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永驻 青春无悔 —榆林县一中初七四级八班50年同学聚会剪影

一天

<p class="ql-block">  塞上九月,秋高气爽,硕果飘香。9月22日上午七时,同学们陆续赶到了位于人民路市一中的老校区,同学相见,分外亲切,握手拥抱,欢喜雀跃,学友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同学们相拥而行,一起兴致勃勃地参观了50年前自己的母校,老校区、新校园,完全改变了模样!一切都变了,当年的教室没了,当年的宿舍不见了,但是踏上这一块热土,总是让人感到那样亲切,那样让人激动不已。几回回梦里回母校,老师同学喜相逢。走进母校,好像时间又穿越回到了50年前,同学们回忆起当年的老师、当年的校舍,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当年那十三、四岁时的青春年少、容光焕发的美好形象。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50年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母校,乘车来到了榆林市科技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榆林市科协在十多年前耗资5.2亿打造的全省乃至全国最大、最完备、最先进的科技展览场馆,同学们走进馆内,好像进入了科学技术的殿堂,现场观看了4D电影,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各种新科技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时三十分,同学们乘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鱼河峁梅家畔的陶唐都城遗址,品尝了独具特色的农家美食,然后兴致勃勃地开始游览这里的景区。龙华寺管委会主任梅成智等领导热情接待了同学们。榆林著名文化学者、考古学家、大夏嘉平陵研究会会长呼立涛先生详细介绍了展馆的藏品及景区的发展情况。</p><p class="ql-block"> 沿坡向北走,抬眼望去,只见石峁山的半山腰上“中国陶唐遗址景区”十个巨幅红色大字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同学们以此为背景拍摄了合影照片留作纪念。修旧如新的龙华古寺依山矗立,与景区融为一体。同学们拾阶而上,进入洞穴,穿过一个个远古人类生活复原的“窑洞”场景,惊喜之余,出了窑洞,向上来到了陶唐遗址文化园,眼前豁然开朗,只见石峁山上挖掘出100多个还原远古人类生活的洞穴。在山顶上一片小平原广场上,按照史书的记载,聘请当地泥塑艺人,在四周打造出了新石器时期部落交战前的出征点将台、胜利班师后休息用的凯旋阁和马厩,一排排栩栩如生的石象生,再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艰难困苦,一个个反映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编纺屋”“研磨屋”“制陶屋”等重现中华民族文化渊源之深厚。参观完后同学们在景区大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p><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30分,应著名的民间收藏家李建军先生的特别邀请,同学们来到位于榆阳区麻黄梁汽车城的“黄土地民俗古玩收藏红色文化交流中心”进行了考察调研。走进“黄土地民俗古玩收藏红色文化交流中心”院子里,楼梯巷道,到处堆放着石碾石磨、石碑石柱、大缸小瓮、古木家俱、驴骡马槽等物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进入楼内,更多更美的藏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里藏品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年代久远,整个博物馆占地十多亩,院内的三层楼房4000多平方米的展区,盛放着10万多件藏品,仅各个朝代的称砣就收藏有五、六百个,石狮石兽就有上千件,而且时间跨度从战国秦汉,直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藏品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无不令人惊叹!走进博物馆,好像穿越到了过去的朝代,开启了一次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之旅。到处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气息,不光看到了展品,更能体会展品背后的动人的故事。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时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从这些藏品中,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智慧。还原了陕北大地上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饮食起居的历史文化记忆。每一件藏品都闪烁着人类进步,人类文明的熠熠光辉,足以让人们从中感悟先民们生产劳动的艰辛、生活流漓颠沛的不易以及生命的智慧。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去探索、去发明,创造了多少奇迹!创造了多少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考察调研结束时,同学们为展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李建军馆长表示万分的感谢!他希望同学们经常来指导工作,并希望社会各界朋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与合作,为黄土地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各项考察调研、文艺表演等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来到位于榆林西沙的德和厚大酒店聚餐,聚会现场同学们谈笑风生,欢声笑语,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一场充满同学深厚情谊、极具纪念意义的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图文 杨子江)</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