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字典博物馆

王天鹏

<p class="ql-block">文字:王天鹏</p><p class="ql-block">摄影:王天鹏</p><p class="ql-block">编辑:王天鹏</p><p class="ql-block">音乐:网 络</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2日,我们走进中华字典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华字典博物馆位于山西皇城相府景区内的树德院,这是中国唯一一座字典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华字典博物馆”的牌匾由许嘉璐题词。许老是语言文字学的专家,在中华文化研究方面享誉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  馆内展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中国字典发展史,二是字典收藏与展示。</p><p class="ql-block"> 馆内收藏着从第一本《康熙字典》到《新华字典》共一万五千余册。其中包括各种版本的古代字书和不少近代字典、辞典等海内外藏品。</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该书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我国字典萌芽于先秦,奠基于两汉。从《说文解字》开字典之先河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发展,到明清渐至兴盛。清《康熙字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字书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现收藏展示有字典、词典共一万五千余册,其中包括各种版本的古代字书和不少近代字典、辞典等海内外藏品。</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以收藏和展示语言类、社科类字典词典为主,也有少部分现代自然科学类词典。</p><p class="ql-block">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花少峰先生捐赠的为康熙本朝印制,属于民间发行《康熙字典》最早的版本,共40本,这在目前民间古籍善本收藏中也是少见的版本。 </p><p class="ql-block"> 目前,中华字典博物馆收藏的《康熙字典》各种版本数目已经达到128种。</p><p class="ql-block"> 字典博物馆里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馆藏的一些原装古书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字典是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书。</p><p class="ql-block"> 中国字典的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 《尔雅》:</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的字典,大约在汉朝之前就已成书。因为《尔雅》把字分类并作出解释,儒家学者便把《尔雅》归类为训诂,算作一种研究文字的方法体系。</p> <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p><p class="ql-block"> 成书于大约在公元30年至124年。东汉的许慎编写了《说文解字》,创立了六书理论,奠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他继承前人的研究,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是字书中的佼佼者,依照严格而完整的字典定义,被视作中国字典第一部。</p> <p class="ql-block">  《康熙字典》:</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它的成书是康熙皇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贡献,也是陈廷敬等30多人的一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42卷,字数47035个,比明代《字汇》多13000多字,是中国当时的字书之最。</p><p class="ql-block"> 它也是一部宏篇巨著,对中国古代汉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极大。</p> 明代的字书《正字通》 明代的字书《骈雅》 &nbsp; &nbsp; &nbsp; 《康熙字典》&nbsp;这部字典取材丰富,文化内涵颇为深广,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书所失收的字,成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br>&nbsp; &nbsp; &nbsp; &nbsp; 编写这部大字典的有三十多人,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同一本经典字书,一时传为美谈。<br>&nbsp; &nbsp; &nbsp; &nbsp; 陈廷敬——康熙王朝一个传奇人物。他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是康熙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陈廷敬20岁走出家乡的古堡,中进士、入翰林,一生升迁、调任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br>&nbsp; &nbsp; &nbsp;&nbs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康熙49年,72岁高龄的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深感自己年老体迈精力衰退,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辞官回乡安度晚年,都被康熙皇帝婉言谢绝了。这一年的11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终于得到恩准,但康熙皇帝命他原官解任,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陈廷敬为了这部大型的字典,不顾自己年老多病,伏案躬耕,鞠躬尽瘁。第二年的2月,康熙皇帝巡视书房,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师坐在一群黑发人中间一丝不苟地审编字典时,深受感动。陈廷敬为《康熙字典》的编纂付出了心血,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最后终老任上,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 虽然《康熙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但他为编纂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贡献,为后人所敬仰。</p> &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字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div>&nbsp; &nbsp; &nbsp; &nbsp;从安阳阴虚“甲骨文”的出土到如今,中华文字的发展已经历经五千年,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的心血和智慧。从《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到现在的《新华字典》都是对中华文字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赓续和传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