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蜀山清梦——张问淘书画艺术展于2024年9月12至11月12日在泸州博物舘展出。</p> <p class="ql-block">泸州市博物舘大厅</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蜀地灵山秀水,文脉绵远,诗文书画,代有闻人。自汉代司马相如、扬雄,唐代陈子昂、李白,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明代杨慎,直至清代张问陶,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形成了古代四川广袤深醇的文化学术风气,辉映海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一代文豪张问陶由水路返回京师,途经泸州。有感于泸州风物宜人,景色幽绝,遂心生爱慕之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泸州组诗。船山名句"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早已深人人心,至今传诵不绝,成为泸州城市形象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p><p class="ql-block">张问陶以诗称雄,冠绝一代,书画成就亦不容小觑,当时即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诗书画三者互为融通滋养,灵心妙笔,才气纵横。清代文人殷寿彭题张问陶画卷云:"郑虔三绝诗书画,真宰淋漓赴腕下",将张问陶比作唐代以诗书画著称的文豪郑虔。</p><p class="ql-block">今值张问陶诞辰260年之际,张问陶遗墨萃集泸州,既是"圆梦"张问陶生前的思乡之旅,又是对先生最深挚的纪念。本次展览是国内首次大规模汇集张问陶书画作品,大部分均属首次展出。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作品,基本可以展现张问陶先生书画风格特点、才情风采和艺术成就。让我们通过张问陶先生腕下流淌的笔墨,嗅着故纸中散发的幽微寒香,走进张问陶的艺术世界,与先生进行跨越时空地对话……</p> <p class="ql-block">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清初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张鹏翩玄孙。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官至山东莱州府知府。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清史稿》《清史列传》载其小传。与袁枚、赵翼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又被誉"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二十九岁</p><p class="ql-block">闰四月,船山于成都南台寺作《南台痛饮图》,又名《南寺作《南台痛饮图》,又名《南台寺饮酒图》,赠送蜀中丹棱诗友彭田桥(名惠支)。此图现存四川大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十一月,舟发成都赴京师,经眉州、青神,作有《嘉定舟中》诗二首。复经健为、叙州、泸州、重庆。在泸州作诗多首,其一云:"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此诗脍炙人口,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宝窖池旁修建了"船山楼"供后人凭吊缅怀。</p> <p class="ql-block">墨海灵光</p><p class="ql-block">张问陶的书法主要取法《景龙观钟铭》与颜真卿、柳公权和米芾几家,各时期呈现出风格嬗变的阶段性。早期书法以《景龙观钟铭》筑基,间杂篆隶笔意,于古拙之中略显稚嫩;中期兼师颜柳,字形渐趋方整,用笔更显沉着挺健;晚期以米书为依归,故更见任情使性,奇崛苍古,恣肆纵横。张问陶师古而能不囿于古,各时期风格虽各有倾向,然均具自家面貌。正如晚清书家杨守敬所言:"乾嘉间书家,大抵胎息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此由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张问陶之书毫无清中期以来帖学书家常见的柔靡浮滑之习,沉着而不失流动,纵肆而不离法度,独具风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刘恒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说:"张问陶的书法虽被诗名所掩,但其水平与同时书法家相比,亦不遑多让。"张问陶开创的书风,对其后何绍基等书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清代学者葛金烺注意到"船山书得力平原,行草酣嬉淋漓,激昂顿挫,其精采类刘文清而操纵过之,已开何暖叟之先声矣",可称灼见。</p> <p class="ql-block">丹青余事</p><p class="ql-block">张问陶诗书而外,雅擅丹青。他将绘画作为寄性抒怀的载体,偶借笔墨抒发性情馈赠同好友人。其绘画题材极为广泛,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擅。画风以简驭繁,率意洗练,古雅高逸,不染丝毫画史习气,成就并不逊于同时代画坛名家,秦祖永品评书画,将张问陶之画列入逸品。清代画论家蒋宝龄曾言:"船山才情横轶,世但称其诗,而不知书画俱胜。书法放野近米海岳,山水、花鸟、人物、杂品悉随笔为之,风致萧远。椒畦孝廉谓其脱尽凡骨,虽名画家弗及也。"张问陶诗画艺术理念是高度统一的,反对模拟古人,师法造化,追求真趣与性灵。他在诗中谈道:"莫学近来糊壁画,图成刚道仿荆关。"此类亦步亦趋,模拟古人的画作,在他看来只能作糊壁之用。他始终把作画当作诗书与为官之外的余事,以游戏视之,这种绘画观念常见于画中题跋与友人诗文。正如其友人陈用光所言:"画为写意高人笔,诗是登坛大将才"!</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清代文人顾翰为《船山诗草补遗》作序称:"(张问陶)其诗空灵缥缈,感慨跌荡,脱尽古人窠臼,自成一家。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洵非天才亮特,非学力所能到也。"张问陶的书画与诗,不受古法拘束,亦非学力可到。但长时间以来,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画名又为书名所掩。皆因其作传世不多,缺乏系统地研究展示,使人难睹真容。如今,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与定位他的艺术成就、历史地位。也应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位诗人,而是在诗书画领域都卓然成家的一代文豪。作为通才,他在乾嘉之际诗书画领域的高度成就,为文人书画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对今日的艺术创作与美术研究无不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因此全面认知张问陶,他的文化形象将会更立体、更饱满。</p><p class="ql-block">张问陶笔下的诗歌,时豪情万丈,时酣嬉淋漓、时忧愁困顿,时天真烂漫,时满怀悲悯,这些情绪性格,无不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在他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郁勃的生机与生命的张力、文人的风骨、品格的高洁。通过展览的呈现,观众用心体味张问陶书画精妙的笔法墨韵与艺术风格之余,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中国文人的精神内涵,还原彼时的文化语境,才能真正读懂张问陶的诗歌与书画艺术。我们也希望借本次展览的机缘,令更多人了解张问陶,走进张问陶,让张问陶艺术结缘更多异代知音,正是本次展览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不同于古籍中冰冷的文字,而是出于张问陶先生腕底的烟云,有情感、有温度,跨越时空,如闻警欢。如今,张问陶先生身后二百余年,遗墨飘零,流散四方,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稍显晦暗,相反会在不同历史时空永放光彩,启迪后人!</p> <p class="ql-block">本作品文字均源自展版,在此谨向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