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熟悉著名西班牙男高音多明戈唱的《格拉纳达》吧。初春四月,这首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的歌把我们带到风情万种的格拉纳达。当时我们在马拉加,油门一踩,傍晚时分就到了格拉纳达。 我们住在老城,空气中弥漫了阿拉伯香料味儿,辛辣刺鼻;穿过鹅卵石窄巷,几步之外便是格拉纳达大教堂。此时的大教堂被夕阳照得铮亮,显得宏伟神圣,富于历史厚重感。1492年西班牙天主教君主收复格拉纳达,穆斯林拱手交出最后的据点——纳斯里德王国,从此结束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700多年的统治。1518年,基督教会在原来的大清真寺地基上建造了文艺复兴风格的格拉纳达大教堂。 我们去时,正赶上市民集会,抗议中东战争,千百无辜百姓妇孺遭受杀戮。没见暴力骚动、摇旗呐喊。数十尊怀抱孩童<div>死者的塑料膜雕塑,竖立在广场,无声,却是很有力量的抗议,令人哀恸,诅咒战争......。</div> 走出广场,经过大教堂的边门,文艺复兴风格,精美的外墙雕塑及拱门设计显然受到罗马凯旋门的影响,拱门上端两侧饰有代表信仰正义之神。这道门还有则典故,说是有个罪犯从这里走进大教堂,想寻求庇护,结果受到宽恕,从此改邪归正,成了虔诚的基督徒。 沿着大教堂转到了皇家礼拜堂(Royal Chapel of Granada)。 通向皇家礼拜堂的街巷(Calle Oficios)。 皇家礼拜堂是西班牙天主教君主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和费迪南国王的埋葬地。1504年,伊莎贝拉一世女王临终前,下令在大教堂旁建立皇家礼拜堂,作为她及其丈夫费迪南国王的陵墓。1505年格拉纳达皇家礼拜堂开始建造,呈伊莎貝拉哥特式建筑风格。<div><br></div><div>已是傍晚,皇家礼拜堂关门了。</div> 折回,转到这里的小广场,一派轻松愉悦的西班牙南国风光。广场上,饭馆咖啡馆到处林立,摊位上摆设的手工艺品、纪念品,玲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没见“石榴般嘴唇”的格拉纳达女郎。橱窗里,倒是挤满了身着大红大绿蕾丝裙衫的女郎模型,尤其吸眼球。</p> <p class="ql-block">相形之下,这尊骡夫雕塑缩在广场一隅,显得可怜吧唧。</p> 傍晚时分的君主大街(Calle Reyes Católicos)。 <div>昔日西班牙君主的皇家法庭和总理府(Royal Chancellery of Granada)。</div> 喷泉灯光下,天主教君主(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二世) 的纪念碑耸立在主大街上。<div><br></div><div>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1474–1504)和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1479–1516)是表亲。伊莎贝拉一世统治了西班牙中、北部的卡斯蒂利亚王国;东部阿拉贡则是费迪南二世王朝属地。1469年他们联姻后,促成了伊比利亚半岛的统一,西班牙从此开始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天主教君主的五个子女,与葡萄牙、英国、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攀缘接亲,建立了王室联盟,进而造福了西班牙的长期利益。</div><div><br></div><div>1492年,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二世与哥伦布签署协议,为他航海西行探索提供资助。不久,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建立了殖民地,为西班牙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自此,西班牙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殖民扩张,成了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最强大的帝国,威震四海,不可一世。</div>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皇家礼拜堂,入内参观。礼拜堂横厅中央是西班牙君主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二世的陵墓,并排是他们的女儿乔安娜和她奥地利丈夫菲利普的陵墓(伊莎贝拉一世去世后,乔安娜继承了王位)。两座雕刻精细的大理石陵墓相当高大,几乎与祭坛平行,象征君主与上帝近距离靠拢。礼拜堂内金碧辉煌,综合了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风格艺术。(礼拜堂不允许拍照)。 皇家礼拜堂精美的雕塑外观。皇家礼拜堂呈伊莎貝拉哥特式建筑风格,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天主教君主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二世统治期间流行的建筑风格,兼有传统卡斯蒂利亚、佛兰芒、穆德哈尔的装饰风格特征,用了大量的纹章图案、石雕球状作装饰。常见的还有象征天主教君主的轭、箭、石榴图案等。伊莎貝拉哥特式建筑风格与葡萄牙同时期的曼努埃尔风格很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div>皇家礼拜堂正对面是一座历史建筑。14世纪时,这里曾经是格拉纳达伊斯兰教学校 (Madrasa of Granada),由纳斯里德王朝君主尤素夫一世 (格拉纳达苏丹) 于1349年创立。1492年西班牙天主教君主收复格拉纳达后,费迪南二世将此建筑改为市政厅(Casa del Cabildo)。1722年,原有的学校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这座巴洛克风格建筑,不过,里边的庭院仍保留了伊斯兰风格。1976年此建筑成了格拉纳达大学分校。</div> 这是被保存下来、并修复完善的米哈拉布(mihrab)。米哈拉布是一种雕刻极其细腻精致的壁龛,常见于清真寺, 用于穆斯林教徒祈祷。米哈拉布是伊斯兰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指的方向朝向麦加。 君主大街上的巴洛克建筑。格拉纳达不愧为历史古城,漫步街头,便可发现跨越数世纪风格迥异的建筑。 经过新广场,沿着达罗河(Darro River)往东,可去往阿尔罕布拉宫、阿尔拜辛。有两个选择:可以坐公车,或徒步。AirB&B房主建议我们徒步。 于是我们开始追溯格拉纳达更久远的历史。<div><br></div><div>经过圣安娜教堂(Iglesia de Santa Ana)。这座教堂建于1537 年,融合了穆德哈尔及文艺复兴风格。宣礼塔风格的钟楼是这座教堂的特色。</div> <div>沿着达罗大街观景前行寻古,一边是绿枝青藤环绕的达罗河,流水汩汩,似乎在述说着千年古老的历史......。达罗河因其沉积物含金量丰富得名。古罗马时期人们常常在河边淘金。十一世纪,穆斯林齐里德·塔法 (Zirid Taifa) 时期,建造了水闸。十三世纪,纳斯里德王朝时期,达罗河通过渡槽向阿尔罕布拉宫供水。</div> 多米尼加修道院(Convent of Saint Catherine of Siena) 建于1520年。17世纪改建后,融合了纳斯里德、文艺复兴、穆德哈尔以及巴洛克建筑风格。 16世纪时,这里曾是领主卡斯特里尔家族宅邸 (House of Castril),1923年以后成了考古博物馆。此建筑建于1539年,文艺复兴风格,门楣雕刻含有天主君主授予的盾徽图案,十分精致细腻。 穆德哈尔风格的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建于1559年。 走到达罗大街的尽头,便是悲伤大道(Paseo de los Tristes)。早先,这里曾是葬礼队伍送葬经过的地方,因此得名。尽管路名听起来令人生悲,但这里景色特别优美。开阔的广场上,抬头便见阿尔罕布拉宫的壮丽景色——绿茵一片的树林、城墙和雄伟的塔楼。 从这里可以走小径,登上陡峭的山头,到达阿尔罕布拉宫。我们选择了坐公车。 阿尔罕布拉王宫城堡坐落在萨比卡(Sabika)山顶。13世纪纳斯里德(Nasrid)王朝建立了格拉纳达酋长国。1238年,穆罕默德一世在此建起了阿尔罕布拉王宫城堡,居高临下,四周环山群绕,良田沃土,真是一片风水宝地。后来的几百年间,纳斯里德王朝统治者继续完善阿尔罕布拉宫殿城堡的建造改进——修建城墙及瞭望塔,从达罗河引水上山,建造公共浴室和清真寺。尤素夫一世(1333-1353)和穆罕默德五世(1353-1391)尤其对阿尔罕布拉宫殿建造作了重要贡献,在他们统治期间,纳斯里德文化和建筑成就达到了巅峰。 踏入阿尔罕布拉宫殿,不由惊叹美丽极致的装饰艺术,从上至下,每个空间角落都覆盖了精美细腻的传统伊斯兰几何图案、彩绘瓷砖、阿拉伯书法铭文等。伊斯兰艺术禁止描绘人物,但阿罕布拉宫不乏多样的装饰主题。最常见的装饰元素是各种植物交织的装饰。 经典的阿拉伯蜂窝形拱顶装饰。<div><br></div> 宫殿中也见到伊斯兰风格的精美墙饰,融合了巴洛克、文艺复兴风格。1492年,天主教君主收复失地,成了阿尔罕布拉王宫城堡的主人,在修复改造宫殿时自然而然地融进了新元素。 拱顶上绘有纳斯里德王朝人物的画像,一定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影响。 阿拉伯书法成了墙饰图案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上帝是胜利者”这句铭文反复出现在墙饰中。 阿拉伯几何图形马赛克墙饰。 繁复精美图案的马蹄形拱门,令人惊叹,值得细看。<br> 雄狮殿(Palace of the Lions) 是阿尔罕布拉最精湛的宫殿,代表了鼎盛时期的纳斯里德王朝建筑艺术。 雄狮殿庭院中央是大理石池盆,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底部是12个狮子,象征了王权威武。 科马雷斯宫(Mexuar)——昔日苏丹王的官邸入口处。 阿尔罕布拉宫采用独特的柱式建造,柱头饰有植物图案。 金角庭院以其装饰华丽的外观立面闻名。阳光照耀下,宫殿外墙呈金色,名副其实的金角庭院。庭院集中了阿拉伯建筑的特点--活水池、细腻对称的外墙几何图形、马蹄拱形窗户及马赛克瓷砖装饰。 大使厅 (Hall of Ambassadors) 是阿尔罕布拉宫中规模最大最辉煌的大厅,用于王座大厅和觐见室。 庭院(Court of the Myrtles)。水池的尽头是科马雷斯塔。夕阳照红了科马雷斯塔,塔影反射到平静如镜的水池里,美极了。 美丽宁静的庭院(Patio de Linaraja),庭院四周是门廊,中央是喷泉,围绕着喷泉是修葺平整的柏树、绿树花坛。 水池照映下的地标建筑,帕塔尔宫(Partal Palace)是阿尔罕布拉最古老的宫殿。 转到这里是查理五世宫殿。1492年天主教卡斯蒂里亚人收复失地, 阿拉伯人败北, 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二世成了阿尔罕布拉王宫城堡的主人。此后的阿尔罕布拉改建开始融进了新元素。查理五世宫殿,始建于1527年,文艺复兴风格,与阿拉伯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div>查理五世(1500-1558)是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二世的长孙,又是西班牙国王(1516-1556),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奥地利大公爵(1519-1556),荷兰领主勃艮第公爵(1506-1555)。来头不小。1527年,他下令在阿尔罕布拉宫修建一座巨大宫殿,意义非凡,象征查理五世的皇帝地位,以及西班牙君主战胜穆斯林,收复伊比利亚的成就。极具讽刺的是,由于经费匮乏及后来的暴动,宫殿从未完工。直到1967年这座宫殿总算盖冠竣工。<br></div><div><br></div><div>图片中右面的建筑是查理五世宫殿,摄于阿尔巴辛圣尼古拉斯观景台。<br></div> 查理五世宫殿中的圆形庭院,古罗马建筑风格。现在这里成了博物馆。 这栋建筑外墙图案看似随意拼成,但又很对称,有规律。 这座在夕阳照射下呈酒红色的城门叫葡萄酒之门(La Puerta del Vino)。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写过一首同名钢琴曲,据说他收到了一张明信片,上面画有美丽的阿尔罕布拉宫“葡萄酒之门”,因此有感而作。 酒门墙上的匾额,纪念德彪西创作的同名钢琴曲。 阿尔罕布拉居高临下的城堡与加农炮。 从这里通往赫内拉利费宫(Generalife)。 赫内拉利费宫(Generalife)坐落于太阳山的斜坡上,俯瞰阿尔拜辛及达罗河谷,风光旖旎优美。赫内拉利费宫建造于13-14世纪,是当时纳斯里德王朝历代酋长的乡间别墅。 世外桃源般美丽。 <div>又见水渠庭院(Courtyard of the Canal)。</div> 到处是喷泉水渠,可见水在伊斯兰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绿色植被覆盖的夹竹桃小径(Walk of the Oleanders)遮挡了安达卢西亚的骄阳,行走其间,感觉清新凉爽。 廊桥、开放式拱形门窗冬暖夏凉,又一阿拉伯建筑特点。 与阿尔罕布拉宫相比,赫内拉利费宫的建筑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简约朴素多了,但不乏精美雅致的墙饰雕刻。 在观景台(Interior of the mirador)窗台前,观赏花园的景致,远眺阿尔罕布拉宫、阿尔拜辛、格拉纳达以及远处连绵起伏的雪山。如此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p class="ql-block">伫立于窗台前,回想起早年读过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撰写的《阿尔罕布拉的故事》。1830年欧文在阿尔罕布拉逗留期间,写下了这篇游记故事。当时阅读后,被他迷人的散文、对阿尔罕布拉宫、赫内拉利费花园的精湛描写、充满民间传奇的故事深深吸引,憧憬有一天来到美丽神奇的阿尔罕布拉.....。今天漫步于阿尔罕布拉,面对令人惊叹的伊斯兰宫殿建筑、风情万种的花园阳台、庭院水池,不禁感叹昔日纳斯里德王朝,一个逝去时代的辉煌及其非凡的文化遗产。</p> 从观景台远眺,山坡下是历史久远的阿尔拜辛。10世纪初,科尔多瓦哈里发王朝垮台后,齐里德王朝(Zirids)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在阿尔拜辛的山头上安营扎寨,建造了城堡宫殿。很快,这里成了穆斯林安达卢斯最重要的据点。 13世纪,随着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等基督教王国收复失地,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塞维利亚逐渐沦陷,穆罕默德一世将王宫从阿尔拜辛城堡转移,在萨比卡山上建立了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个穆斯林王朝——纳斯里德王朝。阿尔罕布拉王宫城堡因此而建。 离开阿尔罕布拉王宫城堡,我们跳上公车,去了萨克罗蒙特(Sacromonte)。在萨克罗蒙特(Sacromonte),大部分居民为罗马尼人(吉普赛人),有的至今还住在洞穴房。<div><br></div><div>罗马尼人是来自印度的游移民族,15世纪来到格拉纳达,在城外的萨克罗蒙特安家落户。在山坡上,罗马尼人开墙挖洞筑窝,几百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社区。<br></div> 这里的洞穴房被改建成博物馆,展示萨克罗蒙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罗马尼人生存依赖的手工艺,如制陶、编筐、织麻等。 一家洞穴房的内景,“三间”进深,最里边的是卧房,中间是全家吃饭聚集的地方,外间放着一台缝纫机,女主人缝制衣衫聊天听音乐的地方。 厨房蛮宽敞的,锅盖瓢勺,瓷坛瓦罐,样样俱全。 洞穴房屋里外用石灰粉刷成白色,防湿防蛀虫,又可抵御安达卢西亚的夏季酷热。 <div>这个洞穴屋专门表演弗拉门戈舞。弗拉门戈舞在格拉纳达有着悠久的传统,而罗马尼人发展的具有独特安达卢西亚风格的弗拉门戈舞,更受欢迎。还得赶去阿尔拜辛,我们只能割舍晚上的弗拉门戈舞表演。可以想像,在萨克罗蒙特的洞穴里欣赏弗拉门戈舞,是何等不同非凡的体验!</div> 萨克罗蒙特街景。 路边典型的洞穴屋。 <p class="ql-block">在萨克罗蒙特的山坡,远眺阿尔罕布拉。</p> <div>搭上公车,来到阿尔拜辛。阿尔拜辛的街区至今还保留了中世纪阿拉伯人的建筑风格,迷宫般的窄巷、白色的粉墙。十世纪以前,多为犹太人聚集区。13世纪后,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国收复失地,攻占了科尔多瓦哈里发国以及塞维利亚,导致穆斯林纷纷移居安达卢斯。阿尔拜辛人口开始激增。1492年,天主教君主征服格拉纳达。不久,穆斯林人被迫皈依基督教,后来这些“摩里斯科人”被强行逐出格拉纳达,移居阿尔拜辛。因此,这里形成穆斯林建筑和文化。</div> 拉尔加广场 帕纳德罗斯街(Calle Panaderos)是阿尔拜辛的主街。当地居民喜欢用花草植物、陶瓷装饰点缀他们白色的粉墙。 走进迷宫般的小巷,左拐右转,连谷歌导航都迷失方向。问了一个当地的姑娘,她热心地比划着,让我们跟她走。看着谷歌导航仍指向相反方向,满心狐疑,不知所措......。 姑娘带我们穿过这道11世纪的老城门(Bāb al-Ziyāda),拐过历经沧桑的城墙,便到了圣尼古拉斯观景台(Mirador de San Nicolás)。很感激这位姑娘的热心相助。 此时圣尼古拉斯观景台已热闹非凡,人们(大多为游客吧)聚集在广场,观赏阿尔罕布拉宫的壮丽景色。 广场一边,是建于16世纪的圣米格尔巴霍教堂(Church of San Miguel Bajo),穆德哈尔、文艺复兴风格。教堂建在原先清真寺的旧址,部分清真寺遗迹被保留,宣礼塔成了钟楼。 广场另一隅是格拉纳达清真寺,看上去很新。清真寺建于2003年,是1492年以来在阿尔拜辛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我们去时正值穆斯林教徒祷告仪式,谢绝参观。 在观景台等待夕阳西下。 <p class="ql-block">夕阳日渐西下,金色的余晖照红了雄伟壮观的宫殿城堡,照亮了白雪覆盖的内华达山头。在雪山的映衬下,阿尔罕布拉再现昔日的辉煌和永恒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广场一边,吉他手轻轻地弹起了《阿尔罕布拉的回忆》(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柔美抒情、略带伤感的旋律触动心弦...... 迷人的音乐,美丽的阿尔罕布拉,令人心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不自禁地......深深爱上了格拉纳达——这片充满金色阳光、风情万种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注:阿尔罕布拉、赫内拉利费宫、阿尔拜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p> April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