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的体会(二)

风岩风雨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散见于各种著述之中。在未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中国古典著作中的哲学含义。在冯友兰先生的著作梳理下,如醍醐灌顶,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逐渐明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古人蒙学第一篇《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体现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四书五经包含着儒家哲学思想的全部内容。所以说:以前的人们启蒙教育不仅识字,而且明理。这种教育模式决定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不衰,决定了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新的教育模式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已逐渐衰弱,我们的社会道德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乱象怪象频出,以至于怪也不怪。</p><p class="ql-block">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研究中心教授德克·布德说:在漫长的二十五个世纪里,凡西方哲学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们无不思考过。</p><p class="ql-block"> 司马谈(司马迁的父亲)将中国早期哲学划分为六派即“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或道德家)。</p><p class="ql-block"> 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学派的简称。阴阳——是人们观察自然界的一系列现象,逐步形成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性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阴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世界是在阴阳这两种“天地之气”的运动推移下发生、发展的。它对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五行——是人们根据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逐步形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战国时代才出现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具体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p><p class="ql-block"> 邹衍发展出一个新的历史哲学,用五德的转移来解释历史,黄帝时土气胜,见大蚯蚓、大蝼(大土狗子),具土德;禹夏时木气胜,见草木秋冬不杀,具木德;商汤时金气胜,见金刃生于水,具金德;周文王时火德胜,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具火德;秦朝始皇帝确信,秦以水德王。汉代初期有争议,有人认为秦无德,不能算朝代,后汉武帝在公元前104年决定:汉朝以土德王。五德运转,就是历朝历代皇帝诏书上的“奉天承运”。汉朝董仲舒又搞了个“黑、白、赤”“三统”的顺序,来解释皇朝更替。</p><p class="ql-block"> 名家:又称“辩者”或“刑名家”“名辩家”,名辩家以擅长论辩著名,而他们在论辩中又特别注重分析名词和概念的同异。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社会上发生了许多事物的名称和实际内容不符的所谓“名实相怨”的现象,所以名实问题就成了许多思想家关心和讨论的问题。孔子、墨子也参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正名分”的论辩(注意:这里不是孔子和墨子直接辩论,因为不是同一时期的人)。到了战国时期,名实问题的争论就发展成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出现了名辩的思潮。代表人物:尹文、惠施、公孙龙以及后期墨家等。</p><p class="ql-block"> 名家有两个有代表性、互相对立的学派:一是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同异”,认为事物的一切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从而过分夸大了事物的同一性。一是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着重分析名词、概念的差异,导致夸大事物的差别性。著名的“白马非马”“坚、白、石”论。</p><p class="ql-block"> 惠施强调现实中存在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公孙龙则强调“名”是绝对的、恒久不变的。这些学派的发展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名家也被翻译成“智者学派(Sophists)”、“逻辑家(Logicians)”或“辩证法家(Dialecticians)”。</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哲学都经过了不同的发展演变阶段。儒家后来发展为理学,借用德克·布德教授的话,孔子很难想象朱熹的思想竟成为当时正统的儒家思想。道家后来发展成道教,其思想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万物有生必有死;道教的宗旨是教导人如何长生——虽然反自然,但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由此我们看到道家与道教之间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对立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哲学中佛、道是出世哲学。儒家却是入世哲学,儒家追求的圣人也是“人伦之至也”,是人,而不是神。</p><p class="ql-block">三、 关于几个哲学问题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现在流传着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保安提出的。</p><p class="ql-block">你是谁?</p><p class="ql-block">你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你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人的概念;人的历史;人的未来。人的历史是过去的,按照现象学的说法是存在于精神之中的,是虚无;人的未来更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也是虚无。</p><p class="ql-block"> 我这里只想和大家探讨人的概念。</p><p class="ql-block">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人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讲,人是具有直立行走、发达语言、制造工具、善于思维(有意识活动)的高级动物,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讲,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体现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人的自然属性中,是否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目前尚无定论,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从类人猿进化到现代人的过程中还有若干环节需要考古学、生物学的发展和验证。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比较准确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的描述:尚书·泰誓上——惟人万物之灵;列子·天瑞——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达性论》——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三方同体,相须而成者也。</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人性至上的思想是相通的。</p><p class="ql-block">关于人性。</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不仅有性善说和性恶说之分,而且有性不分善恶说、性分善恶说。性善说的代表是孟子;性恶说的代表则是荀子;性不分善恶说的代表是告子;性分善恶说的代表是公孙尼子等人。</p><p class="ql-block"> 李宗吾的《厚黑学》就是以性恶说为其思想基础的。我个人倾向于性有善恶。性的善恶标准是属于社会性的,取决于人对自己欲望的控制和引导。性善,做一点恶事就将受到谴责;性恶,做一点善事就会受到赞扬。虽然当今社会礼崩乐坏,但,善恶之分还是清楚的,所以我们对现实社会还是应该抱有希望持乐观态度。</p><p class="ql-block">关于时间。</p><p class="ql-block"> 西方的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人没有时间观念或时间概念模糊。其实他们是大错特错。我国的先贤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对时间及空间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他们根据月亮的圆缺和地球四季变化,发明了一年分四季十二个月,十二个月分为二十四节气,每月30日每日十二个时辰,以及闰年、闰月等天文历法(月亮历),纪年方式除了帝王年号外,最准确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年、月、日、时辰均使用此法),比西方出现准确纪年法要早许多年。</p><p class="ql-block">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上天下地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张衡《灵宪》:宇之表无极,宙之表无穷。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方以智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观点。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方以智早期属唯物主义思想。到了老年又提出:舍心无物、舍物无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心”,又回到了唯心主义。(马克思后来也不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空间与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正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性,对时间概念的描述就有了“时间就是广袤的宇宙空间”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研究时间的方法是以现在为时间原点。</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一切存在的实在性,过去是一系列逝去的“现在”,将来是一系列尚未实现的“现在”,时间就是“现在”的系列。据此他们将过去和将来都看作虚无。所以我理解“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就是因为历史是逝去的“现在”,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p><p class="ql-block">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明白无误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观念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以为其他哲学对时间与空间的描述并非没有意义,在一定的范畴内也能够开拓我们的思路,或者给我们一定的启迪。</p><p class="ql-block">关于阶级。</p><p class="ql-block"> 阶级的定义是由列宁下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基本前提。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国家政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也占统治地位。人们不同的阶级地位决定着他们的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还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是否存在阶级,阶级如何定义,是值得商榷的。正是列宁关于阶级及阶级斗争的理论,才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产生,才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列宁关于阶级及阶级斗争的理论被放弃,人们把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我国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以此同时,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在不断产生和激化。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认为可以继续研究阶级的划分(当然应该有新的划分标准和方法),继续研究阶级矛盾的调和方法(肯定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要承认资本获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也要分析资本积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劳动积累的资本形成的获利,可以看作是劳动获利的延续或衍生。要研究劳动获利和资本获利的合理关系,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和明确。</p><p class="ql-block">四、 学习哲学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学习哲学就是要我们通过反思,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学习哲学还有利于我们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利于调节我们的心态,保持心理健康。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学习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1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