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桂月廿六,岁在甲辰,偶有暇光,🚲周游故乡。</p> 临 汾 <p class="ql-block"> 临汾,因在汾河之滨,故而得名,又因在平水(金殿的河流)之阳(北),古称平阳。帝尧曾在此地为都,又有尧都之称。</p><p class="ql-block">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中部,地处临汾盆地中央。汾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东连太岳山余支,西接吕梁山余脉。东临浮山县、古县,西依蒲县、吉县,南与襄汾县、乡宁县接壤,北与洪洞县毗连。从最东端郭行乡景家庄至最西端河底乡西梁,经度相距65公里,从最南端贺家庄乡山顶至最北端一平垣乡西沟,纬度相距35公里,总面积1304平方公里。尧都平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称著于世的是,帝尧建都于此,开辟了华夏“尧天舜日”的文明盛世。</p> <p class="ql-block"> 五帝时期尧、舜、禹都平阳,平阳为古唐虞畿内地,尧舜时都城称国,冀都平阳位于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平阳属冀州。</p><p class="ql-block"> 夏商西周 平阳仍属冀州之域。境内汾河东有贾国(今贾得乡一带)。周初,唐叔虞之子燮父迁都于平阳之晋水(平水)旁,改国号 为晋,平阳属晋国。</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 春秋时,境内有平阳、羊舍、高梁邑。高梁先为祁大夫(祁奚父)食邑,后与平阳、羊舍均为叔向食邑。</p><p class="ql-block"> 秦汉 秦,县为平阳属河东郡。汉王元年(前206)九月,楚项羽徙封魏豹于河东为西魏王,都平阳,平阳属西魏。汉王刘邦二年(前205)八月,汉灭西魏,平阳属汉河东郡。</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 魏初仍为平阳县,属河东郡。正始八年(247)五月,属司州平阳郡。东晋十六国时,相继属前赵(汉)、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秦、后燕。 </p><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开皇元年(581),改平阳郡、平阳县为平河郡、平河县。开皇三年郡废,属晋州,县名始称临汾,州县同治白马城。大业三年(607),降晋州为临汾郡,县属之。</p><p class="ql-block"> 五代梁开平四年(910),仍为临汾县,属晋州。于州设置定昌军,梁贞明三年(917)改建宁军。五代唐同光元年(923),改建雄军,县仍临汾,属晋州。</p><p class="ql-block"> 宋初仍为临汾县,属晋州。政和六年(1116),升州为府后,县仍临汾,隶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县仍临汾,置建雄军节度使,属河东南路平阳府。府、县同置临汾城。兴定二年(1218),以残破降为散府。</p><p class="ql-block"> 元初,仍为临汾县,属中书省平阳路总管府。大德九年(1305),以地震平阳路改称晋宁路,临汾县属之,隶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年(1369),属平阳府,省平水县人临汾县,隶山西布政使司河东道。</p><p class="ql-block"> 清因明制,为山西省河东道平阳府临汾县。中华民国 初县直属省。民国3年(1914),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属省。民国 38 年6月22日,市、县合并,称临汾县。</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月9日,县改属临汾专区。1971年8月,分设临汾市、县,均属临汾地区。1983年 10 月,临汾县并人临汾市至今,仍属临汾地区。后来临汾县成为尧都区,临汾地区成为临汾市。</p> <p class="ql-block"> 西周时平阳境内有贾国、昆都邑;春秋羊舌邑、置平阳县(今金殿村);战国初为韩都平阳(今金殿村);西汉置平阳侯国(今刘村);新莽改县名香平;东汉复名平阳县;三国郡县同治平阳故城(今金殿村);刘渊建汉都平阳,又置雍州、平阳郡,州、郡、县同治平阳故城;北魏于平阳故城东20里筑白马城(今乔李镇)。</p> <p class="ql-block"> 北魏神䴥元年(428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擒夏主赫连昌,为纪其胜利,在古白马城所在地,即今乔李镇所辖处置禽昌郡,(此时,平阳郡治杨县)。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罢平阳郡和禽昌郡,改杨县为禽昌县。禽昌郡为郡治共1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自平城(今大同市)迁都洛阳,复置杨县(治范村或杨张村),禽昌县复治古白马城。北魏建义元年(528年),改唐州为晋州,与禽昌县共治白马城。同年自禽昌县析出置义宁县(治今安泽县和川镇)、安泽县(治今古县岳阳镇)、冀氏县(治今安泽县冀氏镇或府城镇南)。东魏袭北魏制,古白马城仍为晋州与禽昌县治所。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并襄陵县入禽昌县(今乔李镇所辖地)。周平齐后(577年),移禽昌县治于襄陵故城(今县底镇)。禽昌县为县治八十余年。隋开皇初(581年)置西河县,古白马城又为西河县治所。</p><p class="ql-block"> 在历次《平阳府志》和《临汾县志》中均有“白马城,府东北二十里,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元魏及唐晋州皆治此。”</p> 古时交通 <p class="ql-block">盐路</p><p class="ql-block"> 汾西盐路:南从今襄汾县襄陵镇入境。经金殿镇城居村、东麻册村、泊庄乡涧头村、刘村镇马务村、芦道村、沌淇村、吴村镇孙曲村、吴村、邰村等村,从屯里出境。全长 50公里。</p><p class="ql-block"> 河东盐路:南从今襄汾县襄陵镇上靳村入境内尧庙乡下靳村,北行经神刘村、伊村、杜村、岔口村,穿临汾城出北门,经北城镇坂下、党家楼、高河店、屯里乡屯里、东芦等村,从韩村出境。全长约 30 公里。</p><p class="ql-block">官道</p><p class="ql-block"> 东行至浮山县界1条:出县城东门,经段店村、千伏村、下寨桥、陈埝村、北遆村、官雀村出境。南行至襄陵县(今襄汾县)界5条:出县城东门,东南行经贾得村、东亢村,出境。</p><p class="ql-block"> 出县城西门,渡汾河南行经泊庄、涧上村西,又南行经金殿镇凤凰桥、婆婆神村出境。出县城南门,经尧庙乡岔口、鄢里村出境。此路南经运城、永济通西安,为长安通向并、幽驿道的临汾南段。</p><p class="ql-block"> 出县城南门,由南关外东南行,经小贾村、西亢村、西秦村、东秦村出境。出县城南门,经杜村、下靳村出境。</p><p class="ql-block"> 西行至蒲县界2条:出县城西门,渡汾河偏北经陶家庄、刘村镇、石磐口、石壁坡砂岭、红土梁、秤斗咀、分水岭西出境。出县城西门,渡汾河经芦道村、嘉泉村、田村、土门村(此处为秦蜀通衢,尽系山路,沟道崎岖,行人往来,多用高脚)至辛店,汇交于东西官道,再西行20余公里至岭儿坡出境。是经蒲县、隰州(今隰县)通往陕西省要道。</p><p class="ql-block"> 北行至洪洞县界4条:</p><p class="ql-block"> 出县城东门,向东北行经潏河、涝河桥由乔李镇东北出境。为长安一太原驿道临汾北段。</p><p class="ql-block"> 出县城北门,经高河桥、韩村出境。出县城北门,经高河桥东北、乔李镇出境。</p><p class="ql-block"> 出县城北门,经高河桥折行西北渡汾河经孙曲村、东羊村、和村出境。</p> 古时交通工具 <p class="ql-block">畜力工具</p><p class="ql-block"> 传统畜力交通运输工具有架鞍、拢垛(篓驮)、托儿、烧饼车、大板车、轿车等。架鞍 木制,鞍上架货用具。用上平2、两侧斜各2、共6根长料和5根短木构成八字状鞍拱形框架。载货时将架置地,捆绑货物于架两侧背,捆妥后由两人将货架抬置于驮畜鞍上,架鞍常见驮运粮油和瓷铁器件等使用。</p><p class="ql-block"> 拢垛(篓驮) 形似架鞍,只是架鞍无筐而有横向连结架腿短木,拢垛则有两篓以容物,而无向连结短木也像一种构是两条鞍形架木分别直接穿插在两编篓一侧,两篓取代架鞍的横向短木。两条鞍拱形架木四端平行穿过两编篓内侧(透过篓底)后,于篓底加置锚杆,即成篓。使用操作与架鞍平时,可以空架于畜鞍上而直接加载。</p><p class="ql-block"> 托儿 乡音“套儿”。硬木制成长1.74米,宽30厘米的平框架,下装2轴4轮,轮径 30厘米,轴距40厘米,形成四轮平板车,车前装有挂环。使用时以畜拉托,托上放置荆编长篓。篓长同托,宽55厘米,高45厘米。托儿主要用于煤矿坑下运输,今个体小窑仍沿用。</p><p class="ql-block"> 烧饼车 近似双轮小平车,只是主体皆以木制,唯外周箍以铁环,系无滚珠轴承之原始简易车。古、近代常见于乡间运肥、煤窑拉炭。新中国成立后,除山区矿窑尚有使用者外,平川早已绝迹。因其车笨行慢,多以牛驴拉车。</p><p class="ql-block"> 大板车 俗称有马车二道车、三道车、大车之分。古以木制,近代改为木轴铁瓦,20世纪30代改为铁箍滚珠轴承,40年代改为钢轴、钢轮圈和充气橡胶轮胎。古代全术制大板车,可承200-300公斤,现代铁箍滚珠轴承大板车可承载600-800公斤,钢轴、圈胶轮大车可承载1800-2000公斤。该车由下部轴、轮和上部车板架两大部分组成。板架辕杆多以木制,80年代有用钢管取代。20世纪50-70年代,胶轮马车盛行于城郊80年代逐渐减少,进入90年代已很少见。</p><p class="ql-block"> 木轿车 又称轿舆。是在畜拉大板车上增置轿蓬。轿蓬同肩舆相似,有门有窗,但顶部不同,肩舆轿顶(与坐室分离、组合)有房坡顶形、球缺形两种,而轿车顶为圆弧拱形,拱与侧壁连结,形成整体窖洞式坐室。轿蓬架木制,彩漆装饰,一般以单匹辕骡(马)拉,数加套骡(马)拉,用于载人旅行、串亲访友。畜力车夫赶车,一般左手牵缰,右手执鞭,当地驾驭口令是:“呷!”令畜行进、快走。“吁--”或“得儿!”令畜停站。“得嗯!”令畜左行。“嗬噢!”令畜右行。左行拉缰,右行松缰,紧急时鞭挞。</p> 水运工具 <p class="ql-block"> 渡船 木制,长方形,体长4余米,宽2余米,舱深50余厘米。船渡有划桨、纤拉船两类,船上由1-2名船工撑杆(舵)导向。渡船载重1-2吨,由3-5人操渡。</p><p class="ql-block"> 筏 原木若干根,每根靠近两端凿横孔,孔径“横三顺四”(即横3指-5-6厘米,顺4指-7-8厘米),孔内穿以桦条作连接栓,将若干根原木组成筏片,宽2.5余米,长3.5-6米。筏片端及中部分别绑上硬木(行话称“底硬子”),以之固定兼作护底,筏上绑载少量木料货物。4片铰接为一段,3-4 段铰接为“筏龙”。由 6-10 人顺河操放。其前(掌舵)都行称“老造”,后者行称“压根”,均由习水性的专业能手担任,中间4-8 人由贩运木料同伙操杆协助。境内50年代前汾河两岸群众夏秋在河边割蒲草漂运,称漂“联子”。</p><p class="ql-block"> 机动工具 民国初始有机动车,民国22年(1933)版《临汾县志》载,临汾有汽车站,在东关。1973年,用车102辆,其机动车213辆。1985年,民用汽车1852辆,其它机动车4 731辆,载重挂车4433辆。1990年托车2293辆。《临汾市统计资料提要·1998》中统计,80户城市居民家庭主要消费品年末拥有量摩托车平均每百户 30辆。(采自《临汾县志》)</p> 政权机构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临汾县民主政府改称临汾县人民政府。内设民政科、财粮科、工商科、建设科、文教科、司法科、税务局、公安局、电话局、邮政局和供销合作社联合社。</p><p class="ql-block"> 1982年12月,临汾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临汾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产生临汾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有局委办52个,临时工作机构7个。下辖21个公社管委会和果树场管委会。</p><p class="ql-block"> 1981年12月,临汾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撤销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临汾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机构47个。1983年10月,县、市合并后,临汾县人民政府撤销,市政府工作机构有47个,临时机构15个。检察机构1951年3月,成立临汾县人民检察署,地址在县公安局内,检察长由公安局副局长兼任。同年12月15日正式分设,设检察长1人、秘书1人、文书1人、检察助理1人,1952年12月撤销。1954年9月,第二次成立临汾县人民检察署。</p><p class="ql-block"> 1954年底,有工作人员6人。1955年1月,更名为临汾县人民检察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办公。1978年11月,临汾市、县分别筹建人民检察院,12月10日正式办公。是年底,市院有干警5人,1980年,县检察院有干警17人。1982年市检察院有干警41名。1983年10月,县、市两院合并为市人民检察院,有干警65名。1998年12月,内设办公室、法律政策研究室、刑事侦査检察科、刑事审判检察科、控告申诉检察科、法纪检察科、民事行政检察科、监所检察科、检察技术科、政工科、行政装备科、反贪污贿赂局(下设5个侦查队,1个综合指导办公室)、法警队、城区乡镇检察室、河西乡镇检察室等科、室、局、队,共有人员186名,其中检察长1名、副检察长5名;检察委员会委员由13名组成。</p> 政务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591-1595)间,知县在城东、西、南、北4门外月城内创建惠民局各1所,每所3间房;在普右坊创建养济院1处,房57间,规模较大,以医药济民。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地震救灾时,县建有赈济机构。光绪三年(1877)大旱时,知县许荣绶建有筹济局,绅商襄事者18人,蒋濂接许任后,又在四乡适中之地分设7局散赈。</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县政府设民政科,处理民政事宜。民国29年(1940)6月,临汾县(河东)抗日民主政府设民政科,王克、张钰先后任科长。民国34年9月,临汾县(河东)民主政府民政科科长刘运。民国37年5月,临汾市民主政府民政科科长先后为刘运、王权五。民国37年7月,临汾县民主政府民政科科长潘文蔚。</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政科为政府主要工作机构。1958年4月,改称民政局,直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1969年10月,县革委会办事组下设民政办公室。1973年8月,恢复县民政局建制。1975年8月,设立临汾市民政局。1983年10月,县、市合并,县民政局并人市民政局。</p> 财政 <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本唐大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及《册府元龟》所载,唐宋时,地方财政支出款项来源,为上级拔一定本钱,由地方政府以贷款形式放出,收回的利息作为地方政府经费。清代,财政收入大部分由中央集权控制。民国倡言地方自治,始有国家税、地方税之分,划归地方者为田赋附加及其它杂税杂捐等。</p><p class="ql-block"> 民国9-10年(1920-1921),本县上解中央专款的项目有田赋正税、印花税、烟税、公卖税、酒税及牌照税,田赋串票、房契、牙、当等税。地方收入有田赋附加、省库补助、生息、计捐、杂税等。民国22年,县地方收入主要有田赋附加、杂税、其它收入。</p><p class="ql-block"> 民国38(1949)年,中共晋绥分局财委会提出财政基本任务是:集中一切力量,保证战争供给及必需的生产建设费用。本县在执行中,从“发展生产中去保障供给”,力求负担平衡,钱、物平衡,照顾群众生活,既保证战时供给,又使群众生活得到改善。</p><p class="ql-block"> 1949-1952年,本县财政收入、支出,实行统收统支,一次核定预算,划拨留用,按月报销。</p><p class="ql-block"> 1953年,实行中央、省、县三级财政。</p><p class="ql-block"> 1958年,实行“按年度核定预算,收支按年度包干”办法。</p><p class="ql-block"> 1959年,执行“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定”办法。</p><p class="ql-block"> 1961年,实行“比例分成,一年一定”,超收三七分成,即省70%,县30%,饮食服务利润全部留县。</p><p class="ql-block"> 1963年,实行“总额分成,分成比例一年一定”办法,超收部分,上解省85%,县留15%。</p><p class="ql-block"> 1964年,超收部分实行统一比例分成,省分85%,专署、县分15%。</p><p class="ql-block"> 1971年,市、县执行“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交,结余留用,一年一定”体制。</p><p class="ql-block"> 1973年市、县执行“收人固定比例分成,支出节余留用”体制。</p><p class="ql-block"> 1976年,县、市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p><p class="ql-block"> 1978、1979两年,县、市执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超收分成”体制。</p><p class="ql-block"> 1980年,市、县执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体制。</p><p class="ql-block"> 1983年,执行“总额分成,分级包干”体制。</p><p class="ql-block"> 1986年,地区财政对本市执行“划分税种、总额分成、超收分成、小税划归地方”的体制。</p><p class="ql-block"> 1990年,执行划分税种、核定收入、总额分成、超收分成”体制。</p><p class="ql-block"> 1994年起,中央实行新税制,分设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增值税、消费税划归国税局征收,其它工商税、农业税等为地方固定收入,由地税局征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p><p class="ql-block"> 1995年,实行分税制,本市执行“核定收支,包死基数,三年不变;増收全留,超支不补、自求平衡”体制。</p> 乔 李 <p class="ql-block"> 乔李镇,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地处尧都区北部偏东,东与洪洞县淹底乡相连,南与段店乡隔涝河相望,西与屯里镇交界,北与洪洞县甘亭镇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8千米,总面积32.66千米。</p><p class="ql-block"> 1961年,辖乔李、王村、 南麻、北永安、北麻、北侯、北高、南侯、南羊9个大队,有13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1962年,增设店头、南高2生产大队。</p><p class="ql-block"> 1984年10月,辖11个村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2011年至今,辖乔李、南麻、北麻、北高、南羊、王村、店头、北永安、南高、北侯、南侯11个村民委员会。2024年北永安、南高合并为尧乡园村。</p> <p class="ql-block"> 乔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涝河、曲亭河2条。河流总长度为11千米。境内涝河部分,从东至西流经境内乔李、南侯、南高、北永安4个村,长约8千米;曲亭河部分自东而西流径北麻月亮沟、北高村北复入洪洞境内。</p> <p class="ql-block"> 尧都区乔李镇是古时白马城,魏郦道元《水经注》:“魏刑白马而筑之,世谓之白马城。”</p> <p class="ql-block"> 古白马城筑于涝水之阳,涝河古称黑水(《临汾县志》载:在浮山县北四十里乌岭下,乌岭又名黑山,涝水出焉)。那么,为什么要在黑水之阳建一座白马城呢?</p><p class="ql-block"> 上中古时代限于社会生产力,对水患缺乏科学治理,为了对付涝河之害,在其北岸筑一白马城,有对冲之意,以平衡和冲淡水患之害。“白马城”不是城名(该城曾称为禽昌城),而是一座城的类型或称号,如临汾城号称“卧牛城”。但“白马”却赋予了独有古朴哲学意义,“白”表示阳,“马” 也为阳,对应地支“午”,表示火。“黑水”之阳建“白马城”取“黑”“白”对冲之意,白马的雄健阳刚对之于涝河的阴沉诡异,意在借白马以遏制黑水之患也。不但筑城以遏黑水,而且“大南门”取名亦具阴阳交泰之义。白马城开有七座城门,号称“七门村”。取白马之象,东门表马头,西边两门分别表马之二阴,南、北各两门表四腿,城外的西乔村表马尾。东门因原为瓮城所以有内外二城门,各门额都镌刻有字:东外门“马首门”东门 “眺岳”前街西门“山河美图”后街西门“世熙门”南门“太和门”小南门(水门)“通济门”北门“大北门”小北门“望霍景” 紧临涝水河谷的南门为“太和门”,会想到北京故宫大名鼎鼎的“太和门”,其实白马城的“太和门”与紫禁城的“太和门”取意相同,“太和”即“泰和”,表示阴阳交泰。涝河水的阴气与北岸白马城的阳气交遇,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就达到了天地和祥,万物通泰,寄于了先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憧憬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南门城楼又叫火神庙,供奉着火神,庙门对联:火烧战船 曹操倒灶遇蒋干神机妙算 孔明借箭气周瑜南门为什么供奉火神?因与丙丁南方火的方位相匹配。南门外有焦子龙王庙,盛传着龙王显灵的佳话:说是襄汾邓庄一盐商路遇强盗,被一白胡子老汉相救,欲闻其姓名郡里,老汉笑曰:“我姓焦,家住乔李大南门外”,随不见人影。那盐商后寻到乔李大南门外,并无人家,只有一庙,庙内龙王神像与救命老人一模一样,方知龙王显灵。那为什么在南门外建龙王庙?也是暗合涝水之神。火神庙、龙王庙,一水一火,一阴一阳,恰呈交泰之势。</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p><p class="ql-block"> 后天八卦图中,西北为“乾”,代表天。易云: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白马城形制中,西北部建有规模宏大的玉皇庙,供奉着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再往西五里外古时有一天然湖泊——“天池”(现南羊村)。都是代表“天”的信仰崇拜对应于西北“乾”位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于1919年改建为临汾县立第六高级小学堂,将庙原址向南扩建而成,大门两边刻有楹联: 背霍临涝 葱郁河山隐秀气西欧东亚 晦暝风雨发天真 两边壁上写着八个大字: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p><p class="ql-block"> 城池西北约五里处系天池,此处是南北朝时期北周伐北齐的古战场遗址。《资治通鉴》载:</p><p class="ql-block"> 齐主方与冯淑妃猎于天池,晋州告急者,自旦至午,驿马三至。右丞相高阿那肱曰:“大家正为乐,边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闻!”至暮,使更至,云“平阳已陷”,乃奏之。齐主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齐主从之。 文中平阳即今临汾城,而“天池”在乔李镇南羊村一带。鏖战沙场在百里之内,并不像司马光所引“天池”在近千里之外宁武县,若如此之遥,何以“自旦至午,驿马三至”?古代校猎的天池,现虽干涸,但建国前仍有遗存。干涸的湖泊边仍树着一块巨石,上刻着“天池不满,不准灌田,协议公立,违者罚办。”可见天池在水利灌溉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现仍有旧路叫“天池道”的说法。之所以称“天池”,因其位于白马城西北方向,乾位。乾者,天也,可见筑城规制与宇宙观的契合,实现了自然和谐、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东南角城墙上矗立着八角形的魁星楼,寓示着文脉延绵,人才辈出。同西安老城墙上的魁星楼一样,几乎所有的魁星楼都位于城池的东南部,这是为什么?也与其方位有关。按照易经中八卦方位,东南为巽位,主文人求取功名有风宪之力。所谓风宪,暗指神力。</p><p class="ql-block"> 魁星楼本为角楼(又称碟楼),战时可瞭望敌情,传递信息。因位于东南巽位,所以供奉魁星,和平年代望子成龙、求取功名,香火不断。有楼上文曲星护佑,乔李地灵人杰,文运兴隆。过去每考中一名秀才,在城南印台岗上文庙旁植下一棵柏树,竟然柏树成林,郁郁葱葱,足见文人英才之盛。</p> <p class="ql-block"> 古白马城中部方城里建有一座二层钟楼,后来延伸扩建为财神庙,又称财神楼。钟楼为正方形,二层悬一口大钟。曾几何时,迎着晨曦,訇然敲响,惊起一片神鸦社鼓。在城“形白马”的规制上,钟楼象征着马鞍,有马驮金银之寓意。在白马城外西南处,建有一东西稍长南北略窄的一个堡,俗称“西乔村”,中间建一鼓楼,平时擂响报时,战时可传递军情。曾夕阳晚照,暮鼓声声,鸣奏着时光的节拍。东边城里中央标志性建筑是钟楼,西边的堡中央的却是鼓楼呢?这里边有什么玄机呢?正是古人时空全息观念的反映。那时实行宵禁制度,每当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钟声撞响,城门就缓缓开启了,提醒人们出城下地耕作;而到西边落下,鼓声擂鸣,即收工回城,城门随即关闭。根据易经五行理论,早晨对应东方,恰日出,鼓楼建在东边;黄昏对应西方,恰日落,鼓楼建于西边。“晨钟暮鼓”对应“东钟西鼓”的建制在各地古典建筑群广泛应用,已形成了固有观念,影响深远。 以上蜻蜓点水式地记述了古白马城在契合天地观念方面的特点,下边再就军事防御的角度谈谈城筑格局和建筑功用。</p> <p class="ql-block"> 古白马城建制非常奇特,周长十里的长方形城池外的西南,一二百米处有一小堡西乔村,堡墙比城墙要低薄一些,堡门比城门小,故不叫城门而称“券(quān)门”。正北设有点将台,是挥师出征前点兵誓师之处;东北正对主城前西门处有一烽火台,传递军情;再往北正对后西门处有一泊池,平时浣纱饮马,战时虚掩草禾,为伏敌的陷阱。无独有偶,在城池的东南角外边一二百米外,也坐落着一个自然村落——寨子村,这是古时来自东边的草莾势力为了攻夺白马城而安营扎寨的遗迹。该村子非常小,人口也少,至今该村房舍已与乔李村紧紧连成了一大片,乔李属临汾县,但寨子村却属洪洞县,这是军事势力长期分裂割据遗留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城池的关厢一般指城墙外边不远处人居之地,或筑堡,或散落。西乔李与寨子村其实就是古白马城的两个关厢,西关有堡,东关散落,与主城池共同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和商业贸易体系。恰好它们与主城池的距离均为100米至200米之间,这个距离就是有名的“一箭之地”。“一箭之地”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成语,它来自古代军事思想,是冷兵器时代能够避开对方杀伤范围的最小安全距离。</p> <p class="ql-block"> 古白马城正是遵循了这样的理念,大南门、大北门、东门、后街西门虽都通向了中央钟楼,但临近时都拐了个小弯,东西两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南北二门也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前街西门、小北门、小南门(水门)斜行才能到达村钟楼,就为防止闯入城池的敌寇一眼望穿全城格局,为防御性巷战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钟楼周围建成了一个小方城,共有六个坊门通向各个街坊,晚上宵禁后,坊门也要关上,各坊之间不能来往。战时就算白天也要紧关坊门,对来犯之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p> <p class="ql-block"> 白马城七个城门,只要一出城门就得下一个大坡,除南边两个城门前行下坡进入涝河谷外,其余东、西、北方向的五个城门出来后往前一百多米就要又上一个大坡,这是过去护城沟壕尚未填平的遗留。虽经屡次去高填低成了平整的田地,早已没有了城河存水的痕迹,但遥想当年,作为白马城的一条屏障,定然池水漫漫、环绕流深。在城壕以西以北,紧临一条驿道,俗称“官道”。驿道由临汾城东过挂甲庄、孔郭村、东张村翻过涝河谷,过西乔村北沿白马城护城河向北再向西,斜向东北到洪洞县曲亭,再向东到潞安府,穿过太行山陉,经河北邯郸,最后到达京师(北京城)。此驿道是从西京长安到直隶京师的捷径大道。护城沟壕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来讲先在墙基选址以外丈余处深挖,挖出的土方填充在固定好的木制夹板里,逐层用夯锤夯实。而取土之处就自然形成了深深的沟壕,再从涝河中取水填灌,就成了护城河。即使在旱季,断水的城壕只要桥板抽掉,对于入侵的战车和骑兵也是一道障碍。</p> <p class="ql-block"> “马面”也叫城垛,是每隔120米左右在城墙墙体外侧鼓出来的部分,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半圆形,因狭长如马面而得名。其作用一来是能够加固城墙,二来方便城上从三面来射杀城下的犯敌,消除城下死角。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记载: “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 在冷兵器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p> <p class="ql-block"> 社仓又称仓禀,是隋代以来在地方设立的粮仓。仓禀实而知礼仪,仓禀实而天下安。每当遇饥荒馑年,朝廷要颁布赈灾令,打开社仓,广济平民。古白马城的社仓原为军用粮仓,后来战事松懈逐步转为民用。说起社仓还有一段李家始祖迁居乔李的历史,现存清康熙40年《仓院李氏家谱·重修家谱说》记载: “李氏原籍乃直隶良乡县人,本姓周,后改为李。因元末明初,烽火告惊良乡,逼近幽燕……,不得已,顺道来至临汾县乔李镇北门内社仓西,觅小院一所,母子暂居……至今,人呼为仓院李家、珍珠李家者,职此故也。” 以上信息不仅印证了白马城边上的驿道是历朝的命官从京师赴陕西走马上任、朝廷派出的钦差大臣巡游的必经之道,也是黄河北岸逃荒躲难的流民、秦地的义兵寇匪的必经之地,也足见白马城的社仓在军事和民生方面发挥的作用由来已久。</p><p class="ql-block"> 这一聚合天地之气、防御固若金汤的古白马城,处在汾河平原与东部丘陵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平川既有军事势力与山区草莾反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可以说占据了白马城,就拥有了一定的战略优势,从历来频仍战事可见其端倪。《山西通志》《平阳府志》《临汾县志》均记载: “崇祯二年冬,西山盗起,翻山鹞东掠乔村镇,转至沁源。”</p> <p class="ql-block">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军出师北伐,9月10日占平阳城,击毙知府何维墀等。14日北上洪洞路过高河桥时,遭到清军郝光甲部200余人伏击被截为两段,一部北上洪洞,一部折回平阳。16日晚,太平军佯攻北关,引诱清军,而主力却从东门悄然撤走,沿官道向乔李镇进发,进入白马城重整队伍,补充粮草,并设计曲亭伏击战。翌日郝光甲发觉上当,急起东追。当赶到曲亭休息造饭时,突然遭到北上洪洞的太平军和东去的太平军两面夹击,几被全歼,只有郝光甲带领十几个人突围逃走。这场战役在清《临汾县志》(续编)中被称为“癸丑之变”。</p><p class="ql-block"> 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白马城先后成为了抗日武装与日军、八路军游击队与国民党阎匪军焦灼争夺的拉锯区,直到1936年3月6日人民解放军围困临汾城,才免除了阎匪军的袭扰,这座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在接下来的临汾战役,采用坑道战术。为响应徐向前司令员征集十万块门板的号召,乔李人民拆下了七座城门的大门板和百姓自家的房屋门板来支援临汾攻坚战。战乱期间城门楼被陆续拆除,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容扩建,东、北、西三面的土城墙被村民取土建房。目前只有南城墙仍巍巍矗立,默默观望着沧桑巨变,无声诉说着无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 据明万历十九年《临汾县志》记载,乔李村原本为乔村里和李村里,后来这两个村子合并而成乔李村。这一历史沿革说明了乔李村的形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 乔李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地理位置优势使得乔李村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p> 北麻村(北麻城she村) <p class="ql-block"> 北麻村为隋将麻叔谋所建,相传麻叔谋为屯驻军队,屯土为城,筑成南北两个土城,称为麻城(方言读城为舍),北麻居北故得名北麻城。</p> <p class="ql-block"> 北麻村位于乔李镇北部,北与洪洞县接壤,东侧为乔李机场,西临北高,南边为南麻。北麻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 在八十年代以前,北麻村北边月亮沟河里有水,这里的水自曲亭水库流入,因有拦河大坝,所以水量很大。每逢春浇,水库里的水被大泵抽上来,灌溉着千亩良田;河中鱼、虾、蟹、鳖、龟比比皆是,玩耍时常在地边小溪流中捉泥鳅、鱼、虾,给了孩子们美好的童年时光。那时生态环境极好,土梁上见一湿处,用手挖一挖,便出泉水,泉水甘冽,掬一捧入口甜美,让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北麻曾有中学,有邻近村庄的孩子们前来学习,培养了很多人才。曾经的北麻学校校园温馨,文化气息浓厚,人才倍出。记得校园西侧操场值树时,挖出成堆的精美琉璃残瓦,散落满地,向世人诉说着北麻村曾经辉煌的历史。村里老先生们曾讲过很多村里的往事,其中也包含着村北的“佛圣殿”及白马夜奔成精的传说;麻叔谋曾在北麻村东屯兵养马。村子附近前些年据说也曾有铜剑、铜甲出土。现乔李机场跑道,原来为“马场”所在地也是事实,到现在村民仍有“马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麻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古时乃茶马古道必经之处,也是邻村民众云集进行骡马交易及日常用品交易的集市,每2、5、8、0之日逢集,相当热闹。</p> <p class="ql-block"> 北麻村西头的西北角,入月亮沟小河处,土式山岗,名叫“堡圪塔(bugeda)”,此处有一土城名叫“堡子”,冷兵器时代,遇有强盗土匪,村民就会在此暂避,“堡子”城墙又高又厚,有大门,从外面很难攻入。里面有水有粮,可以保障一段时间的生活。“堡子”得地形之势,已有几百年历史,至今仍在。除了年纪大的人们,一些小辈早已不知其中故事,只知那是一处残景。</p> <p class="ql-block"> 北麻村西头南侧,毗邻南麻处,有一地名为“分子坡”,麻叔谋吃小孩子,后又在此分小孩的传说便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分子坡”处原建有高小,南北麻的孩子们曾在这里完成小学教育,所以有上“完小”(完全小学)之说。</p> <p class="ql-block"> 说到“分子坡”,不得不说说麻叔谋。看过电视剧《隋唐演义》的观众,一定对隋朝酷吏麻叔谋记忆深刻。他虽负责督造大运河,却因吃小孩而臭名昭著。</p><p class="ql-block"> 尧都区乔李镇的北麻村,竟与这“吃人魔王”有着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北麻村地理位置优越,是古时茶马古道经过处,并与多个村子相邻,自古便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时期,麻叔谋曾在北麻安营扎寨。</p><p class="ql-block"> 北麻一带流传着一种说法,这麻叔谋爱吃小孩,一些官兵就投其所好,去村里偷小孩来换取赏赐。村里的百姓知道了都非常害怕,想法设法把孩子藏起来。直到现在,北麻村的大人们都会用‘麻胡子来了’、‘麻胡子爱吃小娃娃儿’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p><p class="ql-block"> 相传,麻叔谋在拨寨时,还有一些小孩没来得及吃,就把其中一部分给了北麻,另一部分给了南麻,于是形成了南麻、北麻,而两村之间处于北麻一侧的这一道坡梁便得名“分子坡”。</p> 乔李机场 <p class="ql-block"> 临汾尧都机场,位于北麻、南麻东侧简称“临汾机场”,距临汾市中心城区11.5千米,为4C级中国国内支线机场。据2020年3月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显示,临汾尧都机场航站楼面积2.6万平方米,设登机口8个;停机坪面积60840平方米,设C类机位9个,其中廊桥机位6个;跑道长2600米,宽45米;可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18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200吨的使用需求。2020夏秋航季,临汾尧都机场有中国南方航空在此投放1家过夜运力,共有8家航司在此开通17条航线,通航26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 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捷。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该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该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该市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p> 南麻村 <p class="ql-block"> 当年麻叔谋在此安营扎寨,建立两座城池:南城、北城,南边为南营,北边为北营,因为村庄位于南边,故得名南麻。</p> 北高村 <p class="ql-block"> 北高原名高村,先居民高姓。后分为南、北二村,该村居北,故名。</p> <p class="ql-block"> 北高村位于尧都区乔李镇。此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人勤物丰。</p><p class="ql-block"> 北高村与周边地点:北高南街,北高北街,新高村,中羊,侯建村,北羊村,南羊路,南李村,机场大道。</p> 烧伤㊙️方 <p class="ql-block"> 北高一家有烧伤秘方药,远近闻名,进村打听便知。</p> 南羊村 <p class="ql-block"> 据传“南羊村”为尧王所封,原村东门楼侧有两米多青石羊为信物,与洪洞县北羊村相邻。</p> <p class="ql-block"> 南羊村隶属于临汾市尧都区乔李镇,位于乔李镇西北,东临北高村,西靠108国道,南与民航大道擦肩而过,北与洪洞县甘亭镇接壤,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南羊村人口一千四百余人,主要姓氏以郭姓,杨姓,乔姓为主。</p> 北侯村 <p class="ql-block"> 乔李镇北侯村据相关历史记载,与侯姓居民及古国地名有关。具体来说,侯姓有一支出自姒姓,夏后之裔封于侯,其子孙以国号为姓,这就是夏侯国的来历。夏侯国就设在这一地区,因地理位置在华封国(堡底村)以北,住在这里的居民以侯姓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这个村子称为北侯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北侯村的地名来源于古代的封侯制度或与地形地貌有关,但这些说法并非主流观点。</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乔李镇北侯村的来历主要与侯姓居民及古国地名有关,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产物。</p> 南侯村 <p class="ql-block"> 南侯村位于乔李镇西,紧邻乔李镇政府,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上,养育着勤劳智慧的南侯人民。南候村位于北侯村之东,两个村为一条直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讲,当时,尧帝把侯级官员分封在今北侯村一带居住后,历经几代,侯姓人口越来越多,农业耕种受到条件的限制,口粮短缺。人们就在北侯村东部开垦出大片耕地,有部分村民为了耕种方便,就在现在的南候村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与北侯村同样大小的村子。由于居民都是从北侯迁徙而来,又以侯姓为主,就把这个村子叫南候村。</p> 治嘴歪㊙️方 <p class="ql-block"> 南侯村委会南侧斜对面,有一治中风后嘴歪的偏方,有膏药贴秘方,很有名气!远近闻名🌹🌹🌹</p> 王村 <p class="ql-block"> 乔李镇王村的来历,主要与其先居民姓氏有关。</p> <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王村先居民王姓,故得名王村。</p> <p class="ql-block"> 王村这一村名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姓氏特征。</p> 店头村 <p class="ql-block"> 店头村南靠108国道东邻王村,西靠309国道,北与南羊村接壤,村委会结合实际实行“农商并举”策略鼓励村民发展多元经济,近年来利用地理优势,建成移动公司仓库。</p> <p class="ql-block"> 店头村土地肥沃,水资源贫乏,以粮食作物与果树为主,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辅。 未来发展要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与尧都区东城的发展紧密结合,走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p> 南高村 <p class="ql-block"> 乔李镇南高村位于临汾市尧都区东北部5公里处,毗邻108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依城傍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p> <p class="ql-block"> 南高村位于乔李镇西部,南倚涝河河道,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据历史记载,原名高村,先居民高姓。后随着人口增长和村落扩张,分为南、北二村,该村位于南边,因此得名南高村。</p> <p class="ql-block"> 南高村通过一系列的动作,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谱写出一幅“村庄有美景、村内有美业、村民有美德”的美丽画卷,曾荣获“新农村建设亮点村”“生态文明村”“临汾市文明和谐村”“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等称号。如今的南高环境优美,民风和谐,称得上是一座美丽宜居的乡村,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今后,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南高村将继续聚焦民生解难题、凝心聚力谋发展,着力打造属于乡亲们的美丽家园。</p> 北永安 <p class="ql-block"> 北永安村位于临汾市尧都区乔李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关于其名称“永安”,虽然没有直接的历史文献详细记载其由来,但通常这类名称可能与村民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永安”寓意着长久的安定与繁荣,因此很可能是当地村民为了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而取此名。</p><p class="ql-block"> 此外,北永安村作为乔李镇的一部分,也见证了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临汾市文旅融合项目的推进,北永安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旅游开发的重要节点。特别是以明代古城墙、尧庙、尧陵为核心打造的“尧都古镇”旅游项目,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进一步提升了北永安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尧都古镇位于涝洰河生态治理工程尧乡园区,在北永安村内,是古镇、游乐园、温泉民俗三大板块之一,以尧文化为主题,结合休闲度假的旅游元素,着力打造尧文化体验式主题公园。</p><p class="ql-block"> 古镇主要包括:尧文化部落体验园、当地传统特色小吃、民俗酒店、游乐园、温泉体闲度假区五部分。同时还有华北首家空中游乐场开业运营,其中包括高空廊桥、极限飞跃、高空秋千、步步惊心等,以及彩虹滑道、趣味卡丁车、跑马场、鸟语林、滑索、萌宠小动物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明:文语部分及少量图片采用自搜狗、《临汾县志》及刘志杰所写村志故事等。特此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