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怀来坊口至大营盘段长城考察20240916------大“V”、踞虎关、圆台、暗门、土城精彩纷呈

活力的荒野

笔者于2018年12月19日、2019年1月6日、2024年9月16日,三次考察了河北怀来坊口至大营盘段长城,具体讲,自东向西,从陆家坡10号敌台至大营盘方向的罗庄2号战台。共拜访19座敌台(其中包括1座圆台即陆家坡26号敌台),3座马面(陆家坡1号马面、2号马面为半圆形马面)、2座战台,1座土城。数座烽火台。敌台、马面、战台间均有连续墙体相连,墙体长度超过6公里,整段长城无相对完整的敌台、战台。<br> 此段长城看点有六:1.大“V”段墙体、2.火岭口(踞虎关)、3.半圆形马面、4.高标准墙体、5.大营盘土城、6.暗门遗存。<br><font color="#167efb"><b>▼考察线路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b></font> 此段长城最为著名莫过于长城大“V”及踞虎关了,实际上这两处景观实为一地,即踞虎关就坐落在大“V”段墙体之上。<br> 踞虎关位于坊口村北,著名大“V”段墙体最低处(即陆家坡15号敌台与16号敌台中间山谷处)。踞虎关在史料中无记载,《四镇三关志》记载此地为“火石岭口”,又称“坊口长城”。那么踞虎关是从何而来的呢?<br> 据说,有一农民在火石岭附近挖出一块半段石头,上刻三字“距□関”三字,中间字已被凿坏,无法辨认,半个“関”字,后来称此处隘口为“踞虎关”。<br> 踞虎关前树立着一块介绍牌,其内容如下:<br> “踞虎关,位于瑞云观乡坊口村北1公里处,是明长城上的一个关口,怀来进入北京的重要通道之一。关北为火石岭,岭前村为陆家坡,可直通怀来、宣化、张家口。原来在踞虎关长城上建有关楼,关门上方嵌有‘踞虎关’匾额,现关楼仅存基座。‘踞虎关’匾额断为两半,分别保存在坊口村的两户村民家中。较大的一半上有‘踞虎’两字,‘踞’双线刻成,‘虎’字已经被凿坏,‘关’字仅剩少半------<br> 关北火石岭为怀来南山名岭,清康熙《怀来县志》的山川志记载:‘火石岭,(怀来)城南二十里,中有五色(火)石。’岭前有一道古代土边,土边与东山石头城和西山坡的砖楼相连;岭中有一道石头边,与东西两侧礌石堆(石楼)相连。<br> 踞虎关长城是怀来境内四段高标准长城之一,与样边长城标准一致,踞虎关水门东段高标准长城约230米,坡度较大,剖面呈梯形,过凿石铺底,底宽约5米,顶宽约3.5米,高5米左右。<br> 关南是通往坊口、横岭、镇边城的通道。长城南侧路东山湾处即坊口村旧址,再向南,即东察院遗址。路西,靠近长城一侧是西察院遗址。<br> 踞虎关西段长城因呈‘V’字形,被游客称为大‘V’长城,是长城上的一大景观。一年四季,随着景色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风光,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font color="#167efb"><b>▼大“V”长城。墙体最低处为火石岭口即踞虎关,火石岭明永乐年建。</b></font> 此段长城在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属于昌镇横岭路。《四镇三关志》对横岭路记载如下:“横岭路,东自软枣顶,西至掛枝庵,延袤一百三十里。南至居庸关,镇边城属下隘口一百。白羊口属下隘口约一百五十里。北至怀来城宣府各属下隘口一百里。”<br> “横岭路隘口三十九------横岭下,火石岭永乐年建,平漫,通众骑,极冲------边墙三十一里,嘉靖三十四年建,四十四年修------” 火石岭口长城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坊口村以北二里,它是扼守着昌镇居庸关往西的一道险要关口,是拱卫明皇陵及京城要冲。<br> 据《怀来县志》记载:坊口村原名防口,位于明长城南侧,是进入京师的边关要冲重地,明代设兵驻守。在坊口村中心有一处全面介绍该村情况的广告牌,上书如下:“坊口村始传于明长城修建时,是京西防御门户,后民聚成村又称坊口,至今已然600余年历史。全村域面积12000亩,四周长城环抱,有距虎关遗址、东西察院、采石场、军垦田、古商道等遗址,是长城文化活化石------”<br> 沿坊口村中的柏油路向东,后续连接水泥路、土路、山路,大约2公里便到长城脚下。沿长城向左可到著名的“V”字长城(火岭口),向右可到圆楼(陆家坡6号敌台),此文我们向左去寻找大“V”字长城。<br><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0号敌台(怀来79号敌台),石土砖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墙体间有为数不多的、完整的垛口墙。</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号马面(半圆形),其他名称:怀来08号马面,毛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 ▼陆家坡11号敌台(怀来80号敌台),石土砖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 ▼陆家坡12号敌台(怀来81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3号敌台(怀来82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号马面(半圆形),其他名称:怀来09号马面,毛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4号敌台(怀来83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在14号敌台往西,临近15台的地方,墙体塌有一豁口,豁口基明显宽出两边墙体,看似是一敌台的基础。如果是一敌台的话,又存有诸多疑点:其一,此台在中国长城遗产网上未有记录;其二,与西侧15号敌台距离过近(目测距离不到30米),远远低于其它两台间距离(500米以上);其三,坐落在墙体低洼之处,不利于防守;其四,墙体外侧山体坡度较大,极缓,敌酋进攻难度大。故在此处建一敌台可能性不大。<br> 正在狐疑之时,同行墙友提出,这应当是一暗门。其观点,使大家眼前一亮,仔细观之,以为是。其一,在塌陷两侧的墙体,有整齐的立面垂直于台基线,证明两侧立面之间是没有墙体的;其二,按常理讲,暗门一般都建在距关口较近的两侧墙体之上,此口正是西距火石岭口很近;其三,此处墙体外侧山体坡度较大,山下不易被发现,适合建暗门。<br><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暗门位置图。</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暗门遗址。</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5号敌台(怀来84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过了15号敌台,墙体陡然下降,坡度超过四十度,长度超过二百米,到达谷底后,墙体又陡然而上,同样坡度超过四十度,长度二百米,这便是著名的大“V”段长城,谷底即为火石岭口,即踞虎关。<br><font color="#167efb"><b>▼著名的大“V”长城。“V”字西侧顶部为16号敌台、东侧为15号敌台。坊间常说的“踞虎关”(大“V”最低之处)无史料记载,史料记载此地为“火石岭” 。</b></font> 大“V”长城,只有身在其中才知它的险峻与壮观。2008年第一次爬大“V”时,是与好友同行,当他下到“V”字底部,我还在顶部为坡陡、距离长、碎石太多、危险系数太大而踌躇不前,犹豫很长时间后,我还是决定放弃下到底部,绕行而过,为此竟被好友嘲笑到现在。这就像老司机开车,越开越慢一样,随着爬山次数的增多、经验的积累,胆子反而越来越小。<br> 今年这次爬大“V”前,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它。当真的站在大“V”前,心里还是有一些胆怯的,在给自已打气之后,还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了记录这一惊险时刻,我居然还进行了实况录像,这无疑给艰难的行程增添了不少的风险。好在我有龙头拐杖护体,有惊无险的完成了此次冒险行程,这次真的应该为自己的举动点个大大的“赞”。 <br>“V”字长城在北京密云泉水河—墙子路也有一处,我在2018年11月24日走过(详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a8041f0102yhbp.html), “V”字长城所在地北沟村有一块介绍那段长城广告牌上称墙子路“V”长城是全国唯一的。但我认为:无论从其长度、陡度还是气势来讲均不如踞虎关的“V”字,那里何谈唯一。<br><font color="#167efb"><b>▼墙子路长城大“V”段。</b></font> 在大“V”段长城沟谷南北两侧分布着8座烽火台(主线墙体北侧即外侧7座,南侧即内侧1座),与火石岭口、15号敌台、16号敌台构成立体防御体系,共同扼守这块极冲之地。<br> 为何此地防守会如此之严密?其守护皇陵固然重要,但它更是历史叠加而成的。<br> 此地烽火台与墙体(包括敌台)不是同一时期所建,从坍塌程度来看,烽火台建设时期明显要早于敌台。大家都知道有明一代,长城的建筑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现在看到是长达二百多年建筑成果的累积。这些烽火台在主线墙体建筑之前并非只是承担传烽火功能,如此之密集,只传烽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承担着敌台的防御职能。现在我们称其为烽火台是不合理的。既然官方称其为烽火台,我们也就将错就错了。<br><font color="#167efb"><b>▼火石岭口外烽火台(陆家坡2-4、6-9号烽火台)分布示意图。</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5号烽火台,位于大“V”段墙体内侧,即南侧,其主要作用是向2千米外的横岭城传烽,它是火石岭与横岭城的中枢所在。</b></font> 陆家坡附近有多达17座烽火台,唯有此台与12号烽火台建在长城内。之前看资料时,我迷惑不解,到了实地才知它建在此处的用意:站在台上南望,可以与不远处的横岭城互望,当然可以传递烽火;北与陆家坡6号烽火台互望,长城外如有敌情,可以由6号烽火台传递全5号烽火台,再由5号烽火台传递给几公里外的横岭城堡。这样的设计完美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军事思想。<br><font color="#167efb"><b>▼长城外的烽火台。</b></font> <font color="#167efb"><b>▼位于踞虎关水门东段有一段长约230米的墙体,规格非常高,标准与样边长城一致,是怀来四段高标准长城之一。</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6号敌台(怀来85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7号敌台(怀来86号敌台),砖石土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垛口墙在这段长城中仅存极少几段。</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8号敌台(怀来87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9号敌台(怀来88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19号台西、墙体内侧有一驻军居所遗址与墙体相连,面积约有100平方米。</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0号敌台(怀来89号敌台),砖石土结构,现只剩夯土墙芯,外包墙砖尽皆被扒走他用。</b></font> <font color="#167efb"><b>▼炮台,墙体之上建有一方形台,应当是炮台。</b></font> 陆家坡21号敌台原为实心石台,现只剩石台芯。从平整的台芯立面灰膏、四周坍塌的碎石层、散落四周的墙砖,以及与墙体无缝衔接来看,此台应为二次加厚、包砖而成。<br> 同行墙友认为:此台极有可能是在主线墙体建筑之前就已经存在,它与墙体外侧的陆家坡10、11、13、14号烽火台及墙体内侧12号烽火台建筑时间相同,它们在主墙体建筑之前共同承担着敌台的防御功能,而并非是预警、传烽的烽火台。后来修筑主线墙体时,将此台纳入主墙体之上,并对其进行碎石加筑并包以城砖。笔者深以为然。<br><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1号敌台(怀来90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1号敌台与周边烽火台位置关系图。</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12号烽火台,位于墙体内侧即南侧。</b></font> <font color="#167efb"><b>▼登城便门,位于21号敌台西侧。</b></font> <font color="#167efb"><b>▼21台西有一段墙体为双向垛口,在此段长城中少见。</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3号马面,方形,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完美的长城曲线。</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2号敌台 (怀来91号敌台),砖石土结构,现只剩夯土墙芯,外包墙砖尽皆被扒走移为他用。</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3号敌台 (怀来92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3号马面(怀来10号马面),毛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4号敌台(怀来93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5号敌台 (怀来94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未命名马面。</b></font> <font color="#167efb"><b>▼陆家坡26号敌台(怀来95号敌台),砖石结构。一座异形台,自西向东向是一座圆台,可自东向西看则是一座矩形台。</b></font> <font color="#167efb"><b> ▼过了26号敌台后,长城因234国道而被断开,西侧为大营盘长城。</b></font> <font color="#167efb"><b>▼罗庄1号敌台 (怀来县96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回望踞虎关方向长城。</b></font> <font color="#167efb"><b>▼罗庄1号战台(怀来13号战台),砖石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罗庄2号战台(怀来14号战台),砖石土结构。</b></font> <font color="#167efb"><b>▼罗庄2号敌台(怀来县97号敌台),砖石结构。</b></font> <b>▼大营盘长城。</b> <font color="#167efb"><b>▼大营盘土城(遗产网未有记录)。土城是由夯土筑成的方形城堡,面积约为330平方米。城堡东侧、南侧为坊口长城,西侧为大营盘长城,东北方向分布着陆家坡15、16、17号烽火台。城堡、烽火台、长城主线共同控制着通往横岭城、镇边城和大营盘的交通要道。</b></font> 土城西北角有怀来县瑞云观乡人民政府所立介绍牌,我在2018年、2019年来时还未曾见到,其记载土城信息如下:<br> “大营盘土城位于兴阳线(G234)西侧,兴阳线通往大营盘村的路上,土城紧靠路边,四周分布着众多的礌石堆。土城距板达峪和大营盘直线距离均为1500米,海拔985米。<br>土城西南角保存较好。东侧城墙长13米,南侧城墙长26米;东南角城墙高3.1米,南城墙顶宽1.2米。西南角城墙高5米,城墙顶宽2米。西北角城墙高6.2米,城墙顶宽2.3米。土城西侧内墙高2.5米。西南角夯土层厚0.12米,夯土层土石相杂,应为就地取材。<br> 土城居高临下控制着通往横岭城、镇边城和大营盘的交通要道。”<br><font color="#167efb"><b>▼城堡东侧、南侧为长城主线。</b></font> <font color="#167efb"><b>▼城堡东北方向分布着陆家坡15、16、17号烽火台。</b></font>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