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惠州强仔摄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829622</p><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文案:惠州强仔摄影</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华为手机</p><p class="ql-block">文案参考资料:现场石刻简介、惠州发布、惠州日报、东江时报、羊城派、百度百科、百度网络文章</p><p class="ql-block">老照片来源:参考资料文章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前 言 】</b></p><p class="ql-block"><b> 惠州西湖周边,塔、寺、观等与佛道儒相关的建筑随处可见,尤其是“惠城三塔”,久负盛名。在清代,惠州府城就有“三塔鼎立”之景,分别为西湖景区西山的泗洲塔、下角东江边上的文星塔和惠州府城明代古城墙上的文笔塔。这些古塔是鹅城的历史印记,不仅体现了鹅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展示着鹅城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对认识和了解惠州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b></p> <p class="ql-block"> 泗洲塔</p> <p class="ql-block"> 文星塔</p> <p class="ql-block"> 文笔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泗 洲 塔 】 </b></p><p class="ql-block"><b> 泗洲塔又称宝塔、玉塔、雁塔、西山塔,苏东坡在惠州时也把它叫做“大圣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上千年不易,是西湖上最古建筑物,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座泗洲塔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据《惠州名迹荟萃》介绍,泗洲塔始建于唐中宗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塔名“泗洲”是因为唐中宗曾在泗洲(今江苏盱眙县)建塔纪念印度和尚僧伽,后各地仿效之。</b></p><p class="ql-block"><b> 史料记载,泗洲塔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倒毁,后在塔址建“超然台”。万历二年(1574年)仲威史李材在塔的旧址筑“超然亭”。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巡抚王命璇命惠州推官温国奇重新建塔,历时五年,至天启三年(1623年)才由惠州推官金汝和续建而成,塔为楼阁式七层砖塔,高37.7米,平面呈八边形,塔门向东,重建后的泗洲塔至今也已有400多年。</b></p><p class="ql-block"><b> 据《归善县志》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年,大风顶飞去,坠五里地。崇祯十四年(1641年)修复。据《惠州府志》记载,清光绪初,塔楼坏,塔钟坠地,雷又破塔一角,榕生其上。塔被雷电劈毁一角后,塔顶长出一株榕树,丘逢甲诗云:“行人欲问朝云墓,看取亭亭塔顶榕。”(朝云为苏东坡的侍妾,在惠病逝后葬于与西山相邻的孤山,面对泗洲塔。)</b></p><p class="ql-block"><b> 1955年,政府花4000多元修塔,为安全起见加筑部分钢筋水泥结构,塔身改灰白色为紫色。1959年再次维修,在塔身外墙加砌24厘米厚的青砖,增建了步级扶梯,塔身恢复粉刷成灰白色。此后又曾多次小修,均保留明万历建塔时的基本形制和结构。</b></p><p class="ql-block"><b> 1978年,泗洲塔被公布为惠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开始,景区从保护文物和游客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禁止游客登塔。201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 上图远处是泗洲塔,近处是苏东坡侍妾王朝云墓和墓前的六如亭。</p> <p class="ql-block"><b> 《江月五首其一》</b></p><p class="ql-block"> — 苏 轼</p><p class="ql-block"><b>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b></p><p class="ql-block"><b>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b></p><p class="ql-block"><b>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b></p><p class="ql-block"><b>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b></p><p class="ql-block"><b> 月色溶溶,波光中塔影摇曳,酒后乘着夜色徜徉在西湖山水中的苏东坡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之句,用诗词记录所见所想,后来,南宋诗人刘克庄游惠州西湖时想到苏东坡和这首诗,认为“玉塔卧微澜”堪称千古绝唱,留下了“不知若个丹青手,能写微澜玉塔图”的感慨。</b></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雕像</p> <p class="ql-block"> 朝云墓旁的王朝云雕像</p> <p class="ql-block"> 位于西湖景区孤山的朝云墓和重建的六如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文 星 塔 】 </b></p><p class="ql-block"><b> 文星塔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丘一鹗(宁都人,万历二十一年到惠修郡志)与叶萼(归善县今惠州人,为湖上祠五先生之一),叶梦熊妻子廖氏等出资兴建。旧址位于东江边三台石上,故又叫“大江塔”、“三台塔”,也叫“大红塔”。古时,西湖名胜“三台晓日”即此景。</b></p><p class="ql-block"><b> 清同治六年(1867年)因风摧塔顶,同治七年(1868年)惠州府知府蒋立昂,郡人殷光昌、邓延瑜等复建之,为七层八边楼阁式砖塔,塔高约35米。</b></p><p class="ql-block"><b> 民国初,塔楼因年久失修朽坏。</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为取塔砖建防空洞而拆除,该塔自1595年建成之后,雄立在西湖北侧、东江之畔375年,至今己有400多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建文星塔有说为镇江之用,也有为提倡人文、增科举等说。明朝叶世任有《登文星塔》诗:清秋揽胜与云平,紫气氤氲忆旧京;岳色嶙峋常护榄,江涛呼吸欲浮城。高标鹳雀频回顾,华落鱼龙只自惊,指点中原今古事,烟波万顷正含情。历史上文星塔与泗洲塔颇有渊源,在明朝万历年间,他们分别由一对师徒设计,师傅设计了文星塔,泗洲塔则由徒弟设计,于是两塔外形酷为相似。</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市区滨江西一路施工时发现了不少青砖。在仔细检查之后,当时惠州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认为,这里的确是文星塔遗址。</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12月,惠州文星公园正式动工兴建,在东江南岸边离原塔址东南向约200米处重建文星塔,2014年5月建成开放。重建后的文星塔是一座七层八边菱形楼阁式砖构塔,塔高约28米。</b></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文星塔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文 笔 塔 】</b></p><p class="ql-block"><b> 文笔塔建于清同治年间,坐落在惠州府城明代古城墙上,该塔平面八角形,五层,属仿楼阁式青砖塔,高20.29米,基座边长26米,搭身首层高3.05米,各层高度依次递减。塔糖及平座均以菱角牙砖与挑檐砖相间叠涩挑出。各层设置门窗,塔刹由刹座、覆盆、宝葫芦等铁铸件构成。它一直矗立在东城墙基上,坚守着西支江汇入东江的汇合口。1990年5月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现文笔塔下石碑记载文笔塔建于清同治年间,另据百度“拟古论今”网文说,“建塔所用的砖料规格已是晚清规格,地方史志全无记载,应为晚清建筑。(待考证)”,这样建塔的历史应该是150~160年间。但看到很多网络文章(包括百度百科)、视频介绍惠州文笔塔时,说文笔塔建于清同治年间,至今有400多年历史,这就不知道何因了。</b></p><p class="ql-block"><b> 据说,入清后,惠州一直文运不兴,科举成绩大不如宋、明两朝,在咸丰、同治年间甚至与进士无缘。为此,郡人集资在郡城之西(原址今商业步行街西出口北侧)兴建仓颉庙,郡城之东兴建文笔塔。文笔塔建在郡城之东城墙最高之处,将塔下的东城基小巷冠名为“青云路”,祈求迎“东来紫气”,振兴文运,使读书人能沿着“青云路”青云直上。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安排,文笔塔建好不久,光绪十六年和十八年,郡人李绮青和江逢辰连续高中进士。</b></p><p class="ql-block"><b> 因文笔塔塔身多处被榕树撑裂,2000年,经过重新修缮,恢复原貌。在修缮的文笔塔第二层,有几个左旋“卐”字图案花窗引起议论,甚至有人误解为二战时期德国的纳粹标志。实际上“卐”字和两个连体的“喜”字、倒写的“福”字和没有顶(第一点)的“富”字一样,都是《新华字典》没有收编,但又被中国百姓认同和使用的吉祥文字。“卐”字原是梵文,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是挂在如来佛的胸前标志。此字北魏菩提流支和尚译作“萬”,唐玄奘译作“德”;武则天时又统一译作“萬”,寓意“吉祥萬德”,清初作为汉字编入《康熙字典》。</b></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文笔塔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文笔塔第二层的“卐”字图案花窗。</p> <p class="ql-block"><b> 文笔塔南侧为大东门,后改为惠阳门;北侧为小东门,后因合江楼重建于小东门上,改为合江门。古合江楼建于宋代,位于梌山惠州府东北部,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朝廷官员的驿馆)内的一座江楼,因苏东坡在此居住过,并写下《寓居合江楼》而成为广东六大名楼之一。</b><b style="font-size:18px;">民国时期,</b><b><span class="ql-cursor"></span>小东门上重建的合江楼因拆城墙被毁。2006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在文笔塔东面、隔江异址重建了合江楼。 </b></p> <p class="ql-block"> 上图右侧为文笔塔、左侧为大东门(惠阳门)。</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文笔塔下向东看,可见2006年新建的合江楼,右侧为东新桥。</p> <p class="ql-block"><b> 文笔塔下的东城墙基下、合江门外是千年古码头小东门横水渡。据惠州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说,这里是千年前苏东坡被贬惠州泊岸报到的古渡口。横水渡因地处两江交汇点,又称“合江渡”,曾一度是古代惠州的官用码头,后演变为官民两用。之后苏东坡再被贬海南,也是从这离开惠州的。</b></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与侍妾王朝云、小儿苏过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在横水渡码头上岸后受到当地官员、民群的热情迎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全国文明城市 </b></p><p class="ql-block"><b>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b></p><p class="ql-block"><b>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惠州欢迎您!</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