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疑城市有蓬莱--保定古莲花池

李环宇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保定上谷八景之一的 “莲漪夏艳”即古莲花池,它位于保定市中心,是具有江南风貌的北方名胜,掩寓于巧夺天工的山林之中和濠浦之畔,被誉为胜甲畿南的“城市蓬莱”。历经私家、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这在中外园林史上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古莲花池是我国最古老的园林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列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元代汝南王张柔于公元1227年始建,初名雪香园,为私第园林。明代为官府花园,有“水鉴公署”之称,因园内池中荷花茂盛,故称之为“古莲池”,清代正式命名为“古莲花池”。清雍正时,直隶总督李卫在此修建了闻名遐迩的“莲池书院”;乾隆时,又辟为皇帝行宫,形成莲池十二景,被誉为“城市蓬莱”,乾隆皇帝一生七次巡幸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虽然几经沧桑,但至今仍以其古香古色吸引了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莲花池十二景全图,表现了乾隆时期莲池行宫十二个景区:藻咏楼、篇留洞、含沧亭、春午坡、高芬阁、万卷楼、北草堂、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绎堂和寒绿轩。</span></p> <p class="ql-block">  莲池以水为主,故有“三湘七泽”之美誉,园林建筑,以水心亭(临漪亭)为中心,四周各有亭、台、楼、阁交相辉映。莲池景色,因时而异,四季不同,又因水连水,树成荫,环境幽美,故古人有“城市嚣嚣而园内幽幽”的赞语,也有小蓬莱之称。</p> <p class="ql-block">  莲池拥有国内著名的碑群,园内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碑石200余通,其中很多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龙飞”刻石为康熙皇帝御笔,是莲池镇园之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莲花池碑廊里中部有一刻石,长114厘米,宽60厘米,为清代康熙皇帝玄烨御书“龙飞”二字。此刻石上方正中上钤“康熙御笔之宝”篆文方玺,清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为庆贺保定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圣迹”——“龙飞”二字带到莲池行宫供奉,当年曾悬挂在行宫奎画楼上。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他见乾隆皇帝对莲池行宫如此重视,自然对此墨宝表示格外尊重和喜爱,他将“龙飞”二字摹勒于石,然后请拓工精拓,再装裱成幅,分赏直隶官员,得者如获至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坐落在古莲花池中,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奉旨创办,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较高学府。直到1903年停办,先后存在长达170年之久。莲池书院自开办伊始即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乾隆帝,曾三次“幸临”书院,并赐匾题诗勉励师生。莲池书院一时间名满天下,莲池书院以大儒硕学为师,成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鼎盛时期的莲池书院与湖南岳麓书院南北交相辉映。汪师韩、章学诚、黄彭年、何秋涛、王振纲、张裕钊、吴汝纶等众多学冠天下的宗师大家,刘春霖、王发桂、尚秉和、胡景桂、王树彤、孟庆荣、傅增湘、冯国璋等一大批彪炳后世的高徒学子,精彩演绎了莲池的历史辉煌,使这里成为长达两个世纪的重大政治活动场所和直隶文化教育中心。1918年,毛泽东为安排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第一次来到保定游览了古莲花池。1952年,他南下考察途中,重游莲池书院时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一语道出了莲池书院的知名度和在中国书院史上的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刘春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八岁时,他进入了私塾,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刘春霖的机遇在进入莲池书院后得到了提升。这座古老的书院是北方地区最高学府,聚集了名师大儒,为许多学子的梦想之地。刘春霖在莲池书院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学业迅速发展,不仅学习了传统经史子集,还涉猎了西方的先进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也得到了院长吴汝纶的赏识。刘春霖的博学多才,尤其以小楷书法著名,被誉为“大楷学颜,小楷学刘”。他的高分数和卓越的书法技巧让他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最终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殿试中荣登状元榜首。不久后的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刘春霖因此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的书法技巧在科举制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莲花池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就是其建筑风格中的“莲叶托桃”设计。如水心亭顶部脊背上雕塑有荷叶,荷叶上托着仙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富有深意,成为了古莲花池的一大亮点。对此,在古莲花池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太后挟带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同年11月,英、法、德、意四国军队侵入保定,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莲花池内的宝物洗劫一空,亭台馆榭也遭到严重损毁。次年,北京“议和”成功,晚清政府签下了自己的最后一个,也是近代中国最为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八国联军撤离北京,慈禧光绪“回銮”。途中须经过保定,刚刚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为迎接銮驾,特令保定知府重新修缮古莲花池,用作“两宫”在保定的行宫。有一位修园子的老工匠,在莲池水中亭的顶部设计了“莲叶托桃”的造型,本来桃子象征长寿,莲叶象征吉祥如意。当慈禧一行到行宫兴高采烈的欣赏景物时,突然慈禧脸色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原来“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span></p> <p class="ql-block">  岁月飞逝,时光流转。古莲花池给保定人民和全国各地游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情感和记忆。一帘碧水、亭台楼榭、古槐绿柳、映日荷花、碑刻造像、匾额楹联、文物古建等,曾在众人的心底铭刻、珍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逝去的岁月,变迁的园林,变革的生活,社会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