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8位“知天命”,已届“花甲之年”的当年学生,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呼和浩特市和辽宁省大连市千里迢迢去天津看望53年前曾在额济纳给他们上课的知青老师,由此引来了一段记录知青岁月难忘“师生情”的美好佳话。</p><p class="ql-block">【海河情愫】</p><p class="ql-block">作 者:张卫东</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苗建国</p><p class="ql-block">从天津返回来已有多日,每每回想起看望老师们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心情难平。我们师生是在跨越了半个世纪之后才相聚海河之滨,彼此都是那么激动、高兴。也许我们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小城额济纳旗正有幸遇上从大都市响应祖国号召千里迢迢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并成为我们从小学生到高中生这近十年的学生时代,是她们给予了我们多么丰富宽广和深厚的文化知识,教会了读书立德做人的人生第一课。学生们走出校门这么多年,一提起天津老师都是由衷的感谢,也是别的地方同龄人所不能比和十分羡慕的一种自豪。</p><p class="ql-block">一、我们的小学</p><p class="ql-block">我们这届毕业生就是从1970年开始陆续由天津籍知青老师来到当时的二完校(也叫反修小学)给授课。因为,她们的文化基础好,文化课知识全面、普通话很好,文体兼顾,这些都成为当时学校的优势资源和特色。平时她们的言传身教及文化修养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当地学生。甚至她们充满青春活力的装束都成为当地的时尚,许多青年人都要争先效仿。我们庆幸的是在课堂上老师教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汉字,从汉语拼音到书写方块汉字,田字格、拼音本、描红本,从标准普通话朗诵,到文艺舞台上的现代京剧,都是当年的杰作。</p><p class="ql-block">正如我的班主任语文课老师王之颖所说,他认为天津籍知青老师为额旗中小学基础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突出表现在汉语拼音的读音和正确书写使用普通话上。这是他的谦逊之言。</p><p class="ql-block">当然,通过课堂教学还为我们传授了外面世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如同从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道理。记得那时在小学每学期也都要有劳动课,夏天的割小麦和秋天的扫树叶,都由班主任老师组织带领全班同学身先士卒要做的事。一般他们都找出班上个头、年龄大一点、身体壮实的一些男生,领头示范,这样做就容易多了。同时,老师对班里小一点的男女生都是格外的细心照顾,完全体现了一种互助友爱的师生、同学间的美德,形成了一种特别亲切和睦的关系,至今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多少次都在梦里回到那份纯真、友谊至上的年代,以及和蔼可亲可敬的老师的笑脸。争当反修前哨的红小兵!学唱现代京剧样板戏,群众性歌咏比赛等都是那个年代我们在才华横溢的老师身上学到的课外最“潮”的东西。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比学赶帮超”让学生们心中都有自己努力学习、争当先进的目标和动力。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殷殷教诲慢慢浸入了心田。</p><p class="ql-block">就拿当年中苏交恶,苏联竟在中蒙边境阵兵百万、虎视眈眈,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额济纳旗地处中蒙边境线上,一时间,战争局势高度紧张,也大有全民皆兵局势。“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是伟大领袖的号召深入人心。我们小学生也都要参加挖防空洞,参加紧急集合转移,家家玻璃窗都要贴“米”字型的纸条,还要家家准备 10 天左右的干粮。种种这些社会行为,都在影响着我们,也是有老师们天天的关爱和对形势的有的放矢,让我们边上学读书边备战打仗,度过特殊的小学时光。所以,当时学校的名字也叫成了“额济纳旗反修小学”。这在全国也算很有特色了吧?</p><p class="ql-block">当然,虽然当时有着极为特殊的政治背景,但老师们仍然把上好文化课、打好知识基础作为最首要的教学工作,每学期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各科教学任务读、拼、写、作都有极大提高,调动了学好文化、掌握本领的热情,用课堂传授和社会行为双管齐下、丰富阅历都打下了良好基础,终身受益。</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照(1974年冬)</p> <p class="ql-block">二、我们的中学</p><p class="ql-block">由于受到“反击右倾翻案风”“闹学潮”的影响,我们这届是从 1973 年 3 月统一升入额旗中学。先是初中二年、高二年(甘肃省学制)。</p><p class="ql-block">当时流行“学工、学军、学农、学劳动”的教学风潮,实际上我们在校读书的时间就不足四年了。</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初中班主任语文课老师王远玲。她也是首批从天津知青中抽调旗中学担任教师的。她很年轻,充满青春朝气。课堂上绘声绘色,讲授规范,朗读纯正标准,音色很好听。课下又能充分发现调动平时有些调皮小动作的男生,让他们负责诸如劳动、体育等活动,拉近同学之间距离,让处在青春萌动发育期的学生们都可以找到施展才能技能的机会,知人善任这一招很灵验,班上平时爱胡闹不好好学习的同学,也似乎找到了感觉,有了归属感、集体荣誉感。这是王远玲老师的妙招高招,令人信服。我们一个班近四十人,大多数是从旗里小学入中学的,也有从旗里牧场、公社和上年级下调的住校生。年龄上开始有了差异,王远玲老师观察了这些后,很快便把各有不同特点的男女生分别编入不同小组,学习好的帮学习差的,女生帮男生,扬长避短,不让学生轻易掉队落伍,经常要找同学们谈心帮助,并让同学们“一对一互助”。这些课上课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后当年的同学谈起此事都交口称赞她的教学有方,教书育人的品德深深印在学生心里。</p><p class="ql-block">王远玲老师当年年龄比我们只多大 8—9 岁的样子,但她的沉稳果敢和聪慧都是佼佼者。她的个子不高,甚至比班上男生矮了大半头,有些时候和全班同学在一起真看不出来她就是班主任老师来呢。</p><p class="ql-block">在那时的“学工、学军、学农、学劳动”里,恐怕数“学农”要苦累一些。学农在地里割麦子,烈日炎炎下,老师汗流浃背还要组织分配任务又要收割,班上的大男生们,尤其是有干农活经历的同学也都会主动站出来替老师分担一些,减轻劳动强度、压力,形成了很好、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p><p class="ql-block">这一点也是我们体会最为深刻的。</p><p class="ql-block">之后,我们又遇上了教物理化学课的徐军老师,数学化学课的韩德芬老师,都是我们这届初中年级的优秀教师。期间,有些老师继续在高中阶段授课,直到 1976 年底我们高中毕业。</p> <p class="ql-block">师生情</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天津籍在额旗任教的小学中学教师还有:</p><p class="ql-block">陈金元、杜步峰、</p><p class="ql-block">张伟毅、周学允、</p><p class="ql-block">吕建伟、刘树林、</p><p class="ql-block">夏永胜、张芳、</p><p class="ql-block">马俊杰、李福安、</p><p class="ql-block">江宝善、李萍、</p><p class="ql-block">李福林、赵洪、</p><p class="ql-block">张士群、付爱莲、</p><p class="ql-block">苏兰乔、杜友琪、</p><p class="ql-block">王桂珍、郑翠荣、</p><p class="ql-block">王秀萍、于德水、</p><p class="ql-block">耿丽颖等。</p><p class="ql-block">又曰:</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三尺讲台,</p><p class="ql-block">启智增慧;</p><p class="ql-block">守正出新,</p><p class="ql-block">修身布道;</p><p class="ql-block">自强不息,</p><p class="ql-block">奉献青春,</p><p class="ql-block">无悔韶华。</p><p class="ql-block">这些天津籍知青老师群体给额旗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育人品德,使得我们这代人犹如春风化雨般汲取知识的营养而终身受益,深受学生爱戴。抚今追昔,总能让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已成老年人了,可敬的老师们也都步入了古稀之年,或已逝去,更加令人怀念。你们为额旗基础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优势教师资源队伍成为骨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向社会,走出大漠戈壁,走向更加广阔天地和舞台,施展才华,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额旗教师群像:</p><p class="ql-block">红心向党听召唤,</p><p class="ql-block">忠诚教育志不渝;</p><p class="ql-block">五湖四海同路人,</p><p class="ql-block">甘洒汗水育春苗;</p><p class="ql-block">蹉跎岁月俱往矣,</p><p class="ql-block">打起背包赴征程;</p><p class="ql-block">瀚海戈壁偏一隅,</p><p class="ql-block">达来库布安新家。</p><p class="ql-block">白手起家创业坚,</p><p class="ql-block">师生共济度难关;</p><p class="ql-block">胸有朝阳红似火,</p><p class="ql-block">教育革命谱华章;</p><p class="ql-block">而今笑谈风雨路,</p><p class="ql-block">留住真情不迷茫;</p><p class="ql-block">指点人间诚可贵,</p><p class="ql-block">回首还望胡杨魂。</p> <p class="ql-block">恩师</p> <p class="ql-block">三,我们的思念</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说来有趣。</p><p class="ql-block">我们这届高中毕业生是 1976 年 12 月底离开学校,赶上了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个班级的同学全部分散到了旗属农场、林场、牧场和各个公社生产队。又步了知识青年老师们的后尘,也有幸成为全国 1700 万知青大军的一员。</p><p class="ql-block">或许是我们这些学生也经历了知青生活,才会更加能理解感悟到了天津知识青年老师的人生哲学和崇尚奉献的品质。我们在基层待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 1 年的,也有 2-3 年的,少有 4 年才招工回城。当中有工人、军人、干部、医生、教师,还有少的可怜的几位幸运儿上了大学,也有回乡务农放牧的人。</p><p class="ql-block">我是 1977 年 1月到当时的温图高勒公社永红生产队下乡,于 1978 年 3 月考入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读书。1982 年 1 月 6 日按照国家计划分配至内蒙古自治区科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科技政策调查研究和科研管理,兼顾科技管理杂志的编辑。至1988 年 5 月 10 日自愿停薪留职,走出机关下海自谋职业,创办公司自负盈亏。于 1991 年 1 月出国到前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德国从事贸易达 6 年。</p><p class="ql-block">就是这次出国前,在北京偶尔买到一部反映全国知青到内蒙古上山下乡插队的回忆文集《草原启示录》,工人出版社 1991 年版。我带上这本书,伴我在国外漂泊的几年里,期间至少看了 4-5遍,很感人、很亲切、很怀念。有些故事虽然不发生在遥远的弱水河畔的额济纳,但它又有那么的相似和相同,它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释怀。有的时候思绪自然而然漂到了海河之滨天津老师们的家乡,站在异国他乡的波罗的海边上潸然落泪、默默祝福。</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与老师们分手基本上都在 1976 年底或 1977 年初。我在兰州读书,虽听说有夏永胜、杜步峰、蔡则晓、薛晓林、刘树林、王建新等人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就读,却不知自己的恩师王之颖、王远玲二位此刻也在该校。</p><p class="ql-block">当知道二位的近况已经是 21 世纪初期 2012 年,也是偶然之机从同学口中得到二位老师已在天津工作安家(王远玲老师从兰州退休返津),真是喜出望外,第一时间要到了她的电话并通话,随之也有了王之颖老师的联系方式和近况。</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通过微信分享到了天津知青在纪念下乡几次大的活动中的信息,更是迫不及待想见到老师们!</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 2018 年,我偶尔从微信上看到了在上海举行的一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音乐会《永远的情怀》,其中大型组歌《岁月甘泉》之《山的壮想》后,这支歌触碰心灵,诱发思念,感慨良多。听了好几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我想有机会咱们同学们也排演唱响这曲悲壮而又充满情怀的歌,它是一首革命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完美歌颂神圣庄严的歌、崇高境界的歌、动人心魄的歌、永远传唱的歌。也就从听到了这首歌开始,愈加深了我对恩师们的日思夜想。之后,又诞生了一首更让千万知青听后都唏嘘的著名词作家王佑贵先生创作并演唱的《我们这一辈》,更掀起了一场追忆知识青年的热潮。仅在内蒙古就相继建成有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知青纪念馆》、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南京知青展览馆》、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兵团农垦知青馆》、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知青广场》等。当然黑龙江、云南知青集中的边疆地区,大都建立了纪念馆、纪念碑、纪念林等等。知青历练锻造的人生是一笔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巨大精神财富。知青精神充分体现“集体主义是核心,无愧无畏是特质,牺牲奉献是光辉,祖国至上”的崇高境界,外部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p><p class="ql-block">从 2018 年与王之颖老师接触之后就一直保持联系着,彼此心照不宣。我提议召集几位同学到津门看望老师,他闻后欣然同意,很是高兴。</p><p class="ql-block">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即将开启行程之时新冠疫情从天而降,阻断了我们的计划,一停就三年,无奈难熬,恩师们岁数大了,健康状况都在变化,绝不做失言者,不留遗憾。</p><p class="ql-block">今年初秋在额旗席间,还是路欣同学催促我何时赴津,我才下定了最后决心,再与王之颖老师汇报沟通,双方就这么费尽周折才促成了 8 位同学的津门之约(张卫东、关敬东、青梅、刘芳、杨洪涛、路欣、赵阿玲、郭希胜)。</p> <p class="ql-block">天津之眼</p> <p class="ql-block">四、我们的相聚</p><p class="ql-block">从 10 月 18 日确定下来津门之约起,便分头准备启程。</p><p class="ql-block">本着自愿自费集中看望的原则,主要是召集了在额济纳旗、呼和浩特市两地和大连市定居的几位同学们。多有同学终因家里事不便出行而放弃。最终确定 10 月 22 日抵津。</p><p class="ql-block">王之颖老师非常细致,提早为我们制定了一个日程。包括王远玲老师为同学预定宾馆、宴会餐馆。郭卫老师到地铁口接人,都做了分工。</p><p class="ql-block">我知道王之颖老师身体有病,都做了三次手术,他抱病亲力而为,我作为学生召集人内心无比感激愧疚。</p> <p class="ql-block">天津</p><p class="ql-block">五大道</p> <p class="ql-block">世纪钟</p> <p class="ql-block">民园</p> <p class="ql-block">8 位同学没有失约,如约而至。</p><p class="ql-block">当晚就在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的百饺园,老师们为迎接我们特意安排欢迎晚宴。</p><p class="ql-block">分别五十余载的老师和同学终于见面了,大家激动而欢笑,彼此都十分愉悦。</p><p class="ql-block">当时就有王之颖、王远玲、徐军、韩德芬、郭卫、吕建伟、张芳、杜步峰、刘树林、赵洪、苏兰乔、马俊杰老师和知青耿新到场。</p><p class="ql-block">师生们举杯话衷肠,共忆难忘岁月,用合影的方式留下了当晚时光,大家久久不肯散去。</p> <p class="ql-block">民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10 月 23 日由王之颖、王远玲、徐军三位老师引领着 8 位同学先游五大道,再逛劝业场,又食天津包子,真是一路游走一路情意深深。</p><p class="ql-block">老师还特意给我们每人买一根天津的名小吃“小豆冰棍”,还有“十八街大麻花”,真是有了宾至如归的体验,吃出了老师们又一次关爱学生的浓浓师生情,此刻我们是多么幸福。</p><p class="ql-block">天津名胜五大道如今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街区,这里曾是从清至民国的许多宦官达人及实业商贾的福地,也见证了满清最终结束流落于此的遗老遗少避难之地。</p><p class="ql-block">王之颖、王远玲、徐军三位老师都结合自身家庭史、校友史、求学史,向我们讲述了鲜为人知的过往历史,这也许就是既在讲好天津故事又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又一次获益匪浅、永驻心间。</p><p class="ql-block">在当晚的答谢晚宴上,老师师生同歌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我们这次“津门之约”推至高潮,也给这次的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共同相约下次的重逢。</p><p class="ql-block">我和关敬东、青梅三人有急事,第二天一早返京踏上归途。</p><p class="ql-block">余下同学由张芳、郭卫二位老师陪同游览天津的海河、天津之眼、世纪钟、金汤桥、天津站、古文化街等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老师们的厚爱款待和一如既往的精气神感动着学生们。</p><p class="ql-block">当日知青耿新还赠送了画册和纪念文集。</p> <p class="ql-block">百饺园</p> <p class="ql-block">美丽草原我的家</p> <p class="ql-block">百饺园共叙师生情</p> <p class="ql-block">画册 文集</p> <p class="ql-block">传承</p> <p class="ql-block">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结语: </p><p class="ql-block">我们师生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津门之约》就这样急匆匆结束了。有欢笑、有激动、有感恩,更有那不尽的师生情。共同找回了一段珍贵难忘的记忆!这或许也给每一位亲历者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和念想。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一次师生会面,但其背后却深藏着那段动人心魄又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运动的缩影,是鲜活的人和事构成了今天仍具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的知青精神。</p><p class="ql-block">正如天津知青编印的画册《居延情》和文史资料集《天津知青在阿拉善》所展示留住的那些人和事,都将和新近落成的“额济纳知青林”一样,长久的留在人们心间,伴随大家走到生命尽头。</p><p class="ql-block">引用这次诞生的对联结束此篇文章。</p><p class="ql-block">上联:五十三载今相逢</p><p class="ql-block">下联:师生情谊重如山</p><p class="ql-block">横批:共度晚霞</p><p class="ql-block">张卫东</p><p class="ql-block">2023 年 11 月 16 日</p><p class="ql-block">定稿于呼和浩特市</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记录本次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文化街</p> <p class="ql-block">天津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