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地狱之分由心态决定——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之二

三益堂*姚惟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稻盛和夫不仅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位哲学家。他一生做人做事追求的原则就是“作为人,何以正确”。立足于这一出发点,面对工作和经营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总是能以正确的思想去对待,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现摘录《活法》中部分内容与朋友共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已经是40多年以前的事了,当时京瓷还是中小企业,在欢迎新员工的典礼上,我对刚进公司的大学生们讲了如下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们从小到大一直受父母以及社会上许多人的帮助照顾。从现在开始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应该轮到你们反过来回报社会了。如果还一味要别人关照,那不行。从受人帮助到帮助别人,立场需要180度大转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讲这些话,是因为当时京瓷规模还不大,员工福利尚不完善。大学毕业的新员工常常抱怨:“起初把公司想得太好,而实际上福利待遇不健全,工资也不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他们的牢骚,我训斥说:“不错,现在公司确实还小,设备不够,制度也不健全。我们要把企业做好,工资福利也要大大提高,但这必须靠你们自己辛勤劳动,不是靠别人帮助,必须用自己双手创造。”我希望他们懂得,习惯于依赖别人,只想要别人照顾的人,往往缺乏知足意识,只会发泄不满。踏上社会,要转变角色,要为周围的人服务,要为团队、为企业作贡献,为此,人生观、世界观就必须作180度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我还不知道“利他”这个词,也不具备明确坚定的思想哲学,但我总是不断向年轻人强调,尽力为他人效劳这种心态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人后己,有时即使付出自我牺牲也要为对方尽力。为什么必须具备这种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呢?我晚年剃度进入佛门时,一向关照我的一位圆福寺的长老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某寺院的年轻的修行僧问长老:“听说那个世界里有地狱和天堂,地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老答道:“确实不错,那个世界有地狱也有天堂。但两者的区别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那地方从外观上看一模一样,唯有一点不同,就是住在那里的人的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老说,地狱和天堂都有一只相同的大锅,锅里一样煮着美味的面条,但要吃到面条不太容易,因为夹面条的筷子足足有一米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狱里的人都只想自己先吃,争先恐后用筷子夹起面条,但因为筷子太长,夹起的面条送不进自己的嘴里。于是争抢对方夹住的面条,甚至打起架来。结果面条撒了一地,谁都没吃上。美味可口的面条就在眼前,却一个个都饿得头昏眼花。这就是地狱里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堂里的情形正好相反,客观的条件相同,但结果完全不同。这里的人用自己的长筷夹起面条后送到对面人的嘴里。“请您先吃。”对面人吃到后说:“谢谢您,现在应该您吃了”,把面条送到这边人的嘴里。结果天堂的人都高兴地吃上了美味的面条,个个心满意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住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人,因为有无关爱他人之心,而分出了地狱和天堂。这就是上述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常常通过这样的故事,向员工们强调"利他"的必要性。我再三强调,要经营好企业,我们内心一定要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美好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我频繁地将“利他”、“爱”、“同情”等话语挂在嘴上。于是就有人质疑,尽说些“好听的话”,在这些甜言蜜语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目的。但是,我压根儿没有利用花言巧语谋取私利的企图,我不过是把自己的信仰如实表达出来,并且自己坚持认真实践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历史就能明白,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方基督教社会,特别是伦理严格的新教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的旗手都是虔诚的新教徒。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这些新教徒贯彻基督教的“爱周围的人”,遵循伦理规范,尊重劳动,把通过产业活动获得的利润用于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他们以任何人看来都是光明正大的方法追求利润,而且,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贡献于社会。换句话说,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不是谋取私利,而是追求公益之心——成为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内,他们以严格的伦理约束自己,对外,他们贯彻利他的精神,把这两者看作自己理所当然的义务。这样做的结果,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也提出了相同的主张。当时日本的商业资本主义正处于勃兴期,而在历来的身份等级制度中,商人的地位最低,社会风气把商业行为看得很卑下。这时梅岩提出:“商人的利润等同武士的俸禄”。商人获利和武士食禄具有同样的正当性,绝不是什么可耻的行为。梅岩的观点激励了许多背后受人鄙视的商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梅岩又说:“求利有道。”追求利润绝不是罪恶,但其方法必须符合为人之道。不是为了赚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获取利润必须通过人间正道。他强调了商业行为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岩还说:“真正的商人应考虑人我双赢”。意思是商人从商的极致就是让对方得利、自己也获利。就是说,这中间包含了“自利利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稻盛和夫通过故事阐明一个道理:在天堂和地狱中生活的人区别在于有无关爱他人之心。人与人之间有关爱之心,能互相合作,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果人与人之间自私冷漠,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那谁也难以独善其身。这就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道理。同时他强调了从事工商业的人,追求获利的正当性,但要有自利利他的思想。这才是人间正道。</p>