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陕西“中华始祖博物馆”“黄帝陵”

冯延吉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4日早7点岀发来到了陕西延安的黄陵县,参观了“中华始祖堂”和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  为北京来的张先生夫妻拍一张相片。</p> <p class="ql-block">  在此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中华始祖堂位于陕西省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园区,于2019年3月30日落成,与黄帝陵文化园区的轩辕庙、黄帝陵共同构成黄帝陵景区地景文化,成为展示黄帝文化、弘扬爱国主义、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  中华始祖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建筑整体全部隐藏于地下,为覆土式建筑,总建筑2.2万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约7000平方米。是黄帝陵文化园区首个建成开放的单体文化项目;建筑造型以5000年前“玉龙”为构思之源,寓意黄帝是龙的化身,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甲骨文的“帝”字,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  “中华始祖堂”分为“黄帝文化”和“黄陵文化”两大板块,重点对黄帝传说、黄帝时代、黄帝功绩、黄帝崇拜、黄帝祭祀等七大方面进行展示,具有文化展示、文物陈列、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厅 黄帝</p><p class="ql-block">以黄帝生平为主线,通过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追溯黄帝功绩和黄帝时代。</p> <p class="ql-block">  这三行字,“我们的祖先是谁”,“祖先告诉我们什么”,“祖先留给我们什么”。</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厅 初祖</p><p class="ql-block">展现以黄帝为领袖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先祖们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创造 。通过一系列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的互相印证,说明黄帝故事的真实可信。</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 飨祀</p><p class="ql-block">系统讲述从古至今帝王百姓纪念黄帝的祭祀传统及抗战时期共祭黄帝、唤醒国民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采集的中国东西南北中的五种土样。象征着中华大地各方面。</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厅 祭陵与守陵</p><p class="ql-block">结合历史文献,详细介绍黄帝陵公祭、民祭典礼及历代修缮大事记,同时塑造庄严的祭典场景。还原祭祀内容,弘扬守陵故事,呈现黄帝研究。</p> <p class="ql-block">  第五展厅——颂陵</p> <p class="ql-block">  第六展厅 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在全球视野下认识中华文明,展示早期世界的四大文明版图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呈现自史前至明清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影像,绘制成中华文明长河;展现海内外华人心系祖国、共同奋斗的动人场景。</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中华始祖堂博物馆的天棚上是用“北斗星”装饰的,突显了天上北斗和地下龙的珠联璧合。</p> <p class="ql-block">  中华始祖博物馆地面全是用这种小石块镶嵌在地面上,据解说员介绍,这些小石块代表了天上的星星。</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中华始祖堂博物馆后,我们沿着台阶步行十多分钟来到了“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  进入黄帝陵首先看到的是轩辕廟。</p><p class="ql-block">轩辕庙又称黄帝庙,它座落于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东麓,始建于汉代,原址在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迁建今址。</p><p class="ql-block">轩辕庙山门为仿汉风格的花岗岩建筑,庄重古朴,气宇轩昂。山门正上悬挂匾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字,为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祭陵所题。其任职期间,三次代表民国政府祭祀黄帝。</p><p class="ql-block"> 轩辕庙分为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三个院落。古柏院是轩辕庙的主体院落,总面积2万平方米;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是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东西两侧为碑廊;西院为陈列展示区,分别有祭祀展室,书画展室,文物展室,以及常态化祈福祭祀演出场地。</p> <p class="ql-block">  轩辕桥</p><p class="ql-block">这座由花岗岩石材建造的石桥叫轩辕桥,它全长66米,共九跨,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桥的南北有四块桥墩石,桥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有日月图案,桥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有天地图案,九跨全用石材卯卯相扣,无一丝钢筋水泥,堪称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站在台阶上往下拍的黄帝陵进口前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  进入院内首先看到的是黄帝亲手植种的松柏,听导游介绍这颗树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轩辕柏,又名黄帝手植柏,位于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轩辕庙内,相传为轩辕黄帝所植,树高19.4米,胸径8.6米,地径11.3米,平均冠幅18.1米,树干苍劲挺拔、冠盖郁郁葱茏、枝干密密层层、叶子四季常青,据测定,其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公布其树龄5000余年。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赞誉其为“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12月9日,由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和陕西长岭集团、黄陵县人民政府联合发起“长岭绿色世纪行中华一百棵名树评选活动”,命名轩辕柏为“中华名树”“中华第一树”。</p> <p class="ql-block">  轩辕柏位于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轩辕庙院内。此柏树干苍劲挺拔、冠盖郁郁葱茏、枝干密密层层、叶子四季常青,历经五千年,至今浓荫遮地、高可凌霄。树旁有碑楼,内嵌石碑,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谚云:‘七楼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测定,其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古柏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和健康,除了它自身良好的长寿基因以外,历朝历代的保护措施也起到了不可分割的作用。例如,在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下旨对三户人家免除苛税,专门负责守护桥山古柏。又在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元泰定帝颁布圣旨,禁止砍伐桥山古树,并将保护桥山古柏提升至国家法令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轩辕柏每年8月中下旬种子成熟,2016年8月24-26日由黄帝陵林业技术人员采摘,初步筛选、晾晒后,29日派专车送往西安,陕西省林业厅组织专家再次筛选、检验,7383颗种子具备出芽繁殖条件。9月15日搭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太空,经历两个多月的太空遨游,于11月18日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11月22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开舱,遨游太空两个月的轩辕柏种子移交陕西。标志着通过航天育种技术扩繁轩辕柏科学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搭载返回的种子应用于科研和宣传教育。</p> <p class="ql-block">  在柏松两侧房廊里都有一排排的古今中名人为黄帝陵提词,靠东侧是现代名人提词,靠西侧是历代名人提词,突显了中华5000年华夏子民对黄帝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这一排全是中国近代名人为黄帝陵提词。</p> <p class="ql-block">  碑亭</p><p class="ql-block">碑亭内共存放四通石碑,分别刻有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华民族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四位领袖人物的书文题字。一百多年前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遭遇磨难最多、遭受外来侵略最频繁、最屈辱的一段历史,而孙中山、毛泽东正是扭转乾坤,改写历史,唤醒东方睡狮的一代伟人。</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为黄帝陵写的祭文。</p><p class="ql-block">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p><p class="ql-block">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p><p class="ql-block">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p><p class="ql-block">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p><p class="ql-block">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p><p class="ql-block">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p><p class="ql-block">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p><p class="ql-block">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p><p class="ql-block">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p><p class="ql-block">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p><p class="ql-block">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p><p class="ql-block">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p><p class="ql-block">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xuān]。</p><p class="ql-block">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的提词石碑放在显著的位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陕甘宁边区创史人之一,原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的提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老一辈革命家陈云题词。</p> <p class="ql-block">  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题词。</p> <p class="ql-block">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词。</p> <p class="ql-block">  原政协主席李瑞环题词。</p> <p class="ql-block">  原人大委员长乔石提词。</p> <p class="ql-block">  原总理李鹏提词。</p> <p class="ql-block">  台湾著名书法家刘炳南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孙文(孙中山)题词。</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题词。</p> <p class="ql-block">  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题词。</p> <p class="ql-block">  这是香港和澳洲回归时的提词的石碑。后面是台湾连战,马英九的提词石碑。</p> <p class="ql-block">  诚心亭</p><p class="ql-block">诚心亭是为历代祭祀者整理衣冠、平静心情、置备祭品的场所。古往今来,凡来轩辕庙祭拜的人,无论贫富贵贱、身份高低,都要在此稍作停留,以便整理衣冠,清除灰尘,清检祭品,消除杂念,然后怀着虔诚、崇敬的心情走向祭祀大殿。</p> <p class="ql-block">  在黄帝陵景区轩辕庙院内有一副巨大的石刻脚印,脚印长0.51米,宽0.26米,这就是传说中黄帝的脚印,比一般人的脚要大一倍还多。黄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脚印,并且刻在石头上呢?传说,这副脚印是黄帝用来管理国家机密和粮食的大印。</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在长寿山耕种土地时发现了这个脚印,后被当地文物部门发掘,陈放在轩辕庙院内至今。今天我们在轩辕庙院内看到的黄帝脚印确实是凹印、是错版,和传说中的黄帝脚印故事很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用来管理机密和粮食的阳文大印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传说被埋在了黄帝陵桥山对面的孕台山里,后来孕台山因此也变成了印玺的形状,所以后人也把此山叫印台山,而且从上古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其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黄帝陵保护范围总面积为3.24平方公里。黄帝陵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人文初祖”大殿</p><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曾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古柏大院的主体建筑,重建于明朝。大殿为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檐下的阑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精制华丽,赏心悦目。大殿正中门楣上悬挂着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隶书“人文初祖”匾额。意为黄帝是华夏文明和统一的先祖。</p> <p class="ql-block">  祭祀大院</p><p class="ql-block">祭祀大院是轩辕庙的最后一道院落,位于轩辕庙中轴线最北端。背靠凤岭,占地4万平方米,这座庄严、宏伟、肃穆的建筑是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倡导,原国务院总理朱镕[róng]基批示拔款,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捐资修建成的。</p><p class="ql-block">黄帝死后,全国四处筑有陵墓(甘肃、河北、河南各一)。“黄帝崩,葬桥山。”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黄帝陵、轩辕庙,都在桥山之上。据《竹书纪年》记载,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史记》中也记载了汉武帝刘彻亲率18万大军征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修祈仙台,遗挂甲柏。从汉武帝在黄陵祭黄帝开始,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祭祀黄帝、拜谒[yè]先祖,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化传统。1980年以来,形成了清明公祭黄帝制度,在黄帝陵举行的清明公祭黄帝制度,在黄帝陵举行的清明公祭典礼,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炎黄子孙代表等上万人参加。1988年恢复了重阳民祭,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华儿女与当地百姓齐聚桥山,登高祭祖,祈福人间。2016年9月,由黄帝陵林业技术人员采集、陕西省林业部门筛选的7383颗具备出芽繁殖条件的“黄帝手植柏”种子,搭乘“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太空。“黄帝手植柏”种子遨游太空,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5日,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2023年4月5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寻根祭祖黄帝陵 勠[lù]力同心创伟业”为主题的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时至今日,每年清明节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要派员都会来到黄帝陵祭奠扫墓。黄帝陵景区分为两个部分,轩辕庙和黄帝陵。沿入口中轴线依次为轩辕桥、龙湖、龙尾道等,共有27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是1961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黄帝陵祭典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祭祀文化之乡。</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zhì],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p> <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 </p><p class="ql-block">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县),故名轩辕,号有熊氏。以土德称王,为土黄色,故称黄帝。活了110岁,死于荆山(今河南省阌乡县),葬于桥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孔安国《尚书》序中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吴、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司马迁《史记》以黄帝、颛[zhuān]顼[xū]、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以黄帝开国,至今约有4600多年。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子,得十二姓(其中有二子一姓的)。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等,都是十二姓的后代,其子孙蔓延各地,不断繁衍。所以中华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中国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黄河流域有两大部落,一个是苗,一个是夏(又分两个大氏族,一是炎帝神农氏,一是黄帝轩辕氏)。苗经常侵扰夏部落。夏部落在黄帝的率领下在河北涿鹿大败苗部落,杀死了部落长蚩尤,苗被迫迁往南方。黄帝的夏部落的版土,东到海边,西到昆仑(青、藏一带),南至湘山(湖南岳洲一带),北出幽陵(长城以北诸地),奠定了中华民族现有疆土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黄帝还领导人民制弓箭,造舟车、种五谷、教蚕桑、作衣冠、定算数,发明指南针,命大臣仓颉造字,因此被尊为“人文初祖”。</p> <p class="ql-block">  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可见,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之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坊州·中部县》)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延安府》)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p> <p class="ql-block">  轩辕大殿</p><p class="ql-block">轩辕大殿坐落在广场北端,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全国最雄伟、壮观的花岗岩建筑,是祭祀活动陈放祭器、礼器、祭品的场所。大殿中央是黄帝的巨型石刻浮雕像。</p><p class="ql-block"> 大殿由36根石柱围合成40X40米的方形空间,每面9根石柱,有迎纳四海九州的炎黄子孙前来谒拜黄帝之意,大殿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取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代表五方、五位、五行、五色,以体现黄帝光耀华夏社稷。祭祀黄帝与中国传统的祭天、祭地、祭日月相结合,也预示着黄帝的功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 雕像的背面镌刻着《史记·五帝本纪》节选,记载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对轩辕黄帝的生平简介。古文献载有三皇五帝,黄帝为五帝之首,被尊为“元祖”“始祖”“初祖”“华祖”。上下五千年之中华文明史,即由黄帝纪元开端。</p> <p class="ql-block">  在不同角度拍轩辕大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  中华神天鼎</p><p class="ql-block">远眺龙湖右侧,湖心岛上有 “中华神天鼎”。据史书记载,为了让普天下的百姓明晓四时,黄帝就采来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以便昭告天下。民间有“黄帝铸鼎荆山下,不炼黄金炼丹砂”的说法,黄帝共铸鼎三尊,分别命名为“天”、“地”、“人”,黄帝宝鼎铸成后就考定星历,创立五行,正闰余,制节气,使万民顺应农时,五谷丰登。为了纪念黄帝铸鼎的功绩,由海内外华人捐资铸造了这尊“中华神天鼎”,于2010年4月4日安放于此。</p><p class="ql-block"> 中华神天鼎”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极其珍贵的回收材料和青铜配铸而成,由“中华鼎王”卢银涛设计铸造,重6吨,大鼎高3.5米, 外观雄浑厚重、端庄古朴,寓意自三皇五帝开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鼎台还镶嵌着“神七”三位航天英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亲笔签名,“中华神天鼎”的铸造是我国航天事业飞跃发展的见证,它是华夏儿女献给轩辕黄帝的一件十分珍贵、特殊的祭品。</p> <p class="ql-block">  下马石</p><p class="ql-block">下马石距黄帝陵园约200米。据考证,早在元代泰定帝时期这里就立有石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通石碑立于明代嘉靖年间,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俗称“下马石”。目前在我国众多古迹中立此石碑的唯有黄帝陵和孔子庙。</p> <p class="ql-block">  进入陵园后,左侧我们看到的是汉武帝修筑的祭台,故称“汉武仙台”。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16岁登基,46岁率军北上大败匈奴。在其统治的53年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将西汉王朝推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他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奠基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雏形,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汉人、汉文化在世界上声名远扬,成了中国古老与强大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龙驭阁</p><p class="ql-block">传说故事中是黄帝乘龙升天之地,后人便在此建阁纪念。此阁位于陵轴线的最北端,是耸立桥山之巅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登上此阁可以领略黄帝陵神奇的山水地貌和桥山绵延无际的苍松翠柏。</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冢</p><p class="ql-block">黄帝的陵寝,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的石碑,镌刻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上书“桥山龙驭”四字,由滇南唐琦书,是陵园内现存最早的石碑。石碑的内容讲述了一个传说故事,相传黄帝在,活到110岁的时候上天认为他功德圆满,于是派下一条神龙迎接黄帝升天,当地的老百姓感念黄帝的恩德,依依不舍,不愿黄帝离去,在黄帝升天的一瞬间拽下了他的衣冠葬于此处,战国时期就有神龙迎黄帝升天图。</p><p class="ql-block">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索引》云:“桥山在上郡阳州县,山有黄帝冢也。”是关于黄帝陵最早,最权威的历史记载。</p> <p class="ql-block">  帝陵园</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1961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全国5A级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黄帝陵祭典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祭祀文化之乡。</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团友在写有我在黄帝植手柏的地方等你。</p> <p class="ql-block">  本人也在此打卡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3日于山东郓城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