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明、清两代帝王举行皇天祭祀、祈求五谷丰登之所的天坛气场可谓震撼非凡!天坛建筑不仅是时间与空间在建筑艺术上的精彩呈现,更是建筑技术与艺术达到完美融合的杰出成果。绝对值得前往一游</p> <p class="ql-block">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其北部的祈年殿主要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之愿。南部的圜丘坛则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之举。天坛公园所占面积竟是故宫的四倍之多。</p> <p class="ql-block">路线推荐】从东门进入,先游览七星石,再前往祈年殿,走过丹陛桥,抵达回音壁,而后到达圜丘,最后从南门离开!(倘若体力尚可,在参观完圜丘后,还能够去观赏西边的斋宫和双环万寿亭,接着从西门出去就能够抵达地铁 8 号线)</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1️⃣祈年殿:此乃必去的标志性建筑,气势恢宏,它是一座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着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着天、地、万物,是中国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范例!2️⃣丹陛桥:这是连接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 4 米的大道。3️⃣回音壁:作为皇穹宇的围墙,因其弧度规整、墙面光滑,利于声音传播而得名。昔日两人贴墙交谈,即便相距甚远也能清晰听见。然而现今墙面的光滑程度遭到破坏,已失去了传声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圜丘:俗称祭天台,路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此对应“九重天”。通过反复运用“九”这个数字,来凸显“天”的崇高地位。5️⃣斋宫:宛如一座小型皇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三日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拍照打卡机位】📸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可以在祈年殿外观与阶梯、西配殿、东配殿和边侧长廊等位置拍摄与祈年殿的合影,或者在祈年殿外墙、祈年殿外围栏等处拍摄祈年殿的特写。</p><p class="ql-block">古稀门:INS 上最火的天坛机位,需用广角拍摄。</p><p class="ql-block">祈年殿正前方楼梯:站在第二格台阶,从下向上仰拍,可拍到祈年殿局部。</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出口处的红墙外:游客较少,适合拍摄。</p> <p class="ql-block">站在第八格台阶上,用树叶当前景,怎么拍都出片。</p><p class="ql-block"> 从北门进来的栏杆前:利用城墙引导线构图,画面更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门票】大门票 15 元,联票 34 元(涵盖大门票、祈年殿、回音壁、圜丘),建议购置联票~在公众号上提前七天开放预约,携带身份证或门票即可进入。60 岁以上的老人以及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免票,18 岁以上的学生享受半价优惠。🕗【开放时间】旺季:公园 6:00 - 22:00,21:00 停止进入。旺季:殿内 8:00 - 18:00,17:30 停止进入。淡季:殿内 8:00 - 17:30,16:30 停止进入。</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永乐十八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其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皇穹宇建于嘉靖九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位的殿宇。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皇穹宇”,“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屋宇,因此又被称为“天库”。乾隆十七年改建为今式。</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以其弧度规则、墙面光滑、利于传声著称,旧时两人贴墙说话,即使相距一二百米依旧清晰可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墙面的光滑性收到破坏,这一神奇效果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东门—七星石—北神厨—祈年殿—皇穹宇—回音壁—圜丘—斋宫—月季园—百花园—双环万寿亭—西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的历史沿革: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北京天地坛,包括有大祀殿、大祀门、皇乾殿等建筑,为合祀天、地的场所。当时在祈年殿的位置是一座类似紫禁城太和殿的大殿,叫做“大祀殿”,既拜天也拜地,同时也祭祀日神和月神等各类神仙,叫“天地坛”。</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认为天地合祭的做法不太妥当,于是对祭祀制度和祭祀建筑进行了一番改革和改造。他先是在天地坛增建了“圆丘”,专门用于祭天,为了敬天圆丘被修建成了没有顶,更能亲近上天。此外,嘉靖又在安定门外修建了方泽坛和先蚕坛,方泽坛后来改称“地坛”,用于祭地;先蚕坛用于祭祀蚕神。与此同时嘉靖又在朝阳门外修建了“日坛”,用来祭祀大明神太阳;又在阜成门外修建了“月坛”,用来祭祀月明神月亮和天上诸多星宿和神祇。</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朱厚熜诏令拆除大祀殿。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至此,今天的天坛建筑群基本盘形成了。</p> <p class="ql-block">天坛建筑群的规模:建筑群的占地面积273万平方米,是紫禁城的四倍,堪称宏大。明清两代皇帝为什么要把天坛修的比自己的宫殿还大呢?这里面透露出封建王朝皇权统治的核心思想(君权神授)。皇帝们自称天子,是上天的儿子,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敬重皇帝们对祭天场所的修建就显得特别用心。</p> <p class="ql-block">天坛建筑群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公园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