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这天,首都北京艳阳高照,碧空下的八达岭长城内外山峦尽染秋色,这是长城最美的时节,攀登长城的游客人山人海。</p> <p class="ql-block"> 八达岭苍松绕群山,红叶映长城。登上城墙极目远眺,满眼皆是人,长城的神秘与壮观略显尴尬。天地间,长城上,唯有脚下一处立足之地,走过了又充作他人的,有些地砖塌陷下去,烙上岁月里无数人次走过的印迹。 </p> <p class="ql-block">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其地势险要,构筑雄伟,自古以来便是“拱卫陵京”的军事战略要地。距八达岭西南10华里处,就是八达岭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一即八达岭的古长城风景区。这里是崇山峻岭、深沟险壑,墩堡相望,由于保存原始,虽然残缺、雄风犹在,那断壁残垣,在斗转星移,晨昏更替之间,默默地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古战场的昨天…。 </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八达岭长城, 地势险峻,依山而建,是明朝京城的北大门和军事要地,城体及敌台、墙台、烽火台等,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这一段长城墙身高大坚固,重要隘口修筑有“内三关”,“外三关”,为驻防重地。然而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单元,较之万里长城还不足九牛一毛。但细观墙体,却处处匠心独具,工艺精湛,绝无丝毫粗制滥造之嫌。墙面之上,外侧筑有高1.7米的垛口,内侧筑有起护栏作用的宇墙,每隔300-500米筑有堡垒般的方形城台,有的为楼宇建筑,上层有暸望孔和射口,下层有券洞,供守城军士住宿、储备军械、粮食之用;险要之处或交通要塞处,则筑有碉堡、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则可迅速传递情报,发号施令。 </p> <p class="ql-block"> 山峰高峻,游客众多,有众座敌台,每座敌台之间有一段二三百多米的城墙相连。敌台与城墙的坡度差距较大,有的较为陡峭,有的较为平缓。长城的城墙都是用很大的青砖和白灰砌成的,城墙底下则用石块做墙基,十分坚固耐用。城墙外侧高,内侧低,整体约高出地面6-9米。每隔1-2米就设有一个垛口,可以用来瞭望和射击。城墙上的道路宽阔而平坦,可以五马并骑或十人并行。我沿着城墙走了二百多米,就到了北一楼。北一楼是古代士兵们巡逻放哨的,有上下两层敌台,上层周围设有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两层敌台均为砖石结构,顶部有拱劵,上下层有梯道。走在梯道上脑海里浮现着历史上关于长城的故事,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些金戈铁马的年代,想象着当年两军对阵的激烈战斗场面。</p> <p class="ql-block"> 稍作休息后继续向上攀登,到达顶峰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因为那段城墙太难爬了,山势陡峭,险要处坡度过60-70度。 到了八达岭长城最高的一座敌楼-----北八楼。这里是俯瞰长城的最佳之处,故又名观日台。楼内有两层敌楼,上下有楼梯相连。一层北面有六个箭窗,数目居众多敌楼之首。坐在这里的石级上向下望去,四面风光尽收眼底。 </p> <p class="ql-block"> 在八达岭有过许多历史事件,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都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p> <p class="ql-block"> 长城是古代中国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在历史上曾多次有效地挡住和延缓了外敌的进攻和侵略。尽管在某个历史时期,它曾被外敌攻破;在某个历史时期,它曾阻碍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但它的历史功绩仍然是主要的。而且建造长城,运送材料等,花费了劳动人民多少血汗呀。据传曾经有数万以上工匠死于这样的荒山野岭。但从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悲惨经历。 </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漫山遍野的秋色跳至眼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人山人海那一幕带来的烦躁渐渐散去。 游走于这崇山峻岭如巨龙奔腾、蜿蜒起伏的八达岭长城之上,体味古人留下的这座巨大、浩瀚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 八达岭长城典型的呈现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样貌,是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地势险要 ,气势磅礴的城墙南北延伸至群山峻岭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长城的悠久历史,领略了长城雄伟壮丽的风光。长城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块条石,都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都闪烁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灿烂光辉。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