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晚宿西安天朗酒店,今9月10日向西,走旅行社常说的西线。西安的热褪去了许多,顿觉秋高气爽。</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始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今约1800年的东</span>汉末年桓灵年间,因舍利而置塔,木塔四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为法门寺。</p><p class="ql-block"> 从东汉至清代均有重修重建及举办礼佛仪式,其中要数唐代的礼佛最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span></p><p class="ql-block">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所谓迎请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式,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这一封呀就封了1113年。</p> <p class="ql-block"> 1981年法门寺半边坍塌,其一半向西南倾斜。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塔,1987年夏历4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密封千年的佛指舍利及唐帝供奉的稀世珍宝重见天日。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礼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刹,再次迎来礼佛高潮。</p> <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法门寺塔坍塌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如今看到的法门寺,是1987年以后仿唐式建筑风格所重建的,重建的塔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级八角形塔样式修建,砖塔也被改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p><p class="ql-block"> 从唐代至民国年间漫长岁月里地宫里的珍宝为何能安然无恙呢。<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佛法的威力,是人们敬佛的虔诚。据</span>《扶风县志》记载:“明隆庆中,塔崩。启其藏视之,深数丈,修制精工,金碧辉煌。水银为池,泛金船其上。内匣贮佛骨,旁金袈裟尚存。”工匠们在惊诧之余,出于对佛祖的崇敬,并不敢扰动佛骨宝匣和地宫宝物,地宫随后被封闭,在地宫之上建成新的宝塔。</p> <p class="ql-block">重修后的法门寺宝塔。</p> <p class="ql-block">2007年扩建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塔出土的佛祖舍利就供奉在这里,每逢初一、十五,盛放在莲花盘上的舍利便会除除升出地面,供人膜拜。</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珍宝馆里的展品让千年后的我们一睹为快,大唐皇室的奇珍异宝令人啧叹不止,地宫一开半个唐代的辉煌震撼了今人。</p> <p class="ql-block">捧真身菩萨是公元871年唐懿宗39岁生日时,专为其迎送佛指舍利而铸造,是地宫内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该菩萨制作精巧,工艺独特,装饰华丽,金碧辉煌,特别是人物图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堪称地宫出土文物中的极品,是唐代皇室所供奉之等级最高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被誉为“世界锡杖之王”。这件锡杖由唐代文思院奉敕制造,全身银质鎏金,造型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唐代皇室饮茶的精美用具,</p> <p class="ql-block">秘色瓷在五代后便已失传,直到地宫开启后,秘色瓷的争论方才有了结论。</p> <p class="ql-block">秘色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它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由于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独具特色,使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在光线的照射下,盘内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清澈明亮,玲珑剔透,给人以“巧剃明月染春水”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以北的梁山上。</p><p class="ql-block"> 笔直宽广的神道庄严神秘,乾陵好像一座金字塔,孤峰独起,气势宏大。</p> <p class="ql-block">司马道两侧的石像生群。</p> <p class="ql-block">由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手书,为高宗李治立的功德碑“述圣纪碑“</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的无字碑。在这里文字变得苍白无力,留白,功过是非留在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墓碑。</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高宗埋葬的时候,有61个友邦和少数民族曾派特使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为了向他们炫耀葬礼的盛况,遂将61个王宾刻为石像立在乾陵。</p> <p class="ql-block"> 围绕着乾陵有十七位唐代王公大臣陪葬于此。其中就有被武则天赐死的最有才华的次子李贤的“章怀太子墓”。当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那位大才子)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沛王李贤招</span>为王府修撰,得到器重。李贤与其弟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助兴而写《檄英王鸡》文。高宗得知后大怒,认为此举挑拨二王相争,遂逐之出王府,不久年青的王勃死于看望受到牵连流放到异乡当官的父亲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陪葬墓墓道墙壁上的唐代绘画,唐代贵妇的打扮风格与汉代已完全不同,它明显带着鲜卑民族风格。其实到了唐代,鲜卑族及其它胡族已逐渐与中原汉人通婚融合,融合的结果就是唐朝的鼎盛和强大。</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唐朝的遗迹,继续向历史深处走去,来到西汉。</p><p class="ql-block"> 茂陵位于陕西咸阳,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53年)、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周边的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茂陵主墓碑</p><p class="ql-block">“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p><p class="ql-block">说的是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后被匈奴强行扣留长达19年,苏武持汉节牧羊,坚贞不屈。当他回来时,汉武帝已不在人间了。</p> <p class="ql-block"> 距茂陵一千米东侧就是名将霍去病之墓,为保护墓周的文物,建成了如今的茂陵博物馆。博物馆园林景色宜人,亭台楼阁,碧波荡漾,苍松翠柏,是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博物馆的主体和核心就是霍去病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24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谥号景桓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玄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象“祁连山”,以表彰他“封狼居胥”的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 “封狼居胥”是古代华夏武将的最高战绩,历史上共有5人获此最高荣誉,霍去病是第一人。在汉朝对匈奴的漠北之战中,年仅22岁的霍去病以一万余人的伤亡代价,俘虏和杀死了匈奴70443人,其中还俘虏了匈奴都尉以上的贵族83人,一战重创匈奴左贤王,从此漠南无匈奴王庭。</p><p class="ql-block"> 战争结束后,霍去病在匈奴人的祭祀圣地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的仪式,霍去病的足迹最远到达了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这在当时是华夏军队到达最北的地方,是前无古人的,这就是封狼居胥。</p> <p class="ql-block">霍去病墓苍松翠柏,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东西两角,各有扶栏阶梯,通向墓顶。</p> <p class="ql-block">霍去病墓出土的国宝级石雕“马踏匈奴”</p> <p class="ql-block"> 霍去病一生先后6次出征匈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也留下了“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他没成婚没有留下后代。</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跃马”。这件形神兼备的石雕跃马,使人联想起青年将军霍去病果敢剽悍的威猛英姿,</p> <p class="ql-block">霍去病墓山顶上的览胜亭。</p> <p class="ql-block">山下的茂陵博物馆笼罩绿荫中</p> <p class="ql-block">从览胜亭上环顾四周,一座座高高的坟茔孤立在暮色秋风中,风吹树摇,草木丛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用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结尾吧</p><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