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 称:钟 亚 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313914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怀着对黑土地的眷恋,今年8月,我又一次回到北大荒。当飞临建三江(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师部所在地)上空,随着飞机缓缓下降,透过蓝天白云,那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被那美丽壮观的图景深深震撼陶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建三江机场到859农场大约百十公里,一个半小时车程。一路上滚滚的稻浪和扬花吐穗的玉米以及齐齐整整的大豆都夹道欢迎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秋八月,祖国大部分地区都呈现出丰收的景像,而对于无霜期仅120天的北大荒来说,水稻才开始拔节灌浆,玉米吐穗结棒,大豆扬花结䇲,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近稻田,仿佛听到水稻拔节灌浆吸吮的声音,仿佛看到一株株水稻舒展腰背,伸长脖颈的身姿。更看到建三江人在三江有田的幸福感和自豪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万亩共生共养水稻示范基地,绿色稻田中有红色的螃蟹和鸭子的模型,那是“蟹稻”和“鸭稻”的标志。而“鳅稻”的标志是稻田上的护网,专为防止白鹭等鸟类叼吃泥鳅。那些欢快的泥鳅游弋其中;嘎嘎叫的鸭子在稻田里穿梭;河蟹水陆两栖若隐若现……我们觉得既新鲜,又奇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稻田放养水产生物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种养植模式。那些放养生物可以松土,除草,捉虫,粪便还可增肥,稻田为其提供了生长环境。这样利用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三江的水稻都是采用国内唯一未被污染的乌苏里江水灌溉而成。早在九十年代,我们859农场就在乌苏里江边建立了提灌站。由2台计算机分别控制各五台水泵,分别负责将乌苏里江的水抽提进大型贮水站,再泵出流入农田灌溉网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水,好种子,加上好空气好环境,再加上肥沃的黑土地,这样的稻米喷喷香,更安全,是妥妥的东北大米课代表!想不当,都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稻梦乌苏农乐园,我们与胖胖的859稻娃娃合影;给米博士拍照,我们乘上红色的小火车,行驶在绿色的稻浪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登上观景台,欣赏极具冲击力,令人震撼的稻田画“大国粮仓北大荒”、“绿色米都建三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国营农场:洪河农场的稻田画专为纪念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100周年诞辰。新华网曾这样评论:“这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沉甸甸的"米"字,他的人生也犹如一株水稻,饱经世间风霜,却无私地回报给黑土地。”北大荒人愛戴他,敬重他,怀念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北大荒、建三江,认识了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稻在中国,历来是南方的农作物,北大荒也一直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水稻一步步入主北方的故事是这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北京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周总理钦点广东华南农学院院长丁颖出任首届院长。丁先生说我是研究水稻的,北方没有水,也不种稻子,调我去干什么?总理说,你来了,我就修水库,种水稻。就这样,农科院在丁颖先生的潜心研究和领导下,指导推广了北京,华北地区的大面积水稻种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丁颖是广东高州人,真荣幸,我是他的同乡,我父亲曾在他就读过的高州中学读书,因此我格外崇敬丁颖先生。丁颖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曾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40余年,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2009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也被誉为“稻米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之后,有了用一粒米改变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与此同时,在祖国的最北方,在高寒地区种植水稻的研究也从未止步。“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先生用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遍访北方各地,收集了740多份稻种,分组进行研究实验,终于筛选培育出适合高寒地区生长的稻种。他又创造并迭代了育苗和种植方法,实现了亩产超千斤的宏伟目标。他除了在田间研究实验,就是钻研理论撰写著作,并向稻农传授种植水稻的知识技能。他说,他这一辈子没干别的,就是种水稻。晚上做梦总跟水稻分不开,梦里不是翠绿的稻苗,就是金黄的稻穗,反正离不开水稻。袁老对徐老的成就十分赞赏,业界称为“南袁北徐”。</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洪河农场场史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向拍摄者致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大荒多洼地、湿地。种植水稻,“以稻治涝”,在徐一戎先生的寒地种稻理论与实践指导下,大大提高了产量与效益,实现了“以稻致富”。改变了多年来麦豆组合的农业种植格局,为北大荒的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翅膀。如今北大荒的稻田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丁颖、袁隆平、徐一戎…为中国人民的粮食、稻米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们的功绩在农业科技史中必定是浓墨重彩!先贤都已化作耀眼的星辰,辉映着中华大地,守望着无边的稻田,那稻田必将变成金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老曾深情描述“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么诗情画意的水稻丰收景象,就在北大荒不久的将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