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石门接待寺及古戏台

运河小子

<p class="ql-block">  石门接待寺有很多传说,尤其是宋室王爷建接待寺的故事,更是说得有板有眼,很多人被故事情节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宋宗室王爷,千里迢迢跟随赵构赴临安(今杭州)。经石门湾时想到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后面还是纵兵追击,含着热泪至石门镇北3.5公里的普寺出家为僧,但石门乃江浙通衢,又近京畿,故往来官员甚多。因为王爷在普寺,文武官员不得不在石门停轿下马,停船靠岸,步行至普寺朝见王爷,但王爷既入空门,当然讨厌这种官场应酬。为了保持佛门清静,也为免去朝见官员步行七里之劳,便在行幄殿旁边建造了接待寺。对此,2002版的《石门镇志》也进行了记载。</p><p class="ql-block"> 在修订2020版《石门镇志》时,编辑组的同志对此提出了疑问,资深编辑沈惠金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古代文选,特别是在宋代释居简撰写的《梵蓬居塔铭》中,找到了更为详实的答案,慧梵另有其人,他不是王爷,而是石门本地顾氏人家的孩子,但遗憾的是在查阅到的所有文档中找不到慧梵出家普寺的证据,由此可见“慧梵和尚是宋宗室王爷”之说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p><p class="ql-block"> 《至元嘉禾志》堪称现今存世的最早关于嘉兴地区的详尽地方志。它详尽记录了嘉兴地区自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包括历朝历代的制度沿革,以及独特的地方风俗与人文风貌。它在卷十四中就有关于慧梵和尚的记载:“僧慧梵,字竺卿,石门顾氏子也。受具羔羊澄寂院,持守有严,传宗旨于天竺如虎子,学诗于石室陆维仲。性至孝,缚茆庵奉母,扁曰蓬居。居侧植梅畦水仙,不知数。暇日,写二花真,亦极其妙,得笔法于梵隆茂宗也。寿八十九。有《蓬居集》。”</p><p class="ql-block"> 万历《崇德县志·纪制》有关于慧梵和尚创建接待寺的记载:“接待寺,在石门镇。宋绍兴中,僧慧梵建。建炎中毁,重建。正德初毁,复建。万历间毁,僧如梅、文庆重建。”</p><p class="ql-block"> 清代三部《石门县志》均承袭此说,其中嘉庆《石门县志》卷九记载更明确:“接待寺,在玉溪镇。宋绍兴二十四年僧慧梵创,屡经兴废。明万历间,僧如梅、文庆重建。国朝康熙间毁。乾隆二十八年县令夏文广重建。”由此可见,关于慧梵和尚是宋宗室王爷的说法却并无文献依据,元明清三朝地方志均无此记载。</p><p class="ql-block"> 接待寺自建寺始,多灾多难,屡毁屡建,我们还从相关资料和百姓的口述材料中得到了接待寺的相关信息,接待寺在宋行幄殿旁边,内建头三门哼哈二将、戏台、大佛殿,旁建客房会客厅,清咸丰间接待寺再遭灾难,头山门和第一佛殿遭兵燹,民国28年(1939),接待寺中段之戏台及两边厢楼又为日军所毁,仅存关帝殿,原甬道两侧商人建屋设店。渐延伸至关帝殿前,形成现今的寺弄街。1970年代为建粮库,关帝殿再次被拆。</p><p class="ql-block"> 接待寺戏台被毁已80多年了,很少有亲历者在世,当今石门镇上的老居民仅停留在祖辈的回忆中,大致的轮廓是戏台与古寺相伴,戏台与庙宇同处一个寺院,山门、戏台、正殿,一板一眼、错落有致,戏台坐南朝北,台口恭而敬之的面向正殿,表示对菩萨的敬仰,以求他降福人间……</p><p class="ql-block"> 接待寺的戏台向天井凸出,三面开敞临空。戏台屋面为歇山顶,翼角飞扬,有人物雕刻的斜撑。挑檐为精美的悬篮柱,戏台内用覆斗状的藻井,柱头科及平身科各出三跳,拱身做成精美的曲线状,使用不同样式覆莲栓。</p><p class="ql-block"> 台上百戏杂陈,台下百姓终日观戏。每逢节日,这里是石门最热闹的地方,看戏人中也不乏达官贵人、少爷小姐。但石门有活水码头之称,石门湾是南来北往的客人的休闲之地,住上一个晚上,看一场戏,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接待寺戏台演出时间最闹猛的时间为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祈求蚕丰田茂。五月十三至五月十五元帅菩萨出巡之时,村民从元帅庙里抬出瘟元帅菩萨来,放于台上,然后上香跪拜,祈求四方平安等。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石门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p><p class="ql-block"> 据姚有庆回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曾在石门接待寺内听人唱过三跳。唱者为本地人,立于寺院天井一侧隙地,边击竹板边演唱,并无他人帮腔伴和,且带卖各种唱本。至20世纪20年代,石门镇接待寺三跳已是两人搭档演出。演出时,两人立于条凳之上(俗称“立白地”),唱上档者身穿长衫,头戴瓜皮帽,手执毛竹板,边敲边唱。下档左手碰鼓板,右手敲小鼓(小鼓仅碗口大小,置于右肩之上)。早晨,小鼓一敲,远近出市乡民便纷纷围拢过来,饶有兴味听唱“劝书”。两人唱完一段,稍事停歇,下档趁此时下凳收钱,每位听众付一二铜板不等。收钱后就继续演唱,直至落市。由此可见,在20世纪20年代,三跳还上不了戏台,只能借天井一隅演唱。</p><p class="ql-block"> 接待寺戏台既是石门传统文化的源点,更是一座红色的戏台。</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接待寺戏台成了革命的舞台,当时在池耕襄、陈丹池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农民、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戏台成了共产党人宣传革命,斗争土豪劣绅舞台,民国15年(1926)冬,在镇上组织工会,发动店员工人罢工游行,迫使资方增加工资。会址设于接待寺,他们与学生一起上街游行,张贴标语,在戏台上唱响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 叶新村人叶有才是石门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打出了农民协会的会旗,刻有农民协会的公章,多次利用戏台宣讲革命,斗争土豪劣绅,开展减息减租活动。农会组织了七八十人,农会骨干叶二龙接待寺戏台上公开呼出“租田板要管,租米板勿量”的口号(意即租田一定要管,租米坚决不缴)。这一口号一时在镇上传闻,影响很大,农会名声因此大增。</p><p class="ql-block"> 1939年在日本强盗的狂轰乱炸中,接待寺轰然倒下,80多年过去了,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原址渐渐变成了一条大马路,但石门人始终没有忘记它,在茶余饭后的谈论中依然会说到接待寺,是啊,说它是石门群众文化的源点,一点也不为过!(写于2024年9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