支教教师、交流教师、帮扶教师等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p> <p class="ql-block">第二,常怀至诚报国之心。</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在从事着平凡的工作,“报国”似乎离我们很远。实际上,“报国”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关键需要什么”和“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如果我们的“实际所做”能满足国家的“关键所需”,那就实现了报国。国家的关键需要就是“国之大者”,为国分忧就是“报效国家”。那么,国家最需要教师做什么呢?“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儿童是家庭的寄托、社会的资源、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说,儿童是家庭的寄托、社会的资源、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发展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奠基工程,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石,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和个人福祉、关系社会安全稳定和文明进步、关系强国目标实现和长期繁荣。今日儿童是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的主力军,他们的发展质量决定着国家的发展质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决定着民族的创新能力,他们现在的模样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如果今日儿童之潜能不能得到有效开发,那么不但会损失未来国家的成人生产力,而且会加重国家福利的财政负担。</p><p class="ql-block">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曾说:“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是什么?……硬件设施是没有灵魂的,灵魂在于文化、哲学、教育,在于人类文化素质。”“教育是最好的国防。”“把教育做好,国家就有未来”,因为“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我们认为,教师代表的就是国家意志和国家主权,教师的三尺讲台就是国家的神圣疆域,教师的报国手段就是学生的素质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三,树立胸怀天下之志。</p><p class="ql-block">教师为什么要“胸怀天下”?要以什么方式“胸怀天下”?这是教育家型教师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华文化一直奉行“内圣外王”的哲学,即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圣人才德;以经世为用,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政治理想。由此可见,“平天下”才是中华文化的最高理想。那么,“天下”是什么?“天下”就是地球上屹立的所有国家、民族和文明,就是世界和人类。“平天下”又是什么?就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关系,最终达至天下一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理想。</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更是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然而,要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人的思想,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指出的,“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p><p class="ql-block">因此,教师胸怀天下就是要通过“弘道化人”的方式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建构起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观念,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主题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引导我们探问:怎样当老师?</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要当老师,就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用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就要博学多才,精通业务,用丰富的知识滋养学生;就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就要热爱学生,关心成长,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践行这些理念,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还有人说:要当老师,就需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用心灵的阳光照耀学生;就需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用深厚的学识启迪学生;就需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生;就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用智慧的方法成就学生。我将以这些为标准,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更有人说:要当老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知识的潮流,用前瞻的视野启迪学生;就要立足教育的根本,传承文化的精髓,用深厚的底蕴滋养学生;就要秉持创新的精神,探索教育的真谛,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就要心怀家国情怀,培育未来的栋梁,用责任与担当成就学生。我将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竭尽全力。</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说:我们怎样当教师?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师生关系。</p><p class="ql-block">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教师的身份是被学生所确证的。教师同学生之间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师生之间就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与学生建构一种积极友好的、健康向上的、富有教育学意向的关系。过去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但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特权的而是平等的,不是猜疑的而是信任的。教师是在与学生共同经历、体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累积生命情谊的。师生之间有了情感的、精神的和心灵的共同生命体验,教育的影响才有可能真正发生。</p> <p class="ql-block">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为师的智慧,前提是教师必须真正地爱学生和尊重学生,在民主与合作中张扬学生的主体性。</p><p class="ql-block">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扶持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兴趣不仅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形成学生持续一生的“满怀兴趣地”去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习惯,“满怀兴趣地学习,是走向未来生活的第一步”。“谁怀着一种厌恶的心情去学习,即使他在学校毕业时获得优异成绩,那他将来也是碌碌无为。谁带着一种学习的愿望从学校里毕业,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他将来也会有成就的。在毕业证书上是不给兴趣评分的,但是,生活却给我们每个人的兴趣评分。”然而,许多教师担心,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索洛维契克的实验证明,事物本身并不包含兴趣,兴趣产生于我们自身。我们没有兴趣是因为我们学习得很不象样、很不细心,在精神上缺乏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毕竟,“思维是真实兴趣的一个生动元素,因为思维包括了通过一系列活动要达到的目的的想法”。“当兴趣与受意志驱动的思维相联系时,兴趣就变得空前强势。兴趣、有意注意和思维是同义词,在解决具体的思维问题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依存,互为先决条件并相互补充。”富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在强调努力的同时,一定会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p> <p class="ql-block">第二,触动学生的心灵。育人的本质是完善人性,是使人的心灵达到圆满、人格达到完善,最终实现人的文明化。卢梭曾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么做人。”真正的教育过程就是无止境的精神相遇、心灵触碰和思想交融,触动的结果就是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影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出于向善的、为学生好的动机发生的征服的力量,它就像“流感”一样,是我们“捕捉”到的某个东西,或者说是某个“捕捉”到了我们的东西,即一种征服了我们、占据了我们身体和心灵的东西。教育家型教师一定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产生触动和影响的关键人物。</p> <p class="ql-block">第三,解放学生的天性。教育家型教师总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规范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教育家型教师着眼于解放学生的天性,就是发展学生“文明的自由”的潜力,重新回归学生生命主体的力量,让学生能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教育家就是把学生从苦海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有创造力的人的那个人!教育家精神就是启智润心,解放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之向善的教育精神。</p> <p class="ql-block">第四,赓续创新,砥砺前行。“因何创新?</p><p class="ql-block"> 一是国家导向。</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也曾经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谆谆教诲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国家部委相关教育文件及会议多次提出了“教学改革与创新”。例如:(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3)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会议”;(4)“全国教育大会”;(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等。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p> <p class="ql-block">二是现实需求。</p><p class="ql-block">廖老师指出,新时代教育面临新矛盾,主要体现在:知识与能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双减”与提高教育质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如今的社会需求是复杂多变的,相比以前,现在不仅科技更为发达,并且国际化程度较高,人们的思想、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境况。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那么对于下一代的培养效果是比较平庸的,很难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领导者。</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应该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去寻求一个符合现代形势的,能够更好的培养下一代的教育模式。</p> <p class="ql-block">创新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创新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p><p class="ql-block">廖老师指出,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创新要素包括: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p><p class="ql-block">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中最基础、最前提性的内容,同时也是最为抽象的内容,包括创造兴趣、创造动机、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具有创新意识开始。</p><p class="ql-block">创新思维是指在具备创新意识、明确创新意愿的基础上,将这些创新理想提升到理性思考阶段,区别并突破常规思维界限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创新思维的培养。</p><p class="ql-block">创新技能是指将创新理想和创新思维付诸于实践,产生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带来创新效益的过程,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实现创新意图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创新意识具体包括:动力意识,情感意识,意志意识,超越意识,风险意识。</p><p class="ql-block">动力意识:推动的力量,动力意识在创新意识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情感意识:情感是推进乃至完成创新的源动力,积极的情感才能创造成功。</p><p class="ql-block">意志意识:克服困难、冲破阻力的和不屈的坚持精神,挖掘创新潜能。</p><p class="ql-block">超越意识:培养超越意识,不断开拓、创新,树立超越信心。</p><p class="ql-block">风险意识:敢于挑战常规、打破固化习惯,具备风险意识,超常发挥才能创新。</p> <p class="ql-block">创新思维具体包括: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成长思维,开放思维,颠覆思维,跨界思维。</p> <p class="ql-block">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辨识能力,创造能力,统驭能力,自我突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p> <p class="ql-block">创新原则包括:科学原理原则,市场评价原则,相对较优原则,机理简单原则,构思独特原则。</p> <p class="ql-block">如何做创新?廖老师指出,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模仿复制阶段是形成的基础,转变改造阶段是形成的萌芽,革新升级阶段是形成的开始,创造创新阶段是最终形成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何做创新,还需要激发个体创新潜能:如</p><p class="ql-block">寻找目标——发现并界定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构想创新——通过头脑获得思维产品;</p><p class="ql-block">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改变现实。</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出了创新的原则:</p><p class="ql-block">(1)依据“立德树人”和“两性一度”,强化“德技并修”确定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2)传教学之技能,融课程标准,践行“知行合一”建构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3)融数智化技术,研古法新技,躬耕“精技厚艺”优化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4)依创新之规范,聚理实融合,赓续“专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结合自己从教以来参与实践过的创新项目为例,为我们阐述了自己对教育创新、教研创新的理解和认识。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只要足够贴近学生,足够了解学生,老师就能看见学生的真实需求,听见深藏的隐秘心声,就能嗅到学生成长背后的困惑不安,也能触碰孩子们最柔软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 从廖老师展示自己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名优秀教师,做有温度的引路人,传道授业如一叶扁舟路行缓;他始终铸魂育人,渡远航人去潋滟的水岸;他始终精益求精,不舍寸功携微光陪伴。“师者春风化雨一尘不染,后浪便胜出于蓝。”他守教育初心、担筑梦使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将自己创新教育教学的体会精辟地呈现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需要较高的境界和思索:要有眼光</p><p class="ql-block">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感悟:要有理性</p><p class="ql-block">需要周密的规划和组织:要有全局</p><p class="ql-block">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机制:要有保障</p><p class="ql-block">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总结:要有积累</p><p class="ql-block">需要赤诚的爱心和追求:要有奉献</p><p class="ql-block">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要有毅力</p><p class="ql-block">需要师生一起共同参与:要有胸怀</p> <p class="ql-block">廖老师总结说: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教育就是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孟子·尽心上》云:“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讲的就是兼善天下、弘道养正的精神力量。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教书育人工作中,铭记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择一事、终一身,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就是要将个人的教书育人工作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伟业中,将小我融入大我,清廉自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今后我们要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不断激励自己,躬耕教坛、垂范桃李,努力向教育家方向迈进。</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新时代教育要创新,教师亦需勇立潮头,不断创新: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引领教育方向,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以创新的教学方法点燃智慧火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创新的教育模式搭建成长舞台,培育国家的未来栋梁。教师之创新,是推动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是照亮学生前行道路的璀璨光芒,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坚实基石。</p> <p class="ql-block">也有人说:新时代教育要创新,教师更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创新的思维模式拓宽教育视野,引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以创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育内容,打造高效活力课堂;以创新的教育情怀滋养学生心灵,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教师之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所在。</p> <p class="ql-block">更有人说:新时代教育要创新,教师亦当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以创新的教育理念为帆,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以创新的教学实践为桨,助力学生驶向梦想的彼岸;以创新的人格魅力为灯,照亮学生心灵成长的旅程。教师之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先锋,是学生成才的钥匙,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p> <p class="ql-block">小组学习研讨记录:</p><p class="ql-block">回顾廖老师的主题报告,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但给我们的收获如醍醐灌顶,留下了满满当当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一、追问为何当教师——育人·育己·创造</p><p class="ql-block">为何选择当教师?因为教师是一份育人的事业,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通过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帮助学生们成长为有用之才。同时,教师也是一份育己的过程,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更重要的是,教师是一份充满创造的事业,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二、叩问为谁当教师——人民·国家·天下</p><p class="ql-block">为谁当教师?我们为人民的子弟而教,为国家的未来而教,为天下的苍生而教。作为教师,我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们的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三、探问怎样当教师——激发·触动·创新</p><p class="ql-block">怎样当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我们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关怀;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让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第四、反思我们的听讲,虽然大家都在尽力拍摄记录老师的授课内容,但还是感觉不够投入,精华干货未能尽收。既没能紧紧抓住那些闪光的知识点,也没能深深挖掘出隐藏的智慧宝藏;既错过了老师精心准备的精彩瞬间,也丢失了自己思索提升进步的宝贵灵感;既显得对知识的尊重不够,也显得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所以,后面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用耳朵仔细听,用脑子认真想,用手勤奋记,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不负教育厅不负好时光,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图片:刘晋江 寇永鹏</p><p class="ql-block">文字:闫玉枫 刘金元</p><p class="ql-block">编辑:张俊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