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国顺——写诗写出的诗意人生</p><p class="ql-block">苏小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国顺的诗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上初中时,我有个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名叫马国顺。他和我一样,都喜欢文学,都是学校文学兴趣小组的成员。我们一块办黑板报、出墙报,也在课下涂鸦……我是小说、散文、诗歌胡乱写,而他,喜欢写诗。</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心中都暗暗怀揣着一个理想,将来当一个诗人、作家。</p><p class="ql-block"> 不过,他比我功课好,无论文史地,还是数理化,每逢考试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而我有点儿偏科,数理化一塌糊涂,所以毕业时,他顺利地考上了我们郑州的名校一一郑州一高;而我名落孙山,不得不走上社会,到郑州国棉三厂当了一名工人。</p><p class="ql-block"> 最初,我们还保持着联系。不是星期天在公园见见面,就是书信来往……后来那场众所周知的所谓“大革命”爆发之后,他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了信阳地区,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沒有了讯息。</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到我们家附近的一家书店闲逛,突然发现在那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有本署名作者马国顺的诗集:《诗意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眼前顿时一亮。</p><p class="ql-block"> 莫非这就是我上初中时的那个老同学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翻都沒翻,便爽快地买了下来,打算回家后再细看。</p><p class="ql-block"> 谁知到家以后,才发现此马国顺非彼马国顺。</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国之大、人口众多,重名重姓也不足为奇。记得我在郑州国棉三厂工作时,我们那座近万名职工的大厂,光叫国顺的就有12个:王国顺、张国顺、刘国顺、宋国顺……其中叫马国顺的也有三个,为了分清他们的身分,大家把他们分成“老马”“大马”“小马”,并约定成俗。</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诗集窝口的作者简介上,是这样介绍这个马国顺的一一</p><p class="ql-block"> 马国顺,1963年出生于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村。中共党员、经济师,大专文化。曾就读于郑州市第二十中学、河南省农业银行干部学校、郑州大学法律系。</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历任郑州市市郊信用合作联社办公室主任,马寨信用社、须水信用社和沟赵信用社主任,现工作于郑州市农村商业银行。</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系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读马国顺的诗 </p><p class="ql-block"> 凡是认识和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当初,我是以诗走上文坛的。年轻时,不仅喜欢读诗、写诗,还曾担任过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和郑州青年诗歌学会副秘书长,俨然以一个诗人自居。</p><p class="ql-block"> 不过,说实在的,最近这几十年来,尽管诗坛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什么这流派、那风格,这形式、那探索的轰轰烈烈、大行其道,但我总觉得不少作品纯粹是无病呻吟、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让人总是读得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即使读懂一些,也只能算得上一知半解,缺乏我国自古以来“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精神与内涵。尤其是语言粗劣、意象混乱、无律无韵、理念先行和诗意阙如,常常让我不得不忍痛割爱,敬而远之!</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无意之中读了读马国顺的《诗意人生》,沒想到倒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这本诗集里的诗,全是用民歌体写的。</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领域里,民歌这一体裁可谓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我国最早的《诗经》《楚辞》和《赖勒歌》《木兰诗》《茅屋为秋风所歌》《石壕吏》《孔雀东南飞》,以及我年轻时读过的现代诗人王老九、黄声孝、钟庭润、陈有才等等等等用这一形式写的诗。它不仅展现了民间生活的现实、真情与智慧,也传述了传统的社会意义、思想观念,往往反映了一段历史的文化背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民歌体,语言平淡自然,风格朴实而富有色彩,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马国顺这本诗集里的诗,何尝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他写的《春》《夏》《秋》《冬》《立春》《清明》《惊蛰》《中秋节》《重阳》,还有《红旗渠》《朱仙镇》《黄河故事》《开封菊会》《重渡沟》《长寿山》《登老君山》《道口古镇》《宁夏行》,以及《献给妈妈的歌》《写给贤妻》《老同学再相会》《组诗忆少年》等,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曾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从小就是在看社戏、秧歌,听说书和长辈讲民间传说、唱山歌中长大的,因此对民间文学情有独钟……从此,我记住了这个不是我初中同学的马国顺,而是堪称诗人马国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与马国顺相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和这个诗人的马国顺认识,倒颇有点儿戏剧性。</p><p class="ql-block"> 那是去年的一天,我应邀去我们郑州管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他们举办的一个读书活动。进去之后,才发现来的人中不少是当地的离退休干部、作家、记者、教师等文化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最近读书的体会和收获。有的谈到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有的谈到我国的当代文学,也有的谈到我们河南本土作家田中禾、李佩甫、墨白、邵丽、乔叶、原非、申剑等名家的作品……该轮到我发言时,本来,我是打算谈谈我的老朋友、著名作家南豫见新近写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包青天》的,不知怎么,话到嘴边,竟不由自主地谈起了马国顺的《诗意人生》这本诗集:虽然作者说不上知名,但他的诗,有一种“扩展想象力的空间”,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把他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提升到一个诗意的境界,体现了自己体验的真情实感,对祖国、对故乡、对生活、对亲人以及对世界的深挚之情。</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诗,未必每首都优秀,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所具有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潜质。”我说。</p><p class="ql-block"> 我话音刚落,当与会者礼貌性的掌声刚起,主持活动的,管城区党委宣传部前副部长康玉庆忙给我指了指桌子对面坐着的一个人,说:他就是马国顺,你说的这本诗集的作者!</p><p class="ql-block"> 一一啊,他就是马国顺?</p><p class="ql-block"> 我有点儿吃惊,生活中竟有这样巧合的事:真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 马国顺长着高高的个子,足有一米八左右的样子。虽然瘦骨嶙峋,站在那里像根孤独的竹竿,但精神充沛。尤其是白皙的皮肤,棱角分明的脸庞,跟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似的,儒雅且文质彬彬。</p><p class="ql-block"> 马国顺笑着告诉我,他已年逾六十有余,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他就这样认识了。</p> <p class="ql-block">听马国顺谈诗 </p><p class="ql-block"> 那天散会后,马国顺非要用他的私家车送我回去不可。我这个人,从来不大喜欢麻烦他人。谁知他不顾我的婉言谢绝,竟强拉硬拽地把我推上了车。</p><p class="ql-block"> 他一边开车一边与我闲聊。</p><p class="ql-block"> 马国顺告诉我,他原来并不爱好文学,在上中学时,他就以数理化好、文史地差而在校园知名。后来毕业他选择学习金融,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参加工作后,官大官小,沒想到会当个领导。当了领导,除了业务外,还需要经常整个材料,写个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什么的,不能不与写作打交道……就这样,在写这些公文的过程中,才渐渐对写作产生了乐趣,感受到写作有一种无法抵御的魅力……于是,为了配合工作,或者出于自己对平时生活的感悟与体会,偶尔也满怀激情地写一些诗。</p><p class="ql-block"> “诗与生活的关系,不是有了生活就有了诗,但是有诗必须有生活。</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说,我写的这些诗,严格地说这些民歌体,净是些顺口溜、莲花落,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我认为,我写的这些诗,都充满了我的真实情感,而是渗透着我的思想。说实话,我宁愿写一首有情感和思想的直抒胸臆之作,也不愿写那些用美丽词藻堆砌起来的所谓阳春白雪。</p><p class="ql-block"> “我坚守着自己的写诗理念,那就是写出来之后,必须首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我希望我的诗,既不显得扭怩,也不显得造作,让人看到我本人的生命底色。</p><p class="ql-block"> “写诗对我是个过程,不是结果。在写诗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我的幸福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马国顺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发自内心对诗的无比倾心与热爱,而且体现出他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诗人所特有的气质。如果我们不知道他的底细,还以为他是一个专业或职业诗人呢。</p><p class="ql-block"> 就凭这点儿,我相信他如今退休之后,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一定会写出更多更的诗!</p><p class="ql-block"> 从那天起,我和马国顺成了“忘年交”,开始了交往与友谊。</p> <p class="ql-block">补 记</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从首都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p><p class="ql-block"> 电话是我的老朋友一一一个名叫丁留强打来的。他是我们郑州荥阳人,一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影响的作曲家。不仅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他写的《亲兄弟》《兵马俑》《香港颂》和“中国原创怀古系列歌曲”,以及大型音乐剧《诗香天下》,曾风靡海内外。他还为我们郑州本土诗人李正品、王守安、王林栓、胡振华、穆女的诗配过曲,曾被歌唱家和专业或业余演艺团体作为节目演出过……这些年来,他一直寄居在北京从事职业音乐创作。</p><p class="ql-block"> 他在电话那头告诉我,前一阵子,他在书店买书,买了本咱郑州人马国顺的《诗意人生》诗集,拜读之后,感到那里面好多诗,都可以谱成歌曲。</p><p class="ql-block"> “这位马诗人您认识吗?”他问。</p><p class="ql-block"> 我当然说我认识。</p><p class="ql-block"> 他告诉我,他想买断马国顺几首诗的版权谱成歌曲,并一首一首给我唸出了题目,大约有十一二首之多。</p><p class="ql-block">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连在一起的。 对于马国顺来说,给他的诗插上音乐的翅膀,以原生态的面目展现出来,这当然是件好事。再者,名人对马国顺的诗感兴趣也是求之不得的。</p><p class="ql-block"> 话又说回来了,写作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修养,是对文学的爱好和情怀,不管能否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得到经济利益,都希望马国顺在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下去,笔耕不辍,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选自苏小蒙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文朋诗友》续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