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崂山棋盘石景区的古代石刻

果哥

<p class="ql-block">  传说崂山棋盘石景区多处古代石刻,其中有三处唐代孙昙采药相关的石刻,多次路过均未能见到。2024.09.21,丁哥正波布衣等9人相约棋盘石,10.08和水儿再次重访,终于找齐了的“孙昙采药3石刻”和“浴日奇观”。</p> <p class="ql-block">  孙昙采药石刻,位于明道观西南三块不同的巨石之上,共三处,是崂山第二古老的石刻,是研究崂山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2009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第一处左有带佛光莲座的线刻佛像,右有篆书阴刻“敕孙昙採仙药山房”8字题刻。</p><p class="ql-block"> 第二处距采药仙房约60米的巨石上刻有8行、60余字的摩崖石刻,只有“大唐二年三月初六奉敕采仙药孙昙”十几个字尚能辨识。</p><p class="ql-block"> 第三处在棋盘石上,文为:“敕採药孙昙逸 祭山海求仙石”12字题刻。这三处石刻所记应为唐玄宗遣孙昙到崂山采药炼丹之事。</p> <p class="ql-block">  根据《崂山史志》记载,一千两百年前,大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道士孙昙奉唐玄宗之命来到崂山采炼仙药,建起了采药山房,并留下了三处神秘的刻石。</p><p class="ql-block"> 位于棋盘石上的12字题刻,则在2012年6月5日被白先生等几名驴友发现,次日崂山区文旅局组织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曲宝光等专家和工作人员现场勘查,棋盘石上这12字题刻恰恰符合历史记载的真迹。</p> <p class="ql-block">第一处:“勅孙昙采仙药山房”8字题刻</p> <p class="ql-block">位置:E120°39′10.72″;N36°12′2.76″</p><p class="ql-block">位于 明道观西南 </p> <p class="ql-block">勅孙昙采仙药山房</p> <p class="ql-block">关于线刻画像,高约两米,为刻有带蒂莲花🪷座样的菩萨像。也有人认为为孙昙像。</p><p class="ql-block">周至元《崂山志》、王集钦《崂山刻石录》和青岛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的《青岛揽胜》等资料均记载为“勅孙昙采药山房”7字题刻,据实应为“勅孙昙采仙药山房”8字题刻。</p> <p class="ql-block">第二处:“孙昙记事”69字题刻</p><p class="ql-block">位置:继续往西约60米处,迎面巨石上🈶69字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刻石实在难以看清,据清代记载,此摩崖共69字,当时尚可辨认的有37字。但经历了1282年的风雨剥蚀,只有“大唐二年三月六日 奉敕采仙药孙昙”十几个字尚能辨识。该文的大意是:唐玄宗天宝二年,奉旨采仙药的孙昙在崂山发现了仙药,遣人报告,等待来命,云云。</p> <p class="ql-block">前两处石刻周围树木繁茂,不易发现,但所处位置平缓非险要之地,只要仔细寻找,不难找到。第三处尽管知道在棋盘石上,但多次寻找不见,直至2018年1月,才被山友找到,观其所在位置在棋盘石非常倾斜的的东北角上,下为悬崖,刻石距离悬崖不到一米的距离,所在处实在过于危险。另外石刻经过千年的风雪日晒,字迹早已经融入巨石之中,距离稍微远点,就什么也看不见,因此不易被人发现,即是知道刻石处,也只能远观,好在当天天气不错,风不大,才小心翼翼的尽量靠近观看,事后想来让人心惊。</p> <p class="ql-block">第三处:“勅采药孙昙逸 祭山海求仙石”12字题刻</p><p class="ql-block">位置:原路折回明道观,直行到达棋盘石。这是棋盘石上的石刻大体位置。</p> <p class="ql-block">登上棋盘石,见东北方向,下坡处上书‘敕采药孙昙逸 祭山海求仙石’等12字题刻。由于年月太久,字迹几乎看不清楚。</p><p class="ql-block">之前周至元《崂山志》、《崂山史志》和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海上名山第一~崂山》等资料中的“勅采仙药孙昙遣祭山海求仙石”13字题刻记载2处有误,既多了一个仙药的“仙”字,又将“逸”误判为“遣”。</p> <p class="ql-block">“敕”的意思是奉皇命,孙昙的“孙”字右边刻成了道教中寓意吉祥的葫芦,“逸”字则表明孙昙是逸士。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孙昙奉皇上的命令以道士身份来崂山采仙药,在山海之间炼丹并找到了仙石。</p> <p class="ql-block">站在棋盘石高处看东南面。远处有一巨石,像人形,面向崂顶,称为孙昙石。</p> <p class="ql-block">  这三处唐代石刻的发现也佐证李白来过崂山,天宝元年李白在进宫前来到崂山,进宫后和唐玄宗讲述了仙山的妙境,于是唐玄宗在天宝二年派孙昙来仙山炼丹采药。李白曾做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现在看来,李白来崂山的历史,通过这三处唐代石刻巧妙链接起来,提供了有力证据。</p><p class="ql-block"> 孙凤云《游崂纪略》记录了其光绪乙丑(1889年)夏四月四日至二十五日的游崂经历,其中有记述他和道人慧通游览棋盘石时的情景:“慧通攀缘而上,言其上顶平如砥,刻‘敕采仙药孙昙遗祭求仙石’十数字。”</p><p class="ql-block"> 据清朝末年姚峻德《游崂纪略》中记载:“棋盘石,石峻嶒盘叠,自东而上,平处有刻划形似阵图,四面各有门,所谓棋盘也。东北字一行,镌‘敕采仙药孙昙遗祭求仙石’十数字。”</p> <p class="ql-block">浴日奇观,位于观日峰观日石东立面,落款“梦歙山民”,看字迹和刻石,推测应为民国1933年7月到1934年10月之间镌刻的石刻。</p><p class="ql-block">登顶可见海天一色,背后则群峰环伺 ,观日石恰好位于中心,周边山海景色一览无余,实属崂山观海上日出的宝地之最。</p> <p class="ql-block">附文:唐玄宗派人到崂山采练仙药,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命人到崂山采炼仙药确有此事。唐玄宗命人到崂山采炼,先后有三人。第一人是姜抚,投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第二人是王旻,号“太和先生”,第三人是孙昙。</p><p class="ql-block"> 孙昙到崂山采炼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在崂山却留有三处摩崖刻石:一处刻在明道观南面的石壁上,另一处刻在采药山房刻石以西,第三处刻在明道观之南0.5千米处。唐玄宗时期,命方士到崂山采炼仙药的一系列活动,使这座道教名山以采炼仙药地而闻名于世。唐玄宗敕令采炼崂山,先后有三人,前两人史书均有记载。第一人是姜抚,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人,被唐玄宗召至洛阳,授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因献延年益寿之方被人识破,愧悸之下,自请到崂山采炼仙药;第二人是王旻,号“太和先生”,《太平广记》称“他学通内外,长于佛教。其父、姑皆为得道高人”。天宝初年,王旻被征召至京,“帝与贵妃杨氏且夕礼谒,拜于床下,访以道术,旻随事教之”。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旻请求去崂山采炼仙药,玄宗许之,因此改山名为“辅唐山”,供王旻山居采炼(《太平广记》卷二十七)。此一命名,使崂山名声大振,此名寓意甚大,把轴助大唐天下之任寄予崂山,可见唐玄宗对“国教”尊崇之深;第三人是孙昙,此人采炼崂山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在崂山却留有三处摩刻石,其中以第二处刻石含义最为具体可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六日,奉命采炼丹药的孙昙在崂山发现了仙药,遣人报告,等待回音。此事被刻在石上,成为崂山最古老的成篇刻石,也是研究崂山道教文化尤其是唐代外丹术在崂山发源、繁衍的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 这三处唐代石刻的发现也佐证李白来过崂山,天宝元年李白在进宫前来到崂山,进宫后和唐玄宗讲述了仙山的妙境,于是唐玄宗在天宝二年派孙昙来仙山炼丹采药。李白曾做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