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行日记

静水微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并不擅长接受外来事物的人,对于出国旅游,其实并无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自然景观,地大物博的中国,什么样的日转星移不能让人身临其境?什么样的山水木石不能让人流连往返?什么样的风花雪月不能让人慢酌浅吟?跋山涉水去看外国的月亮,它却一定不会比中国更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人文景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至今都还未解皮毛,有闲情,不如踏上广阔的华夏天地,重新走进波诡云谲的历史进程,去研读那些纵横捭阖的人和事,何必万里迢迢去语言不通的异国,亲眼看看曾在网络有所见闻的异域风土,也未必就能提高一个人的见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实在很难忍!逼仄的机座一直为我所诟病,总会尽量选择靠走道的座位,否则,我这一双腿就会无处安放。国际航班与国内航班的布局略同,就以往经验而言,囿于大约0.35平方米的经济舱,至多三、四个小时,即是忍耐力的极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种种,无疑会使出国旅游的热情大打折扣,除此以外,还有关键一点:人民币兑换成英镑或者欧元消费,“贵”的感觉亦如汇率,翻了几番!综上所述,这出国旅游,不去也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有这许多客观存在,出国旅游于我,不免一时兴味阑珊,但是,也许,有没有一个理由,去推翻所有的不合适呢?譬如说:免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都出发,多哈转机至伦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机前,在成都炫了两顿。此去欧洲,饮食习惯迥异,国人到了这个年纪,早已养成顽固的中国胃,少有人能够习惯一日三餐的牛奶面包,既已做好心理建设,临行前不得扎扎实实打个底?世界美食看中国,中国美食看成都,春熙路上,随便拉个路人问到一家鸡毛店,无论荤素,就没有一道菜的味道低于预期,不愧美食之都的赞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亏转机的安排,十五个小时的航程被一分为二,七八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熬。每个座椅靠背上,都安置了一块视频显示器,中文视频内容虽然没有那么丰富,用来消磨时间也是够的,看一场影视剧,盹一觉;几年前买的一套书籍,当时读罢总觉意犹未尽,此行正好带出来细细品味,读几页近代史,盹一觉;机舱后相对宽敞的空间,可以稍稍舒展久坐麻木的身体,做一段运动操,再盹一觉。反复之间不知不觉,飞机已然平安降落在伦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温莎城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70年,威廉一世为防御乱世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在伦敦郊区修建九座相互支援的碉堡防线,其中最大的军事堡垒,成为温莎城堡的前身。至十二世纪初期,亨利一世的统治仍然处在危墙之下,为保障自身安全,索性住进这一座堡垒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此,英国历代君王将此地作为官邸,陆续扩建并且装修,与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一起成为英国君主的行政官邸,亦是当世仍有王族居住的最大城堡。新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在世时,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度过,在菲利普亲王人生的最后时光,亦在温莎城堡与之共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泰晤士河南岸山丘之上,室内面积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城堡中,林立的石头房子偶由草坪与花园连接,近一千年的时光,一代又一代英国君主,曾在这里与可以影响世界的大人物觥筹交错,也曾在这里与亲人和爱人一起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块块石头垒起的外墙,仍旧是简陋与冷硬,在阴雨天气里,似有些肃杀气氛,由这样的外观,很难想象到室内富丽堂皇的装饰、极尽奢华的陈设。从议事到招待,从起居到宴会,房间与房间的嵌套,走廊与楼梯的转折,像我这样方向感不太强的人,是很容易迷路的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餐厅、画室、舞厅、觐见厅、客厅、滑铁卢厅等等,无不以收藏皇家名画和珍宝著称,每一个房间堪称艺术宝藏的展示。一盏盏繁光流荧的水晶吊灯,一面面金碧辉煌的天花彩绘,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名家油画,一件件鎏金镶玉的古董家具……只可惜,室内禁止拍照,这眼见顶级的奢华,终不能留下影像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城堡中矗立一栋外观最为庄重并且恢宏的哥特式建筑,建于十五世纪的圣乔治堂,是英国君王的家族教堂。历年以来,王室成员的濯足礼、婚礼、葬礼多半在此举行,亦为安放英国历代君主灵柩的地方,菲利浦亲王和伊丽莎白女王即在教堂一侧沉睡。也许,后世子孙在这里祷告和忏悔时,因为有先祖魂灵在侧聆听,也不得不更多一份虔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我,之前从未了解过温莎城堡,却曾听过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1936年,刚刚即位的爱德华八世在此向两度离婚的美国平民辛普森夫人求婚。英国国教在当时尤其禁止王室成员离婚者再婚,而国王又怎么可以与平民百姓结婚呢?因此这段婚姻受到政府、人民、教会的共同反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岂知爱德华八世是妥妥的恋爱脑,1936年底,为了成全爱情毅然放弃王位,由一国之君降为公爵,携爱人出走英伦三岛,自此相伴一生,直到1972年其灵柩才重返温莎城堡。这一段陈年旧事,自是为古板的温莎城堡平添了几分浪漫情调。原来,天长地久的定义无所谓起点与长短,只要终点一定是生命的最后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国的房地产具备完全物权,作为私有财产世代相传,可想而知,王室家族经过千年沿袭的资产该是如何的浩浩荡荡。英国王室的主要收入来源:包含被国家征用房地产所支付租金的国家补助、私产经营收入,每年数千万英镑的收入,相对庞大王室家族的运营、公众活动、家庭生活而言,也并非十分宽裕,因此,将城堡与皇宫作为旅游资源开放,所得门票收入不菲,也算是王室经济的开源之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大英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英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藏品最丰富、种类最繁多的综合性博物馆,以880万件藏品的巨量,雄踞世界最大博物馆。880万件藏品,以大英博物馆之大,也只能展出所有藏品中的1%,另外99%呢?任它是光彩夺目的稀世珍宝,也只能屈居仓库一角,任光与尘渐渐掩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世纪至19世纪,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疯狂对外扩张,一个个被侵略被殖民的国家或者地区,同时遭受着沉重的文化掠夺,不论买卖还是抢劫,那些璀璨的历史之光,最终悲伤而又无力地沦落于强盗之手。从埃及文物馆,到希腊和罗马文物馆,再到东方文物馆,无不标示着这些国家灿烂的古文化,也标示着在这些古老土地上曾经的灾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藏品年代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藏品数量达十万多件,当然包括许多举世瞩目的珍品,但也因其数量巨大,许多藏品的存在也只不过是构成数据吧!陈列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木乃伊,重重包裹之下,种种面具之下,可能是沉睡了几千年的灵魂,仍旧在无望地等待肉体的复活。馆藏木乃伊达七十六具之多,无论当初是因考古还是猎奇,它们不远万里被带到这里,以曾经的高贵,默默承受现世的喧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为最重要的收藏之一,藏品数量二万三千余件。西周的青铜器、唐代的书画、宋代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器,许多绝世珍藏,代表着古代中国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它们本该与华夏大地安然相守,在它们出生的地方静放光华,何曾想流落异国,在近二百年光阴里遥望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能每一个到大英博物馆中国陈列馆参观的中国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恨意萌生,那些陈列架上熠熠生辉的珍宝,它们是“我们”的。时光定格了积贫积弱之国家耻辱,也将对于罪恶的讨伐权消磨殆尽,故物不可归,唯能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昂首挺胸于世界东方,可以发出振聋发聩之时代强音,可以引领浩浩荡荡之历史潮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方将考古作为一门学科,让文物成为农业起源、城市与文明兴起的研究对象,是十九世纪末期的事情。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金石学”,不过仅仅是狭义的考古,发乎个人兴趣,丝毫不涉及科学理论。而中国对于文物的发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都只是盗墓贼的专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启超,最早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并鼓励梁思永考入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梁公认为:中国之大,历史之久,蕴藏古物之丰富,如能努力,一定能于全世界考古学中占据极高位置。1923年,李济以论文《中华民族的形成》获得哈佛大学哲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在回国受聘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后,与梁启超惺惺相惜,在梁公的推动下,开始进入田野考古领域。自此,中国考古学慢慢发展起来,直至在全球考古学界站驻一席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英博物馆之中国文物,它们完好无损客居大西洋彼岸,到底还是站在世界舞台为中华文化代言,这样想想,或许可以稍稍平复愤慨之情吧!大英博物馆之中国文物虽奇珍异宝者众,放在地大物博的龙之故乡,也非不可替代,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之历史,如梁公说“蕴藏古物之丰富”,可待中国考古界一一发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伦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英国首都,作为国际化大都会,作为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方,再也想不到,伦敦,是这样一座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自15世纪以来陆续建设的古旧建筑,岁在苍老,却仍然迸发勃勃生机。文艺复兴和哥特式风格的融合,庄重又端丽的老房子,遍布整个城市,它们在这里驻立几百年,迎来送往一代代王朝、一个个英雄,遭遇兵荒马乱又见证国泰民安,摸得到历史的温度,看得见审美的高级,这些建筑的存在,会让我这个外人有莫名的感动,想象着,也会让这个城市的子民有莫名的心安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辆双层巴士从伊丽莎白塔下的街道驶过,车尾是两个时尚女郎的广告牌,大本钟的钟声敲响,这是166年时光的擦肩而过;伦敦眼稳稳坐落在泰晤士河的对岸,它已经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观景摩天轮,它却还是伦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伦敦塔桥依旧在泰晤士河上面繁忙地开与合,而曾经在堡垒、皇宫、监狱的身份中演变的伦敦塔却已沉寂,从十三世纪开始便在城堡中繁衍生息的七只渡鸦,专业的饲鸦人保证它们绝对不会离开,因为离开预示着伦敦塔的坍塌,还有大不列颠王朝的终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象中伦敦还有一个“雾都”的代名词,可是如今的伦敦,已经看不到曾经的雾都印象,但凡晴天,蓝天白云看起来格外干净,落叶在夕阳下的路面飘飞,色彩绚烂又耀眼。毫无节制的乱排乱放,让1952年的伦敦遭遇“雾都劫难”,烟尘与气体在低空聚积成浓雾,将近一周时间不散,整个城市陷入窒息,期间有四五千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亡。事发之后,英国人痛定思痛,一系列法案出台,铁腕治理空气污染,历经五十年,终于重回清明世界,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这几天看来,英国服务行业年龄偏大的服务员比比皆是,与人交流中始终面带微笑,是温和的,是真诚的,由此打破关于英国人谨慎又孤傲的偏见。在街区游览时,与任何人发生任何细微的碰撞,不论错在哪一方,立即就会听到一声“sorry”传来。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人与人的交谈都是轻声细语,没有吵闹绝不喧哗,这样的环境,让习惯大声大气大说大讲的中国人,也都自觉收敛了语气。人,难免有从众心理,文明的教化,总会起到些潜移默化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我因此想着,欧洲人的日常行为确实很文明时,大街上过马路的情形又让我大跌眼镜。在国内绝对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被英国的红绿灯彻底整不会了,原来他们的交通信号灯形同虚设,路口集齐三五个人就扬长而去,而车,一定会远远停驻等人先行,只扔下目瞪口呆的一群中国人,在红灯之下踌躇,是过还是不过?这是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还有两件不尽于人意的事情:一是英国酒店的床够高却为什么那么小?不过国内学生宿舍的床板那么宽,理解不了西方人高大的身躯,要怎么舒服地安放在如此狭窄的床上?初到英国时,因为时差的原因,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几次差点跌落床底;二是水质堪忧,不独房间水龙头他们所谓的冷水端直饮水,就是瓶装矿泉水,用来烧开水,新买的电水壶才第一次用,壶底就落一层水垢且很难清理,水的味道piǎ 淡,一对比,国内的自来水竟是那样的清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推翻詹姆斯二世和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整个过程并无流血冲突事件发生,因此史学家将其称为“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制逐渐转移到议会制,君主立宪式政治体制从此起源。从封建王朝向君主立宪平稳过渡,政权的更迭,没有你死我活的血腥,体制的变化,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飞速发展,这当然是一场双赢的政治交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科茲沃尔德-水上伯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英时差七个小时,倒时差这件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前两晚,都是晚十点睡凌晨一点醒,醒了看看手机时间,这个时候正是中国的上班时间,微信上总会有些工作事务需要处理,一折腾,就再也睡不着了。而这一晚,睡眠时间终于回归正常,昨晚十一点睡,今早五点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茲沃尔德的水上伯顿,据说是英国最美乡村。温德士河从村庄的中间流过,将倚水而建的别墅划分在两岸绿荫中,错落的哥特式屋顶,倒影在蜿蜒的河流里摇摇晃晃,感觉就好象来到了西方的童话故事中。一座座石头拱桥牵引着一条条深巷,石头的墙,石头的地,巷口高高挂着花篮,时令花朵开得正是明艳。所有建筑形式都是独栋别墅,基本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古老的外墙、高阔的玻璃窗,窗下也是悬垂着各色花篮,门前无一例外都开辟成大大小小的花园。房子早已历经沧桑,而花花草草却是四季常新,旧与新的碰撞,深沉与浪漫的交融,水上伯顿,别是一番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唯一有些遗憾的地方,是古朴石头房子的门前院后,突兀地竖着电线杆,扯着乱七八糟的电缆。刚好天放晴了,想着在蓝天白云之下拍几张美美的风景照,可惜总被这些错杂的杆线严重地破坏了美感。都已经是这么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了,为什么不能来一次杆线入地的革命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都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伦敦的中产阶级,一定会拥有一幢乡村别墅,事业在城市,生活在乡村,悠闲的生活好像就是他们的终极追求。一路游荡,遇见一些人,显然就是这个小镇的居民,或者牵着狗在河畔嬉戏,或者夫妻相携从深巷中漫步而来,或者岸边长椅晒着太阳,或者门前卡座喝着咖啡,意态闲适,情绪松驰。让人看着,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象他们这样云淡风轻的生活,真好!但是,怎么可能只是云淡风轻呢,他们看起来都有些年纪了,只有过尽千帆才能返璞归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国平民的工资好像也没有那么高,他们几乎没有攀比式消费,饮食极其简单,但是简单不敷衍,一杯咖啡两块甜点,足以静静享受半天时光;衣着更是随意,套件汗衫就能大大方方出门,随意而舒服。他们的宗旨好象就是享受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为此,他们远离加班、拒绝内卷,202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自愿式四天工作制,一年算下来,有没有一半的工作时间?他们根本没有储蓄的概念,应该是最理直气壮的月光族,因为有良好的社会福利作后盾,无需为生老病死而倾家荡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试着将中国乡村与英国乡村来作一个比较:中国大多推倒旧屋重建新楼,英国动辄一幢石头房子历经几百年风雨;中国的耕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英国的耕种从种子到销售都有专业公司一条龙的管理;中国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英国大部份是社会精英的回归;一样安静的乡村,中国是走向死亡的寂静,英国是憩息心灵的安宁。好像是面子与底子的差别;好像是生存与生活的差别;又好像是沉沦与救赎的差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布莱海姆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704年,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子“约翰•丘吉尔”,在多瑙河北岸的布莱海姆村庄,战败法国和巴伐利亚的侵略军,赢得一场伟大的联盟胜利,从而拯救了法国统治下的欧洲。为表彰约翰•丘吉尔的赫赫战功,慷慨的安妮女王授予其王室荣誉“马尔伯勒公爵”,并为其修建“布莱海姆宫”。这座既非王室居所,亦非宗教建筑,却称之为“宫”的乡间宅邸,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布莱海姆宫还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丘吉尔庄园。不错,温斯顿•丘吉尔是马尔伯勒公爵七世的孙子,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结婚,虽然他并没有布莱海姆宫的继承权,如今的布莱海姆宫却以他为荣,他,才是真正的主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时首相丘吉尔坚决反对英德议和,坚持“武力与国际联盟并重”的政策, 发出“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的呐喊,最终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他没有继承马尔伯勒公爵的爵位,却继承了这个显赫家族卓越的军事才能。1953年,丘吉尔被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嘉德勋章,同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性格的幽默和语言的艺术,决定丘吉尔是一个有着非凡魅力的政治家,新闻媒体曾评价丘吉尔为最伟大的英国人,但其在二战胜利后,旗帜鲜明地反苏、反共、反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立场,也引发过一些争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布莱海姆宫有别于英国其它的宫殿与城堡,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出色的园林设计,田野、宫殿、庭院、山湖,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连接与融合,居深宅大院亦可放足于大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停车场到第一道门楼,路侧即是一望无际的的原野,森森林木植于茵茵绿坪之上,还有散落的牛或者马,在怡然自乐地放牧,一路走过去,让人误以为这真的只是一座中国人意识中隐于乡村的庄园。只到清晰地看到气势恢宏的第一道门楼,以及正正落在视线中,好似镶嵌在门洞中的公爵纪念堂。不大的纪念堂,映入眼帘却是一派繁华,混搭的设计巧思,将规则的圆形、方形、弧形,与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组合在一处,塔楼与钟楼叠加的精致,雄狮与雄鸡是争斗还是嬉戏的生动,到底还是兼顾了宫殿的庄重与华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室内无不是高高的穹顶,1716年绘制的布莱海姆战役在大厅中的天花板上徐徐展开,彩绘的颜色依然亮丽,凝神细看,大概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于彼时激烈的战场。墙壁上比比皆是油画珍藏,风景或者人物,聚焦于每一代马尔伯勒公爵及其家人的画像,红与黑的对撞,光与影的晕染,颇有栩栩如生的风采。温斯顿•丘吉尔的陈列室可能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毕竟,他的时代离我们很近,童年的房间,读过的书籍,穿过的军装,亲笔的手稿,都是可以离名人更近的媒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楼的背后,是格外让人眼前一亮的水景园。曲折的大理石花池圈起一汪碧水,几处喷泉,银色的水柱喷起来又散落成花落下去,被修剪成各种平面几何图案的黄杨绿篱,簇拥在水池四周,花园的角落再立几尊神话雕塑,亦动亦静,说不清这是怎样的园林风格,简洁、明快、古典、通透,似乎不管心情好与不好,都挺适合在这里慢慢走上几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景园的西端,拾级而下,一直延伸到格里姆河分隔而成的湖畔,园径的两边是梯田式园圃,种植的各色花草煞是好看。太阳出来时,晴天白云倒映在幽蓝的湖面,又被沿岸郁郁葱葱的树林环抱,不时有鸥鸟在树丛两端飞渡,而这个季节的树梢,已经挑染了一簇簇明艳的黄,大自然的光彩照人,从来只择时序,不分国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牛津大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牛津大学,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一,如果质疑英国本土排名有徇私之嫌,那么2024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三的成绩,是否足够耀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早在1096年,牛津就聚集着讲学人,彼时英国还未成立大学,法国是英国有志之士主要的求学地。1167年,英国国王与法国国王发生纠葛,英王大约是吃亏了,气不过,将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全部召回。也许是因为牛津素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也许是因为英国国王在牛津建有宫殿,归国学者为求得国王护佑,总之,牛津最终成为这些人的归宿,在天主教本笃会的协助下,开始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到12世纪末,牛津发展为“师生大学”,成为牛津大学的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应该感谢英国国王当年的冲冠一怒,才有如今这星光熠熠的世界名校。学校的名声,自然是由学生的辉煌人生汇聚而成,牛津大学的校友包括:72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菲尔兹奖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16位英国首相。学校为世界培养了顶尖人才,学生为母校打出响亮的名片,是谓学校与学生的相互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牛津共有104个图书馆,其中最大的博德利图书馆,于1602年开放,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现有藏书600多万册,涵盖自然、科学、人文,包括东方、西方许多珍贵的摇篮本和手抄本,历来为各专业研究者视为学术宝库。牛津大学每年购书经费折合人民币4000多万元。1611年,英国书业公所通过一项决定:英国任何一家出版社,只要有新的图书出版,必须免费提供一册给牛津(还有剑桥)的图书馆,四百多年来,出版社与学校一直谨守公约。所有未知的学问,所有难解的疑惑,答案不在教材里面,也不在老师那里,而是在书架上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带着问题阅读,善用思考总结,这,是不是世界名校的底气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怎么说呢?牛津大学,真不像学校。其实它本就不是常规意义的学校,牛津大学三十九个学院的分布组成一座城市,城即是校,校即是城。整个校区看不到任何宣传标语,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应该刻在骨子里,而不需要在市井中招摇。校区与外界只用栅栏分隔,栅栏的一边是三三两两的学生或者教授,在爬满攀缘植物的古典建筑中进进出出,另一边是一群牛羊在牧场上悠然自得地吃草,师生与牛羊,不经意的对视,是文明与自然的和睦相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校区很少能见到新楼,所有地标式建筑物,至少可以追溯三百年的历史,说牛津大学是建筑博物馆也并不过份。古典罗马式、哥特式、都铎式、巴洛克式、乔治式,还有现代主义,从十二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建筑风潮,在这块土地上绵延千年。博德利图书馆各种古典柱式的集合、拉德克利夫图书馆被粗犷基层与柔美罗马柱合围成明信片的代言、基督教堂学院的魔法城堡既视感、圣玛丽大学教堂的英国最美塔尖……对于我这个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牛津大学的古老建筑,是会将建筑审美提高几个档次,这也算是在世界名校进修半日的收获,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温德米尔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行所有的酒店,都包含了免费早餐,也许是因为行前被前行者狠狠普及了西式餐饮的难以下咽,期望值降得太低,初来乍到的三四天里,品种丰富的面包、点心、水果、饮品,还有培根、烤肠、蘑菇、煎蛋,冷热由人,咸甜任选,不要对我们的味口太友好,难道西式餐饮的难堪只是一场误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温德米尔湖,领队重点宣传了号称英国之国菜的炸鱼薯条—此行的中餐,即便领队关于是否美味的说明语气有所迟疑,但是沉浸在早餐美好印象中的这群人,对于美食的期待到底还是油然而生,毕竟有国菜之称呢!待到一个托盘送到面前,一块炸鱼排+上十根土豆棒棒+几片菜叶,就这?国菜?并不是说要与中餐的博大精深作对比,但是国字头下这么一撮,未免也太埋汰人了。若说口感,无论是炸鱼还是薯条,真不如国内改良版的香酥可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温德米尔湖,领队还宣传了据说是英国最好吃的冰淇淋,一家坐落在老、旧、小门面中的冰淇淋店。玻璃橱柜中一格格色彩缤纷的冰淇淋,看起来冰甜可口,嗯,对于炸鱼薯条的大失所望,必须要由它来补偿一二。一个球3.5英镑,换算成人民币来说,略低于国内哈根达斯的价格。要了一杯原味,想着即便不好吃,起码不得有怪味,尝一尝,其实也就是正常冰淇淋的口感,并不能超越我记忆中任何一款冰淇淋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等船的间隙,众人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休息,品评眼前来来往往的欧洲人,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多半是漂亮的,轮廓分明的五官,高大挺拔的身材,比较之下,东方面孔确实寡淡了些。也感觉欧洲人好像特别不经老,你眼见着的岁数,实际可能需要再加个十岁,好多上了点年纪的女人,脸还很小,身形却肥胖得不行,巴掌大一张脸连接着巨大的臀部,颇有些喜感,转念又不由叹息:这个女人曾经那么漂亮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温德米尔湖,被誉为英国的后花园和著名的旅游中心,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生必游的五十个地方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连串耀眼的履历,让我十分困惑,甚至怀疑是否我的审美出了大问题,为什么我看不到温德米尔湖的魅力所在?坐游船在湖中远远兜一圈,基本算是游了个寂寞,除去鳞次栉比的帆船停靠在近岸,予眼界以新鲜感之外,远处低山绵延、近前小岛竦峙、沿岸绿树倒映,所见皆平凡,如我这般狂热的手机拍照爱好者,竟无一点选景摄影的欲望。只怪日常生活中,家乡的院基寺水库和夏家寺水库,日升日落与四季风情将我喂得太饱,面对这般湖景只觉得平平无奇,实在难以动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爱丁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丁堡,从1437年至1707年,一直是独立王国苏格兰的首都。苏格兰被英格兰占领的数百年里,曾经发动的独立战争最终未能取得胜利,1707年,与北爱尔兰一起,被英格兰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直到2022年,苏格兰政府仍然为独立公投做着努力,或许有一日,能够得偿所愿也未可知。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不管太阳如何升起又落下,都让大英帝国的旗帜永远在地球的某个地方沐浴阳光,对于英格兰民族来说是赫赫战绩,对于英格兰曾经拥有的殖民地而言,却是灾难与耻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丁堡悠久的历史,不太需要去翻书,它的文化底蕴不是埋在故纸堆里的虚渺,而是与现代生活紧紧相扣的日常。古老却坚固的建筑、陈旧却热闹的街巷,行走在今世,却能一眼望见遥远的过去。整个城市,坐落在起落回环的坡地,看不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城市的天际,只有古堡或者教堂矗立的塔尖。欧洲的城市,教堂大约是最华美的建筑,圣吉尔斯大教堂如同皇冠一般的顶盖,彰显着九百年宗教枢纽的高贵;圣玛丽大教堂净化人心的唱诗声,从15世纪延续至今……数百年来,教堂沐风栉雨,钟声响彻云宵,冥冥之中感化着芸芸众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丁堡街区中矗立的许多雕像,让我有机会距离历史名人如此之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国哲学之父“大卫•休谟”,出生于1711年的爱丁堡,主张人类所有的思考无非“观念的连接”和“实际的真相”,28岁创作完成的《人性论》,被视为世界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后世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到他在构思《相对论》时,曾受休谟哲学理论的影响与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生于1723年的苏格兰,《道德情操论》探讨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动机和原则: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国富论》系统分析国家财富的本质和来源,基于人类道德行为来分析经济过程,提出自由竞争和劳动分工的重要资本概念,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业革命之父“詹姆斯•瓦特”,出生于1736年的苏格兰,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划时代革命,“蒸汽时代”直接推动维多利亚女王缔造日不落帝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此看来,整个十八世纪,苏格兰的思想、经济、工业,似乎都在统治着全世界,但还有一个前提:在英格兰的统治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个雨水常年光顾的城市,这两天毫不意外地风雨交加,气温低至5、6摄氏度,羽绒服穿在身上,双手露出来仍然冻得刺疼。走在爱丁堡古城的街道上,如同一脚迈进悠长的历史长河,在阴郁的天气里,在古老建筑的包围中,怀旧的情绪被深深眷念,一些遥远又模糊的故事,若有若无地将人包围,有些莫名的忧郁,还有些错位的深沉。因年代久远而坑坑洼洼的石头路面,被雨水濡湿以后,折射着沿街的霓虹光芒,是冷,是暖,是时空交错的洞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巨人之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个行程的正餐,多半安排的中餐馆,还以为国外的中餐馆与国内相比会输得很难看,令人意外的是,每餐六菜一汤八个人,几乎人人化身干饭小能手,光盘行动不要太彻底,从国内带来的下饭神器在中餐馆尚无用武之地。欧洲的旅游团餐之所以能够完胜国内,大概是因为国内的旅游团餐,无一例外都是敷衍,其色香味与个人点菜的质量相差颇多,而在这里,看得出来菜式都是一样用心,份量也足够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欧洲本土的餐饮非常简单,面包咖啡足矣!可能在他们看来,每天花数个小时在买菜做饭洗碗上面,是对生命的浪费。年纪愈大,不管是因健康故,还是因偷懒的想法,于吃饭这件事情,其实也慢慢的倾向于简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欧洲上厕所,有一点麻烦。像博物馆之类的室内游览当然都是有免费公厕的,但是街区游览基本看不到公共厕所,只能出门时尽量提前作准备,途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无非让一人买杯饮品,其余人跟着蹭蹭咖啡店的厕所。室外景区游览多半也会有公共厕所,但是会收费,每人次0.5或者0.6元,如果非要折算成人民币,会感觉上个厕所有点小贵,更麻烦的是,因为语言不通,最好准备零钱,而零钱又常常准备不足。习惯了大武汉厕所革命之下,街区三百米范围内必有公厕的布局,在这里,即使生理不急于上厕所,心理也会在领队的提醒下有些紧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巨人之路的游览,之所以扯了如此之多的野棉花,实在是因为关于风景,并没有太多想说的方方面面。一向自诩独爱自然风光的旅行爱好者,这次欧洲之行,到目前为止,却只被人文景观深深触动。海景,也曾见过许多,站在巨人堤上,当然不能说比过去所见就相形见绌,心中却也没有多少波澜。也许,是因为审美短暂进入了此前被人文景观多次震撼之后的倦怠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纪的活火山不断喷发,火山熔岩多次外溢并结晶,在海浪不断冲蚀之下,火山结晶被不同程度的截断,形成四万多根玄武岩石柱组成的天然阶梯,绵延几公里。这就是巨人之路。不可否认这一处地理奇观的磅礴,但从看风景的角度出发,它并不耐看,好像也是比较容易乏味的类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有些无聊,一步步踩着天然石阶下到海滩,蹲在一个个水凼边,看碧绿的海藻在清亮的海水中飘摇,虽然局限于浅滩,相对于几步之遥的大海,这里不失为一个温情的摇篮。天然景观似乎没有什么亮点,透过手机镜头,却总还能够搜寻几个身影,在忽阴忽晴的浓云之下,给略显呆板的石阵增添几分情致。红色衣衫,是格外吸引注意力的点,跳脱的、活泼的、鲜亮的,给沉闷的场景以点睛一笔。所以,要奉劝外出拍照的姐姐们甚至婆婆们,只管拣大红大绿的俗气颜色来穿,在野外,越鲜艳,越美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没有想到的,无意间一抬头,山海交接处,居然给人赠送了一个意外惊喜:巨大的……醒目的……绚丽的……彩虹!一时下雨,一时出太阳,先前还抱怨出行不便,这时只有感叹老天的眷顾。是有多少年没有见过彩虹?或者说,是从未见过如此惊艳的彩虹?一弧七彩之上,另有虹光暗自炫目,久久不散。巨人之路,到底是好客的,生怕怠慢远道而来的客人,才会奉上如此美丽的招待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都柏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都柏林,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很陌生的一个城市,因其陌生,只有走到这里时,才会想去刻意了解她的人文历史,来自度娘的理论和身临其境的实况,组成这个新地方的新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除去中文书籍之外,所有的世界名著都不太能看得进去,但要说到王尔德,也大概晓得他是世界文学史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出生于都柏林,19世纪英国(爱尔兰当时被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亦是19世纪颓废派运动的先驱。应该说,王尔德是都柏林最耀眼的代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尔德的诗,王尔德的小说,王尔德的戏剧,我当然都没有读过,曾经有过耳闻的,仅仅只有这一句: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然有人在仰望星空。一个在艺术创作上代表着唯美主义的人物,私生活却异常混乱,曾经结婚生子,也曾经因同性恋获罪,入狱两年之后被保释,这大概也是他在生命后期成为颓废派代表的原因之一。王尔德在梅林公园的雕像,不同颜色的大理石组合成鲜亮如昨的着装,面部表情却很诡异,一半悲伤一半欢喜,天才,大约总会有些人格的分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城市的街道依然矗立着许多高大的雕像,倒也没有兴趣去一一了解这些雕像是谁与谁,让我惊讶的是,许多鸽子和鸥鸟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若无人地起飞与降落,那些雕像的头顶,无一例外站着一只鸟,那些雕像的脸,无一例外被日集月累的鸟粪重重掩埋,打开手机镜头,放大……放大……那些本该肃穆而高贵的头颅,竟然表现得如此狼狈与幽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是英伦三岛最后一天的行程,期间为我们服务的司机,是一个英国中年人,看模样,以为得有六十多岁,领队打听以后,才晓得今年不过四十九岁,确实,欧洲人格外显老。司机师傅性格还蛮讨喜,每天接送一行二十五人的超大行李箱,从来都是笑咪咪。最后这一天,还特意穿上苏格兰民族服装(彪形大汉与格子裙的组合很有喜感),在酒店与我们一一合影。领队早先就提议过,如果觉得他的服务不错,可以给五英镑的小费,而且只能给纸币,因为硬币是用来施舍乞丐的,也不能明晃晃地直接递给他,因为还要照顾他的尊严。于是,早上让他帮忙放行李箱时,众人都将五元纸币放在手心,与他握握手,说一声“Thank you”,这小费也就顺利作了交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巴塞罗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酒店的早餐,煎熬到这一天,彻底冲破了胃的容忍度。甜得腻人的面点,不冷不热的培根,淀粉充盈的烤肠,再难觅踪影的蘑菇和煎蛋,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实在很抱歉。试过在吐司中夹上国内带来的榨菜,这中西合璧的料理也并没有坚持两餐,到现在,干脆去打一杯浓厚醇香的热牛奶(是此行唯一不但未生厌反而还上瘾的早餐品种)回酒店房间,用自带的便携烧水壶泡面吃,在国内基本不沾的方便面,此时倒成了美味,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塞罗那,建城史大约2300年,14世纪至15世纪,作为阿拉贡王国的首都,城市发展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15世纪末,阿拉贡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合并为西班牙帝国,巴塞罗那失去一国之都的优势地位,建设发展的增长稍有迟缓; 18世纪,巴塞罗那秉承加泰隆尼亚人的特立独行和应对生存挑战的旺盛精力,一跃成为西班牙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时至今日,西班牙政府将巴塞罗那的税收拿去补贴首都马德里,早已是一种常态,巴塞罗那人多少会有些愤愤不平吧,毕竟,她曾是一个独立王国的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塞罗那是西班牙开办印刷的第一个城市,更是欧洲发行报纸的第一个城市,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塞罗那老城区的游览,走过巴塞罗那大王宫,略显粗陋的外立面,差点让人错过阿拉贡国王的王宫,经受14世纪以来风雨的侵袭,石头墙尤其斑驳;走过巴塞罗那大教堂,经过一百多年修建,又随几百年建筑风潮的变化而雕琢,在漫长岁月里,她从未凋谢,永远以庄丽的姿态,护佑她的臣民;走过毕加索博物馆,墙上的涂鸦,美术之美,是我看不懂的抽象,超现实主义的世界,也超越了我的认知……这些名声响亮的建筑,也仅仅只是随着人流走过,不能入内参观,也没有去细细探究的想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五成群的居民或者游客,漫步在各个游览区,热闹却不显拥挤。年轻的、时尚的行人走来,有一些美得温柔,有一些美得狂野,还有一些美得甜蜜,古旧的街道在凸显现代美感的同时,亦会焕发勃勃生机。窄窄的街巷,行人却很少,夕阳的光辉装饰过墙壁,又来给石板路上色,窈窕的女子在这里徘徊,总让人联想到她们的人生中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安静而优雅,与悠长的岁月很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吻墙的主题是“自由的瞬间”,艺术气息浓郁的马赛克吻墙,谁能想到却是为了纪念战争而建立,4800张巴塞罗那市民的接吻照片,拼接成接吻的画面,如铭牌所述:接吻的声音比不上大炮轰鸣,但它的余韵更为绵长。艺术与美,都负有教化的使命:珍惜和平,人民才有自由浪漫的生活。许多情侣或者出于自愿或者同伴撺掇,在吻墙前铭刻他们的深情一吻,尤其感动的是,我们团队中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也在吻墙前留下他们从未示人的亲吻,岁月从来不会磨灭真正的爱情,只会让爱情更加深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八天的行程,竟未安排任何一处购物点,途牛良心纯玩旅游团啊!在同伴的强烈要求下,领队终于拨出两个小时,放我们在奢侈品店自由活动。奢侈品啊,我只看个热闹吧!譬如包包,两万块和两千块和两百块,且不论消费水平,我的消费观念一定会拒绝前者,绝对不为排场买单,可能还是钱不够多的原因,呵呵!要带点礼物回国送给亲朋好友吗?在我所有圈子的同时代人之中,只怕我是生活最为随意的那个,她们的个人消费全部高于我,奢侈用品我买不起,日常用品她们瞧不起,想想还是算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塞罗那的这一天,正是祖国的国庆日,生平第一次,身在异国他乡欢度国庆节,因此有了更加强烈的祖国概念。一路走着看着,中国与欧洲相比,无论是社会体制还是人民的生活状态,显然都是不能够同日而语的,但是作为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四十年的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有了人间天上的分别,也算是一个奇迹!祝福我的祖国,永远没有战争,逐渐减少内耗,踏踏实实走出一个国泰民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安东尼奥·高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安东尼奥·高迪,1852年出生于西班牙,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天才的设计师,当年以大学礼堂的毕业设计拿到建筑学校的毕业证,校长感叹:真不知道我是将毕业证书颁发给了天才还是疯子。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使高迪的建筑作品中,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圣家族大教堂、奎尔公园、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巴塞罗那因其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于1999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的皇家建筑金奖,这是该奖项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颁发给整座城市而非单体建筑。毋庸置疑,浓墨重彩的高迪作品,是这个奖项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家族大教堂,当是天才与疯子@安东尼奥·高迪一生之中最耀眼的建筑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始建于1882年,起源于圣徒约瑟夫崇敬会对于弥漫整个社会颓废情绪的不满,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让信徒在这里祈祷、忏悔,并为有罪的一切人和行为求得上帝的宽恕。所以,圣家族大教堂不仅仅是为上帝而建,更是为上帝的信徒而建,让他们彷徨的心灵在这里归于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设前期的资金由崇敬会会员筹集,后期的建设资金来源于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巨型建筑的庞大开支,在它142年的建设历程中,还有战争和时局动荡形成的阻碍,导致圣家族大教堂至今仍然未能竣工,堪称世界最伟大的“烂尾楼”,即便如此,却丝毫不妨碍它光芒万丈屹立于地中海,精美而残缺的艺术,更能唤起人类的珍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迪在1883年接手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与建设,摈弃前人的设计理念,融合哥特式与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倾尽心力实现这栋未来伟大建筑的理想审美。170米的高塔,设计了三个高大宏伟的正门,每个门的上方安置四座塔尖,十二座塔尖代表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对应的三面外墙由不规则的立面和不对称的构件组成,立面分别雕刻着三个主题故事:神的诞生、神的死亡、神的荣耀,在苍劲有力的线条与繁复精美的画面中,《圣经》中的人物和场景在此徐徐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迪说,他不会发明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的设计全部来源于他热爱的大自然。所以,他的设计作品更多模仿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空间,流畅的曲线和优美的弧面,无论是观感还是触感,都予人以舒适。走进教堂,高阔的穹顶,森林一般的柱状承重,绚丽的自然采光,建筑之美对于视觉的冲击力竟会如此直接。玫瑰花窗本就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装饰,只是高迪在这里将光与影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从清晨到傍晚,太阳在颜色各不相同的窗外缓缓移动,室内的光影由绿转红。最美应是夕阳西下时,西窗的红色玻璃将绚丽的花朵投影到穹顶之下,一时花影闪耀,灿若繁星,是让人有些目眩神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结构力学起源于18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初期,学者们才开始进行大量的力学研究,在那个既没有完整的力学概念,更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年代,具有超级高度与不规则结构的圣家族大教堂,承重荷载的运算是如何实现的呢? 当然是由高迪亲手制作模型,如同搭积木一般将构件组合起来一次次试验,直到结构的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才将实验成功的构件等比例放大为实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圣家族大教堂之后,才一一游览奎尔公园、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应该是开头起猛了,后面就不免有些兴味阑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奎尔公园,是身为富商伯爵(艾乌塞比·奎尔)的伯乐和身为天才设计师的千里马,再一次合作的项目。始建于1900年,设计蓝图是建在郊外山顶的高级住宅区,因为交通不便无人问津,致使项目搁浅。已经建成的小部分构筑物,几乎没有一处规则的设计,将大自然的各种元素运用到极致,那可能就是高迪心目中的童话世界。又一栋高迪设计的烂尾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米拉公寓建于1906-1910年,室内设计感觉没有太特别的地方,但是外观就很奇特了,像悬崖巢穴,像熔岩波浪,又像岩壁蜂窝,突出屋顶的烟囱和通风管道,都被包装成千奇百怪的雕塑,高迪脑洞之大,无人能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特罗公寓建于1904-1906年,设计非常娴熟地运用了高迪的个人风格,没有棱角的房子,触目皆是柔软的波浪,整栋房子从内至外、从底至顶,构成既温馨又明朗的海洋世界。我在弧线型螺旋楼梯上,边走边举着手机拍照,身后不断传来“Beautiful”的赞美声,因为语言不通,并没有回头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对于一个人的记忆可能会流失,但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可以穿透时光,屹立于天地之间,永远铭刻一个天才设计师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瓦伦西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班牙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科学馆、天文馆、海洋馆、歌剧院、植物园,在天光水色中临波照影,好一组诗意流淌的建筑群。甲壳生物静卧在湛蓝天空与碧绿湖水的分界线上,似乎随时准备振翅起飞。鲸鱼密密匝匝的骨骼与高扬的翅鳍,是那一座桥的隐喻吗?一个挨着一个的阶梯出入口,是海洋生物张大了嘴巴,排着队在这里等待食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创意与艺术出神入化,虽然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并不具备可比性,但是仿生大自然的设计理念,与高迪如出一辙,高迪,自然是引领了西班牙的百年建筑潮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瓦伦西亚老城,时光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已经静静流淌了二千多年,一幢幢承载着历史印迹的哥特式建筑,在老街的尽头相遇,在广场的对面矗立,只一眼,便可以看见曾经是欧洲最重要历史中心城市的繁华。下午五点,老城人流如织,鸽子与孩童同行,在街道旁与广场上闲庭信步、嬉戏玩耍,给热闹的街景以祥和的底色。广场一侧的咖啡桌坐满了客人,他们衣着随意、情态闲适,几乎看不到有一个人在玩弄手机,或喁喁私语,或笑意盈盈,或举目远眺,或颔首沉思……一杯咖啡,一盘甜点,就是一个美好的下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城正该是这个样子,平常的人住着几百上千年的房子,一代又一代人扎根在家园,精神的汇集与传承,情感的积累与延续,这才是有温度的文化与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芭芭拉城堡,建立于713年的一个军事堡垒,矗立于临海小山的山顶,占尽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19世纪起,城堡的军事作用逐渐减弱,到1963年作为旅游景点面对公众开放。成群结队的海鸥,陆陆续续地登顶,在广场上空回旋,其中一只,如雕像般始终立在悬崖尽头的塔尖上,为每一个喜欢拍照的游客,尽职尽责地完成站桩式合影。一座废弃的城堡,还保留着无敌的广阔视野,站在山顶广场的围墙边俯瞰,山脚繁华的城市曾经是它守护的信念,眼前浩瀚的地中海一直抚慰着它的荒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阿尔罕布拉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路走来,看过不止一处两处城堡与皇宫,对于阿尔罕布拉宫的想象,也就不免囿于成见,浅薄地以为,西方世界的宫殿,不外乎哥特式与罗马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36年,用五百年光阴植根于西班牙格拉纳达的摩尔人(中世纪时期入侵欧洲的穆斯林人),建立奈斯尔王朝,缔造者穆罕默德一世,于两年后启动阿尔罕布拉宫的建造。一座古代清真寺,一座格拉纳达王朝的宫殿,是伊斯兰顶级建筑艺术在西班牙落地生根的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长长的花园中徜徉。茉莉花生成了乔木,花朵不再是我见犹怜的秀美,也没有沁人心脾的馨香,它不是中国人喜爱的好一朵茉莉花。那一蓬蓬小小的灌木,开满细细的蓝紫色花朵,迷迭香的味道,浓郁而好闻,与经它提炼的香精相比,任是谁,都只会爱上它原本的天然的香气。高耸的绿篱,整整齐齐如同城墙,许多的拱门与弧窗,让厚重的屏障变得通透,它不是樊篱,它是风景。坡地上各色果树,或者开花,或者结果,花亦有色,果亦有香,在四季轮回中,它们当然不为裹腹,只为这掩于尘世的华贵再添一抹色彩与清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体建筑是浓郁的伊斯兰教风格,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装饰风格点缀其间,恍惚间,不觉身在欧洲,却似来到中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宫殿被园林和水景簇拥,似有中国园林的隽永,兼具欧洲水景的奇趣。室内饰以各种拼花瓷板、艺术绘画、砖石雕刻与金属工艺,如今眼见的富丽堂皇,是多少能工巧匠精雕细琢的成果。石材地面光可鉴人,这应该就是早已在建筑材料名录中见过的“西班牙米黄”吧?檐下廊柱与天花拱顶倒映其上,光线游移,如同金色的河流在荡漾。庭院中的天井,远远超出中国古典建筑中天井的概念,宽阔的水池被桃金娘绿篱环绕,造型华美的拱门倒影在这里,日月星辰倒影在这里,近八百年来从未变迁,而这宫殿的主人,改朝换代各领风骚不过几十年,到如今,都已尘归尘、土归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阿尔罕布拉宫高阔的弧窗前,放眼山底的格拉纳达城,茂密的林木覆盖了整个城区,明黄或者洁白的墙壁、红色的屋面瓦,掩映在青绿或者金黄的树丛中,视觉格外的清新怡人。格拉纳达的市徽是一只石榴,西班牙语中石榴的发音就是“格拉纳达”,而城内城外,果真是有许多的石榴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摩尔人在711年第一次占领了格拉纳达,到15世纪下半叶,他们只剩下格拉纳达一个防守要塞,随后,西班牙在攻占格拉纳达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伊斯兰教在伊比利亚半岛长达800年的统治,自此结束。格拉纳达是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个王国的首都,而今,摩尔人的离都一派宁静景象,摩尔人的离宫,却早已消亡了最后一缕人间烟火。在老百姓的头顶上,谁为王,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和平与安宁的生活,才是民心所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龙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明威于《逝世在午后》中写到: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话,龙达是最适合的地方,全部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风景……如果在龙达度蜜月或私奔都不成功的话,那最好去巴黎各奔前程、另觅新欢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文学大家的青睐,妙笔下流淌的美好,从而使某一个地方成为风景名胜,这样的例子,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不鲜见的美谈。龙达,便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龙达,四个小时的车程。中文系毕业的领队,但凡长途跋涉,她那声情并茂的讲述从未缺席。她从不要求团员们与她互动,坐在前排自顾自的讲各种与下个景点相关的人与事,我们也就当作睡前故事来听,既增长了知识,还有催眠的作用,听一段,睡一觉,很容易就到达了目的地。所以,我还是蛮喜欢她的讲述。睡不着的时候,也可以整理前一天的照片,并作些简单的记录。成都机场集合的时候,领队给团员下发了欧洲移动WiFi,一路之上都不用担心上网流量,临行前买的欧洲上网卡压根也没派上用场。只是在景区游览时,信号没有国内那么流畅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蓝天白云之下的邨墅,坐落在深约150米的峡谷两侧、刀削斧劈的悬崖顶端,粗粝的岩层,险峻的立面,点缀些许绿色的灌木丛,将白屋幢幢衬托得十分精致,这是悬崖别墅,也是云上小镇。橫跨峡谷的旱桥,高高的桥拱直插崖底乱石,这气势也只有“顶天立地”才好形容。竟还有马车慢悠悠在路上兜风,老房子,马拉车,很容易让人的感觉在一瞬间乱入了时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达,是西班牙式斗牛的发源地,龙达斗牛场,建于1785年,应是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这样一个地方,理所当然会诞生几个辉煌的斗牛家族,佩德罗•罗梅罗,传说他一生之中斗杀的公牛超过了5000头,而自己一直保持毫发无伤,这是何等牛人?安东尼奥•德涅斯,当年的海明威千里迢迢来到山顶小镇,并不是为了采风,更不是为了私奔,只为追星,要一睹这位传奇斗牛士的雄风。现在看起来,白色山顶小镇安静又质朴,很难想象就在这里衍生了那样血腥的野蛮,着实让人㤉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去的路上,看到车窗外满山遍野的橄榄树,说西班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橄榄油生产国之一,可能无感,但要说到三毛的《橄榄树》即源于此,就会感觉亲切许多。这首歌,是三毛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是旅居西班牙的美好记忆,也是对荷西故乡的致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坊间也流传着三毛与王洛宾的一段情缘,也是三毛在逝世之前的最后一段情感故事。彼时的三毛,已经陷进抑郁症的深渊,爱情似乎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并不容易爱上一个人。在这一桩轶事中,三毛的爱与不爱都来得仓促与莫名,看起来是那样的不合时宜,三毛与王洛宾,才华橫溢的两个人之间,或许有惺惺相惜,我却总不愿意去相信那个爱情版本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毛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真实和美好,多年旅居西班牙,她的身心曾经安放在这块土地上。在她身后,却还有一些人跳出来,力图证明三毛与荷西并没有像三毛作品中那么相爱,这些人是有多么无聊,才会去憶猜别人的爱情。很早之前读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平常的日子,云淡风轻的叙述,看得到她的心在那里是静的,爱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在不足为外人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塞维利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班牙的每一个城市,都建有西班牙广场,如领队所说,始建于1914年的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是全欧洲最美,没有之一,见过之后,只觉诚不欺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呈270度弧形分布的红砖建筑,环绕着直径200米的半圆广场,马车来来回回,围着广场喷泉嘚嗒嘚嗒兜圈子,车夫虽是生意人,优哉游哉的做派却也教人羡慕,这情景,与百年建筑倒是搭配得和谐。建筑群的两端各有一座74米的高塔,矗立在天光水影之中,方与圆的交集,蓝与黄的辉映,庄重与华丽的融合,这样的建筑物,可以不要任何功能的实现,美,已经足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塞维利亚分布于瓜达尔基维河左岸,一座内陆河港,海外贸易兴盛发达,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灵。一湾碧水怀抱广场,与建筑形成同心圆,几座拱桥横跨,桥身镶贴着鲜艳的瓷片,又感觉有伊斯兰风格的混搭。水色清澄,阳光像碎钻撒在湖面闪烁,三三两两的游客坐着小船,从桥洞那端划过来,愈来愈接近我的手机镜头,湛蓝的天空与清绿的湖水,肃穆的建筑与活泼的游船,合并到一个画面,是神与人的共同描绘,是静与动的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前身,是摩尔人在1184年建造的清真寺。1248年,西班牙在“光复战争”中收回塞维利亚后,直接将清真寺用作天主教堂,直至1381年,塞维利亚人希望有自己专属教堂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索性拆除了清真寺,在原址上建成今天的塞维利亚大教堂。她曾是基督世界里最大的宗教建筑,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并称为世界三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界教堂排名的冠亚军都还无缘身临其境,今天的塞维利亚大教堂也只能瞻仰外观。教堂一侧,凌驾于所有建筑物以上的高塔--希拉尔达塔,是原有清真寺仅存的部分,塔身墙面上依然醒目的花纹,是典型的阿拉伯艺术造型。希拉尔达塔的钟声响彻六百多年,到如今,报时的功能日渐式微,但清越的钟声始终按时响起,在城市的上空回荡,是信仰,也是心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班牙的每一个城市,都矗立着哥伦布的雕像,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广场一侧亦然。哥伦布的灵柩安息在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墓室中,石棺上有西班牙四古国的骑士雕像,好似生生世世都在为哥伦布抬棺。西班牙应该非常庆幸没有像英国、法国一样,拒绝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关于航海构想的游说和条件,而是在权衡利弊之后予以采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当时流行的地圆说理论,一路往西的航程,最终就能到达物质丰裕的东方大国,1492年,哥伦布怀揣呈送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开启了足以载入史册的环球大航海。虽然他其实从未成功到达最初的目的地,甚至误以为他到达的美洲大陆就是印度,并称当地土著为印第安人,但这是一个伟大的误会,因为,哥伦布就此开启大航海时代,开辟新航线,发现新大陆,并将它们纳入西班牙的领地。自此,西班牙成为十六世纪的海上强国,开始对拉美的征服和占领,疆土扩展到大西洋彼岸和菲律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安达鲁西亚宫,西班牙国家频道弗拉门戈纪录片的拍摄地,在这里看一场酣畅淋漓的弗拉门戈表演,应是西班牙旅游的保留节目。公元8世纪起,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延续了近800年的统治,15世纪中叶起,吉卜赛人又大量移居此地,不论是阿拉伯文化的巨大影响,还是吉卜赛歌舞艺术的强大魅力,都决定了弗拉门戈的异国韵律与东方色彩。弗拉门戈的起源,是吉卜赛人用他们的乐器、歌喉、舞蹈,诉说西班牙统一之后,他们被迫改变生活方式的愤怒与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发展到今天,弗拉门戈表现苦难主题的题材早已不是唯一,更多热情洋溢的表演。明快的乐声中,环坐舞台的表演者轮流上场,令观者都头晕目眩的旋转,在大裙摆与折扇的助攻下舞动全场;恨不得蹬穿地球的顿足,咚咚乱响中让人条件反射一般腿脚抽筋;像安装了发动机一样的腰胯随时开始极速抖动,教人看得瞠目结舌。这样激烈的舞蹈,绝对是力学与美学的合璧。其实我更喜欢的,是舞台上的氛围,所有表演者贯穿全场的互动,他们脸上洋溢的欢乐,不象是在给买票进场的观众表演,更像是朋友聚会一样的玩得尽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里斯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之前的概念中,除了里斯本是葡萄牙的首都,再没有关于里斯本的其它印象,甚至于对葡萄牙的印象,也只仅限于我国澳门曾是它的殖民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葡萄牙人是欧洲全球探险活动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1415年,国王若昂一世之子亨利王子,率领葡萄牙舰队征服了北非的伊斯兰贸易中心,标志着葡萄牙的海外探险与殖民活动的开始。随后,葡萄牙的探险船队遍布全球,他们深入大西洋发现大西洋岛屿;沿非洲大陆海岸线建立早期的殖民地;在新大陆发现巴西;开辟通过好望角航向印度的航线,在印度洋建立遍及东南亚大部分海洋地区的航线,并到达中国和日本。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建立众多商站,链接欧洲大陆、非洲大陆和新大陆的贸易系统,从而奠定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海上霸主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近代西方历史上,葡萄牙是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15世纪到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联袂成为影响世界的最强全球性帝国。1494年,全盛时期的葡萄牙甚至和西班牙共同签署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约定了两国关于世界贸易权的归属,也昭示了西葡两国瓜分世界的意图。作为殖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几近六百年时间里,葡萄牙曾经拥有过五十三个国家的殖民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4年,一批中下级军官组成的“武装部队运动”推翻了极右政权,葡萄牙进入民主化进程,随着主动放弃在非洲及其它国家葡属殖民地行动的开始,葡萄牙正式成为西方民主制国家。1999年,葡萄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澳门主权移交,2002年,葡属帝汶在得到萄牙的承认后,独立建国成为东帝汶,自此,殖民帝国葡萄牙成为浩瀚历史中的一页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里斯本的地导,是一个有些妖娆的中国女人,早些年定居里斯本。她对于葡萄牙这个国家的信念感和优越感都十分强大,说到葡萄牙,言必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旗、我们的历史……从理论而言,不可否认这样的说辞并无错误,但是让我们这群地道的中国人听起来,就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反感。一个异国导游,为故国同胞服务,不论是为生意故,还是为专业故,都不应该抱有这样高调显摆的心态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里斯本的大街小巷有许多黑白石块的拼花路面,散发着悠久历史雕琢的沧桑感,美则美矣,但也因为岁月漫长的缘故,石块遇雨溜滑,路面凸凹不平,走在这样的路上,其实安全隐患多多,更不要说高跟鞋的鞋跟有可能卡进石块缝隙,以至于不可自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里斯本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书店,创办于1732年的伯特兰(Bertrand)书店,获颁吉尼斯世界纪录。书店中客人寥寥,作为游客,面对汗牛充栋的外文书籍,自然很难产生兴趣,一个书店,居然可以在这个世界稳稳存在300年,也很难不让我惊叹与惊奇。高度及顶的书柜沿墙壁立,据说这些木头家具渲染了几个世纪的书香,曾经有许多知名的作家、诗人喜欢在这里开办沙龙,也因为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有这个悠远流长的文化阵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卡角,是葡萄牙的天涯海角,也是欧亚大陆的极西端。一座高大的十字架石碑,面对大西洋矗立在悬崖之上,上面铭刻着被誉为葡萄牙诗魂的卡蒙斯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罗卡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但我的想法却与之相去甚远,它的地理意义其实远大于它的景观价值,海与岩,普通到并不能给人丝毫的激动,反倒是悬崖边一丛丛的野花,在她开花的季节,矢志不渝的陪伴聒噪的海浪与沉默的岩石,还让人颇有些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贝伦塔,虽名为塔,其实更像一座小型的古城堡,是将近500年前,扼守里斯本门户的军事要塞。五层高的塔身全部用大理石打造,二层顶端的阳角处,各由圆形塔尖装饰,给方方正正的主体建筑增添几许古雅。如今它已被开辟为博物馆,当年的大炮与炮台还陈列在它的一楼。但它的名声大振,更因为曾是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航海家们征途的起点,在这里,一次次充满希冀的送行与满怀担忧的等待,它见证了葡萄牙称霸世界的征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热罗尼莫斯修道院,这座献给圣女贝特勒赫姆的修道院,建于1502年,直至1580年方才竣工,将近80年成就了葡萄牙最为华丽宏伟的建筑。因装饰华美的大门、设计奇妙的塔尖、内容丰富的雕刻,宽度超过300米的立面竟毫无审美的迟滞。修道院对面的花园种植着开满红花的树,在花树的掩映中看到修道院的两座尖顶,虽有斑驳,却仍精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20年葡萄牙自由革命之后,陆续关闭了所有的修道院,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为了生存,尝试着制作一些甜品出售,竟一炮而红,成为当地美味,这就是葡式蛋挞的诞生记。修道院附近的一家甜品店,始创于1837年,堪称全世界最正宗蛋挞的出品方。门前摩肩接踵都是欲大饱口福的食客,领队排了很长的队,托着一大盒新鲜出炉的蛋挞来给我们尝鲜,微烫的蛋挞迫不及待送入口中,薄薄的外皮异常香酥,蛋黄与牛奶融合成浓郁风味,焦糖比例控制得恰到好处,口味甜而不腻,简直唇齿留香。毋庸置疑,它的美味将是我蛋挞品尝史的空前绝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正对面,座落着葡萄牙航海纪念碑,建于亨利王子逝世500周年时的1960年,外形如扬帆的巨船,碑的两侧雕刻着亨利王子与将军、传教士、科学家以及水手的群像,以纪念葡萄牙曾经开拓海洋、征服世界的意气风发。纪念碑正前方的广场地面,刻着一幅世界地图,标示着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开辟的每一条航线、每一个发现的新大陆,并记载着那些历史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如今的葡萄牙,是欧盟中等发达国家,对比曾经海上霸主的辉煌历史,它也只有惆怅与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埃武拉人骨教堂,是圣方济天主教堂的一个礼拜堂,建于1511年,创建者为一位半盲的修士,为了传达“人生短暂”的宗教信念,用圣方济天主教堂墓地中大约五千具尸骸搭建了这座礼拜堂。入口横梁上铭刻着“我们的尸骨在这里等待着你们的尸骨”,室内的柱面和墙面都由人骨排列而成,初见时竟未觉得阴森可怕,而是更多震惊于东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接受与理解,存在这样巨大的差异。将人生的终点,最后的归宿,赤裸裸摆在人类的眼前,命运是必然的,生命是不可轮回的,人类的努力唯有用在当世今日。如此直面死亡,是可以让人有那么一刻的豁然开朗,对于死亡的恐惧有那么一刻的释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马德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行程的最后一天,出门时,领队照例嘱咐我们“包一定背在前面,谨防小偷”,这每天的碎碎念,或许会迟到但从未缺席,每天的举例说明,似要坐实遍地都是小偷的欧洲形象。多少有些想不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良好的社会福利,人民的生活相对稳定,为什么会有领队口中随处可能擦肩而过的小偷?有没有可能只是旅游公司的免责措施?因为并没有遭遇过一次,也不好妄下诊断。反观国内的治安不要太好,自从手机支付普及,大街上,公交里,还有几个人会放现金在身上呢,小偷早已失业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了几处地方,总能碰到热心的欧洲人,驻足观看我们一群外国人拍合影,并上前打着哑语,主动提出帮我们拍摄大合照。在景区游玩,也常常遇到欧洲游客看我们拍得不亦乐乎,不禁举着手机,示意我们帮忙拍照。照这样来看,欧洲人是热情的!大概是玩得累了,团队中一个大爷顺势坐在路边花坛上休息,领队招呼集合时,远远看到他起身困难,连连趔趄,一个中年欧洲男人正从他身边经过,很自然地伸出手来搀扶。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却让我颇有感慨,善意的帮忙,放在被碰瓷破坏了公序良俗的地方,却能让道德和文明颤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刚看过葡萄牙的落日,又来看西班牙的朝阳。此行唯一的一次起早床,朝阳穿过太阳门广场东面的建筑群,斜照在广场地面,广场砖的中间嵌着一块圆形雕花大理石,刻写的“KM.0”标志着这个位置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正中心。跨过一万公里来到这里,必须在标志之上留下我们的脚印,那就拍一张吧!从太阳门广场逛到马约尔广场,又逛到西班牙广场,早听说西班牙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西班牙广场,但马德里的广场似乎又特别多些,只是,看过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之后,其它城市的广场都已黯然失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于1738年的马德里皇宫,欧洲排名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美泉宫,在世界宫殿名录中,它亦是保存最完整、构造最精美的宫殿之一。极尽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看到人眼花缭乱、惊艳不已,与之前参观过的温莎城堡相比,竟觉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而且,马德里皇宫的优势更在于室内是可以拍照的。游走在高阔又极尽奢华的厅堂之间,只觉词穷到不能形容,曾经在书里读过,在脑海中模糊想象过,却并不能组成清晰轮廓的欧洲皇宫,就这样华丽丽呈现在眼前,甚至于,现实超越了我所有局限又狭隘的想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若在之前说起对于西班牙的印象,恐怕还得是斗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班牙最著名的拉斯班塔斯斗牛场,西班牙2024赛季最后一场斗牛,西班牙榜首斗牛士的表演。据说知名斗牛士在西班牙的声望不输任何演艺明星,一场斗牛即是几万人的狂欢。所幸这场斗牛的时间正处在我们逗留欧洲的最后一天,所幸领队在来欧洲的第二天就征求了自费看斗牛的意见,并当即为踊跃报名的团员预订门票。140欧元,相当于国内一场明星演唱会的价格,有人说太过血腥,不忍卒视,也有人说一国国粹,无论怎样都值一回票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欧洲所有的景区,都采取游客预约制,根本没有名额超限这回事情,所以绝对不会出现国内景区挤到崩溃的局面。十数天的行程,走过很多的景点,却从未像今晚检票入场时一样,人群密不透风,挤到前胸贴后背,这熟悉的场景是让人感觉有些亲切的。可容纳二万人的场馆座无虚席,观众几乎覆盖所有年龄层次,坐在我左后排一个约莫七十上下的女人,浓妆艳抹、手舞足蹈、声嘶力竭,整场激动得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这场斗牛,预示着六头野性公牛的生命大概率会走向终结。看过一场,也大概搞清楚了整个斗牛的流程:放野牛入场;三名引斗士轮番挑逗挫其锐气;长矛手身骑遍体铠甲的高头大马执长矛刺破牛的背颈血管,使其放血以减弱战斗力,同时给主斗士预留刺剑通道;花镖手执花镖徒步上场,逗引并伺机将六支花镖逐一刺入牛背,目的仍然是放血降低战力;主斗士上场,与身负重伤却狂怒暴躁的野牛在逗引与周旋中闪转腾挪,最后将弯剑刺入长矛手留下的创口并直穿牛的心脏。原来天真的以为斗牛就是一人一牛的战争,没想到竟还有这么复杂的步骤,也是,文明之人与野性之牛,一对一在数量上是公平,但以力量论,却又大相径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两个回合的斗牛似乎太顺利了些,场面的平淡竟激起许多观众的嘘声,似乎在嫌弃主斗士对于牛的逗引不给力,果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原来他们要的也只是心跳。一边看着一边用手机拍着,气氛轻松,总以为身负镖枪、鲜血流淌、横冲直撞的野牛,不会是灵活与勇敢兼具之主斗士的对手,谁能想到,眨眼之间,垂死挣扎的野牛竟然将主斗士用牛角挑起又摔在脚下蹂躏,那一瞬间,主斗士在牛的身下翻滚,已无丝毫还手之力,观众席上惊呼连连,场下的斗手士飞身上场将牛引开,将受伤的主斗士抢下场来。不知道在常规斗牛中,这样的险境是否常见,但在今天这场斗牛中,竟然出现两次这样恐怖的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两头牛最终还是死在它的对手剑下。斗牛士只要还剩一口气,都会战斗到最后一刻,稍稍说得夸张一些,斗牛的结局不是牛死就是人亡。如果牛能侥幸赢了这场战斗,自此放生原野任它自由驰骋,只是,在本来人牛悬殊的竞争中,加了许多的铺垫,再怎样勇猛的野牛,估计也难逃脱人类的智慧与技巧、算计与拿捏,所以,牛赢人的机率实在稀有,所以,一头牛不幸被选中为斗牛的那一天,它的生命就已经进入终结的倒计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技巧与原始的博弈,生与死的较量,战斗的残酷,杀戮的血腥,即便恶的娱乐依然存在于人性的向往之中,但是斗牛,仍将会是终将消亡的游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即使写游记是件颇费心力的事情,这一篇西欧游记,还是毫不犹豫地动笔了。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中国与欧洲的区别,所谓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还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石来承载,而建筑,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本建筑行业中人,更会直观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中西差异的显著之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记载在书籍之中,欧洲的历史和文化鲜活地延续在当下。不可否认这第一次的欧洲之行极大程度拓展了视野,所以,无论如何也应该记录这十几天的流水帐,以后可能还会再来,但永远不会再有初见的惊艳,以后可能不会再来,因此更应记载属于我的绝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