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道的一段历史令我感动万分

晓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才知道的一段历史令我感动万分</span></p><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分享会有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周乐云</p> <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新书分享会,于2024年9月22日在锦江厂退管站二楼会议室举办。组织者因没有联系到更好的地方,多次表示抱歉。其实,在一个读者看来,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皆是天意。</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进入锦江厂退管站的时候,彭州市的繁华大街,瞬间被老旧朴素的楼体和院落代替。进入二楼会议室,只见成排安放的老旧木椅,密密匝匝,空间显得逼仄。椅面很窄,坐在上面只能保持一种紧张的姿势,不能放松。在人体工程学这个理论还没有被普及、以及没有条件普及之前,这无疑让参会的人,有意无意都会在这场活动中,收获更多。就像那些处在三线建设洪流中,受到环境感染,积极向上的普通人一样,因为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他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的外面是走廊,爬山虎从屋檐垂下来,一根根,一条条,形成了一道流动的瀑布。走廊地面少有人走,爬山虎在上面肆意生长,有很多被风吹来的枯叶没被打扫。屋子里没有空调,墙上的风扇不停转动,两边的窗户,还是老旧的木格子窗框,但采光很好。阳光正盛,一切那么通透明亮,时光仿佛一下回到了八九十年代。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地方。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时光在这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几乎停滞不前。或者说,当一切滚滚向前的时候,只有这一方天地,被按下暂停键,在孤独坚守中,为我们讲述那曾经的辉煌。作为讲述三线建设故事的书籍《远去的天星沟》的新书分享会,安排在这样一个场所,怎么不是天意呢?作者晓露也会因为走进这样一个地方分享新书,而倍感亲切吧!</p> <p class="ql-block">在作者的分享中,她说,她曾经以为所有的人都了解三线建设这个大事件,后来她才发现,并非如此。是的,在2023年彭州市三线建设征文活动之前,我对三线建设也是一无所知。但我绝不是个例,我身边同样70年代出生的一个朋友,年轻的时候每个月工资全用来买书了,算得上一个地地道道的文艺青年,当我跟他谈起三线建设的时候,他也是一无所知。至于那些平时不怎么摸书的人,以及后来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就更无从了解了。然而,当机缘巧合,听闻了三线建设的故事之后,我想,没有人不为之感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热火朝天的场面,是多少三线建设人,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梦,更是多少了解了这个故事后的读者,情不自禁的感动。我的那位70年代的朋友,他也是一个有着上万人的化工企业的职工,当我对他谈及三线建设的故事,他便有了诸多感同身受的感慨。这些三线建设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厂子,是多少人的希望、青春和梦想。作为三线建设的亲历者晓露,以及与晓露有着类似经历,兼有职工和写作者双重身份的晓露们,让我们看见了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换一种身份,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很羡慕像作者晓露这样的人生经历。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做好战备,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举家搬迁到遥远的地方,与来自各地的人,在同一个厂子里工作、学习、生活,其中不乏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以及各个艺术领域的佼佼者。这样的环境,即使不出门,她已经比最普通的农家女孩,多长了很多见识。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线建设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像晓露这样的厂二代,又通过书写自己的个人命运,来为大家展现了一幅宏大的三线建设长卷。从网络平台撰文,到出版书籍,她的生活由此变得更加丰富。而这本讲述三线故事的书,一出版就有了上千万的潜在读者,这上千万人,是参与过三线建设的人,这本书写他们青春的书,怎么不受他们欢迎呢?更何况还有他们的家人、亲朋好友,这样人数还会翻上两倍、三倍。随着晓露的文章在社会上的发酵,以及本书的出版,三线建设这个宏大叙事,不仅被更多人熟知,也让作者晓露被更多人熟知,她就曾因为书写三线故事,跟人民大会堂有了联系。尽管她没有走进人民大会堂,但仅仅是这份遥远的荣誉,也给了她莫大的安慰,以及继续书写下去的动力。而新书出版后,各处的巡讲,又给她的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晓露说,一个人一辈子做成功一件事情就很好了,讲述三线建设的故事,是晓露的使命,也是晓露们的使命,晓露们发扬着三线建设“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誓要把这一件事情做好。</p> <p class="ql-block">作为读者,要为晓露和晓露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们不仅参与了那场轰轰烈烈又默默无闻的大建设,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更客观严谨、深情克制地记录着那段真实的历史,让我们得以认识那些曾经为新中国的强盛,默默奉献的人们。如其他读者所说:“天星沟并未远去,它才刚刚揭开神秘的面纱,款款而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周乐云,居四川成都。教育工作者。热爱生活,痴迷阅读与写作。</p> <p class="ql-block">简讯:由成都彭州市作家协会主办、中共锦江油泵油嘴厂退管站委员会协办的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新书分享会于2024年9月22日在彭州市举行,该书作者晓露(刘常琼)、四川省直作协副主席杨明强、彭州市作协主席王方强、中国锦江油泵油嘴厂委员会党委书记陆仲晖 、长庆厂原质量部部长万伯森、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高一本、秘书长郭华金、彭州市文化馆馆长郑兴明、在彭州市的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四川省三线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员王连彦、何泽勇等30多人参加了分享会。</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32.8万字,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生动讲述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得失和三线人的故事。王春才作序,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社隆重推荐。</p><p class="ql-block">如需购买,请加晓露微信1398187747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