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洛阳,简称“洛”,古称成周、神都、洛邑、洛京,是河南省辖地级市、世界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來到洛陽,首先要嘗一嘗洛陽名傳天下的“洛陽水席”。</p><p class="ql-block">相传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p> <p class="ql-block">【洛陽水席】</p><p class="ql-block"> 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一带特色传统名宴,属于豫菜系。洛阳水席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p><p class="ql-block"> 洛阳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洛阳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 洛阳水席的特点是有荤有素、选料广泛、可简可繁、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p><p class="ql-block"> “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p> <p class="ql-block"> 到洛陽,不吃大鯉魚就實在遺憾,“鯉魚跳龍門”家喻戶曉。水席中的大鯉魚是絕對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 游龍門,逛石窟,品位古人技藝高超的造像藝術。</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p class="ql-block">龙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p class="ql-block">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 从北魏孝文帝年间,龙门石窟开始开凿, 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最终在清朝末年终止开凿。 历朝历代耗费了</p><p class="ql-block">1400多年时间,在伊水东西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上,营造了一排南北长达1公里的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 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有魏孝文帝为冯太后开凿的古阳洞,还有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以及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碑刻题记等2860余品。</p> <p class="ql-block"> 洛邑古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是一座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其景点有:</p><p class="ql-block">文峰塔: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古城夜景:夜幕降临后,古城被万盏灯火装点得如梦似幻,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中。</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巡游:通过特定的表演,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帝王的威严与风采。</p><p class="ql-block">六千剧场:欣赏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春节庙会:春节期间,洛邑古城会举办热闹非凡的传统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洛邑古城,人聲鼎沸,著裝漢服的少男少女川流不息,是一道秀色可餐的美麗風景。</p> <p class="ql-block"> 洛邑古城老城門口的塔樓,建築別緻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洛邑古城的麗景門建築壯麗輝煌,別有風情。</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了,乘車途徑洛陽應天門和明堂,觀其夜景,富麗堂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全称为“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功能类似北京午门。它也是接见万国来使的重要场所,如唐高宗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登基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长达137米,两侧阙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层楼高。门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建有崇楼五座,似五只凤凰,故称“五凤楼”;城楼下开有三个门道,中为御道,左入右出;门前置有象征皇家威仪的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应天门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其建制对北宋汴梁宣德门、元大都崇天门、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名称更被日本京都·应天门取用,被誉为“隋唐第一门”,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又称“万象神宫”、“通天宫”,是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达98米,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亦为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唐、武周明堂始建于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号“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入内参观。695年被毁,次年重建号“通天宫”。</p> <p class="ql-block">開封,亦稱“汴梁”,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河南省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p> <p class="ql-block"> 在酒店,靜靜的休息,品享咖啡的快樂!</p> <p class="ql-block"> 在開封府的“宋風·雅宴”,觀看演出,品嚐汴梁的特色美味,實乃人生的一大美事。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p> <p class="ql-block">漫遊喜來登酒店邊上的小湖。</p> <p class="ql-block"> 觀賞城市中的一片綠茵,和那微風吹皺的一湖碧水。</p> <p class="ql-block"> 開封的鼓樓,古色古香,與現代化的建築及喧囂熱鬧的文化商業街,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開封有座“萬歲山”</p> <p class="ql-block"> 万岁山大宋武侠城,宛如一幅神秘而又瑰丽的画卷,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一砖一瓦都流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踏入城门,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武侠世界。</p> <p class="ql-block"> 萬歲山裏的“王婆說媒”,火遍半個中華,天天台下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王婆茶樓,上下兩層,品茶演戲,各得其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樓上樓下,喝茶品餞聽大戲,排排圍坐;</p><p class="ql-block">舞台內外,各類戲種輪番過,場場緊連。</p><p class="ql-block">銅鑼喧天,金鼓齊鳴,好不熱鬧!</p> <p class="ql-block"> 這裏的古樹也會說話,演繹著古今頌傳的“樹為媒”。</p> <p class="ql-block"> 這裏木樓、高臺應有盡有,鐫刻著大宋綠林好漢們的過過往往……。</p> <p class="ql-block"> 大宋武俠好漢,水滸傳裏的“三打祝家莊”,每天都在這裏重複演出,展現著俠義肝膽、好漢忠義之形。</p> <p class="ql-block"> 萬壽山的夜,燈火通明,人聲喧鬧,“打鐵花”這一民間精彩活動,在這裏賦予了許多歷史進程的演變和精彩的民間傳說……。</p> <p class="ql-block"> 爐火升起來了,鐵水也都燒化了。</p> <p class="ql-block"> 鐵花在藝人的奮力揮動下,金光四射、精彩紛呈……照亮了整個天空,叫好聲、歡呼聲,響徹了整個萬歲山,將整個的活動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開封大相國寺</p><p class="ql-block">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的中心,是中国十大汉传佛教名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旧宅,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六年(555年)创建寺院,命名为建国寺,后毁于兵燹。唐朝初年,僧人慧云重建建国寺,适逢睿宗李旦即位,他当过相王,遂赐名为相国寺。宋代,相国寺多次扩建,占地500余亩,僧众数千人,为全</p><p class="ql-block">国佛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 大相国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多为清代重修,规模远逊唐宋,但格局基本未变,仍然“金碧辉映,云霞失容”。现存主要建筑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前向后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大师堂等。</p> <p class="ql-block">唐代,是大相国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华彩乐章。“画圣”吴道子在此画了文殊菩萨像和维摩像,“塑圣”杨惠之在此塑了五百罗汉像。“画圣”“塑圣”助力大相国寺成就文化名寺之名,可惜画像与塑像今皆不存。</p><p class="ql-block">唐代大相国寺有多壮美?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其所撰的《大相国寺碑》中盛赞:“棋布黄金,图拟碧络,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威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人间天上,物外异乡,固可得而言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