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安阳之二:大邑商

老鹰

<p class="ql-block">  9月7日。上午从林州坐大巴回到安阳。今日“白露”。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可是今年南方继续热也就罢了,地处豫北的安阳白天最高气温还有33°C,夏意仍浓。上午不安排游览活动,休整半天。午饭后午睡一会儿,下午打的去文字博物馆借空调续命。出租车司机问我们从哪儿来?怎么知道安阳这个小地方的?我笑道:安阳可不是“小地方”哦,三千年前就是“大邑商”了。</p><p class="ql-block"> 安阳,古称殷、邺城等。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安阳成为商朝晚期的重要都城,历时254年。安阳在历史上先后作为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的都城,因此被誉为“七朝古都”。这些朝代在安阳的建都时间共计348年。都城史达348年,建城史更长达3300余年。因此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被誉为“文字之都”。</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入口是一座高大的字坊,字坊的设计就是参照汉字的“字”。</p> <p class="ql-block">由字坊通往展馆的主干道两边是28片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甲骨文组成的碑林,寓意殷商时期的两大代表性元素——青铜器与甲骨文。主馆宣文馆的外观模仿殷商时期高级宫殿的建筑形象,外表装饰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浮雕图案,金碧辉煌、造型独特。屋顶时而有大群白鸽飞来歇息。</p> <p class="ql-block">宣文馆主要为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陈展,展示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少数民族文字。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同时,以古汉字符号为独特视角,反映东方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p> <p class="ql-block">馆内收藏了从远古时期到近代的各种文字文物共计约1.5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包括甲骨文、金文、篆刻、书法、碑刻等不同类型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活动内容的文字,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甲骨文与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并称人类三大古文字。安阳殷墟,这一被称为“大邑商”的古代都邑遗址,是我国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百余年来出土了13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占我国出土刻辞甲骨总数的90%以上。甲骨文记录了3000年前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以及人们的信仰和宇宙观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根据考古发掘,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甲骨文,主要盛行于商代,西周时渐为金文所代替。甲骨文中有世界最早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录,有世界最早的医疗档案,有完整的十进位制数字系统。殷墟已出土甲骨文有不相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前身,从汉字结构的规律上看,甲骨文以象形、形声和假借字为主。</p> <p class="ql-block">汉字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系统的汉字教育始于商周时期,当时的贵族子弟年幼即开始学习。第一部有文献可考的汉字教材是《史籀篇》,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为西汉史游所编撰的《急就章》。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间,出现了很多识字教材,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从古至今,人们教授儿童的识字数量一般在2000~4000左右。并总结出识字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协调的汉字教学思路。我想了一下,我幼时启蒙好像《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都没读过(我们60后启蒙时处于特殊年代),至今我也不知道我的识字量是多少?原来以为自己大小算是个知识分子,但到了安阳,进了文字博物馆,我觉得自己好像“不识字”,需要“扫盲”。</p> <p class="ql-block">文字博物馆一共有三个馆:主馆宣文馆、续建的东馆徽文馆和西馆博文馆。不过,我们参观完宣文馆出来,却发现徽文馆和博文馆刚刚闭馆下班了,没看成。不过到网上查了一下这两个馆的内容,发现我也没多大兴趣,所以也没啥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临近傍晚,天气已经不热了(这就是北方比南方好的地方),去看安阳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宁寺文峰塔。天宁寺寺院布局分左右两部分,右侧是佛殿区,主要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左侧为塔院,耸立着镇寺宝塔文峰塔。山门殿,重檐歇山顶,绿瓦红墙,正脊高大,上饰二龙戏珠,脊端有琉璃鸱吻,戗脊端是仙人引路,后跟瑞兽;檐下并无匾额,天宁寺的牌匾在中门旁边,门前有一对石狮镇守;两侧供奉护法金刚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后是天王殿,单檐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14米,进深8.4米,通高9.6米,黛瓦灰墙红色格栅门窗,2002年由安阳市古建所设计在旧址上重建。天王殿内居中供奉弥勒佛布袋和尚造像,弥勒佛的背后是护法韦驮尊天菩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2.65米,进深17.8米,正脊上雕饰八条金龙,脊端有高大的鸱吻,上覆灰瓦,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斗拱凸显,有匾额及楹联。此殿是清乾隆三十六年重建,2001年由安阳市古建所落架大修。</p> <p class="ql-block">但是天宁寺的“主角”不是佛殿,而是真正文物古迹——天宁寺塔(文峰塔)。该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修葺,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塔建于天宁寺内,故原名天宁寺塔。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22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主持重修天宁寺塔,并在塔门上题写了“文风耸秀”四个大字,此后该塔也称为“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上大下小呈伞状,塔上有塔。塔基从古沿用至今,高约三米,底部为八角地栿,上筑圆形扩张仰莲塔座,共有七层莲瓣,上承塔身,下护塔基,又把宝塔点缀的佛韵浓郁。塔身立于圆形莲花须弥座上,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壁厚2.5米,共分五层,各层较低矮。塔身之上五层均出檐,斗拱密致,塔檐上覆绿色琉璃瓦,每层檐角挂有风铃,交错分布有通风窗。塔身的底层南面劈有拱券门,间隔的三面有砖雕假门,其余四面雕有破子棂窗。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塔中极为罕见。文峰塔的每一层都饰有精美的砖雕和佛教故事图案,正门上方是三身佛像、之后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像、太子诞生图、雪山苦修图、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和龙女像、佛为天人说法像、释迦牟尼佛涅槃图、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这些浮雕生动传神,表情逼真,姿态自然,内容丰富,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从天宁寺出来,步行约800米到了北大街钟楼巷美食街逛吃逛吃,算是解决了晚餐。</p> <p class="ql-block">然后拐进历史文化街区——仓巷街。仓巷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这里因靠近‌彰德府的粮仓而得名“仓门口街”,后更名为“仓巷街”。这条街道全长528米,宽4.9米,拥有57个院落,大部分建筑为明清、民国时期的风格。仓巷街因其保存完好的历史风貌,被誉为安阳的“南锣鼓巷”,是安阳古城的重要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周六,也许是旅游淡季吧,街上极安静,后来天黑透灯亮起来,才有一些游客。</p> <p class="ql-block">  9月8日。安阳—汤阴。今天计划去汤阴县看羑里城和岳飞庙。安阳市区有一趟旅游专线车“安汤线”,从安阳高铁站卡——汤阴汽车站。半小时左右一班。本来昨晚想得好好的,先打的去汤阴,回程时再坐旅游专线车回来。但我早晨起来脑袋一热,地图上看看“安汤线”有一个站点离我们住的酒店也就500米左右,就纠结了,韦先生听说只有500米 也同意去坐公交。但是没想到手机上无论是百度地图还是高德地图,对“安汤线”的站点定位都不准确,害得我们左转右转找不到,眼睁睁看着“安汤线”开走了(下一趟得再等半小时),只好还是叫了网约车。其实昨晚我已经考虑到了人生地不熟又不清楚发车时间找中途站点比较麻烦,所以才决定去程坐出租车的,事实证明原先的思路是对的。我通常晚上比早晨头脑清醒(小时候上学早读课基本上都是“荒废”的,所以英语单词记不住,语文课文基本背诵不下来)。看来以后早晨不要轻易改变晚上做的计划。</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到了羑里城。《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即周文王姬昌)羑里”。羑里城遗址(又称文王庙),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公里处的文王路。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遗址。姬昌被囚七年,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一书,于是羑里便成为《周易》(世称中华文化之源)的发祥地。后人为纪念这位伟人,在城址上修建了文王庙,成为人们朝敬先贤周文王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羑里城残存城址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03米,面积10918平方米,为一片高出地面约5米的土台。文化层厚约7米,2013年6月26日至7月1日,安阳市文物研究所、汤阴县文物局联合对羑里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勘探,经钻探得知遗址共分四层,第一层为近代扰层,第二层为周代文化层,第三层为商代文化层,第四层为龙山文化层。文化堆积较厚,文化层序列清晰,是一处典型的商周至龙山时期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在城台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镌楷书大字“演易坊”。</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两侧,各有碑石一通。西侧巨碑上刻“周文王羑里城”6个如斗大字。</p> <p class="ql-block">东侧方碑,则是著名的“禹碑”(岣嵝碑),凡77字,其书法非符篆,又非缪篆,颇为奇特(当然,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岣嵝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祝融峰(一名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曾消失千年。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汤阴知县张应吉得墨本于席星崕,刻石于文王庙前。是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碑记。</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山门屹立。文王庙建在羑里城遗址之上,座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古柏布满了庙院。两旁还有洗心亭、玩占亭、御碑亭等建筑和遗址区,还有碑刻十余通,林立在庙院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来的帝王、文武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颂扬文王的诗、赋、篇章。</p> <p class="ql-block">其中较引人瞩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镌《周易》64卦及其释卦辞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院内西侧是演易台,重建于1994年。相传这里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两层,均是3间,楼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砖石台基上。门额上阳镌“演易台”三字,台上有文王正在推演《周易》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土台后还有一片后开发的景区 ,有伏羲祠、吐儿冢、太公祠、老子祠、孔子祠、十二生肖石雕及八卦阵等,似乎还在继续开发施工中。</p> <p class="ql-block">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及至宋朝,有学者认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学者认为八卦应该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我肯定是那“不知”的“百姓”之一。昨天在文字博物馆我感觉自己“不识字”,今天在羑里城我觉得自己“没文化”。完了,“文盲”实锤了。</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有八卦阵迷宫,按文王后天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方位分别布有群英阵、连环阵、诱敌阵、将军阵、卧龙阵、长蛇阵、迷魂阵、十面埋伏阵八个阵势。每阵又各有特点。如群英阵曲折多变,连环阵环环相套,长蛇阵长驱直入,迷魂阵扑朔迷离。游客从离位左拐入阵,穿过八个阵势后,再从离位出来,就算胜利。有不少游客在阵里玩,我们没敢入阵,怕绕不出来太耗时间。</p> <p class="ql-block">  从羑里城出来,打的去岳飞庙。岳飞庙在县城闹市区(汤阴县岳庙街86号),我们先找个地方吃中饭,然后才进景区。汤阴岳飞庙,又名宋岳忠武王庙、精忠庙,分为岳飞庙古建筑区和岳飞纪念馆新馆区域,总占地面积18100平方米。岳飞庙坐北朝南,外廓呈长方形,布局严谨,现存大多为明代建筑,共有六进院落,主要由精忠坊、山门、御碑亭、正殿、岳母刺字祠、孝娥祠、岳云祠、四子祠、三代祠等遗存组成,共有殿宇建筑120余间。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后世多有修葺。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豫北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中国三大岳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精忠坊又名棂星门。整体为木制结构。雄伟奇特、瑰丽壮观,两旁扇面壁墙之上,分别嵌有“忠”、“孝”石刻大字。额坊上镌刻着“宋岳忠武王庙”。</p> <p class="ql-block">山门古朴端庄,门两侧青龙蟠壁、雄狮威踞。山门上悬“浩然正气”、“精忠报国”、“庙食千秋”三块巨篇。</p> <p class="ql-block">施全祠石壁镶嵌着“尽忠报国”朱红石刻大字。祠内悬“宋义烈将军施全祠”横匾。施全像位于中央,头戴兜鍪、身着铠甲、手举利剑,对奸臣秦桧和其妻王氏、万俟呙、张俊、王俊五跪像呈镇压之势,五跪像个个蓬头垢面,坦胸露脐,反缚双手。施全原是小军官,因对秦桧谋杀岳飞极为仇恨,行刺秦桧,未中被搏遇害。施全像左侧是悄悄埋藏岳飞尸体的狱卒隗顺塑像。祠全祠两侧耳房内,有岳飞部卒牵马倚立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正殿是岳飞庙的主体建筑,巍峨庄严,气势恢宏,殿顶碧瓦镶嵌、辉煌绚丽。殿内彩绘梁柱,甚为壮观,岳飞彩塑坐像端居正中,英武魁伟,像上方悬“还我河山”贴金巨匾。</p> <p class="ql-block">正殿两侧的东西厢房是岳飞史迹陈列室。东面墙壁上陈列岳飞书法“还我河山”、“尽忠报国”,以及岳飞致潭州通判的三封书札的石碣。还有著名的书法珍品《出师表》、《满江红·怒发冲冠》石刻。西墙壁上“纯正不屈,书如其人”八个大字是明太祖朱元璋所题;正中是毛泽东手书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碑。</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位于仪门与正殿之间,是为保护和贮放乾隆皇帝1750年秋为岳飞庙题的诗碑而建,雍容华丽、构造别致。贤母祠原名寝殿。内置岳飞和李氏夫人塑像,现塑有岳母刺字组塑,并陈列了岳飞“还我河山”、“墨庄”、“出师表”等碑碣。八公祠位于正殿东侧。原是为纪念为岳飞辩诬鸣冤的韩世忠、何铸、李若朴等人而设。现辟为周侗祠、宗泽祠、韩世忠祠、何铸祠。张宪祠位于正殿西侧。现辟为岳飞部将祠,塑有牛皋、杨再兴、徐庆等十位岳飞的爱将。</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午饭后人比较倦怠,回来整理照片才发现这一段都没怎么拍照。</p> <p class="ql-block">整个岳飞庙建筑布局严谨、殿堂雄伟、亭阁秀丽、碑碣如林。现存的200余块明、清碑刻和东院的当代名人碑廊相映生辉,极富书法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院里有一株精忠柏,此柏植于建庙初期,已500余岁。此柏树冠朝南一面更为雄壮茂盛,故称“精忠柏”。有诗人形容:“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p> <p class="ql-block">岳飞纪念馆新馆在岳飞庙东部,修建于2016年,总占地面积1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1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6500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分为“序厅”“瞻仰厅”“生平厅”“岳家军厅”“岳魂厅”和“传承厅”六个展厅,运用运用场景、仿制品及现代高科技展示技术进行布展,是全国最大的岳飞文化展厅。一层大厅设有新立的岳飞花岗岩雕像,高8.6米,基座高3.9米,宽1.103米,重达86吨。由清华大学雕塑系副教授李鹤设计,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岳飞花岗岩雕像。雕塑背面墙左右侧分别书有岳飞“满江红”与“小重山”两首词。</p> <p class="ql-block">岳飞纪念馆现有藏品1425余件套,其中包括名人字画、书籍和历代名人碑刻等,数量丰富,种类齐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基本陈列内容有《岳飞事迹陈列》、《明清碑刻陈列》、《当代名人碑刻陈列》、《塑像陈列》。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记载,全国有岳飞庙、合祠66座。但由于历史浩劫,文献收录的岳飞庙如今很多已经不复存在。不过,其中最有名的古今四大岳飞庙还可观览拜谒。其中,古四大岳飞庙是开封朱仙镇、汤阴、武昌和杭州岳飞庙。今四大岳飞庙是开封朱仙镇、汤阴、广东新会岳王庙和杭州岳飞庙。</p><p class="ql-block">看岳飞的生平事迹介绍才发现岳飞似乎没受过很“”正式”的教育,没参加过科举考试(文、武都没有参加过),却能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实在是奇才!</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岳飞纪念馆出来见时间还早,在门口等“安汤线”回安阳市区,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车费才3元,真够便宜的。</p> <p class="ql-block">  9月9日,殷墟。</p><p class="ql-block">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目前的游览区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部分区域是宫殿宗庙遗址,另一部分区域是殷墟王陵遗址。另外就是在这两部分之间的殷墟博物馆新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去了宫殿宗庙遗址,当然,3000多年了,不指望会有什么地面古建筑遗存。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南北长1千米,东西宽0.65千米,总面积约0.65平方千米。共发现商代晚期大型建筑基址80余座。殷墟这些大型建筑基址大多为四合院式建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共发掘有54座宫殿建筑基址,当时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基址位于宫殿区的北部,为“后寝”,乙组基址位于宫殿宗庙区的中部,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前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大量宫殿基址被发现。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规划宏大,基本上符合宫殿“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广场中轴线上有一个由中国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甲骨文发现地”甲骨文发现地石碑。其后殷墟博物苑这扇大门由著名古建专家杨鸿勋先生根据甲骨文象形字“門”的构形和殷商纹饰设计。门额“殷墟博物苑”文字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门两侧的浮雕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这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之一。再往后是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组基址上复原的其中一座,它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核心建筑,高度还原了商王议事朝拜场所的样貌。大殿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属于“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大殿造型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大殿前向左转先去看妇好墓。妇好,好是姓,妇是尊称。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女性军事指挥官,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国君商王武丁的王后(据说武丁有60多位妻子,前后共三位王后,妇好(辛)应该是原配)。武丁在位期间对侵扰商朝的西、北诸方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同时又进行了南征,为商王朝广拓了疆域,东起海滨,西到陇右,南至江汉一带,北到河北北部,奠定了华夏民族大体上的疆域。在治理内政方面,武丁从民间选拔贤才,兴利除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使商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在1976年发掘的一座殷代王室墓。墓上一座殷代房基。根据有关资料,在建苑时复原为妇好享堂。</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房基下的墓圹为竖井形,随葬器物分7层埋入,种类繁多。</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的墓室有殉人16人。墓内出土的器物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共计1900余件。另有货贝6880余件。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1999年妇好墓圹复原。根据墓中出土的铜器铭文和器物形制,参考甲骨卜辞中的有关记载,此墓墓主人应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是华夏最早的巾帼英雄,庙号辛,死于武丁时期。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国、礼制和铜器断代以及古代科技等问题,都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妇好墓出来,北面附近立有一石碑,说明是毛主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来此视察。</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往中轴线拐的途中有甲骨文“科普”长廊,是给我们这种“不识字”的人“扫盲”的。</p> <p class="ql-block">然后就到了辽阔的基址区和灰坑等。</p> <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12日,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安阳殷墟发掘团,在殷墟第十三次发掘时于小屯北地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其形状规整,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随后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刻辞甲骨共17096片,包括字甲17088片、字骨8片。其中完整的龟甲有300多版。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YH127甲骨窖穴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库府”,“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史”。</p> <p class="ql-block">遗址东北角有个车马坑展馆,殉葬的除了整套整套的车和马之外,还有人殉,还多半是青少年,很残酷!</p> <p class="ql-block">车马坑展馆旁是甲骨文碑林,这是由著名甲骨文专家精选出的30片甲骨,以原甲骨片形状放大制成石碑,形成的碑林。碑林刻画着125个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热,打算趁着上午温度相对不那么高先游览完室外部分,所以参观完宫殿宗庙遗址之后跳过博物馆先去王陵遗址。殷墟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两个区域之间相隔5公里。景区虽然有摆渡车,但一个小时才一班,如果时间不凑巧又不愿意等的话(比如我们),就只有自己打的摆渡了。</p> <p class="ql-block">  殷墟王陵遗址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就是从这里发掘出土的。从开始发掘至今,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称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p><p class="ql-block"> 殷墟王陵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有5座大墓,祭祀坑主要集中在东区。西区有9座大墓及少量陪葬的小墓,大墓分4列作南北向排列,每列2座,南墓晚于北墓。不过作为非考古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的普通游客来说,西区就像一片“荒野”,殷墟王陵遗址的主要游览区域在东南区域。主要有:王陵遗址祭祀坑,王陵遗址兽祀坑,司母戊鼎出土墓——M260大墓,王陵遗址墓葬展览馆,车马坑。</p> <p class="ql-block">已发掘的王陵大墓,由于墓主人身份高低的不同,在墓葬规格上,出现了平面呈“亚”字形(四墓道),“中”字形(二墓道),“甲”字形(一条墓道)的墓葬形制。墓内有棺、椁,并殉有人、畜,随葬器物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艺术品。这些随葬即反应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又反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西区和东区的大墓的游览主要是延着绿花树道路中行走,感受每座墓的规模和形状(“亚”“中”“甲”字形),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游客来说,自然“感受”不到什么。</p> <p class="ql-block">M260位于殷墟王陵区东区南部,1984年9月12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发掘,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室西北角填坑内有八把木锨。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墓室填土中有6个个体的人骨,椁室填土内有5个个体的人骨。</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的《殷墟王陵区M259、M260陈列》以考古发掘为基础,展示了墓葬的形制、珍贵的出土器物,残酷的人殉人祭,真实地再现了殷墟王陵埋葬习俗、随葬方式以及等级制度等,为研究殷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据调查1939年M260中出土了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探讨墓主人身份,是殷墟考古的课题之一。</p><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铸品,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铸鼎。据说学术界早在十多年前就将“司母戊鼎”改称为“后母戊鼎”了,但不知为什么这里仍然称“司母戊鼎”,莫非是学术界仍有争议?</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大鼎高133厘米,长111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重达875公斤,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大鼎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鼎身纹饰细腻繁缛神秘,整个鼎体以雷纹为地,饰以夔龙纹,鼎耳作猛虎吞噬状,两侧为鱼纹,小夔龙纹,鼎足铸有兽面纹,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鼎腹内壁有“司(后)母戊”三字铭文。司母戊大鼎形制巨大、厚重精美,制作工艺精湛、庄重典雅,是商代青铜器文化巅峰之作的典型代表,在世界青铜器发展史上占用重要地位。2002年1月18日,司母戊鼎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真品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安阳这边的是仿制品。我们参观时正好遇到一组游客 其中一位似是“内行”,很详细地向同行之人介绍大鼎的制作和纹饰细节,当然,我听了也白听,太专业的东西还是不明所以。</p> <p class="ql-block">王陵遗址还在继续考古发掘,韦先生好奇想看“热闹”,但是人家工地大棚捂得严严实实的一丝缝都不留,再说,人家大棚内是拒绝拍照的,所以什么也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地上有很多小洞,难道是洛阳铲的“探洞”?</p> <p class="ql-block">殷墟王陵遗址因为略偏远且看点不多,大约半小时就游览完了。这里游客很少,等我们出来时发现载我们过来的出租车司机正笃定地守在门口等我们继续上他的车。当然,他有更大的“企图”,想动员我们去十几公里外的高陵(曹操墓)。但是我们还没有游览完殷墟博物馆,而且因为韦先生对高陵兴趣不大,所以我已经把高陵从我的游览计划中删除了,因此司机师傅的“大生意”做不成,只能做“小生意”拉我们回殷墟博物馆。今天安阳的最高气温蹿到35°C,赶在中午前钻进博物馆不敢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新馆是今年2月才新开张的。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占地262.5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博物馆门头上的三个大字是甲骨文,傻眼了,不认识!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应该是“大邑商”。新馆设8个展厅,聚焦“伟大的商文明”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地上共三层,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全年无休,周一也不闭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馆时已接近中饭时间,所以先去餐厅吃饭。来碗甲骨文面,吃进这么多文字,是不是就成“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韦先生吃的米饭套餐,米饭的形状是据说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牛形青铜器:亚长牛尊。</p> <p class="ql-block">亚长牛尊出土于亚长墓(<span style="font-size:18px;">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是商王朝地位仅次于妇好的军事将领</span>)。整体作健壮牛形,通长40厘米,连盖高约22厘米,腰围52.5厘米,注口长12.9厘米、宽9.1厘米,重7.1公斤。整器牛头前伸,头顶上还有一对向后弯曲的扁状牛角,微张的嘴唇呈微笑状,看上去憨态可掬。眼、耳、鼻、腹、尾及其他体貌特征也都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该牛面部铸铭文“亚长”。此牛尊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既是重要的青铜礼器,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殷商灿烂文化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亚长”墓是除妇好墓之外出土文物最集中的大墓,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多出自这两个墓。</p> <p class="ql-block">之前在网上看不少人说殷墟博物馆里空调特别冷,特地带了长袖外套和裤袜,果真有用。所以“听网友劝不吃亏”。</p> <p class="ql-block">与其它新建的博物馆一样,殷墟博物馆也有沉浸式数字展厅,对参观者是很好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参观累了,喝杯下午茶,果汁杯、咖啡拉花、雪糕形状、甜点形状…到处都是甲骨文和青铜器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殷墟耗了七个多小时(包括吃饭和“下午茶”,这还是走马观花没有太仔细看的“外行看热闹”参观法。我原以为自己历史知识还算可以的,但是伟大的商文明实在是过于久远了,似乎是我的知识盲区。在安阳三天,第一天感觉自己“不识字”,第二天感觉自己“没文化”,第三天感觉自己是个历史“学渣”。得好好补课呀。</p> <p class="ql-block">9月10日。安阳—南京。</p><p class="ql-block">昨夜一场雨,今天天气温猛降十度,天气凉快下来了,“敏感星人”韦先生的眼睛鼻子已经开始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开始过敏了,我们也将告别的安阳。对了,我的标题“周游安阳”的“周”不是“周围”的“周”,而是“一星期”。安阳的历史文化这么厚重,短短几天怎敢说就能“周游”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9.23.完成于南京至南昌的高铁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