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秋分 村夫崇伟

胡伟民

<p class="ql-block">  在四季轮回的温柔笔触下,秋分,这个古老而诗意的节气,悄然降临于人间。它如同一位温婉的画家,以金黄为主色调,轻轻挥洒在广袤的大地上,绘就一幅幅令人心动的秋日画卷。</p><p class="ql-block">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甲辰年的秋分乃八月廿日。这一日,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几乎等长,故而名为“秋分”。它不仅标志着秋季的正中时期,也预示着自然界的阴阳平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万物开始进入收获与沉淀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随着秋分的到来,天高云淡,气爽风清,自然界的色彩开始变得斑斓多彩。山林间,枫叶渐染,从翠绿过渡到橙黄,再到火红,层林尽染,美不胜收。田野上,稻谷金黄,沉甸甸的穗头低垂,预示着丰收的喜悦。果园里,苹果红了,柿子黄了,葡萄紫了,空气中弥漫着果实成熟的香甜气息,吸引着人们前往采摘,共享这份大自然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秋分时节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事活动中总结出许多农业谚语,这些谚语不仅反映了秋分时节的气候特点,还指导了农业生产活动。如:“白露荞麦,秋分菜”、“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有雨来春早,秋分有雨花不开”、“秋分无雨莫种田,冬至无雪莫种麦”、“秋分无雨,来年丰收”、“秋分不割,霜打风忧”、“秋分不出头,割了喂老牛”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与秋分时节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农谚,如“晚秋作物继续管,随熟随收不能迟”、“棉花进入中喷花,四至六天一次拾”等,这些农谚都反映了农民在秋分时节忙碌而有序的农业生产活动。</p><p class="ql-block">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农谚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可能受到地域、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安排农事活动时,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决策。</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文人墨客过秋分的方式多样,他们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对秋分节气的感受与情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古代文人更多地将情感寄托于中秋佳节(农历八月十五),而非单独的秋分节气。不过,他们的作品中仍不乏对秋季景色、情感及节气的细腻描绘,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寄托了深厚的情感。”、“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描绘了中秋之夜,人们望月思乡的情景,表达了淡淡的哀愁与思念。”、“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句词以素月、明河为喻,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清澈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澄明与超脱。”、“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以桂花、玉盘、满月为元素,描绘了一幅中秋之夜的美丽画卷,夜凉如洗,月光如水,意境深远。”、“白居易《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这句诗以清光不可思形容月之神秘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月而生的愁绪与对远方的思念。”等等。</p><p class="ql-block"> 虽然古代文人更多地将情感寄托于中秋佳节而非秋分节气,但中秋节的习俗与传说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给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古代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歌赋来描绘秋季的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并借中秋佳节等节日习俗与传说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秋季的赞美与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与情感寄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分,不仅是一个节气的更迭,更是自然与人类情感交织的时刻。它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秋天的故事;用一次次温暖的相聚,传递着亲情的温度。在这个收获与感恩的季节里,让我们珍惜每一份拥有,感恩每一份遇见,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