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昆明行

天竹(朱小平)

<p class="ql-block">2024.8.13-8.25应好友大莎邀请赴昆明古滇国际康养园避暑,去的第二天,就赶上了康养园的拍照福利,首张照片就是无论对男女老少都合适的、扇面上写的“无负今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每天我都没有负今日,我在大莎及她的表妹夫妇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生活智慧,同时也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爱护,倍感亲切和温暖……深表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篇记载了我们一行在康养园、官渡和云南省博物馆的行程,我们还去了弥勒和建水将在下一篇里专门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大标题为红色 小标题为黄色)</p> 古滇国际康养园 无负今日 书香飘逸 <p class="ql-block">书香</p> 与大莎 与大莎合影 回望童年 <p class="ql-block">回望无忌童年</p> <p class="ql-block">从没带过的橘子眼镜</p> <p class="ql-block">带不走童年的一片芬芳!</p> 康养园揽胜 与大莎在康养园 康养园里的老干大学 康雅园里的音乐会 <p class="ql-block">这位赵晶老师你80多岁了,在康养园住了好多年,同时也在这里的老年大学担任琵琶老师。</p> <p class="ql-block">这一位小朋友是赵晶老师最小的学生,也是他的学生的小孩,她在这里开音乐会,她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跑到这里来助演!</p> 钢琴教室 <p class="ql-block">我在弹唱《友谊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琴房每天可预约弹一小时,只预约了两天。</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后一天,我一边弹一边唱《送别》……</p> 健身房 美食大放送 大莎的表妹黄老师及他的夫君曾校长,每餐以黄老师主厨,做出来的菜飘香四溢,沁人心脾, 色香味俱全,食后齿颊留香…… 每早曾校长亲自做饭,这是我们的早餐既清淡又营养丰富…… 这是黄老师做的菜(曾校长打下手):红烧鱼头、峨眉豆烧肉、胡萝卜炒肉,真是美味飘香,特别是这道红萝卜炒肉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萝卜炒肉…… 这是曾校长在黄老师的指导做的菜,做得非常好,但黄老师做的菜更胜一筹! 这是我做的鱼,大受欢迎! 我也在此偶尔露“峥嵘”比起黄老师的手艺只能是加“”引号的峥嵘了:我第一次炒的牛肉,大家都很喜欢吃! 这是我第二次炒的牛肉和豆腐,深受欢迎,回到长沙后,黄老师他们也照我的样子做牛肉。 这是黄老师做的最后的晚餐:佛手藤蔓、芥兰头炒肉、豆腐和牛肉烧土豆;在这里天天过着共产主义的生活…… 温泉宾馆 <p class="ql-block">康养园对面的温泉宾馆</p> <p class="ql-block">锻炼:在这里跟大莎学习了八段锦</p> <p class="ql-block">酒店内一池温泉</p> <p class="ql-block">这是昆明的市花吗?</p> 七彩云南第壹城 <p class="ql-block">这是康养园7~9月份外出活动安排</p> <p class="ql-block">今天安排我们去七彩云南第壹城</p> <p class="ql-block">商场核心区的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商场里的儿童城</p> 在商场品尝良米山过桥米线 有15种汤料菜肴。 这就是米线从浓郁的汤汁里过桥过桥到碗里…… 太好吃了。 游官渡古镇 官渡古镇位于昆明市南部,离市中心约十公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官渡古镇历史悠久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div><br></div><div>宋以前设渡口,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轿或骑马过状元楼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古镇分布着较多的古建筑、佛寺、阁楼、庙宇,俗称“六寺、七阁、八庙”。<br><br></div> 现有国家、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有建于唐代的土主庙、宋代的法定寺、元代的妙湛寺东塔和明代的孔子楼、金刚塔等,其中金刚塔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div>历史上的官渡,是滇池船舶往来的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滇南交通要道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集镇,明清时就有“小云南”之称。</div> 官渡原先是滇池岸边上一个小渔村,最早叫“窝洞”。后来宋代的太守高生世,常乘舟于此,便把窝洞改名为“官渡”,也就是管家的渡口之意,“野战军”由此变成了“正规军”,古镇也渐渐繁荣起来。<br> <p class="ql-block">拍照打卡的“云南驻"民宿:</p><p class="ql-block">官渡作为风景旅游名胜区,成为达官贵人修建行宫别墅,名流贤达光顾流连的宝地。“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归”,古老的官渡沉浸在一片丝竹管弦之声中。<br></p> 打卡牌上写着:你要去趟官渡古镇吧,怎能不拍照留念呢? 妙湛寺金刚塔<div>在官渡古镇宗教建筑中名气最大,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妙湛寺前的金刚宝座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一處砂石构成的典型喇嘛式佛塔。<br></div> <div>金刚宝座塔原为印度伽耶城尼连禅河畔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处的纪念塔,称为“佛陀伽耶大塔”。又被称为“坛城”,即“神坛”。<br></div><div><br>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卫着中间一座高大锥形塔。五个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来,四周四幢依顺时针代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br></div> 官渡金刚宝座塔由基座、塔体两大部分组成,基座的平面为正四方型,边长为10.4米,高4.7米。基座的底部跨空,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相通,可过往行人车马。 <p class="ql-block">妙湛寺</p><p class="ql-block">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p><p class="ql-block">“妙湛寺”(已為少林寺托管)是古鎮中規模较大的寺廟,寺前有两座頗具雲南特色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妙湛寺双塔</p><p class="ql-block">同样位于广场上,始建于元代,双塔之间伫立着巨大的香炉,双塔前则有一座古戏台,是当地人闲暇时的好去处。</p> 双塔每层每面都有佛龛,顶层有铜质大鹏金翅鸟,象征的意义用于镇压水患。 法定寺<div>始建於唐南詔的“法定寺”,保留着宋代建筑的風格,造型生动,具較高的建筑藝術价值。</div> 土主庙<div>始建于唐南诏时期,其外门上檐角飞翘重叠,仿佛燕子展翅欲飞,单是外观就让人很难错过。走入土主庙内更是别有洞天,四合大院附四小院组成“八卦”形,整体错落有致,相当巧妙。<br></div> <p class="ql-block">古庙寺院宝塔林立</p> 金刚塔周围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古朴,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气息,半圆形的木结构古房屋,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古镇画卷,融合了中原文化和云南本土民族特色,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状元街:是一条以美食、酒吧、夜市为主的街道。 留焕美食是昆明老字号有名的云南名小吃,中央电视台曾在此店拍摄过云南小吃—米凉虾·豌豆粉。装修布置得古色古香。品种多,都是昆明典型的小吃。可以品尝到舌尖上的云南味道。<br> 我们四人点了“一餐吃遍老昆明”的98元套餐。 98元落到实处。 曾校长和黄老师在另一家名店前合影留念,一个小孩跑过来…… <p class="ql-block">充满烟火气息的老街</p> 老街上老年人们悠闲自得的在长廊上休息,一派安详的景象…… 老年乐队。 老年合唱团。 还有全球旅拍的“爱摄影”照相馆…… 古镇游是旅游的一个热点,但许多古镇古街古建筑很少,有的是仿建的古商业街。官渡古镇保留了大批的唐宋以来的古建筑,这里的街道基本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看上去非常有人间烟火气。 充满仙气的商店。 <p class="ql-block">店家的别出心裁制作的电动童工,招来了很多顾客……</p> 云子棋院,里面有围棋博物馆。 据说这里就是官渡口。<div>官渡曾是一个誉满滇中的古渡口,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古镇之一,唐宋时已是滇池东昆岸的一大集镇,元代与昆明同时设县,明清已成为商业、手工业很发达的乡镇。</div> 店铺的装修古香古色,手工艺精湛。 <p class="ql-block">回望官渡古镇</p> <p class="ql-block">离开官渡古镇,我们去了对面的云南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来官渡时偶然发现的,这次偶遇更丰富了我们无负今日之旅的内涵……</p>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达到150亩。<br> 博物馆外观 主体建筑设计理念,来源于云南著名的“石林”自然体态,外形呈正方体,平面呈“回”字形,馆内共有4个主要展览室。 这是一栋取意自云南彝族“一颗印”式的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石林风化后峻峭嶙峋的体态特征,也彰显着红土高原的独特美感。 博物馆的对面是云南省大剧院 云南省大剧院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三点多钟在参观途中、在博物馆的高台幕墙上拍的,虽然没有拍得很全,但“云南省大剧院”几个字清晰可见。博物馆里面的人已是人山人海了,外面在烈日下还排有这么长的队伍,可见云南省博物馆的火爆程度!</p> 馆藏总览 <div>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截止至2021年11月15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230903件,其中一级文物509件,二级文物1396件,三级文物12432件。<br></div><div> 这些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div><div><br></div><div>云南省博物馆拥有六大基本陈列《远古云南》《文明之光》《南中称雄》《妙香佛国》《开疆戍边》《风云百年》,讲述了从古至今云南大地的悠久历史,展示了云南省博物馆藏的精美文物。</div> 一楼大厅裸展的天施大炉<div><br><div>清代文物“天施大炉”2018年5月18日在云南省博物馆返乡安放。背井离乡20余载后,它将与“家乡父老”零距离接触。<br><br>“天施大炉”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九年,曾安放于云南省昆明市武安王庙关圣帝君殿前。日本侵华期间,昆明遭日军轰炸,此炉深埋废墟。1996年,昆明拓宽道路时大炉重见天日,辗转被台湾文物收藏家颜铮浩收藏,并无偿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br><br>“天施大炉”重约178公斤,高约119厘米,腹围约230厘米,牛腿式三足外伸,冲天腹耳上举。炉身铭文清晰可辨,不仅记录了铸造时间、铸炉信官和信士名讳,还留下了康熙皇帝平三藩后绿营军兵留驻云南的历史。<br></div></div> 云南省博物馆视频简介 <p class="ql-block">这幅浮雕浓缩了云南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就是浮雕旁边的文字说明</p> 高度浓缩和概括云南的山川风貌、自然物产、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让观众朋友们步入其中,在很短的时间里留下多姿多彩的“云南印象”。<br><br>  “一正,二侧,一抬头,再回首”是序厅的精髓。“一正”,就是一进门的正面墙壁上,用金属镶出361字的总前言。 ;“二侧”,就是一进门左右两侧的两面墙壁。右边是一面浮雕墙,用金属铝浇铸翻模,从5.3亿年到1949年,辅以相应的地形地貌、生物和文物,用17个节点叙述云南的历史。左边是一幅红土地的墙画,意寓云南的生命根植于红土地之中;“一抬头”,就是抬头就能看到一组装饰。这组装饰以“层”为基本元素,表现云南多变的云和唯美的梯田;“再回首”,就是指当所有展览看完后,你会发现云南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等元素,其实早就在序厅中得到了精缩和诠释。 远古云南  史前时期 <p class="ql-block">《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p><p class="ql-block"> 五亿年前的云南虫奏响了地球生命的华丽乐章,百万年前的元谋猿人演变出人类进化的跨越标记,一枚金印揭开了尘封千年的文明之光。云南是亚洲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中原汉文化、青藏高原文化等在西南丝绸之路上交汇、碰撞,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文化形态共生带。二十六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br></p> 展览围绕重大地质发现、重要遗址,展示云南史前时代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展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渊源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艺术和文化差异,这个展厅是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展览的一大亮点和重要的科普教育展览。 该展分为生命大爆发、恐龙世界、从猿到人、新石器时代4个部分。展示云南享誉世界的远古生物与地质、人类起源与民族多元格局形成原因等内容,展览以沙盘、文物、模型、影视资料、场景再现、高新电子设备等等国际前沿的技术,展示云南独特的地质发展史和地理、地貌特征及其在生物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独特的价值。 <p class="ql-block">云南省博物馆 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中)https://v.ixigua.com/ikdhCp9J/</p><p class="ql-block">这里只是说明了人类的起源及从猿到人的变迁,说的非常生动,如果有兴趣仔细了解云南省博物馆,可以加关注然后找到全集共19集,看完你对云南的印象就更为立体、更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同上(下)</p> <p class="ql-block">因为手机没电了,只好一边充电一边自拍,角度太近,都是大头照。这是在史前馆拍的自拍:进化后的哺乳鱼类模型</p> <p class="ql-block">小恐龙模型</p> 恐龙的展厅很开阔 远古时期,曾有恐龙出没。 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 <p class="ql-block">因为属猴的必须来一张</p> 灵长类动物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这组雕塑告诉我们人类从猿到直立行走的人的演变过程,也是从灵长类动物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大厅里面有各种植物,在室内呼吸着很好的新鲜空气! 鸡形陶壶<br>年代<br>新石器时代<br>介绍<br>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 介绍:夹砂灰陶,出土于元谋大墩子遗址。整体形状似鸡,尾部与背部饰乳钉纹三行,通体饰点线纹,作羽毛状,口部两侧各有泥钉一个,颇似眼睛。制作精巧,造型新颖。<div><br></div><div>证明此时制作工具的水平已达到相当的水平</div> 早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文明之光  青铜时代 《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div>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div><div><br></div><div>《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br></div> 房屋模型铜扣饰<br>年代<br>西汉(前206—公元8年)<br>介绍<br>此房屋模型表现的是一组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礼仪建筑及祭祀活动。背面铸有榫扣。建筑为长脊短檐人字形两面坡屋宇5座(其中1座仅剩柱脚)。正中主室为井干式建筑,围以柱架平台,钩栏与其余建筑相连。中庭檐前立一牌,下段雕刻阶梯5级,双行,上段无梯级。右侧另有板柱构筑的斜坡由地面升至平台。主室正中开窗,中露女人头部,可见其颈后长髻。前堂及其余建筑平台、钩栏及前庭,计有人物28个,做跪坐、持物、宴饮、吹奏、舞蹈等状。在主室窗右侧,端正跪坐一男一女。左侧设一俎,上置一牛肩胛骨。俎后坐一人,右手持笔状工具着于牛肩胛骨正面。案前跪伏一人,面对牛肩胛骨。主室主室右侧柱后立一对拥抱男女,下体裸露。庭前柱间缚两牛、两马,另有三猪、一犬、一鼠等动物散处。此干栏式建筑组群,布局、结构和用材等方面都比较合理,而且装饰华丽,功能齐全,很有可能是当时滇王或滇国贵族的住所或议事厅的再现,其表现内容当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br><div><br></div><div>根据房屋模型铜扣饰,模仿制作了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礼仪建筑。如下图:</div>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地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山间坝子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孕育着多样不同的文化。以“滇国”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青铜器,在社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云南人在充分汲取多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用卓越的创造力,铸造出大量珍贵的艺术品,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他们采用独特的失蜡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云南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罕见的、不可复制的精彩华章。<br><br>其中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div>战国牛虎铜案<br></div>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br> 滇王铜编钟<br>年代<br>西汉(前206—公元8年)<br>介绍<br>出土于于石寨山6号滇王墓。套件,大小相依,器身顶端均有半圆环钮,两年各铸4条蜿蜒的龙形。左右对称。钟口为椭圆形,唇边饰蛇纹及方格纹。铜钟在中原地区的西周时已盛行,战国时期以编钟、编磬组成的乐队规模盛大。到了汉代,钟、磬等乐器开始衰落,然而滇国和中原地区不同,直至西汉晚期,编钟仍在使用。滇国发现的编钟多数由偶数组成,一般为6件,而中原多是奇数。<br> 国宝级宝藏“滇王金印”<div>滇王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滇王金印是两千多年前的一枚印章,这枚印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古滇国的秘密。<br></div><div><br></div><div>根据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这一文献的记载,同出土的繁浩奢华的各种随葬品一起印证了石寨山就是一代滇王及其家族的陵寝地。<br></div> <div>滇王玉衣<br></div>年代<br>西汉(前206—公元8年)<br>介绍<br>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遗址6号墓出土的“滇王玉衣”由166片玉片构成,其中包括69片规整的边角地带有穿孔的玉片,97片未穿孔玉胚片,仅覆盖了人的脸、前胸部位,或称“玉覆面”。穿孔片中未发现金丝痕迹,大概丝线、麻线等穿缀而成。玉衣随葬是中原习俗,汉代的人们相信“玉能寒尸”“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玉衣随葬有等级区分: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滇王用此葬礼,表现了汉王朝与滇国的密切关系及滇王对汉文化的认同。<br> 突沿玉镯<br>年代<br>西汉(前206—公元8年)<br>介绍<br>此玉镯是古滇文化墓葬出土的突沿玉镯中最大的一件。整体做玉璧形,内孔沿起一唇边,边沿剖面如“T”形,亦称“T”形镯。经抛光后主色为鸡骨白,杂以浅褐、灰、白、绿等形成的天然花纹。突沿玉镯是滇国特有的一种臂饰,这种玉镯在墓葬中多出于墓主的手臂部,有的和铜镯同时使用,有的镯上还附有死者的肘骨残片。<div><br></div><div>滇国青铜器图像上戴此突沿玉镯者为数不少,其中有骑士、舞乐者,也有滇国的上层人物。这种玉镯的内沿皆有凸起的唇边,是为加大与手臂的接触面,不致在戴镯时磨破皮肉。滇国的这种突沿玉镯主要是一种装饰品,其宗教意义不明显。<br></div>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br>年代<br>西汉(前206—公元8年)<br>介绍<br>束腰圆筒形,器身两侧对称雕铸虎形耳,平底,底有三个虎爪形足。器盖正中铸有一个鎏金骑 士,头梳椎髻,腰佩长剑,穿紧身衣裤。通体鎏金,显然是身份显赫。其坐骑之马昂首挺身,张口,翘尾,显得十分威武。盖周立雕四牛,腰肥体壮,抬头垂尾做行走状。整个器物装饰题材由动物到人物,或高或低,错落有致。<br> 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br>年代<br>西汉<br>规格<br>高53.9厘米,盖径33厘米<br>介绍<br>整器为上下重叠两鼓,用铜焊接。有底有盖,器内贮贝。两鼓器身纹饰相同,胴部各铸有羽人及木船图饰六组;腰部饰牛形和舞人形纹。足部及胴部上刻有以三角齿纹和同心圆涡纹为主的带形纹饰。盖上为战争场面,有人物二十二人,马五匹。盖中央有一骑士,形体较大,似为主将。此人戴盔掼甲,右手执矛,作下刺之状。贮贝器反映了步兵协同骑兵作战的场面,表现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战场上攻守武器兼备,马战步战结合,近距离武器与远程武器皆有,是研究古代战争的重要资料。<br> 妙香佛国  唐宋时期 《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div>唐初,大理地区居住着白族和彝族祖先白蛮(僰)和乌蛮(叟和昆明)等民族,公元738(唐开元26年)年蒙舍诏统一六建立南诏政权,随后不断向四面扩张,其统治区域,东至今云南曲靖地区,东南达今越南北部,西南直达今缅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为界,东北达今贵州遵义一带。<br></div> <div>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领土范围,并一直与宋朝通好,保持着臣属关系。公元1253年,忽必烈为对南宋进行包抄,渡过金沙江攻陷大理,大理国灭亡。<br></div><div><br></div><div>南诏大理国自公元649年始,至1253年止,共604年,与唐宋王朝相始终。南诏与大理国是云南地方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是疆域内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了今日云南多民族和谐统一的格局,其次是佛教在云南大力发展,成为国教,大理国段氏22代君王中,有9人禅位为僧,云南(大理国)也因此被誉为妙香佛国。</div> 展览分蒙氏崛起的传奇、南诏历史的印记、大理国的沉浮、佛陀的世界4各部分,主要展示云南唐、宋时期约600年间的历史展览基本按时间顺序分割,分别交代南诏出现的背景、南诏的建立、南诏历史的重大事件和大理国的简要历史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建筑服饰和习俗等,最后以五方佛为中心的场景作为结语,突出南诏、大理国文化的特色。<div><br></div> 其中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是该馆的镇馆之宝。<div><br></div> 宋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br>年代<br>大理国时期<br>介绍<br>大理国时期作品,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是佛教传入大理国后世俗化的结果。造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手结妙音天印;它,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裙饰阴刻U形纹;赤足,足下有方柱形榫头,身后饰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造像面相恬静,略带笑容,身段线条优美,长裙装饰如湿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传入云南的观音造像,貌如时人,透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被称为“云南福星”。<br> 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br>年代<br>大理国时期<br>介绍<br>大理国时期作品,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传说金翅鸟原来是一种很凶的大鸟,可慑服诸龙,体积很大,展翅时可达336万里,以龙为食,使龙族苦不堪言。后来金翅鸟皈依佛法,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座金翅鸟鸟头饰羽冠,羽翅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力,立于莲座之上;镂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间,饰水晶珠5粒。制作时,先将头、翼、身、尾分别锤刻,再焊接为整体,体态雄健圆浑,充满勃勃生机,工艺细腻,造型精美绝伦。<br><div><br></div><div>在博物馆的场外也有个巨大的金镶珠金翅鸟</div> <br>在云南省博物馆的正门也有大鹏金翅鸟的雕塑。<br> 金翅鸟的特写 宋郭熙溪山行旅图轴<br>介绍<br>《溪山行旅图轴》兼以“高远”“深远”“平远”构图法取景,层次分明。山石、云烟、树木古朴简淡,笔法雄健。画石以卷云皴为主,树木多虬枝,如蟹爪下垂。以淡墨勾勒山川、烟霭,寥寥数笔,将峰峦之势、烟云变化跃然于绢素。用浓墨写树,境界清幽,颇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div><br></div><div>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奉诏进入宫廷画院。山水画师法李成,自创“卷云皴”,画树入蟹爪。其画论《林泉高致》总结了对山水画中四季的审美感受以及山水画中“三远”构图法。<br></div> 图中右下方署“臣郭熙”三字款,左上方有乾隆皇帝题画诗:“河阳行旅曾题句,彼似非真此是真,既曰似应犹未定,真呼欲问彼行人。”并有题识:“向有题郭熙雪山行旅诗图中,既无款识,笔墨亦觉纤弱,因未入石渠宝笈之弁。此图古淡雄简,似是河阳真迹,然细观题名又似后人补署者,仍致疑当故诗句及之。戊戌季秋月中瀚,御题并识。” 云南的佛造像与内地的有所不同,但仍具有很独特的美 很美的佛像 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 <div>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br></div><div>元、明、清被视为云南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在此阶段,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外来民族大量进入云南,与当地土著居民一起聚居,繁衍人口,云南“夷多汉少”的局面被打破,形成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多民族融合格局。此后,作为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云南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民族4000万人口和睦共处,在这些民族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他们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丰富绚丽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成为云南最显著的文化多样性特征。</div> 云南多民族聚居格局早在汉代就已出现雏形,至元明清时期,汉族人口的大量进入改变了只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局面,逐步确立了以汉族为多数人口的格局。大量史籍开始出现对云南民族先民的记录,各民族开发边疆、交融、发展和演变,是云南多民族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div><br></div><div>《云南行省——元明清时期的云南》梳理文献对各民族源流的资料,将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真实面貌呈现出来,以文物陈列和场景复制等手段,从历史和文化角度阐释汉文化进入云南并与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状况。这一时期有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都是国宝级文物,是该馆的镇馆之宝。</div> <div>镶宝石金发冠<br></div><div><br></div>明代,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 重320克,出土于云南沐氏家族墓之沐崧夫妇合葬墓。<div><br></div><div>该器呈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冠面镶嵌有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20多粒。冠顶插有一如意形嵌宝石簪,沿顶簪两侧各插有一对镶红宝石和镶蓝宝石的笄。</div><div><br></div><div>这顶曾被王侯使用过的金冠,集中融会了多种工艺技法,如捶揲、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充分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水平的高超。</div> 早年的马帮 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br><br>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br><br>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在郑和出生地昆明市晋宁县修建的郑和公园 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 郑和下西洋地图<div><br></div> <div>郑和群礁<br></div><div><br></div>没有海的云南,却在600多年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包括太平岛 鸿麻岛 舶兰礁安达礁南熏礁 郭谦沙洲。 <div>《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纪念邮票小型张<br></div><div><br></div><div>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国务院于当年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国家邮政局于2005年6月28日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div><div><br></div>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div><br>1.郑和像<br><br>2.睦邻友好<br><br>3.科学航海<br><br></div> 从1405年开始郑和耗时28年“七下西洋”足迹遍布南亚、东南亚和东非等,一如无界播撒的种子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往了世界各地,“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又从世界各国换回来了珍珠、宝石、香料、珍禽异兽……。<br><br>  郑和之初航海,先于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六十余年,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博物馆展出了郑和生平和下西洋的船模。<div><br></div> 我在此留个纪念 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郑和下西洋起锚纪念地 这里是出海模型 从此大厅往下看 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 《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br><div>行色匆匆的百年间,云南人奔走在这篇高山红土地上,为自己的和国家的自由,作出可歌可泣的牺牲,经历百年的曲折道路,终获自由之心。<br></div><div><br></div><div>云南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头,曾屡屡显露出引人注目的锋芒。辛亥革命时期的重九起义,为云南奠定了良好的民主革命基础。</div><div><br></div><div>1915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起义首先爆发于云南,又使云南再次成为民主革命的主战场。</div><div><br></div><div>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由后方变为前线,在这里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反攻第一仗。</div><div><br></div><div>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使云南走上了争取民主和平的道路。这一系列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使云南一再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与和平的发端。<br></div> 展示脉络依照百年历史的顺序,分为“内忧外患”、“倚剑南天”、“燎原星火”、“金沙水拍”、“滇迤烽火”、“曙光初现”6大主题,展厅空间依主题演绎出“暮色的古城”、“灰暗的战场”、“黎明的曙光”3大氛围,巧妙地结合不同材质和灯光,述说空间的故事。展厅空间一开始为T型所切割的曲折道路,曲折的墙面,带给观众紧张压迫的空间感,直到最后为开阔明亮的出口,给予观众如释重负的心情,加深观众的参观印象。 重九起义<div><br>武昌首义爆发后,云南同盟会员和革命人士积极响应。1911年10日30日昆明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全城。民众称真为农历"重九"起义。11日1日,“大中华云南军督都府"在五华山成立。蔡锷公推为军督都。军督府实行一系列惠民法令,为云南人民实行民主开辟了道路,使云南实现了一次历史跨越。</div> 昆明重九起义领导人蔡锷(湖南邵阳人),唐继尧。 护国首义再造共和<div><br>  蔡锷在全国率先讨袁,并在云南组成护国军北上讨伐复辟之袁世凯。</div> 蔡锷第一张、第六张朱德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名胜风景区的蔡锷墓。 <div>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黄埔军校的摇篮",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br></div><div><br></div><div>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div><div><br></div><div>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之际,新式教官甚为缺乏,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来电,调云南讲武堂的若干师生,进入黄埔军校,协助创办军校,他们成了黄埔军校的重要教官;云南讲武堂使用过的辅导教材成了黄埔军校"人手一册"的重要读物和教材。<br></div><div><br></div><div>云南讲武堂走出了两位元帅:朱德(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二十几位上将;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三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出自这里。从这里先后走出数百名将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div><div><br></div>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正因为如此,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div><br></div><div>第四张照片前排左起第1人为朱德。</div> 聂耳<div><br></div><div>(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中国音乐家。20世纪50年代,聂耳的母亲、两位哥哥及好友将包括小提琴在内的聂耳的个人用品、作品手稿、文章文稿、小说、剧本、日记、书信等近5000件遗物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成为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div> 聂耳使用的小提琴<br>年代<br>民国(1912~1949)<br>介绍<br>琴箱内有德文两行:第一行,古斯塔夫.罗斯工作室;第二行,制作于德国马克诺伊基兴镇 这是国歌曲作者——聂耳使用的小提琴,是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为1954年2月由聂耳的哥哥聂紫鸣捐赠。<div><br></div><div>根据聂耳日记,聂耳拥有这把小提琴,是在1931年2月,他刚到上海不久。此后这把小提琴始终伴随着聂耳,见证了这位人民音乐家短暂而辉煌的音乐人生。回顾聂耳二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是小提琴成为他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的武器;1932年进入上海左翼剧联电影圈,开启了聂耳音乐创作之旅。</div><div><br></div><div>聂耳毕生创作的《开路先锋》、《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新女性》、《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等四十余首音乐作品大多是在1933年~1935年创作完成的,从1931年,到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皓昭海滨不幸溺水身亡,聂耳心爱的小提琴始终伴随着他,如同亲密的伴侣,成为他从事音乐生涯,成就他人民音乐家不可或缺的神圣乐器。<br></div><div><br></div><div>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云南省博物馆专场上,聂耳的小提琴作为最年轻的国宝上榜。<br></div> 《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图片<br>年代<br>1935年<br>介绍<br>这张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图片来自1935年12月31日东京聂耳纪念会编辑出版的《聂耳纪念文集》。此书中除了有聂耳工作和生活的照片,聂耳在日本的房东关于聂耳遇难情形的记述,还刊载了聂耳音乐作品《走出摄影场》、《义勇军进行曲》手稿。这也是唯一的留存下来的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影像。 《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以青年流亡学生流落上海,最终投身抗战第一线为题材,编写完成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35年2月,田汉在完成剧本后不久被捕了。聂耳听到田汉被捕的消息后,主动请缨为《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作曲,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构思,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义勇军进行曲》稿的正式定稿是1935年4月15日到达东京后的半个多月才完成的!<br> 聂耳作曲、田汉(湖南省长沙县人)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最早由王人美(湖南浏阳人)在主演的《风云儿女》第一个唱响的。图片第二排左一:聂耳(前)王人铭(左)王人美(中)顾梦鹤(右)<br><div><br></div><div>图片摘自朱小平“湘女文学史”课程讲稿PPT</div> 飞虎队和滇缅公路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p class="ql-block">黎明前的枪声——李闻惨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李公仆、闻一多先生等10多位知名教授,率领各界民众在昆明发动爱国"和平运动",国民党当局为扑灭日益高涨的民主爱国运动,迅速列出暗杀民主人士名单后,特务立即行动。李公仆先生被暗杀后,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在家门前也遭杀害。即震惊中外的"李闻案件"。</p> 边纵的武装斗争<div><br></div><div>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云南、广西、贵州三省20多个民族的优秀儿女组成的,战斗在西南边疆,极具代表性的一支敌后人民武装。这支部队是在滇桂黔地区早期武装斗争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长期准备、艰苦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br><br>  抗战胜利后,中共滇桂黔三省的地下组织,在争取和平民主的同时,抓紧建立农村据点的工作,为发动武装斗争作准备。1947年11月,粤桂边工委领导人周楠、庄田按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指示,撤销了粤桂边工委,组建桂滇边工委,改向桂滇边发展。194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滇桂黔边的人民游击武装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br><br>  1949年1月1日,在三大战役即将胜利结束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命令将战斗在滇桂黔边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广西左、右江地区、靖镇区、黔西南和滇东南部分地区的游击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滇桂黔边纵队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广大指战员和各族人民,推动了斗争的发展。<br></div> 迎接黎明-昆明解放<div><br>  194912月,云南省政府主席,绥靖公署主任卢汉率部起义。昆明和平解放。昆明起义后蒋介石派兵围剿,昆明人民与起义部队军奋起抵御还击,1950年2月20日,解放军二野第四兵团陈庚(湘潭县人)司令率部进入昆明。云南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div> 解放后在五华山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br>介绍<br>1949年12月9日夜间10时,卢汉将军率领全省军政人员,在昆明通电全国,举行起义,宣布云南和平解放。10日清晨,在昆明五华山了望台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这面五星红旗的图样,由卢汉密友宋一痕夫人席淑英从香港秘密带回,从街上的布店买布后,在家里自己动手秘密制作好,接到暗示后,12月9日护送上五华山。<br> 米轨铁路 滇越铁路推动云南跨越发展<br>1910年通车的滇越铁路,打破了云南数千年传统的自然经济。边境地区先行步,当内地省份骑马坐轿,用油灯照明时,蒸气机车已在云南山谷穿行,昆明的夜晚已被电灯照亮。<br> 陈鹤亭(1874-1931),名钧,字鹤亭。云南省石屏宝秀郑营村人,清末进士,云南名仕,实业家。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临石铁路”即蒙(自)宝(秀)线铁路。<div><br></div><div>1912年,以陈鹤亭为首的滇南48位名士上书省督议请修建个碧石铁路,蔡锷准予照办。旋因蔡被袁世凯软禁,未能开工。1914年,滇督唐继尧任命陈鹤亭为个碧石铁路总理,陈将公司改为民营商办,成为全国民营铁路之首创,并果断决定实施轨距为600毫米的寸轨,既扼制了外国势力又节约了民脂民膏。1936年个碧石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当时第一条主权最为完整的民营铁路,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br></div><div><br></div><div>关于这条铁路在建水部分将作详细介绍</div> 1908年7月24日,滇越铁路人字桥合龙场面<br> 伴随滇越铁路的开通,帝国列强开始大肆掠夺资源财富,而全新的思想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进入云南。整个云南地区发生跨越发展,近代的云南令人瞩目,引以为豪的大事件,都与滇越铁路的开通有关联。 结   语 <p class="ql-block">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又过去了75周年,二十一世纪的云南,开始了新的飞越式发展。</p> <p class="ql-block">回顾云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多次来过云南,但没有一次到过云南省博物馆,这次偶遇该馆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从史前的恐龙化石和元谋人的发现到青铜时代、唐宋元明清时代到近现代;佛教文化、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和红色文化,绘成了色彩斑斓的云南,使我对七彩云南有了很不一般的认识!更加持了我们无负今日的昆明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