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意大利(11.5) :百花之城 Firenze(佛罗伦萨)之五

太极神仙

自驾第八站 佛罗伦萨之艺术之美(下) 我们在佛罗伦萨艺术巡礼的最后一站就是Galleria dell' Accademia(学院美术馆)。<div><br></div><div> 学院美术馆离我们住的旅馆非常近,坐落在一个不起眼的街上,从外表看非常普通。</div><div><br></div><div> 1563年Cosimo I de'Medici(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在佛罗伦萨创立了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绘画美术学院)。1784年当时的托斯卡纳大公<u></u>Pietro Leopoldo(彼得罗·利奥波多)对美术学院进行了重新调整,占用了14世纪的Ospedale di San Matteo(圣马太医院)和Convento di San Niccolò di Cafaggio(圣尼科洛·卡法焦修道院)的场地,成立了现代Accademia di Belle Arti(美术学院)。他还开辟了学院博物馆。博物馆的藏品大部分来自于彼得罗大公的收藏。</div><div><br></div><div> 然而,让学院美术馆名扬天下的历史转折点是1873年8月,米开朗基罗那尊著名的《大卫》从Piazza della Signoria(西诺里亚广场),也就是市政广场撤下,搬移到这里。这件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在木箱里藏了九年,直到建筑师Emilio De Fabris(埃米利奥·德·法布里斯)为它专门设计制造的带穹顶的展室完成。</div><div><br></div><div> 现在我们见到的学院美术馆则成立于1882年。</div><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边照片右手边的黄房子里就是学院美术馆所在地。</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口排队的人不少。</h5> 提前2个月在网上购买了早上9点的票。不到8点半我们就到了。门口乌泱泱的全是人,现场排队买票的队伍很长,也有许多人是等着进场的。看门口显示的是8:30场的在排队入场。我们拿着订单去51号换了正规的参观票后走到门口,正想问工作人员9点场在哪里排队,谁知工作人员直接打开拦绳就把我们放进去了,也不知怎么回事。反正提前了半小时入场真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院美术馆门票正面,大卫是当之无愧的主角。</h5> 进入美术馆需要把口袋里的所有东西都掏出来过安检,但对背包、水等没有什么限制。 学院美术馆分为上下两层,共有七个展厅。展出内容有绘画、雕塑以及一个音乐博物馆。<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院美术馆导览图</h5> 首先进入Sala del Colosso(巨人)展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个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群雕:荷兰弗拉芒人让·德·布洛涅Jean de Boulogne detto Giambologna(让·德·布洛涅,别名詹博洛尼亚)的“Ratto delle Sabine”(《强掳萨宾妇女》),作于1582年。👇 <div>  这个高达4.1米的群雕预制模型世界罕见,因为很少能有16世纪按1:!比例预制的模型能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这个预制模型所用的材料是未经烧制、慢慢风干的泥土材料,其中掺入了一些稻草和熟面粉,非常脆弱。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石膏模型,后来通过对其修复,剥去了其上几个世纪以来堆积的层层覆盖物,才显露出其真正的"皮肤”。👇<br></div> Giambologna渴望在佛罗伦萨的艺术舞台上站稳脚跟。他在设计这件作品时,大胆地将三个相互纠缠在一起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躯体和手势组成了一个具有圆形螺旋运动状态的单一身体,被称为“蛇形人物”,展示了雕塑家高超的技艺。观众能从多个角度观赏作品。用这个模型按1:1比例制作出来的大理石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Granduca Francesco I(弗朗西斯科一世大公)的喜爱,将它放置于市政广场上的Loggia dei Lanzi (朗齐凉廊),即佣兵凉廊中。<br><br>  作品的名字是学者Vincenzo Borghini(文森佐·博尔吉尼)受罗马历史上故事的启发提议命名的。👇 巨人厅里还有许多精美的画作。<div><br></div><div> 佛罗伦萨本地画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Francesco Botticini(弗朗西斯科·波蒂西尼)作于1475年的木板蛋彩画“Santa Monica,Sant'Agostino”(《圣莫妮卡,圣奥古斯汀》)。👇</div> 👇佛罗伦萨多产画家Jacopo del Sellaio(雅克布·德尔·塞拉里奥)1475年的木板蛋彩画“Madonna col Bambino in cielo incoronata da due angeli"(《两个天使陪伴着圣母圣婴在天空中》)。 Cosimo Rosselli(科西莫·罗塞利) 的"Santa Barbara tra San Giovanni Battista e San Matteo”(《站在圣乔瓦尼·巴蒂斯塔和圣马太之间的圣芭芭拉》)作于1468~1470年间。<div><br></div><div> 在罗塞利所有的作品中,这一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画面中圣芭芭拉手持一座塔,她曾被她父亲关在这座塔中。手拿一本书和一柄剑的是圣马太。而施洗者圣约翰则可通过他所穿的驼毛背心和手持的一个十字架被辨认出来。👇</div> 👇Domenico Bigordi (多米尼科·比戈尔迪),即人们熟知的 Ghirlandaio(基兰达约)于1493年创作的"I Santi Stefano, Giacomo Maggiore e Pietro" (《圣斯蒂芬、圣雅各布大帝和圣彼得》) 1493年。木板彩绘。米开朗基罗曾经在其在佛罗伦萨开办的绘画工厂内学艺,因此他也可以称为是米开朗基罗的老师。<div><br></div><div> 人物排列从左至右。圣彼得是最右边手拿钥匙者。 这幅画作中最左边的圣斯蒂芬曾经被另一个圣徒覆盖。直到19世纪才把后画上去的圣徒移除,露出原画作的人物来。</div> 👇来自翁布里亚的画家Pietro Vannuccci (皮耶特罗·瓦努奇),别名Perugino (佩鲁吉诺)1500年创作的“Assunzione della Vergine;Ritratto di don Biagio Milanesi;Ritratto del monaco Baldassarre"(《圣母升天;Biagio Milanesi的肖像;僧侣Baldassarre的肖像》)。画家曾经与达芬奇一起被称为"画神”,后来不知何故名声渐弱。 疑似Jacopo Foschi (雅格布·福斯基) 1505年的作品:"Padre Eterno benedicente"(《永恒之父》)。<div><br></div><div> 永恒之父手持一本书赐福,书上展示的是希腊字母表的首字母α和末字母ω,在基督教象征中,它们代表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开始和终结。</div><div><br></div> 金色背景的出现,是上个世纪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给这幅画赋予了故意复古的特质。在学院美术馆,金色背景的油画、蛋彩画很多,是学院美术馆藏画的重要特征。 👇Giovanni di Ser Giovanni (乔瓦尼·迪·塞尔·乔瓦尼),又名 Lo Scheggia(罗·斯凯贾) 作于1405年前后的“Danza in una festa nuziale”(《在婚礼上跳舞》),原来的名字叫 "Cassone Adimari(《阿迪马里婚箱》)。作者是著名画家Masaccio(马萨乔)的兄弟。<div><br></div><div> 画中描绘了以佛罗伦萨大教堂广场为背景的富丽堂皇的婚礼场面。有五对男女在跳舞。</div> 👇这是Michelangelo Buonarroti(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未完成的“Prigione"(《囚徒》)之一:“Prigione che si ridesta”(《觉醒的囚徒》)。这组雕像一共有四座,最初是艺术家为教皇Guilio II (朱利奥二世)在罗马的陵墓所创作的。作品年代追溯到1519年~1934年。<div><br></div><div> 后来教皇陵墓工程项目缩减,这几尊雕像一直就留在了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室内。他去世后,这些未完成的雕像被送给了科西莫一世大公,后者把他们陈列在波波利花园的Grotta del Buontalenti(伯恩塔伦蒂石窟)中。1909年这些雕像才被收入学院美术馆。现在陈列于学院美术馆的Galleria dei Prigioni(囚徒厅)。</div><div><br></div><div> 我们所看到的这尊雕塑只有身体部分:发达的肌肉和健壮的躯干及隐约可见的头部的扭转展现了人物欲挣脱束缚、突破自我极限的努力。这是米开朗基罗诗意般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br><br> 凿子和刮刀的痕迹使大理石表面呈现出画一般的质感,并增强了光影的效果。👇<br></div> “Lo schiavo giovane”(《年轻的奴隶》。这是米开朗基罗1530年的大理石作品。也是《囚徒》之一。<div><br></div><div> 年轻囚犯的双膝微曲,左臂抬起遮住脸部,右臂则弯曲藏在背后,这种扭曲的姿态不禁让人联想到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顶部所绘的《裸体》人物。<br><br> 尽管头部只是粗雕,但整个表面都留下了米开朗基罗雕刻的痕迹。</div> “ Atlante”(《阿特拉斯》)。这尊雕塑之所以被称为"Atlante",是因为其姿势令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他被宙斯降罪用双肩扛起苍天。<div><br></div><div> 所有未完成的作品都能看出米开朗基罗使用工具的痕迹:凿子、梳子凿、锉刀、台阶钻和弓形钻等等。顶部头部的样子也略有所见。👇</div> 👇“Prigione barbuto”(《长须囚徒》)。在四尊未完成的雕塑中,这一尊完成度最高,尤其是胸部肌肉的塑造非常精细,突显了米开朗基罗对解剖学研究的兴趣和熟悉。雕塑的强壮腿部被一条带子束缚住,这是这位佛罗伦萨雕塑家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这是米开朗基罗留下的第一尊未完成的雕刻作品:"San Matteo"(《圣马太》)。<div><br></div><div> 1503年米开朗基罗受命为佛罗伦萨大教堂雕刻12使徒雕像。他开始雕刻的第一尊就是这个"San Matteo"。刚开工不久,Papa Giulio II(教皇朱利诺二世)就把他召去罗马。这尊雕像就成为了他第一尊未完成的作品。</div><div><br></div><div> 有趣的是,尽管米开朗基罗于1505年12月8日终止了12使徒雕像的合同,但有迹象表明在之后的几年里,他还在断断续续地雕刻着这个作品。最明显的迹象是,圣马太的头与胸部相对扭曲的样子与1506年发现的希腊时期群雕"Laocoön"(《拉奥孔》)非常类似,而后者是米开朗基罗特别喜欢和欣赏的一组雕塑。👇</div> 👇“Pietà di Palestrina”(《帕莱斯特里纳的圣母哀悼》)。描绘的是圣母和福音传道者约翰抱着耶稣的遗体的场景。这是米开朗基罗1550 - 1560年间创作的。 终于走近了旷世之作 “David”(《大卫》)。👇 <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加上底座一共高5.17米,重5560公斤。创作于1501 - 1504年间。这是佛罗伦萨大教堂在1501年8月16日以400Ducati(杜卡特)的报酬请米开朗基罗创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雕像有一部分是镀金的,包括头上的花环,右腿后边支撑的树干以及弹弓。👇</p> <p class="ql-block">  1504年1月25日,一个由包括米开朗基罗自己,以及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Sandro Botticelli(桑德罗·波提切利)、Filippino Lippi(菲利皮诺·里皮)、Perugino(佩鲁吉诺)等当时著名的艺术家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将这座雕塑放置在佛罗伦萨旧宫入口处,作为佛罗伦萨人力量和独立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504年9月8日这尊雕像一经亮相,就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叹。然而这样的雕像太受欢迎了,校方不得不在1873将其转移到现在的学院美术馆封存在木箱中长达9年,以“保护他的安全”。1882当为大卫像专门设计的这间展厅完工,大卫像才得以重见天日竖立在我们今天欣赏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如此精美,每个细节都那么真实、生动,体现出肌肉之美、力量之美、人体之美、容貌之美。令人无法不围着他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地好好欣赏。除了惊叹还是惊叹。👇</p> 很庆幸我们到得早,可以不需要在拥挤的人群中欣赏《大卫》。等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时,《大卫》跟前的观众已经非常非常多了。 👇Giovanni da Milano(乔瓦尼·达·米拉诺)"Pietà with the Virgin and saints Mary Magdalene and John the Evangelist"(《哀悼基督:圣母、玛利亚·玛达莱娜和福音书作者约翰》),作于1365年。<div><br></div><div> 这位画家被公认为14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有关他的资料却很少。他自称“da Milano(“来自米兰”)。</div> 👇14世纪早期佛罗伦萨绘画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Pacino di Buonaguida (帕西诺·迪·博纳圭达)的木板蛋彩画“L'albero della vita”(《生命之树》),作于1310~1315年间。<div><br></div><div> 这个主题的灵感来自于方济各会的一个圣徒所写的题为“生命树”的诗歌作品。指的是《启示录》中的一节,说生命树一年有12次收成,为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div><div><br></div><div> 画面中耶稣被钉死在一棵树上。树的12根树杈上布满了象征果实的徽章。大树的底部画有《创世纪》的故事,从上帝创造亚当夏娃开始,到亚当夏娃被逐出天堂。通过这样的画作提醒人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为了拯救人类免受永恒的诅咒。在生命树上方有四个人物形象:Moses(摩西)、San Francis(圣弗朗西斯)、蒙地切利修道院的守护神San Clare(圣克莱尔)和福音传道者Sant John(圣约翰)。树杈上的徽章中描述了耶稣生平中的不同片段,他的苦难和他的荣耀。最顶部则是圣母和耶稣基督在众天使的守护下坐在宝座上。</div> Jacopo di Cione (雅克布·迪·乔内)作于1372~1373年间的"Incoronazion della Vergine"(《圣母加冕》)。<div><br></div><div> 画面中圣母在众多的圣徒面前加冕。圣母下面的众多圣徒都是从中世纪佛罗伦萨最有影响力的圣徒中选出来的。他们的衣袖上以及版画底部画有佛罗伦萨显贵家族的族徽。</div><div><br></div><div> 来到意大利后,类似的题材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各有特色。这一幅也是带有金色背景。👇</div>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油画“Annunciation”(《天使报喜》)。作者: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画家 Alessandro Allori(亚历山德罗·阿罗里),1577 - 1578年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的场景是16世纪一间朴实的卧室。房间里的每件物品:家具、带蕾丝的靠垫、缝纫用品和散落在篮子里的工具都通过画家细致入微的描绘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一片宁静中突然飞来了天使,圣灵的存在是通过从天而降的金色光芒和天使手中洒落的花朵来表现:只有在阳光照耀下,花朵才得以绽放,以此来象征着圣母玛丽亚接受圣灵的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作的奇妙之处就是描绘了各种带有象征意义的花卉。它们有的洒在地板上,有的在天使手中:天使加百列手持的是Lilium candidum(百合花),象征着纯洁和贞洁,这在类似主题的画作中经常能看到;加百列左上方云朵下方的Centaurea cyanus(矢车菊),其深蓝色的花朵喻意天堂;它们在稻田里盛开象征着基督;左上角中间小天使手握的Jasminum grandiflorum(茉莉花)是一种通常在五月份盛开的鲜花,送给圣母玛丽亚,代表着圣母的优雅与魅力;最上边小天使手中握着的凋谢的Tulipa generiana(郁金香)则象征着对神圣之爱的追寻以及圣母玛丽亚在儿子受难时所承受的痛苦;云朵中黄色的小花叫Spartium junceum(扫帚花?)美丽的花朵散发着阵阵香气。可惜照片拍不出特别细微的差别,需要在原作前近距离地仔细观察,并对照着说明才能真正看明白。👇</p> 继续前行,进入19世纪展厅,又再次置身于众多的雕塑中。这个展厅也叫“Gipsoteca",曾是San Matteo(圣马太)医院的妇科病房。现在这里收藏的珍贵的石膏像几乎都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雕塑家之一Lorenzo Bartolini (洛伦佐·巴尔托里尼)和他的学生Luigi Pampaloni (路易吉·潘帕洛尼)的原创作品。<div><br></div><div> 1839年雕塑家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雕塑教授。在他去世之后,意大利政府购买了他的全部遗作。但在1966年的大洪水中许多作品遭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后期进行了繁重的修复工作。1985年,当局决定在学院美术馆开辟专门的展厅陈列雕塑家的石膏模型。👇</div> Lorenzo Bartolini(洛伦佐·巴尔托里尼)作于1808~1813年的大型石膏模型“Monumento a Elisa Baciocchi”(《伊丽莎·巴乔基纪念碑》)。<div><br></div><div> 雕塑家年轻时长期旅居巴黎,承接了许多拿破仑及其家人委托创作的雕塑作品。而在托斯卡纳,身为拿破仑一世的妹妹,托斯卡纳女大公Maria Anna Elisa Bonaparte Baciocchi(玛丽亚·安娜·埃莉萨·波拿巴·巴乔基)是雕塑家最为仰慕的人物之一。他除了为女大公及其家人雕塑肖像作品外,从1808年开始为其制作这尊雕像,原本是准备放置在佛罗伦萨Piazza di Carrara(卡拉拉广场)上的。然而随着美第奇家族的复辟,这尊雕像最终并没有完成。👇</div> "Beatrice Donati"(《比阿特丽丝·多纳蒂》),作于1846年。 👇这尊石膏像貌似面熟。“Carità educatrice”(《慈善教育》)。1817~1827年间。用它制作的大理石雕塑现在就摆放在皮蒂宫的Sala dell'Iliade(伊利亚德厅)中。当然,如果按照我们参观的顺序而言,是先看到了这个石膏模型,然后才去皮蒂宫见到了大理石雕像的。 “ Venere"(《维纳斯》)。其实作品的真正名称是“Venere e Cupido"(《维纳斯和朱庇特》) ,作于1817~1819年间。从工作坊的记录中确认,这个雕像应该是维纳斯和朱庇特一组,以此为模具的大理石雕塑现存德国法兰克福的Liebieghaus。👇 👇仔细看,这尊雕像在维纳斯的腰间,残存着朱庇特的手。 👇这是从雕像背后看到的情景。可以看出现在的这尊雕像并不完整,有一部分缺失了。 👇这是其学生Luigi Pampaloni (路易吉·潘帕洛尼)1839年的作品:"Monumento sepolcrale a Maria Radzwille<br>Krasinski con il figlio Zygmunt"(《Maria Radzwille<br>Krasinski和她的儿子Zygmunt纪念碑"》)。这是应伯爵Vincenzo Corvino Krasinski的要求而创作,用以纪念他逝去的妻子Maria 和他的儿子Zygmunt。Zygmunt是波兰诗人和剧作家。用此模具雕刻的大理石作品现存波兰Ciechanow(切哈诺)的Opinogóra教堂。 最后,来到2001年刚刚落成的Dipartimento degli Strumenti Musicali(乐器部)。这里展出了50余件托斯卡纳大公家族—美第奇家族和洛林家族的私人收藏。年代从17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它们都是Conservatorio “Luigi Cherubini” di Firenze(佛罗伦萨路易吉·切鲁比尼音乐学院)的收藏品。<div><br></div><div>👇橱窗内最大的蛇形乐器的名字就叫Serpentone(大蛇),1799年的乐器,用栗木和皮革制造。制作者:Lorenzo Cerino</div> 👇椭圆形拨弦键琴,制作日期:1690年,材质:紫檀木和柏木。制作者:Bartolomeo Cristofori(巴托洛梅奥·克里斯托弗里)。<div><br></div><div> Bartolomeo Cristofori是Ferdinando de'Medici(费迪南多·德·美第奇)大公的“御用乐器师"。他擅长钢琴类的键盘乐器的制作,他的许多乐器在机械、结构和材料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div><div><br></div><div> 这是其已知最早的作品。方形琴盒向两侧延伸出两个尖拱形,将和谐的设计和对更复杂音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声音由键盘发出,键盘上的琴弦像羽管键琴(或称大键琴)一样可拨动,但形状、机械结构和音色完全是创造者的独创。<br><div><br></div><div> 这架拨弦键琴直到最近才从佛罗伦萨古董商Stefano Bardini(斯特凡诺·巴尔迪尼)的收藏中被发现,之前已经消失了三个多世纪。非常珍贵。<br></div></div> 👇Clavicembalo d'ebano (乌木大键琴)。1700年前制造。制作者:Bartolomeo Cristofori(巴托洛梅奥·克里斯托弗里)。乌木及其珍贵,而且用乌木制作乐器非常困难。这架钢琴是费迪南多·德·美第奇大公夫人的藏品。 👇下面这架则是2010年按照上面那架羽管钢琴(大键琴)仿制的。主框架用的是乌木,背板和内部用的是云杉,键盘和键盘骨架用的是柏木。音高A0~C5。 👇1716年的倍低音提琴。材质是云杉和槭木。 👇立式钢琴 — 加利亚诺。制作日期:1739年。制作者:Domenico del Mela。柏木外壳,雪松音板,黄杨木键盘。<div><br></div><div> 这架钢琴也许是对制作一架比传统三角钢琴占地小的钢琴的第一次尝试,通过将琴弦竖起来的方式来实现。</div> Clavicembalo espressivo(富有表现力的英国羽管琴),制造日期:1785年。这是伦敦Thomaso Culliford工场为Longman & Broderip公司制造的。<br><br>  它是现存为数不多的仅用一个键而不是常见的两个键加手工方式,并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装置一起来发声。通过波动琴弦使之发出的声音更具表现力👇 (<i>*读说明翻译成这样,但说真的,没有弄懂"一个键”指的是什么。🤣</i>) 👇Tromba marina(海上号角)。制作日期:1790年。材质:樱桃木和核桃木。 在乐器部,也有若干画作展厅。👇 Giovanni del Biondo(乔瓦尼·德尔·比翁多)作于1385年的多联彩绘。题材也是天使报喜。旁边围绕的都是圣人。👇 Mariotto di cristofano(马里奥托·迪·克里斯托法诺)创作的多联彩绘“Storie della Vergine" (《处女的故事》)。画面非常精致、漂亮。👇 至此,我们在佛罗伦萨主要的艺术之旅就暂告一个段落啦。堪称艺术的饕餮盛宴,过足了欣赏大师之杰作的瘾。佛罗伦萨还有许多美术馆、博物馆,留待下次再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文字:太极神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照片:手机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背景音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奏曲第三乐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