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日子、苦日子,过去的那些日子

虚实假真

<p class="ql-block">首先声明,本文所展示的、所表述的与当前沸沸扬扬的“准备过紧日子、苦日子”无关。只是那天我闲得五脊六兽,信手翻了翻我的收藏而已。</p> <p class="ql-block">啥?就是这些小本儿本。</p> <p class="ql-block">我发誓,这些在计划经济年代堪称“命根子”的小本儿本,自从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后我就再也没触碰过,以致现在冷一看居然还有点费劲和费解。本来是应该撕掉扯碎的东西,只因那时我或许是恋旧、又或许是对那个所谓的“市场经济”还心存疑虑,“要是哪天再用上呢”——就留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先看第一个本儿:天津市市区购煤本。</p> <p class="ql-block">哦,想起来了,那时我住的是一间平房,使用一个炉子,烧的是“蜂窝”。</p> <p class="ql-block">白纸黑字,我们家于1991年9月2日一次性购买蜂窝煤900块,显然这是要过冬了,为取暖做准备。遗憾的是,“900”前的那两个字辨认不出了。</p> <p class="ql-block">再看下面这个本儿——</p> <p class="ql-block">天津市管道煤气用户使用证。</p> <p class="ql-block">这个证是1992年6月24日被有关方面授予的,它表明我家荣幸地跻身“双气”(暖气、煤制气),昂首阔步地迈进了现代化新生活。请注意,那个时候天津市的电话号码还是六位数。</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个本儿是“房屋使用证”,</p> <p class="ql-block">哦,在这里能确认我家房子的两个关键数据,面积是15.6平方米,月租金是2.94元。</p> <p class="ql-block">租金交纳明细显示,1989年之前我大多是每两三个月交一次租金,其后就一交交半年的了。这说明什么?咱阔了、有钱了!</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个本儿也很重要:天津市居民副食品价格补贴领取证。</p> <p class="ql-block">“价格补贴”,当今的人肯定不理解:任何一种商品,其价格起起伏伏、或者是光起不伏,不都是由老百姓暗自消化的吗?何来价格补贴?但在八九十年代道理可不这样讲:在人们的工资收入一如既往地低的情况下,你一搞“市场经济”,包括副食品,其价格就七上八上了,人民承受不住,人民的政府便感到有压力,于是就出台了给每个家庭没有经济收入的成员每个月发放几块钱补贴的办法。虽说是杯水车薪,但总比不给好吧,所以,每每排队签领了那几块钱,心里还是很温暖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下面这个本儿比上面所有的本儿加起来都重要,尽管它不是给你发钱的——天津市购货本(俗称“副食本儿”)。</p> <p class="ql-block">你只要看看这本儿的核发部门及相应的四个红色印章就能掂量出它的分量:天津市第一商业局、天津市第二商业局、天津市供销合作社、天津市禽蛋公司。</p> <p class="ql-block">人活着离不开吃。米面是主食,其他都是副食。这个本儿就是决定你们一家能得到什么副食品、能得到多少副食品的依据。我们随便翻看几页。</p> <p class="ql-block">左边页上的三个字是“粉条齐”。右边页上的三个字是“白菜齐”。</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一页热闹,详细记载了当时我家鸡蛋消费的“隐私”,3斤、2斤、五斤、蛋齐、旦齐。</p> <p class="ql-block">哈哈,炉(子)一个,烟筒六节。这怎么算作了“副食品”?</p> <p class="ql-block">这两页上有四个对勾,表明我家当时合理合法合规地购买了火柴和肥皂。但具体是几盒火柴几块肥皂,不记得了。我特别想找到他们今天的谁理论理论,这么大的政府机关怎么也将日用消费品错误地归入副食品的行列?呕,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已经发放的诸如布票肉票油票糖票麻酱票煤油票家具票……太多太多了,往副食本上多写一笔,就能省却再制发一种票的繁琐。</p> <p class="ql-block">下面展示的才是最最重要的本儿——天津市居民粮食供应证(俗称“粮本儿”)。</p> <p class="ql-block">它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供应证,叫它“限购证”更为贴切。“供应”二字还有一点“满足”你的味道。众所周知,那个年代最最不能满足的就是粮食了(不然为什么要限量呢?),那个本儿表明的原则是——我不饿死你,亮明的态度是——我也不管饱。在满眼满耳都是“最高指示”的年代,清晰记得,那时粮本儿上的最高指示是: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理解了吧,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期盼、最高的目标就是解决“温饱”问题!</p> <p class="ql-block">粮本儿就那么三四十页,如果购买次数不多,每月一页足矣。一个本儿写满了,粮店会给你签发一个新本,而将旧本留下。</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个人能够保留下来的肯定是最后的本儿。</p> <p class="ql-block">我家最后一个粮本儿是1991年3月25日换领的。</p> <p class="ql-block">对着第一页我思忖良久。这一页上有六个名字,前三个自然是我们的三口之家,后三人记不得是因为什么临时落名在我家户口上的。顺便说一下,那时国家给每一个百姓多少粮食,不但男女有别,而且与当月这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还有关,重工工种、高强度体力消耗者,国家制定的标准就高,好像他们每人每个月可达三十三四斤;而干部、知识分子一般都是三十来斤的定量。如果是孩子,其定量不但复杂而且多变,孩子刚出生具体给几斤几两我忘了,但这个本上清晰地记录着,1991年我儿子六岁时,国家给的定量是9.25公斤。</p><p class="ql-block">虽然国家规定了男女老少有别,但实际上男人比女人、特别是男孩子比女孩子吃得比政府规定的差量多得多。所以,那时一个家庭如果女人较多,那他们的日子还相对好过一点,但如果是男人多、尤其是男孩子多,那就是那个家庭最大的不幸了。</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情况发现没有,在我们这两个大人名后分别标注着“基15”,确实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了。我清楚记得我俩的月定量分别是三十斤多一点的,怎么在这里都变成“基15”了呢?有谁能帮我想想,那究竟是怎么个政策、变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1年10月我家购粮的明细。五口人,供应总量是62.75公斤,按比例,其中面粉额是34.5公斤,其它的便都算“杂粮”(28.25公斤)。这都很清楚,只是,那“品种”下面的五个名称分别指代什么,如今我是一个都看不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哦,这是我家最后一个粮本儿的最后一页,它定格在1993年3月,从这一页开始,后面便是空白了。</p><p class="ql-block">其实,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正是在这个空白之后开始的。在那之后,我家的生活、我身边所有人家的生活,都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不再限制人们的购粮,人们粮食的购买数量也渐渐地没有那么多了,他们终于告别了自从他们一降生就视之为神圣、也是被它时时刻刻约束的粮本儿。这一页翻过去之后,他们终于一步一步地走进了一种全新的、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合上粮本儿,合上副食本儿、煤本儿等这些本儿,心情一时不能平静。由于贫穷和匮乏,我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印制并发放了那么多的本儿本、票儿票,无形中增添了巨大的运行成本,真应了那句话——越穷越吃亏。我们越是怀念过去、珍视以往,就越是要往前看、对准世界上的最高、最好、最理想的样子和标准前进。改革开放,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它同时也简单明确地告诉我们,若要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肯定还要继续地、更大程度地改革开放,因为,这是历史潮流使然,这是人民的福祉使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