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西域三十六国地理图</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玉门关以西的大片广袤土地上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瑰丽的一片土地,这里是古代地球文明的十字路口,是丝绸之路的贸易圣地,是财富的中心,是人类文化的熔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大月氏人、龟兹人、精绝人、楼兰人、罗马人、阿拉伯人、汉族人、粟特人、突厥人、回鹘人等等许许多多的不同民族汇聚再次,不断交融与相互吸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原民族习惯叫这片玉门关以西的土地为:西域。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如珍珠链般穿成的绿洲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疆壁画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这样城邦林立、商贾云集、文化交融的地方就会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宗教信仰汇集。所以新疆地区的文化遗存:文化类型多样,分布集中、时间跨度大,制作精美,保存良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尤其是在5世纪——11世纪这六百年来,丝绸之路迎来全盛时期,东西都出现了文化昌明的大帝国,这时波斯、印度的宗教也正事进入西域地区,这也将新疆的文化艺术推上了最高峰。其中最重要的遗存之一就是分布在丝路沿线的佛教寺院石窟的壁画与雕塑遗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地区的遗址则最为集中与重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与克孜尔石窟则是整个新疆早期佛教艺术乃至丝路艺术的典型代表代表。也是被盗掘最严重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第一次精美的壁画被发掘出来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精美程度让人惊叹,加上新疆干燥的气候让这些艺术品保存的异常良好。当德国探险队的人发现那些尘封数千年的壁画的时候他们惊叹道:像变魔术一样,我看见在我左右墙壁上,显露出富丽的光彩夺目的绘画,颜色是那么新鲜,好像是画家刚刚画完似的。(勒柯克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疆壁画石窟被盗始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先对新疆壁画石窟的发现是起始于西方所谓的“中亚探险”运动中的。那时自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大批殖民主义者借助科学考察的名义首先对中亚尤其是中亚草原与印度河流域进行探索,发现了贵霜王朝与大量希腊化城邦的遗迹,开始发现公元前6至公元2世纪大量艺术品。之后他们的目光开始在新疆(西域)地区寻找那些失落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首先是俄国人在19世纪最后几年到20世纪初的十年开始对新疆进行探索,后发现了高昌古城、故城遗址、黑水城遗址等众多文明遗存与艺术遗迹,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之后是德国对新疆地区的考察,之后是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到达新疆继续发掘。这期间则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文明遗址。比如著名的:楼兰遗址、罗布泊地区丰富的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楼兰遗址的佛寺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窟寺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国探险家格伦威德尔在克孜尔石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然对中亚探险的成果虽然不可否认,但是给予这些灿烂文明的遗迹的破坏也是彻底且惨痛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德国人用非常粗暴的手法在柏孜克里克石窟一次性被切割下500平方米的壁画,在克孜尔石窟一次切割壁画380平方米。更不论大量的古代文书、雕像、绘画、丝织品等大量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此一大批文物的考古、文化证据因为文物的盗掘破坏消失殆尽,而被盗的文物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柏孜克里克石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柏孜克里克未被盗掘前图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被盗雕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克孜尔石窟壁画被盗后现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展品一 《高昌:吐鲁番艺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 阿尔伯特·冯·勒柯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国家 德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出版时间 1913年</p> <p class="ql-block">这本大型、极其豪华的目录画册,汇总了由勒柯克领导的第二次德国吐鲁番探险考察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包含大量在高昌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和吐鲁番地区发掘的壁画,雕像和古代文献的照片。这本书之所以宝贵,还由于其中所介绍的艺术品原件,有一半左右都毁于二战之中,特别是本书大部分印版的千佛洞资料,后来因二战期间盟军对柏林的空袭轰炸中,大型壁画《释迦摩尼誓愿图》22张全部被毁。被毁的还包括摩尼教和内斯托里亚的基督教文物以及在霍乔发现的古代文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书学术价值之高,是由于它不仅仅为我们保存了距今一千年前后吐鲁番地区的壁画等精美艺术作品,让我们从中能欣赏古人的高度艺术水平,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学术信息,例如宗教、民族、服饰、乐器、武器、建筑、语言文字等等。学术界把吐鲁番称之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一特点在画册的艺图录中也体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且它使用的珂罗版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堪称珂罗版技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柏林展出柏孜克里克壁画被毁前状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柏林展出柏孜克里克壁画被毁前状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柏林民族博物馆展厅被轰炸后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柏林民族博物馆展厅被轰炸后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柏林民族博物馆被轰炸后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展品二 《中亚晚期佛教艺术——普鲁士的中亚探险成就》七卷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 阿尔伯特·冯·勒柯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国家 德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出版时间 1911年—1928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尔伯特·冯·勒柯克(1860—1930)德国探险家,人类学家,西域文化史、突厥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非常富裕的酒商家庭,作为独子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并前往英国、美国学习,还曾经学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的志向一直是探险与收集神秘的东方艺术品,因为没有相关学术背景,他自愿在柏林民族博物馆无薪工作,并从1904年起对新疆中亚地区参与组织了4次考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一生著作繁多,在中亚民族学、中亚佛教艺术学、突厥学等学科成绩斐然。他的主要著作有:《吐鲁番地区的谚语和歌曲》、《高昌(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中亚古代佛教艺术》、《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中亚发掘记》、《新疆的土地和人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是他在保护文物的外衣下是掠夺他国财富的强盗心理,他对新疆古迹与艺术品的破坏让人瞠目结舌,令人发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亚晚期佛教艺术——普鲁士的中亚探险成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书影</p> <p class="ql-block">《中亚晚期佛教艺术——普鲁士的中亚探险成就》记录了1902年至1914年四次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关于这些成果科学研究的概貌。书中有关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论述水准很高,至今仍然是中亚佛教艺术、佛教史以及佛教文化史研究方面不可缺少的奠基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真实、详细地记录了新疆佛教盛行时期的壁画、塑像等艺术,是新疆佛教艺术资料的汇集。本书所采用的图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古代艺术珍品都已经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了解和研究新疆古代宗教以及这些宗教经古代西域向西藏、中原和日本、朝鲜传播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书大约70万字,展现了新疆古代石窟和寺院的灿烂文化,全面阐述了古代新疆主要宗教的源流与发展、变化过程,佐证了古代东西方文化在新疆相互碰撞、交流、汇合、影响和发展的过程,对掌握和研究新疆古代艺术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抢救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