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壁画中描绘了中原与西域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相望于道的景象。通过对壁画的修复不再失去,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从现在做起。</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象、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在莫高窟的石窟群中,九层楼是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位于第96窟,高达约45米,气势磅礴,依山傍崖而建,俯瞰着整个窟区,视野极为开阔。九层楼初建时仅有四层,经过历代的重修与扩建,特别是在民国十七年左右,由当地百姓集资,耗时八年(192 8-1935年),最终建成了现今的九层楼阁。</p> <p class="ql-block">96窟开凿于695年,窟內供奉着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造像,被称为“北大像”。这尊大佛的右手作施无畏卬,象征着拔除众生的痛苦;左手做与愿印,寓意着满足众生的愿望。其造型丰盈圆润,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展现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网图)</p> <p class="ql-block">第130窟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42年),僧处谚与乡人百姓马思忠等共同主持修建,历时30余年。窟内现存壁画为宋代重绘,甬道现存壁画为盛唐原作。</p> <p class="ql-block">130窟甬道南,北两壁,有两幅巨型供养人画像,原为宋画所覆盖。上世纪4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在临摹敦煌壁画时,剥去表层壁画,露出了时任瓜洲晋昌郡都督的乐庭瓌一家人的供养像。其中南璧绘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及女儿的供养像。(网图)</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30窟,也被称为“南大像”,是莫高窟中开凿于盛唐时期的洞窟,位于九层楼南侧,因其内部塑有一尊高26米的弥勒大佛像而闻名。大佛为石台泥塑、形体圆润饱满,姿态娴静,气度雍容,是盛唐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也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6窟“北大像”的第二大佛像。</p> <p class="ql-block">148窟窟主李大宾家族是唐代敦煌典型的世家大族,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及其显赫,李氏家族还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信仰传统的家族,其在莫高窟开凿有“家窟”331、332、148窟及“当家三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48窟为陇西望族李大宾建成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主尊造像为涅槃像,长14.7米。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于80岁时在婆罗树下右胁而卧,人涅槃。这身大型的𣵀槃像为石胎泥塑 。此窟平面纵长方形,形似棺椁,人们也称此窟涅槃窟。(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东北门南北两侧分别绘有《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此图为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摸最大的《𣵀槃经变》图。(网图)</p> <p class="ql-block">第138窟开凿于晚唐(835-90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洞窟前的木构建筑是清代时期修建的,洞窟中能看到五代、元、清等时期重修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洞窟甬道是盝平顶,顶部中央绘制着千佛变,甬道南、北披绘制着药师佛立像十四身,甬道南、北壁每一面都是元代绘制的四身供养菩萨。主室中心设有佛坛,主尊趺坐佛是晚唐塑的。送子娘娘等十二身、六臂观音一身、胁侍二身完全是清代作品。(网图)</p> <p class="ql-block">佛坛背屏正面绘制着菩提宝盖、卷草佛光、四飞天、花卉,背面绘制接引佛,背屏南、北侧面绘制有化生、飞天。洞窟窟顶的藻井并绘制着茶花井心,藻井与四披绘制垂漫卷草,四周环绕伎乐飞天。洞窟四周披绘制千佛,千佛中央画说法图共四铺。(网图)</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机构。该中心设有录相厅和三个展区。第一展区是八个原大复制洞窟,均属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5窟开凿与西魏大统年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窟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为方形。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四披绘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形象,四披下部一周绘有36身禅僧于山间、草庐中做禅。</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17窟建于唐前期景龙年间,此窟为唐代敦煌望族阴氏家族所建的功德窟。主室为覆斗型顶,窟顶藻井绘团花井心、卷草、垂幔铺与四披 ,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现存唐塑清修跌坐佛一身,菩萨画像四身,弟子画像八身,南北侧各绘菩萨一身。</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窟是敦煌石窟的代表洞窟之一,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可以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使得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民间拥有最广泛的信徒。第3窟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以线造型的技巧,是莫高窟艺术的绝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处于库姆塔格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中国四大鸣沙山。沙峰起伏,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轰鸣声,为敦煌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山全由细沙聚集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p> <p class="ql-block">由于山陡峭,攀登只能缓缓而上。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如同一幅幅锦缎张挂沙坡,像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馨和鸣,犹如仙人奏乐,进而金鼓齐擂,轰鸣不绝于耳,令人惊心动魄。</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鸣鸣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痕迹全无。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烂,宛如一座金山。</p> <p class="ql-block">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形似一弯新月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古城沙井,又名药泉山,清代始称月牙泉,泉在四面流沙的包围中,千百年来不枯竭不浑浊,风吹沙不落。此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被称为“月泉晓澈”,是敦煌著名的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素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舶,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泉是敦煌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塞外风光之一绝”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鸣沙山月牙泉以“山泉共处、山水共生”的湖光山色享誉世界海内外,是甘肃旅游的一张名片,并和鸣沙山东麓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成为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两大奇迹”,成为了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在呜月阁建能群里有辟为“鸣沙山牙泉使陈列馆”,图文展示有鸣沙山月牙泉史料,最早记载见于《辛氏三秦记》。图片展示了从1907-2016年间月牙泉不同面貌。</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又俗称神泉,是党河古河道改道后,地下潜流在此出露而形成的一弯新月泉水而得名,人称西王母的古瑶池。它水色蔚蓝,清澈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之中。泉中盛产“七星草”“铁臂鱼”等珍贵的中药材,有长生不老之功效。</p> <p class="ql-block">“夫妻柳”栽植于1971年,是同根系长出的两株相互依偎的旱柳。它们在鸣沙山月牙泉陪伴下共度无数寒暑岁月。后在一场沙尘暴袭击下的夫妻柳不幸从根部折断。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夫妻柳起死回生重现繁叶,形如一对恋人繁育出各更为强盛的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虽地处大漠戈壁,四周被沙山环绕,流沙与泉水之间仅隔数十米,但千百年来虽有烈风劲吹,沙尘飞扬,泉水却从来未被流沙掩埋,也始终没有蒸发干涸,令人称奇叫绝。</p> <p class="ql-block">鸣月阁位于鸣沙山脚下,月牙泉南岸,为仿唐古建筑群,同时借鉴了敦煌壁画的建筑特征,用对称的布局,采用回廊环绕楼隔层的手法和风格。月牙泉边的这组仿古建筑,与鸣沙山月牙泉的奇迹特风景,意趣相投,相得益彰。鸣月阁现成为游客观景、休闲和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挥毫泼墨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酒泉市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的西端,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在瓜州县以南十公里的戈壁深处,有一个头部紧贴着沙漠、屁股朝天、安然入睡的沙漠巨婴,这就是远近驰名的《大地之子》雕塑,警示人们要爱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雕塑《大地之子》是由清华大学美术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创作。通过对当下全球大型雕塑的梳理和研究,选定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具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切安装成型的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雕塑主体为用粗糙粝的红砂岩雕切出长度达15米、高4.3米、宽9米的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巨型婴儿形象,并将在瓜州县270县道旁红山坡戈壁滩上永久放置,使得原本仅有砂砾和荒芜的瓜州戈壁,成为了人们旅行的朝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走近大地之子,本应是稚嫩幼小身躯形象的婴儿却以如此比例呈现,已然令人叹为观止。婴儿本身应是本真、娇弱的生命存在,当婴儿雕塑形象以红砂岩这种粗砾石材,使作品既有震撼的生命力表达对生命自身的尊重,同时也兼具强烈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一座丘陵的山头,坐落于隔壁的胸怀,冰戈铁马。几百年几千年后沉静如水,在岁月沉浮的大地上一片安详,历史跳跃不息。这本是荒芜的大地却也显示出几分毓秀来,如今这青黄的画卷上又增添了一抹朱砂色,那是立于自然之中的大地艺术,是瓜州弋壁上的极致艺术。</p> <p class="ql-block">占地球总面积29%的荒漠是如此的广阔,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令大地之子诞于瓜州。作为旅行的我们,认为在这历史上丝绸之路与现实中“一带一路”文化源泉的交汇点上,不仅使得大地之子恬适于茫茫戈壁上,也安枕于漫漫历史文化的脉络之中。</p> <p class="ql-block">瓜洲风劲,吹不乱大地之子伏地耳聆的声响,那声响满载历史的余温,因为大漠深处尘封着先祖的辉煌;瓜州沙劲,填不满大地之子悠然的长梦,那梦中尽是当世的昌盛,因为如梭的游人正表述着当今的繁荣;那故去的灵魂总要沉睡在千年的瓜洲戈壁,崭新的一轮生命在渐近的未来悄悄醒来。</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又称天下第一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修筑于讨赖河北岸的崖壁之上,将天险与人工集于一体,气势壮观。</p> <p class="ql-block">悬崖上大风刮过,卷走细沙黄土、“长城第一墩”如一位战士屹立在嘉峪关长城的最南端,守护一方净土,接受来自各地游人的赞叹。这位“战士”已经傲然站立了几百年,如今它却显出几分疲态来。</p> <p class="ql-block">讨赖河是嘉峪关市境内唯一的地表河流,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中段讨赖掌,属黑河水系一级支流。讨赖河两旁悬崖峭壁,土城墙到讨赖河崖壁即止,拒敌于长城以外。第一墩矗立在讨赖河悬崖边上,如此天堑,在古代的游牧骑兵应该是很难逾越的。</p> <p class="ql-block">“断崖千尺,长城之源。”长城第一墩历史文化体验馆,独出心裁地分为自然厅和文化厅两个部分。自然厅重点展示祁连山、黑山、讨赖河的形成及动植物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文化厅是以长城第一墩为中心,展现嘉峪关长城敦台文化。置身于展厅,既可以了解到嘉峪关及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也可以窥见嘉峪关历史上的不同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的多彩场景;还可以了解到长城第一墩的前世今生、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壕堑是与长城相配套的一种军事防御工事,是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完善防御设施,又开挖与长城相平行的壕沟,其位于长城外侧,距离城墙约30米,剖面大致呈梯形。</p> <p class="ql-block">站在长城第一墩旁,昔日“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的雄伟气势依然浮现。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曾经墩台林立、峰烟频传的历史场景,千百年来圣洁的祁连白雪见证着长城第一墩的英勇和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嘉关市西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雄伟的嘉峪关城脚下,有一汪清泉,名曰“九眼泉”,取其泉眼众多、长流不息之意。据史料记载,嘉峪关是“初有水而后置关,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这就充分证明了嘉峪关城从选址、修筑和“九眼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军西征,行军之讨赖河岸之嘉峪塬上,见祁连雪山高云入端,黑山绝壁峭不可攀,中间狭窄之地易守难攻,遂上报朝廷筑关设防。嘉峪关的修筑,扼守河西走廊咽喉要道,地位显要。</p> <p class="ql-block">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门洞高4.2米,用石条和砖垒切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p> <p class="ql-block">关西门外百米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廊。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是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最大、最负盛名的关帝庙。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二座,牌楼一座。殿内各墙壁上,绘有三国故事彩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行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质屏风把前后台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p> <p class="ql-block">戏台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尼姑庵的尼姑以及豢养的宠物。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城池往往驻扎着军队,而军队必须有练兵习武的地方,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这种设施称之为演武场。嘉峪关关城演武场宽大辽阔,有长刀长剑,大炮火炮等兵器。</p> <p class="ql-block">关城演武场有各式表演形式呈现给游客,其中武术表演最具有观赏性,表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这是武术表演锁候的功夫。</p> <p class="ql-block">内城东门“光化门”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瑞澄主持修建。“光华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天下第一雄关”匾额高悬,庄严巍峨。</p> <p class="ql-block">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执勤放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华楼、柔远楼以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敌楼是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设施。南敌楼建于1506年,为一层三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修建嘉峪关时,相传有一名技术高超的工匠易开占,他经过周密的调查,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精确的用材方案。嘉峪关全城完成时,所有的材料中最后只剩下一块砖。后来就把这块砖放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的后檐台上,已示对工匠门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嘉庆年间,后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民族的枢纽机关。</p> <p class="ql-block">武堂(西厢房),为中下级武官办公场所。屋内有火盆、兵器等物,墙上有“出塞”横幅和“嘉峪关军事防御图”、“明代烽火信号表”。有人物1名歪头酣睡,憨态可掬,从侧面反映出将士们非常辛苦。</p> <p class="ql-block">书堂(东厢房)为文官日常的办公场所。书堂内设文房四宝、关照、书架等物。在这里由文职官员为过往嘉峪关的行人签发关照。</p> <p class="ql-block">中堂(议事厅)为游击将军办公场所,有人物6名。其中,有35岁的游击将军芮宁和4名文武官员及1名士兵。芮宁将军身着铠甲,在作战沙盘前拈须思考,神情刚毅凝重。屏风上的下山虎,为中国工笔画,气势威猛。</p> <p class="ql-block">后堂正房是游击将军和夫人的会客室,屋内有山水中堂,观音像,花瓶,茶几等陈设。后堂东房为游击将军的书房,有《关公夜读春秋》等陈设。</p> <p class="ql-block">游击将军府整个建筑,体现了古代军事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特点,既是一个军事指挥中心,也是一个文化学习的场所,反映了古代军事官员对文化的教育和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道,因将土骑马上城而得名。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呈23度通达墙顶。马道宽3米,长22米,青砖铺砌,外侧设女墙。马道在敌兵攻城时,可将𥕦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现在为了保护马道,方便游人铺设了楼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与此相对的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候、仕官、商旅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不与内城门之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层的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门”三个字,意为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卷式结构,门道长27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城楼呈方形,高22.5米,城楼内部有七层楼梯式结构组成。城楼四周建有城墙,设有护栏和箭垛。城楼建于险要之地,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出了嘉峪关关门是要办通关文牒,意为出国。历史上这座城楼曾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在万里长城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座:一座是东端山上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后者较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p> <p class="ql-block">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峡谷穿山,就更险厄。嘉峪关距此,地形非常险要。东通肃州(今酒泉),西有安西。这条古道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在嘉峪关拔地而起的最初一段时间,这里成为明王朝开拓西域的前方大本营,也是西域使臣进出中原的唯一法定关口。然而到了嘉靖年间,面对游牧部落的袭扰,将嘉峪关紧闭城,据关以守,大片的国土弃之关外,丝绸之路亦彻底断绝。</p> <p class="ql-block">悬臂长城位于嘉峪关城堡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山坡上。明嘉靖十八(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城堡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峡南侧的山头上建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是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段。</p> <p class="ql-block">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向北延伸部分,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就当地索取的砾石、黄土夯筑而成,只存750米,经1987年修缮由漫道、垛墙、墩台组成,在首尾名增修一座墩,共有三座墩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悬臂长城原墙线只余一截,底阔4米,上宽2米,高0.5至6米,现存其中231米城墙悬挂于高150米、倾斜为45度的山脊上。游人拾阶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颇似北京八达岭长城。有诗赞:“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p> <p class="ql-block">因筑于约45度的山脊之上,行似凌空倒挂,因而得名“悬臂长城”。为了便于游人攀登,重修时还在首墩和山脊城墙上修筑了台阶式漫道,虽只有400多级台阶,但也足以使人心生踟蹰。然而只要登上最高的烽火台,放眼望去,关外大漠的荒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陈列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呈烽火台式,古朴而厚重,与古老雄关相互映衬,构筑起嘉峪关的独特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中华之魂”—-长城历史文化陈列包括:纵横万里·雄峙千年-长城历史沿革;金戈铁马·边塞烽烟-古代长城战争;长河落日·丝路花语-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北漠尘清·山河形胜-嘉峪关四个单元。陈列内容体现了学术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城博物馆以嘉峪关为依托,以文物为展品,以中国长城中河西长城为展示重点,集中展示了中华长城“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历史文化。陈列共用展板121块,文字15000余字,图片142幅,文物242件,浮雕110平方米,图表36幅等。</p> <p class="ql-block">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甘肃镇等九个边防要塞。嘉定二十一年,《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p> <p class="ql-block">通过先秦、秦、汉、明长城修建年表,使观众更能充分直接的了解中国万里长城的修筑年代及地理位置,更加清楚的了解修建万里长城的宏伟蓝图。</p> <p class="ql-block">长城博物馆在展示长城全貌的同时,也强调了河西长城的历史地位。为了让观众更为直观的理解,展览将河西各地的长城图片、详尽的文字介绍和图表,表现各代修筑长城时所用的工具、材料及修筑方式的文物都一一展现。</p> <p class="ql-block">汉河仓城在玉门关西北约20公里处,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外围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两重围墙。河仓城是西北长城边防留存至今规模较大的军需粮仓,亦是当时丝路过往商旅补充给养的重要据点。</p> <p class="ql-block">关照,古代通关的凭证,“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由于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也曾是丝绸之路的海关,中西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出入嘉峪关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同行。</p> <p class="ql-block">明代铜令牌,正面为一楷书“令”字,字外三道弦纹,夹一圈卷云纹。背面为“肃字捌佰肆拾伍号、“永昌卫指挥使司夜训牌”。此牌属明代长城防御系统守卒悬带物,反映了明代长城防御严密的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的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头上的角质去抵理亏的人,在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这只传说中的神兽一直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武遗诏”七棱木觚,通体汉隶212字,文字分两部分。前半部为诏书的一部分,计133字;后半部分为书信79字。木觚中的诏书内容反映了西汉武帝时期朝廷发往边关的急诏,涉及边关政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将嘉峪关市最新的城市发展、建设成就予以展现,有效发挥出城市文化宣传的作用,围绕长城、钢城两大城市文化形象,以“长城精神”“铁山精神”为灵魂,展示了嘉峪关长城与戈壁钢城在发展中的历史及这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文化品格。</p> <p class="ql-block">从隔壁明珠、大漠绿洲、经济腾飞、塞上风情、盛世华章五个方面,全面展示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沙盘模型,多媒体演示等,展现隔壁明珠城市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从史前之至近代,嘉峪关肩负着扼守中西文化交流通道的历史重任。嘉峪关地区从汉代开始便被赋予了军事重镇的意义。1372年在此建关筑城,将其边防重镇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天下第一雄关”揭示了这里最为著名的历史遗产。</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扼地利之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多元民族交流融合,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相辉映,民族文化与边塞文化聚焦荟萃。周边历史文化名城众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成为以塞上风情为特点的国家二类重点旅游开放城市。</p> <p class="ql-block">酒钢的建设和发展,为设立城市奠定了基础。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决定设立嘉峪关市。最初的嘉峪关市先后经历了划归酒泉地区管辖、政企合一为省辖市的阶段。1980年5月,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成立,结束了长期政企合一的体制。</p> <p class="ql-block">酒钢的初期建设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边设计、边准备、便施工。恶劣的自然条件,匮乏的生产生活物质,使建设者们长期过着今天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英雄们的伟大,也正于此时闪耀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因关命名”的年轻城市,她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诠释“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她更是一座丰碑,铭记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建设者的事迹与贡献应当为历史、为我们、为后辈所铭记。他们不愧为新时代的戈壁英雄。</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魏晋墓壁古墓位于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上,古墓群分布长达20多公里。1972年发掘清理了其中8座墓,6座墓中均有壁画600余幅,绝大部分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魏晋墓分为二室和三室两种,是用砖块垒砌成的,多为一个家族的墓地。墓门上有雕云纹、水火图、四神像图或仙灵异兽等彩绘图案;地面铺以各式花纹砖;墓室四壁为表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墓主人奢侈豪华生活的砖画。</p> <p class="ql-block">画像砖是一砖一画,笔法简练,形象生动,系统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其绘画以中国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早于莫高窟艺术,填补了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6号墓的彩绘画像砖,反映了墓主人从一个勤奋的游牧主逐渐耕种,经商发迹而致富,步入仕途晋升为官宦的一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现了大量的生产劳动场面;二是描绘了奴婢们从事各种杂役;三是描绘了墓主人身为达官显贵时的享乐生活。</p> <p class="ql-block">壁画墓最为有名是《驿使图》—-全国邮政的标志。画面上是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左手举木牍文书,右手持马缰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定坐马背飞奔传递。这幅驿使图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网图)</p> <p class="ql-block">《马车图》。一乘马车,前有一车仆,后有一跟随。这幅画中马的造型有很明显牛的痕迹,显然是以牛车起稿后改为马车的图画。说明当时马车在河西地区并不常见,原因就在于马匹主要用于征战和狩猎,故在农耕和驾车的壁画中一律为牛,无一用马。(网图)</p> <p class="ql-block">《采桑图》,刻画了一位提篮采桑的女子和手持弓箭护林的少年。少年有明显鲜卑人的特征,画面上采桑女子与剑拔弩张的少年紧张对峙,生动描绘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网图)</p> <p class="ql-block">《二牛抬杠图》,有二牛抬杠单辕犁,犁铧扁平,中腰有横木,较笨重,破土不深。壁画通过不同时期犁具的描绘,记录了农业工具从二牛抬杠向一牛耕作的过程,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可信的形象资料。(网图)</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是甘肃省丹霞大景区延链补链旅游项目,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特色文旅小镇,集特色美食、情景商业、民俗文化、会议会展、精品民宿和主题演绎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全新综合型旅游度假特色小镇。</p> <p class="ql-block">在小镇里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西北特色美食,学习制作河西地区手工艺品,国内首台室内“沙秀”、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将穿越时空,领略古丝绸之路盛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毗邻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总用地约198亩,是央视扶贫大剧《一个都不能少》中原型“石头城”的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小镇是丝绸之路上唯一一家有江南风韵、人文体验度极高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小镇,集中展示了古丝路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河西美食、西北古建和农耕文化。步入其中,食肆酒家林立,小桥流水,篱笆阡陌,融古朴典雅和清新明快于一体,处处皆可入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享有“塞上江南”“丝路明珠”的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上演了一场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整部秀以张掖历史文化背景,采用动感十足、黑科技满满的舞台设计,打造艺术感与科技感并存的国内首部室内实景“沙秀”。</p> <p class="ql-block">全剧利用了39种专利技术和上百套舞台基础装置,世界首创400立方流沙装置、鸟型升降台、数控水幕等大体量舞台表演机械,将各种真实的风沙暴、海市蜃楼、金戈铁马等场景逼真丞呈现,使观众切身体验到极度震撼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该剧目主要以霍去病收复河西的故事为开头,讲述了大汉年间战乱不断,渴望和平的西域诸国终于昐来了丝绸之路的开通,牵引出古邑甘州的繁华市井,展现出共享丝路繁华的美好场景。</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的张掖地壳巨变,在祁连山北麓形成了沃野千里的河西走廊以及气势磅礴、色彩斑斓的张掖丹霞。《天赐丹霞》拉开帷幕,富有生命力的甘州鼓舞配合着狂野奔放的舞姿,呈现在观众面前乌孙、大宛、龟兹、楼兰、大月氏五个王国再此相继诉说着各自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张国臂掖》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带领汉军将土纵马驰骋,与匈奴浴血搏杀,攻破匈奴城池,最终收复河西,丝绸之路迎来了和平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古邑甘州》呈现给观众的是喧嚣的酒肆、妖娆的胡姬、精彩的杂耍、揪片子、炮仗子、拉条子……甘州小伙子的叫卖声吸引了过往的游客,丝绸之路的盛世繁华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被淋漓尽致里展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隋朝大业五年,隋炀帝为了拓通丝绸之路,经营西域商贸,保证长治久安,决定西巡。历经风雪沙暴,从宫爱妃、士卒随从伤亡大半,终于到达张掖,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炀帝西寻》中仿真黄沙一泻而下演员与黄沙相互交融,形成了金戈铁马、沙漠戈壁的大漠场景。</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在山丹焉支山参禅天地,召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万国博览会”,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巡至张掖境内的重大盛世。《邦国会盟》中,二十七国使臣从观众席上走过,整个剧目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拉下帷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色彩纷呈,观赏性强,面积大,是“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内有七彩云海、七彩仙缘、七彩锦绣、七彩虹霞、最佳摄影点、七彩熬河台、万象土林谷等7处观景台。登临揽胜,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及时页岩互层交错,紫红色、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等色彩雕交相辉映,极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位于祁连山北麓临泽、肃南县境内,现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彩色丘陵以色彩艳丽、层理交错、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其奇,被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著名地理学家中山大学黄进教授誉为“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p> <p class="ql-block">夏日的阳光如同细腻的画笔,轻轻地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而在河西走廊的怀抱中,一片被自然赋予无尽色彩的奇异土地,等待着每一位游人来共赴一场美丽邂逅。</p> <p class="ql-block">走进七彩丹霞,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这里的地貌是大自然千万年雕琢的杰作,是时间与风雨共同绘制的壮丽诗篇。山峦起伏,层峦叠嶂,每座山峰都像是被精心布置的舞台,上演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丹霞地貌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霞”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柱等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远眺那连绵不绝的山峦,仿佛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此时此刻,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随风而去,只留下了心灵的宁静与纯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日月风雨为笔,以山川岩石为墨,用时间为刻刀,笔耕不辍昼夜不息,造就了如此美丽的丹霞地貌。蓝天白云变幻无穷,七彩丹霞的色彩因时因势也变幻多端。</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宛如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以其绚丽夺目的色彩和鬼斧神工的地貌,成为了世界罕见的绝美景观。在这里山峦起伏,线条流畅,每一个山坡都被无彩斑斓的颜料所浸染。红的热烈、橙的温暖,绿的清新、紫的神秘、蓝的深邃,相互辉映,仿佛是一副流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与丝绸之路通航俱乐部通力合作,用户专业的团队与设备、色彩斑斓的地貌美景,在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打造一场“空中游览盛宴”。从空中俯瞰“七彩虹霞”,将令人毕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张掖市博物馆坐落于张掖市区西南隔民主西街大佛寺巷,馆藏文物比较丰富,有珍贵的历史文物1.1万余件,汇聚了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p> <p class="ql-block">弱水是黑河的古称,张掖北倚合黎山、龙首山,南靠祁连山,黑河流过境内。弱水滋养了张掖的古代先民,她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拓进取,创造了璀璨的史前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迹,成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逾焉支山,击败匈奴。公元前138年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打通。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河西地区始纳于西汉王朝版图。</p> <p class="ql-block">东晋隆安元年(397年),段业建北凉国,都张掖。北凉永安元年(401年)北凉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攻灭北凉,凉州治所移永平,称西凉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西凉作为甘州,始有甘州之称。</p> <p class="ql-block">隋置张掖郡。大业五年(609年),炀帝西巡张掖,在焉支山会见西域27国使臣,这是现代“世界博览会”的雏形。唐河西节度副使兼河西兵马使驻张掖。唐盛唐时期铜钟、写经、胡人牵驼砖、波斯银币等文物充分展示了盛唐文化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唐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占领甘州。咸亨年间,回鹘在甘州设立牙帐,进而统一河西。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元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商贸的转口城市。</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掖被列为“九边重镇”之一,为河西走廊“襟喉锁钥”之地。明朝初年,甘州设茶马司。清代甘州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建设日瑧完善,文化教育繁荣鼎盛,始有“金张掖”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张掖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厚度历史积淀的古城,距今五千年左右,马家窑文化先民在这里定居耕种 ,汉唐丝绸之路以张掖为汇集,是中华文明向西传播的基地和接受西方文化的前沿。张掖既是佛教文化东渐的必经之路,也是西北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西汉之前,河西走廊一直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方,其中张掖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乌孙、月氏两族在这里杂居,烙下了厚重的遗迹。镇馆之宝正是战国时月氏族的花角铜麋鹿,构思巧妙、造型优美、姿态飘逸,栩栩如生,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隋朝转瞬即逝,大唐开启,其国力之强大,堪称封建社会的高峰。处在丝绸之路上的张掖也是异彩纷呈,歌舞升平,博物馆里的唐代铜钟当时就悬挂在张掖镇远楼上,且以铜为主的合金铸成,铸造工艺精湛,形体浑厚雄伟。</p> <p class="ql-block">网格纹双耳彩陶罐,这是一件被修复的陶器,来自目前张掖最早的史前文化、享有“彩陶之冠”美誉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它出土于甘州区,口径14厘米,泥质红陶,喇叭口,鼓腹下收,颈间有一对桥形耳,腹部主体为经纬线交绘成网格纹和回形纹样。</p> <p class="ql-block">模印胡人牵驼砖。胡商头戴尖顶毡帽,帽顶后倾,深目高鼻,身着窄袖短衫胡服,一手揽缰牵驼,一手持棒扛肩,腿穿紧身裤,足蹬软靴,大步前行。骆驼驮物,张嘴嘶鸣,胡商牵驼迎风而进。</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首领”铜印,民乐县出土,这是张掖首次发现此类印章。印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厘米;方柱形背钮,背钮下部有用于系带的圆孔。印面阴刻西夏文九叠篆字“首领”二字,线槽较深。此印为当时军官印,是研究西夏文化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宋人物鹿鹤铜镜,紫铜质地,乳钉钮无座,钮下方是流水潺潺潺。两梅花鹿仰首对鸣,一龟仰首伏行,两边柿树果实累累。钮上方中间是一位老者衣着长衣斜坐在洞石台上,右边另一人身着长袍拱手揖拜,左边一仙鹤翩翩起舞,画面生动形象,情绪盎然。</p> <p class="ql-block">黑河建桥碑是西夏乾祐七年(1176年)立于甘州的石碑。碑为圆顶形,高1.15米,碑座是上下两层仰覆莲座。两面刻铭,一面刻汉文楷书13行,每行30字,文字清晰;另一面刻藏文楷书21列,半数以上漫漶不清。碑文说的是张掖黑水河桥的修建和希望神灵佑助,及西夏仁宗皇帝的敕令,涉及问题较多,相当重要。</p> <p class="ql-block">战国兔首形铜当卢,为马首面额饰件,上大下小呈兔首正视形状,青铜皮质地,正面鼓凸、反面凹进、模印纹饰,首部为圆点涡云纹,两耳竖直宽延,延伸至中际,两眼突圆。</p> <p class="ql-block">清龟鹤千寿铜烟瓶,铜质圆雕铸造工艺,由龟和鹤两部分组成。下为神龟,上为仙鹤,衔一枝寿桃,桃枝一端作烟嘴,背负灵丹药葫芦,葫芦身部上侧穿凿一圆孔,为装烟丝所用。</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又名睡佛寺。大佛寺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已今天银川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甘州(今张掖),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到崇宗李乾顺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景区位于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为大佛寺主体建筑,平面成长方形重檐歇山顶,面宽十一间,高20.2米。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涅槃像,是一座集建筑、塑像、雕刻、绘画和文物为一体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内彩绘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高7.8米,脚长4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卧佛身后塑高5.8米的十大弟子举哀群像。前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场身高7米),南北近壁塑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殿内现存有明代壁画约330平方米,内容为佛教故事。殿门外两侧砖雕“祗园演法”及“西方圣境图”。1966年,于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及铭牌一面。</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后为藏经阁,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21.3米)。坐东向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抅架,内有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敕书颁赐《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一部,计3584卷,为国家一级文物。另有明正统初泥金书经600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塔始建于明代,原名弥陀千佛塔,喇嘛教式,高32.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之上为三层须弥座,塔身四面开龛,上为十三相轮,顶置铜质宝瓶形塔刹,其造型风格堪与北京妙应寺白塔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明清辉煌之时,晋商曾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约400座山西会馆,“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山西会馆是明清商人会馆的典型代表,张掖是古丝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于雍正二年(1724年)将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p> <p class="ql-block">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看台、牌楼、中鼓楼、大殿、后楼等。</p> <p class="ql-block">会馆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所有山西会馆的共同特征有二:一是都拜关公,有关帝庙或关公殿;二是都有戏楼。山西会馆其内在的商业议会、资本运作体制等,对今天的商会、商人会馆运作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张掖钟鼓楼又称镇远楼,位于市中心四条大街交汇处,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仿西安钟楼建造,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揽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来寺始建于唐,明朝重建,名为“慈云精舍”。康熙三十年(1691年)郎法·阿扎木苏(西土人)住寺修行,后抵京谒见康熙皇帝,赐名“普觉静修国师”,颁赐敕书、银印及红字藏文经108,并令其统管甘州南番汉僧。</p> <p class="ql-block">木塔寺原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现为古塔广场。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头拱,大梁立柱连接,纵横交错,相互拉接,浑然一体。登上塔顶远眺,全市风光技术尽收眼底。木塔寺内有张掖市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张掖明清古街,建于1996年,系仿古建筑,全长323米。因房屋建筑全仿明清时期甘州旧城官署民居风格构建而成,张掖人称“仿古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掖甘泉公园,南北中轴线上各开一园门,南门为正门,两门内有宽甬道连通。该园突出以水为主,山水相间,曲径通幽的园林风格,追求自然恬静幽雅的意境,利用天然芦苇湖建成,借张掖名胜“甘泉”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北、黑河东侧,是以黑河流域潜水地带草甸、内陆盐沼湿地植被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类型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掖市图书馆远承张掖藏书传统,现藏有图书33万余册,设有综合服务台、少儿阅读空间、电子阅览空间、期刊借阅空间、读者自修空间、地方文献查阅空间等11个对外开放空间,设置阅读座位650个,年接待读者22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张掖“锦华书城”是甘州区的一个知名文化地标,交通便利,周边公交点众多,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当地居民获取知识、阅读书籍的首选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城内部环境优雅,书籍种类繁多,从经典文学到科普知识,从儿童读物到成人教育,各类图书一应俱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需求,这里也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阅读不再是一件孤独的事,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总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到这里享受阅读的乐趣,在知识的海洋中度过愉快的假期。这些场景只是锦华书城日常运营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张掖市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书城不仅提供了一个物理上的阅读空间,更营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阅读天地,在书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张掖平山湖大峡谷,是集自然奇观,峡谷探险,地质科考,民族风情,自驾越野等于一体的复合性旅游景区,也是张掖地貌景观大观园中最美的景观之一。被中外地质学家誉为“比肩张家界,媲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丝绸之路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景观以及沉浸式峡谷探险游览体验,使其成为甘青旅游环线里具有参与感、最具可玩性的景区之一,迅速成为了西北旅游的新热点。来到这里用双眼可观五彩斑斓的丹霞美景,原生态的探险冒险,穿过低谷,直攀顶峰。</p> <p class="ql-block">在平山湖大峡谷中,九龙汇海景观台是最具震撼的观景平台。这里的地貌特征十分显著,犹如九条巨龙汇聚于海中、一泻千里、竟像入海,再见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壮观与气魄,将原本平坦的丘陵地带雕刻成了九条栩栩如生的龙。</p> <p class="ql-block">情侣峰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小山丘,仿佛一对恋人迎着夕阳放牧归来相拥而至的场景。又仿佛一对情侣相互依偎在那里,缠绵于爱河之中。它以其传奇令人神往,以其神似令人震撼。是全国情侣峰景观中相似度最高的一处,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平山湖是古代少数民族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也是汉族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处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是河西走廊进入平山湖通往内蒙的必经之路,也是通过北线通往东北、华北、晋北、陕北、蒙古国策克口岸的便捷通道。</p> <p class="ql-block">沿峡谷前行,只见两壁印痕荒凉沧桑,斧斫刀刻,成就了千奇百怪绝壁:有的突兀、有的深凹、有的尖锐、有的平钝,加之谷之幽幽,道之崎岖,更增添了峡谷的古老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踏着松软沙古道,踩古人不灭足迹,左观右看,茫茫然来到峡谷的一处宽阔处。细细峡谷宽处十多米,窄处五六米;峡谷两壁直直的,刀剁斧劈,无棱无角光秃秃的;峡谷的道路弯弯的,山遮岭阻,千折百曲;峡谷的天窄窄的,蓝蓝的盖在谷顶;峡谷里静静的,万籁俱寂,鸟绝声匿,堪比月球火星一般死寂。</p> <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5万余件(组),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万余件(组)。馆藏以简牍为主,有天马放水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4万枚。</p> <p class="ql-block">狭长者为“简”,短而宽者为“牍”,甘肃简牍博物馆建筑外形设计,汲取了左“简”右“牍”的设计理念,从形象文字、汉代建筑、传统空间模式等元素中提取文化符号,加以创新运用,以现代简洁的建筑形态表现“简以承典,牍以载道”的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简牍时代”展厅从“何为简牍”“简出甘肃”“书于竹帛”以及“甘肃简牍发现整理研究大事年表”四个方面,介绍了简牍文书类别、艺文典籍、简牍形制和制作工艺;西北汉简的考古发掘史,以及有代表性的简牍学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简述丝路”展厅通过“路在何处”“向西而行”“塞防千里”“东来西往”以及“见证丝路”五个部分,以探寻“丝路”为主线内容,揭开丝绸之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向观众清晰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边塞人家”展厅以一封家书作为主线展开,一个个边塞故事,解开尘封千年的河西边塞岁月,还原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人们如何开创波澜壮阔的时代,绘就绚烂生活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书于简帛”展厅从书法的视角,展现了简牍遗墨的艺术之美,通过“汉字流变”“诸体之源”““一笔千年”3个部分梳理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流变与时代经典。</p> <p class="ql-block">1992年,在悬泉置遣址一段坞内北组房屋倒塌的残垣背面,竟然写有《四时月令诏条》,又被称为写在墙上的“环境保护法”—-春季禁掏鸟窝,夏季禁伐木,秋季宜修房屋,冬季禁掘土地。如今它已成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包括题签一枚,木简21枚,木质,出土于甲渠侯官遗址。内容是东汉建武初年,甲渠候官粟君和客民寇恩之间发生的一宗经济纠纷案的案卷材料,内容涉及军事、民政、法律、经济等各方面内容,是研究东汉初年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 《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出土于敦煌悬泉遗址。简册书写风格自由流动,体势优美,整体书写时使用小笔辅毫书写,侧锋运用得当,起收笔灵活自然,线条粗细对比较为明显。整体结构呈现扁势,其“横”画和“捺”画,已具成熟的隶书笔法。</p> <p class="ql-block">《放马滩秦简建除(甲本)》,出土于天水放马滩墓葬。“建除” 十二神在一年十二月中按顺序分别位于不同的十二地支。“建”神所在支日是个好日子,这天人们可以举行祭祀、买奴隶、戴帽子、坐车等活动。而“破”神所在支日不是𠆤好日子,这一天诸事不宜。从木简记载可知,“成”神掌农业收成,所以成日可以举行社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居延新简《死驹劾状》简册,出土与甲渠侯官遗址,共16简,木质。全篇章草一气呵成,潇洒飘逸,既是一篇重要文献,又是一幅书法珍品,可释读409字,内容是一份追查死驹的文书。该册书具体生动,宛然一幅戍边士卒月夜巡行图。</p> <p class="ql-block">《元致子方书》出土于敦煌悬泉遗址,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元”写给“子方“的书信,帛长23.2厘米,宽10.7厘米,319字。该书信看似是朋友之间简单的书信往来,但其深切地反映了汉代日常用品的供给问题。从帛文推出,元是一名敦煌的基层吏员,因西北边塞交通不便,写信给在酒泉的子方,给予购买鞋、笔、鞭三个物件。</p> <p class="ql-block">《相利善弊剑册》,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检册共六简,容字210个。内容主要是辨识宝剑的标准和方法,对研究汉代的金属冶炼和兵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看,章法已经非常和谐统一,呈横式布局匀称,具有整洁清晰的美感。用笔上以圆笔为主,笔画的蚕头燕尾具有规范性,行笔过程中干净朴素,具有灵动洒脱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海拔1700多米,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域之势。</p> <p class="ql-block">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挢、白塔山公园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这眺”之称。</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由镇守甘肃内监刘永诚在白塔古刹遗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至六十一年(1716-1722年)甘肃巡抚绰奇兴修。白塔寺具有藏传佛教塔与中原密檐佛塔相结合的特征,各级每面均有砖雕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塔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长方形,白塔居中。塔身为八面七级,高约17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塔南是准提菩萨殿,东面各有配殿数间。</p> <p class="ql-block">《金城揽胜图》文化浮雕墙,表现晚清𦤎兰山、兰州城池、黄河及镇远浮桥、白塔山景观。左侧为“金城古景”,表现的是形成于明清时期,至今尚存的兰州名胜自然景观。右侧为“兰州新韵”,表现的是当代兰州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凤林香袅”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皋兰县举人、云南浪穹知县李存中题额:正面题“凤林香袅“,意为寺庙香火袅袅,缭绕在风林关上;背面提“秀映三台”,提示游人转身遥观皋兰山三台阁,因阁内奉祀掌管文运的三台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地泰”显示明清白塔山建筑群布局的奇特:山顶建代表“地”的地藏寺;山下建代表“天”的玉皇阁。这样的布局呈现《易经》泰卦的卦象,则能天地交合而万物通泰,生养畅通。山顶塔院准提殿至北为地藏殿,山麓三台大厅为玉皇殿,地天相望,昭示白塔山古建筑群“地天泰”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兰州市白塔山下的滨河路中段,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建造模式建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铁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为四墩五孔,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𤣳体系,由竖向钢架化分成为五个长方形。</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铁桥设计简洁明了,没有多余冗杂的装饰,它不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类型,而是工业化时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先进的施工、管理水平在空间构筑物上的形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2010-2011年,兰州黄河铁桥维修加固工程,是甘肃省对仍在使用中的20世纪遗产进行的首次整体维修加固,为中国国内同类文物的保护维修及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26日,中山桥迎来百年庆典,横卧于黄河之上的铁桥,在绿树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喜庆而迷名人,矗立在桥头的巨石纪念碑将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铁桥与白塔山公园,组成了壮美的兰州美丽的自然景观,成为兰州标志性的建筑风貌。在白塔山上俯瞰兰州全景,铁桥威武横卧在黄河之滨,兰州城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繁华景象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是兰州黄河铁桥成为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具,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的风格、特征。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始称“中山桥”。</p> <p class="ql-block">兰州羊皮阀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组成,筏子有大由大,小皮筏用十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郊区往市区运输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p>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羊皮筏子是一种简易渡河、运载工具,作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历史悠久。据史料可查,自汉唐以来,上至青海下至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至少在320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子用于渡河。</p> <p class="ql-block">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早年在兰州黄河用于运输,现在已成为兰州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羊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飘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这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兰州水车园位于兰州市滨河路西段,东邻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身在其中,既可体验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也可近观水车的工作原理,是一处反映兰州黄河文化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有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等景观组成,立于黄河南,旺水季可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p> <p class="ql-block">圆内双轮水车轮毂直径高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可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次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p> <p class="ql-block">黄河母亲雕塑由基座和雕像组成,通体采用红色花岗岩。雕像部分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超过40吨。雕塑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的华夏子孙。</p> <p class="ql-block">除了黄河母亲雕塑外,黄河风情线还相继建成了观光长廊、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寓言城雕、绿色希望雕塑、平沙落雁雕塑、水车园、人与自然广场等其他沿河景观。这些景观的建成,使得兰州黄河风景线成为了展现兰州城市形象和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小西湖公园,原为明代肃王府园林,名为“西园”。1880年,总督杨昌俊由浙调甘,再次重修,为寓不忘乡土之情,更名为“小西湖”。小西湖公园既现北国地方风格,又效江南水乡秀美。</p> <p class="ql-block">小西湖公园原本是一片天然湖塘,有各种水鸟鱼虾,四周芦苇宛若轻纱怅。最美的时节属荷花盛开时,可趁月色在此荡舟赏月,故有兰州古八景之一的“莲池夜月”一说。</p> <p class="ql-block">黄河楼,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黄河沿岸,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弘扬黄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集文化展示、观光、旅游、游乐、饮食、民族体验以及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黄河楼展示了黄河兰州段的壮丽景色,兰州市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文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包括兰州古城的建筑风格、兰州历史名人以及兰州传统工艺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美丽的黄河景观。</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属主楼为明七暗六的塔式结构,高度为93.39米,共16层。黄河楼裙房以城墙为意象,并在形象上成为黄河楼主楼的坚实基座。黄河楼内设有展览馆,文化交流中心等设施,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p> <p class="ql-block">黄河楼内有黄河颂· 《大有兰州》3 D多媒体实景演出。该演出立足兰州历史文化,包括”源之大河”“金之大城”等四个篇章。游客可以在光影变幻中了解黄河起源、牛肉面发展、中山桥建成、丝绸之路的进程,以及多位历史人物在兰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黄河档案展览馆,位于黄河楼11层,可追寻黄河文化留给兰州这座城市的深刻记忆。</p> <p class="ql-block">云上茗居,位于黄河楼14层,茶舍与书院相结合。茶舍典雅平正,茶香满室,空间开阔舒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品尝名茶、欣赏黄河美景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云上兰州·城市观景平台,位于黄河楼16层,可以俯瞰兰州市区和黄河风光。远眺俯瞰,兰州城景尽收眼底;临河依水,登楼赏黄河之水天上来之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河楼向人们展示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同时黄河楼下即为“银滩湿地公园”。公园内植物品种以及水资源丰富,有候鸟、水禽等旅鸟在不同季节前来栖息。</p> <p class="ql-block">黄河楼借古通今,建设贯彻“城墙”概念,将主楼坐落在沿黄河东西延伸的“城墙”之上,丰富建筑形体、营造多维度滨合空间的同时,通过增强整体建筑的叙事性,体现黄河楼独特的空间造型与兰州历史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楼的入户景观广场区,黄河楼主体景观观光区都设计有林下休息座椅,满足游人的停留休息。黄鹤楼主题景观观光区设计有银杏树阵,采用芝麻灰花岗岩,在装修效果上突出中式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兰州老街是甘肃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大工程之一,项目以国家5A级旅游文化景区标准倾力打造,位于兰州市金融贸易中心、城市新中心七里河马滩片区,南临城市中央大道西津西路,位于地铁1号线马滩站。</p> <p class="ql-block">兰州老街ALLPARK项目全长800米,是仿古精致低密度建筑,纵横交织的广场空间,为呈现不同的城市脉搏,引入潮流业态组合,国际大都会的休闲品位、跨界对撞的国潮品牌、林立的精致餐厅、时尚艺术及商业交融的独特氛围,畅享都市中心的街区。</p> <p class="ql-block">兰州老街ALLPARK助力非遣,联合甘肃省544项非遗资源,精选甘肃特色的工艺精品、本土美食等,为甘肃人民智慧提供最核心的展示舞台,助力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兰州老街ALLPARK地出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这里含了丝路历史的底蕴;地处黄河之滨,所以这里融入了文明发源的元素;它作为兰州城市展示窗口,更是融入了现代艺术,展示着多彩兰州。</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馆内珍藏了众多珍贵的文物珍宝,精彩和丰富程度在全国的博物馆中排名前列。由于甘肃地处丝绸之路,同时就是汉藏地域的交界地,所以能反映西域、中原、藏区文化的文物都有大量的出土展示。</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共有三层,分为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佛教艺术展、甘肃彩陶展、古生物展和红色甘肃几个主题常设展馆。其中以丝绸之路、佛教和彩陶三个主题较为精彩。</p> <p class="ql-block">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象巷厅四个分展厅。</p> <p class="ql-block">甘肃博物馆昆虫展厅,主要展示近些年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野外采集的蝴蝶标本和一些其它类昆虫标本,展出标本207盒和标本1400余件,其中以蝴蝶为主,共七个单元的分科。</p> <p class="ql-block">甘肃彩陶展厅,展示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其中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大地湾地画等引人关注。</p> <p class="ql-block">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制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厅,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分为佛法东渐、盛世梵音、花落人间、花萼同辉,敦煌遗珍等六个部分,展现了自十六国至明清时期佛教在陇原大地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形象具体地展示了甘肃佛教艺术发展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红色甘肃-走向1949年展厅,全面展示了在革命年代里,甘肃特支的成立、南梁烽火的燃起、陕甘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西路军鏖战河西及甘肃全境的解放,谱写了甘肃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一步步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p> <p class="ql-block">元代八思巴文虎头银符铁牌,符牌两面镶嵌八思巴文银字,译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三虔䔻,治罪”。这种虎符圆牌,专为传递“军情急务”而设,持之可进岀全国各地及四大汗国,域跨欧亚,有“国际通行证”自称,故世界现存数量极少。</p> <p class="ql-block">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为半透明玻璃质地,整体呈普蓝色,晶莹润泽,由盏和托盘两部分组成。托为平口,八瓣莲花形边沿;盏为花口,由七瓣仰卧莲组成。该托盏完整成套,造型华美,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只见她鼻子挺翘,嘴巴微张,发型是可爱呆萌的齐刘海,细看发梢层次错落,耳朵上还有两个小小的耳洞。身上的裙子绘满了当时最流行的几何花纹,三角茎叶纹加上简化的飞鸟纹,裙摆上叶影重叠,飞鸟展翅,把五千多年前人们眼里的春和景明永恒定格在了裙摆上。</p> <p class="ql-block">西汉绢底平秀人像,高7.2厘米,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做对话状。</p> <p class="ql-block">唐代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主尊坐佛圆髺广颐,低垂下视,双唇紧闭,流露出一种庄严沉思的神情。身着通肩式袈裟,线条流畅,表现出衣饰质地的柔软厚重。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面庞圆丰,神情娴静,肌肉丰满匀称,体态优雅,是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彩绘菩萨像壁画(北凉),菩萨束带大圆髻,波浪卷发垂肩,高鼻深目。双耳带宝珠耳饰,上身坦露,下身着灰色绿色密褶长裙。腰身向左扭动,身体呈S形,披帛绕肩身后飘飞。面部及上身用朱砂晕染,鼻梁、眼皮、额角凸起,明显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充分显示了北凉佛教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东汉医药简牍,78枚简为一卷册,是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的医方,还有针灸方面的刺疗医术及禁忌。14𣐀牍为一卷册,保存医药方有39多个,所列药物近百味,是研究汉代临床医学、针灸学和药物学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敦煌藏经洞北宋淳化二年),图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僧俗人众等110人,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经变故事分列再说法图两侧,已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一个情节一幅画,共有15幅。它们各自独立,每幅画都有墨书榜题,是国内现存的幅画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p> <p class="ql-block">鲵鱼纹彩陶瓶,器腹一侧正中用黑彩绘一只弯曲折尾的鲵鱼,头部细节刻画颇似人脸、双臂、手指等亦具有人格化特点,其神秘怪异的形象,或许是早期“龙图腾”之一。它不仅是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众多彩陶中唯一一件国宝级文物,也是“彩陶之乡”甘肃的唯一一件彩陶类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团花纹环耳铜敦(战国),高17.5厘米,宽21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5厘米。敛口,弧形母口深盖,盖上面有三个卧虎钮。圆鼓腹,圜底近平,三蹄足。两侧铺首衔环。盖面及腹部饰团花图案间蟠螭纹,是战国时期的新纹样。</p> <p class="ql-block">东汉铜奔马作奔腾状,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飞翔的飞鸟,奔马全身着力点集中于超惊飞鸟的一足之上,把握了力学平衡。脚踏飞鸟,表现出马行迅疾、在惊鸟回首的刹那已超越了飞行的鸟。铜奔马铸造精美,构思巧妙,为我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杰作,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起舞,几度踏梦而来;马踏飞燕铜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惊飞鹰;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人令人神往不已;敲响那一排排铜编钟,浑厚而响亮的左右音韵由远而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大地湾新石器早期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处,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这里,就是甘肃。</p><p class="ql-block">甘肃,古称雍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两地名的首字组成。由于西夏曾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内大部分地区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陇”。</p><p class="ql-block">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高原上,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就诞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造肇基于天水,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汉代的开边政策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开通了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国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隋唐时期,甘肃成为我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市场,也是甘肃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政治家李渊、牛僧孺及著名诗人李益、传奇作家李公佐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创建与东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形成了今日的规模。整个河陇地区农桑商繁,士民殷富。中国历史上甘肃名人以将居多,主要集中在两汉和三国时期,如西汉时的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人。三国时期的庞统,姜维,另有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段会宗,西汉末年的军阀隗嚣,东汉末年的军阀董卓。并有先事张秀,辅佐曹操的大谋士贾诩。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始祖至元十八年设立甘肃行中书省,冶所设张掖,辖今日甘肃大部分地区外,兼领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甘肃省的行政区划,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位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心脏地带,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其形状就像一柄玉如意,两头大,中间狭长。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兼而有之,属山地形高原风貌。地势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海拔大都在千米以上,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四周为群山峻岭环抱。甘肃东临陕西,西连新疆青海,北靠内蒙新疆,南接四川,一条宽约数十公里的千里长廊将中原大地与广袤的西部连接起来,人们把这一带称之为“河西走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其中的一段。西北面是雪山巍峨,瀚海茫茫的边塞风光;东南面是群山竞秀的江南景色,既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甘南辽阔草原,也有荒山连绵的干旱地区和渠道纵横的鱼米之乡。境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p><p class="ql-block">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羌氏、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长时间生活在陇原大地。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和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通融,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的认同。</p><p class="ql-block">甘肃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它汇集了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红色革命等多元文化,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文明。发端于甘肃的敦煌学、简牍学、彩陶学已成为世界文明的显学。甘肃境内保存完好的秦、汉、明三代长城达3000多公里。甘肃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还是旅游资源大省。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无一不是顶尖级的国宝,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艺术顶峰。走进甘肃,就是融入了丝绸之路,就是踏进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甘肃以她的乳汁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传承了多少华夏文明。她曾是中国革命留下的一块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后在会宁会师的主基地,是今天西气东输的最长线路,有近一半的万里长城坐卧在这片大地上。甘肃总像一位母亲,呵护着她的万千子民,以她广阔的胸襟,体现着中国的骄傲与辉煌。曾有多少皇帝从这里走出,曾有多少总书记总理从这里出发。古往,秦始皇稳坐辽山一统天下源自此处,唐太宗李世民、诗人李白、威武大将军李广、春秋五霸之一秦襄公,他们都是在甘肃这片土地上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今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曾多少次再创辉煌;兰炼、兰化、兰石等大型企业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大中型水电站,撑起西北电力的半边天;酒泉钢铁公司、金川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504等核工业企业,已形成了甘肃工业脊梁。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牛羊肉、白兰瓜、橄榄油、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等,都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发展势头强劲。提及甘肃,人们还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藏,太多的塞外风光。</p><p class="ql-block">汉唐雄风吹佛着西域,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敦煌是扼守古丝路上一座咽喉要塞,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更是佛教东渐传播的枢钮地域。莫高窟就位于敦煌城东南,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开凿第一个洞窟后,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开凿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顺着时空引导,一阵千年后的足音,先后漫过这令人嘱目的洞窟,真乃自然与人类历史的旷世杰作;“烟笼嘉峪碧岧峣,影拂昆仑万里遙”。这里曾经点燃烽火,这里曾经血流成河,这里既有“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也有丝路花语、长河落日的瑰丽。嘉峪关,关城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第一墩”与山海关“老龙头”逢相互应,共同构筑了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成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美名),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是河西咽喉。因为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万里丝路通西域,千年古城距今河西”。张掖,古称甘州,是甘肃“甘”字的由来地,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张掖,素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美誉。这里既有“半城芦苇”的自然景观,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人文景观丰富。这里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黑河湿地,全国最大的军马场,保存最完好的汉明长城,历史文化名城焉支山,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莫过于七彩丹霞地貌。“色如沃丹,灿如明霞”。在这里可以领略大地母亲最靓丽的肤色;“浩浩数千年,时光流逝,英雄尽去。渺渺几万里,风沙飞扬,混沌长歌“。如今在群山怀抱的古凉州,处在平凡宁静之中,只有一个古凉州的城门楼依旧威武雄壮,向人们默默诉说往日的战火硝烟和各个朝代的文武过客。武威,简称“武”或“凉”,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居。自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武威。因武威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历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马踏飞燕“铜奔马”中国旅游标志,“西夏碑”中国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白塔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罗什塔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和舍利埋葬之处,享有“陇右学宫之冠”文庙为全国现存三大孔庙之一;“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古丝路上的重镇兰州,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黄河如一条金丝带伴着兰州城流淌。赑屃尽责地驮“黄河第一桥”默默耸立,羊皮筏子似一叶扁舟点缀着金色黄河,水车公园刻印着黄河文化,建在人行通道上一侧探进黄河道的“中国兰州牛肉面”彰显着本土的金字招牌,黄河母亲雕塑是是黄河养育华夏儿女的伟大含蓄,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展示了河西走廊的灿烂文明史,玉宇琼阁飞檐翅角的白塔矗立在白塔公园的顶峰,高耸入云的黄河楼将兰州城的雄姿一览无余;秦末汉初邽县大旱民不聊生,突然一天夜里电闪雷呜风雨交加,干涸的土地上裂出一条大缝,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缝中,形成了“天水湖”,天水便从此得名。天水,古称秦州,上邽,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关中平原次核心城市。天水历史文化悠久,“三皇之首”伏羲的诞生地,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水地处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界线,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因天水泉水多,且味美干洌,久饮能使人皮肤洁白,因此天水的姑娘都是“白娃娃”。天水的名胜更是名声在外: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甘谷大象山、玉泉观、武山水帘洞、张家川回乡风情园、姜维文化园、卧牛山森林公园。尤其是天水麦积山石窟,因其形如麦垛而出名,是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石窟里面的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甘肃古丝路上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千百年来静静地绽放着独有的魅力:镶嵌在牧场葳蕤山峦嶂中的戛纳湖如镜,冶力关山形态逼真的十里睡佛安详坐卧,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吸引探险者前来揭开“魔鬼城”的神秘面纱,官鹅沟峡谷如线居然居住着藏、羌民族,吐鲁沟峰奇石怪山脚农田覆盖,山丹军马场风光秀丽有如“祁连明珠”,崆峒山“西来第一山”古丝路西出关中的要塞,瓜州戈壁大地恬然入睡的巨婴雕像成为人们旅行的朝圣之地,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鸣沙山狂风时响声巨大而清风时又似管弦丝竹而著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金塔同饮一河水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熠熠生辉,黄河石林与黄河曲流山水相依颇具大园林神韵,九曲黄河第一大弯玛曲草原遍布盛开金莲花,仿佛进入神话的仙境金塔胡杨林一片金黄,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为活佛大师的官邸,有“东方瑞士”之称的朗木寺在通向寺院的小路上布满了顶礼膜拜的僧俗,扎尕那神仙亲吻过的地方山势险峻,早在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甘肃,雄鸡的心脏,在历史的时空里曾风雷激荡,在悠悠的岁月里发出璀璨的光芒。甘肃很长很长,长得使风雪载途的旅人望而生怯;甘肃很短很短,短得只是迢迢丝路上的一瞬间;甘肃很厚很厚,厚厚的黄土层下埋藏着史前文明一串串。一条大河浩浩荡荡千转百回,这是一条由彩陶、岩画、长城和烽燧流成的河,流淌了中华文明五千年。陇东厚厚的黄土塬,周祖在这里拓荒,农耕文明在这里扎根繁衍。崆峒山仙气升神腾,拉卜楞寺梵音袅袅回旋。北漠的瀚海一望无边,飘忽绵延;陇东的梯田叠叠层层,诗意盎然;张掖的丹霞五彩斑斓,如锦如缎;祁连的雪山绵延不绝,蔚为壮观;敦煌的雅丹魔力无限,如梦如幻。长河、落日、大漠、弧烟,是苍茫的甘肃大地独有的诗情画卷。一条石窟长廊,串起了一部恢弘壮丽史诗般长歌。汉武大帝马踏祁连剑舞河西,马蹄声声在河西走廊上空久久回荡。一匹铜奔马的雄姿,写尽了一个强大帝国的背影;一枚窖藏的汉简,刻尽了一个王朝的记忆。嘉峪雄关孤悬塞外,象一头雄狮巍峨高迈。丝路迢迢,贯通起几大古老而灿烂的文明;西风烈烈;吹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大门;凿壁声声,让一座艺术殿堂撼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石窟里的每一幅壁画都是千年营造,每一笔神韵都是天衣飞扬,每一尊造像都是庄严殊胜。有多少僧侣信众、能工巧匠,把信仰、虔诚和希望凿进石窟,凿出了中华文明史册上最壮美的篇章。古道上的足迹早已销声匿迹,而古上的人梦想和信念却生生不息。高远的目光,辽阔的想象,那是“一带一路”的伟大梦想,让万里长城挺起脊梁昂起龙头,飞天的飘带重又舞动在古老的甘肃天空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