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萤火---第246期舒心读书会

夏雨

<p class="ql-block">姐妹们,欢迎大家来到第246期舒心读书会:</p><p class="ql-block">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p><p class="ql-block"> 一转身,夏天就成了故事,一回眸,秋天就成了风景。</p><p class="ql-block"> 秋天是一首静美而婉转的诗,碧水映晴空,清夜画月明,盈一份婉约,将一笺心语凝成满纸风情,挥洒在秋日的清风里。</p><p class="ql-block"> 在殷殷期盼中,我们又来到七日心灵驿站,围坐一起,书声朗朗,香茗幽幽,在宁静与明媚中重温这份惬意、陶醉、治愈与丰盈。</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脉这本书,第一次读有些费劲,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再读把上学时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以前都是零星学习,这次是浓墨重彩的历史长画卷。这本书时间线索十分清晰,文学发展从远至近,一步一个脚印,分类也是相当清楚。余秋雨先生为我们减筋显神梳理的宏观文脉,让我感受到如同观看王潮歌导演的大型历史剧《又见敦煌》,这些历史事件及人物,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时而让人热血澎湃,时而让人潸然泪下,时而让人感到凄婉悲凉,时而感到酣畅淋漓,不变的是顽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上周秀丽引领大家熟悉了先秦到秦汉魏晋时期,领略了强健雄伟的几座文史高峰,自秦汉到魏晋的文学家由高到低排序:司马迁、陶渊明、曹操。多次被贬谪的不畏汉武、严谨纪实、受奇耻大辱不停笔写《史记》司马迁。具有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清远之气的田园标志的穷苦男人陶渊明。笔墨干净、朴素凝炼、具有与宇宙人生般开阔气势的曹操,这节我们要看到审美大爆发了,是不能仅仅用历史最高峰来形容的,爆发足以说明他的壮丽灿烂。唐代是唯一不以政治取代文化的朝代,是文学让哲学暗淡的时代。下面我们开始读第一章第8至11小节并讨论。</p> <p class="ql-block">  第8 节讲的是北魏时期鲜卑族,也就是北方蛮族,文化背景混乱繁多,本来不是一件好事,但孝文帝拓宽了汉文化的生命气场,汉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都一起汇聚,希腊文脉被阻断,为中国文化寻找真正的中心,一时间,中国文化不再只是流转于黄河长江之间了,所以北魏是历史支点,撬起了唐朝,为唐朝文化空前绝后的繁荣做好了准备。</p><p class="ql-block"> 下面插入一段隋朝。</p><p class="ql-block"> 北魏之后是隋朝,主要是隋炀帝准确握住了中华文明的两大命脉。第一,他是唯一亲临河西走廊的中原帝王,畅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第二,他开凿了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大业五年(609年),杨广亲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在返回途径大斗谷时,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文武官员遭受饥饿、湿冷,士兵冻死大半(三分之二),马驴损失十分之八九,随行的后宫妃、主狼狈相失。杨广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杨广一人。杨广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但很快就失去控制。</p><p class="ql-block"> 杨广到达张掖之后,高昌王麹伯雅与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前来开宴会,呈现隋朝文物,奏乐九部音乐,十分盛大。为了展现隋朝的富饶,大业六年(610年)元宵节时,杨广于东都为西域人演奏百戏,夜间灯火照耀同白昼,月底而终。杨广为夸耀国家富强,每年正月当少数民族和外国首领、商人聚集洛阳时,命人在洛阳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散乐,戏场绵亘八里,动用歌伎近三万人,乐声传数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杨广就下令盛饰市容,装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货充积,连卖菜的都要垫以龙须席。当这些商人从酒店饭馆前经过时,都要请他们就坐用餐。并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值)。”还将市上树木缠以丝织品做装饰。有些胡商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p><p class="ql-block"> 杨广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中国威、畅通丝路。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唐太宗也感慨的说:“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大业六年(610年),隋王朝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p><p class="ql-block"> 在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张掖和西域商人进行贸易的,隋朝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具体事务。隋炀帝主要是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这根本不是平等的贸易,而是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杨广为了开发经营西域,还是派兵做了一些统一工作。如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p> <p class="ql-block">  第9节讲的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审美文化大爆炸,唐朝是政文俱旺,在历史上仅此一次,唐朝开启了个人生命最初的美学的认知,他唤醒的是内心,是山河,是文化传代是生存本性,唐朝文化是有准备,有储存,有内涵,既迸发又汇聚的灿烂壮丽场景,各自又形成与原生形态不同的自己,冶炼到最佳可能。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与前面的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相比,唐诗具有全民性,它具有普遍的附着力,诱惑力,渗透力,让中国语文笼罩九州,镌刻山河,朗朗上口。唐诗是全人类诗歌领域的巅峰时期,在中国文脉散发着绵绵不绝的温热,含着辛辣苦的厚重韵味,闪着民族进程天际中最灿烂的云霓。唐诗包含了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仁爱的同情。现在的《唐诗300首》是乾隆29年成书的,也就是1764年,这本书可以说家喻户晓,每个小学生都会背一两首唐诗,我们从小就会《咏鹅》《静夜思》《风》《登鹳雀楼》等。</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提到的唐代诗人排序在前三位的是李白,杜甫,王维。他们三个人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当时李白,杜甫54岁,王维43岁,台湾作家蒋勋说,这三个人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年轻时应该爱李白,他永远在跟月亮讲话,举杯邀明月,中年时爱杜甫,明白生活的不易,永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最穷苦的生活层面现象,老年是应该喜欢王维这种生活方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p><p class="ql-block"> 在讨论中大家提到文脉和政脉的关系。政文两途,偶尔交错,是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唐代就是政文俱旺的,历史上仅此一次的特例。李煜又一次充分证明了政脉与文脉是两件事。书中写到屈原时代文脉已经健壮,被政脉和世脉深深觊觎并频频拉扯,说绑架太重就说强邀吧。雅静的文脉从此经常会被政脉世脉频频强邀,衍生出一个个庞大的政治仪式和世俗仪式,这种静脉扩张对文脉而言有利有弊,弊大利小。在围绕屈原的繁多政脉世脉中间,文脉依然能够清晰找到,并保持着主干地位。我们现在文脉依然要顾及政脉。</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篇美文是小严书友曾经在读书会分享过的。</p> <p class="ql-block">  第10节讲的是唐代文章杰出人物为韩愈、柳宗元。他们改变了一代文风,清理了中国文脉,柳宗元的文章更清雅,更诚恳,更隽永。下面摘抄几段熟悉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韩愈:《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p><p class="ql-block"> 《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p><p class="ql-block">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p><p class="ql-block"> 《马说》: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p><p class="ql-block"> 《黔之驴》:这个故事表明能力与形貌并不成正比,外强者往往中干;假如缺乏对付对手的本领,那就不要将自己的才技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以免自取其辱。寓言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全文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p><p class="ql-block"> 《捕蛇者说》: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文章笔锋犀利,文情并茂,堪称散文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p> <p class="ql-block">  第11节讲的是南唐李后主李煜,穿过亡国之痛飘向天际形成的新的文学形式--词,语言清新洗练,感染力强,被称为千古词帝。</p><p class="ql-block"> 李煜(937年-978年),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诗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p><p class="ql-block"> 李煜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后改封吴王,入住东宫,奉命监国。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继位,继续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李煜即位以来,广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费大量资财。在这一时期,外有北宋虎视眈眈,内则财政开支紧张。他虽然实行过某些轻赋宽刑的仁政措施,却不能持之以恒。其推行的货币改革,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激化。[116]开宝七年(974年),宋军大举征南唐,李煜虽坚持抵抗,仍在开宝八年(975年)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在汴京去世,追赠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p><p class="ql-block"> 李煜,他多情,他昏政无能,他本无争权之心,可偏偏生在帝王家,更偏偏他五个哥哥都早死了,无奈的登基从政,无心的不懂朝政,他是一位儒士,衣袂飘飘,他更是一位才子,性情中人,风流倜傥。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作前期大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则追怀故国,感叹身世,写出另一境界。其词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词与李璟的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p><p class="ql-block"> 柔靡的背景原因:因当时南唐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域辽阔家地理条件比较好,百姓安定,唐中宗李璟继位后发展了很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经济发展繁荣,安定的环境是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的后盾也是富商公子童真贵族享受人生的温柔床,据资料记载,南唐自李璟就开始不思进取,到李煜时期更是。</p><p class="ql-block">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后比之,令人长叹。</p> <p class="ql-block">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做月边星。这是李白的《咏萤火》,萤火虫遇见了月亮,点燃了不畏风雨、平凡美丽的梦。余秋雨先生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感恩遇见《中国文脉》,带我们在中国历史文脉的山峦上空俯瞰,浏览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史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触摸中国文化气势磅礴的脉动,感受顽强厚重的生命格调,点燃我们诵读经典,激活经典,传承经典的动力,此刻正值时代奏起全民读书的交响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迎着光成为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